图三显示了对于出生减少数据的估算方法。计生委课题用直线拟合调整后的年粗出生率数据来体现1950到1970年间的生育趋势,之后简单地将这条线延伸至其后的年份,(错误的)假设这一延伸反映了没有计划生育政策下中国的生育情况。该直线预测中国1990年的粗出生率为2.971%,1998年为2.843%,如图三所示。通过对比这一情景下的出生数据与实际数据(图三底部线条所示),该报告作者得出结论,认为1970到1998年之间,出生人口数量减少3.38亿。而在这一研究之后的十年间,不但起始年限从1970被改为1980(来迎合独生子女政策),减少人口的数量也被增加到了4亿。
所谓独生子女政策减少了4亿人口出生的说法至少包含三个致命缺陷。首先,这一数据是基于一个完全假设且不切合实际的情景。对于粗出生率轨迹的预测,(如图三顶部线条所示)严重低估了没有计划生育措施下的生育率下降。通过比较中国与其他在70年代有近似出生率而未实行强制计划生育政策的国家可以看出问题。图三中间线条体现这一对比。有16个国家在1970年人口在一百万以上且粗出生率在3%到3.8%之间,平均出生率为3.555%,略高于当时中国的3.343%。这16个国家的平均出生率在1990年降低至2.66%,到1998年为2.198%,远低于前述研究对于中国出生率的预测。该研究的预测在1990年高于对比国家数据17%,1998年高出29%,而到2005年择高处45%。因此严重夸大了出生人口可能减少的数量。
第二个致命缺陷在于忽视了中国生育下降过程的特殊性,即大部分的生育下降出现在实施独生子女政策以前的70年代。1980年以前中国实际出生率的急剧下降(如图三地步线条所示)具有深远的影响。避孕,堕胎和绝育手段的使用使得70年代的出生率迅速下降并造成深远影响。出生人口的减少导致20年后,当70年代出生的人达到生育年龄时,生育人口基数的减少。
少生4亿人说法的第三个缺陷在于它完全忽视了经济发展带来的世界范围内生育率大幅下降。正如许多人说的“经济发展是最好的避孕药。”中国1978年后的经济繁荣以及由收入,教育程度和城镇化水平上升导致的深层次的社会变化,推动了出生率的下降。由于中国经济和社会变化的步伐远快于图三中的16个对比国家,由此造成的中国1980年后出生率的下降很可能大大超过其他16个国家的平均水平。
总之,所谓独生子女政策导致少出生4亿人的说法是完全站不住脚的。毛泽东时代发动的“晚、少、稀”运动使得中国的生育率低于其与当时经济发展相当的水平,但是独生子女政策对1980年以后的生育率的进一步降低究竟有多大的直接作用则存在争议。
现在就让我们来总结澄清一下前文提到的关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几个错误观念:
1. 虽然毛泽东曾宣称快速增长的人口对中国来说不是问题,当1970年后计划生育从自愿转向为强制性政策时,他仍在位。1980年独生子女政策出台之前,计划生育在70年代“晚少稀”运动期间就已经被强制性推行。
2. 中国在70年代期间就已经出现生育率的大幅下降,人口增长没有失控。从1970年开始至今的生育下降大部分出现在70年代。而当时的节育运动并非自愿,而是为了达到政府设定的生育控制目标而大规模推进的强制性运动。
3. 更为强制性的独生子女政策的推出是基于政治需要以及伪科学的论证,而非社会经济发展的必需,更谈不上是基于良好的人口学分析。即使当时实行二孩政策,中国仍能实现生育率的进一步下降,而大幅避免1980年后许多人经历的苦痛。虽然独生子女政策被广泛强制推行甚至导致大量滥权和侵害事件,其进一步降低生育率的效果却十分有限。80年代期间,中国生育率上下起伏,只在末期进一步下降至低于世代更替水平。
4. 虽然1970年后中国生育率的下降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强制性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政策避免4亿人口出生的说法是具有误导性的。相比于严厉的强制性措施,中国1980年后高速的经济发展应该对生育数量的下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国的生育率从1970年末期的2.7-2.8 下降到如今的1.4-1.5。 经济增长加之自愿的节育使得东亚其他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的生育率快速下降到低于世代更替水平,却避免了中国因错误实施独生子女政策所造成的大量伤害。■
本文英文版发表于《The China Journal》(中国研究)2015年总第74期(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on behalf of the College of Asia and the Pacific,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中文版翻译为财新传媒编辑韩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