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 BBS

标题: 加藤嘉一: 五四感言 [打印本页]

作者: jprp    时间: 5-7-2011 19:45
标题: 加藤嘉一: 五四感言
本文通过一路BBS站telnet客户端发布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加藤嘉一




今天是2011年5月4日,祝愿中国青年以及青年教育的所有利益攸关者们快乐,但愿你们

的过去是辉煌的,今天是幸福的,未来是光明的。




在上一篇“我的北大体验”中,我提到了一个明确的观点:北大不是自由、民主的地方

。后来,我收到了不少来自北大人的抗议信。预料之内,情理之中,说明他们是认同我

观点的。若他们真正反对我观点,就不可能那样赤裸裸给我发出抗议信,恰恰表明了他

们缺乏自信心。




在这里,请允许我特别说明一下那样写北大的背景。




我深知,那样写至少会间接得罪北大,这样以后许多事情恐怕会不好办了。中国是讲究

面子的社会。北大也不例外。得罪似乎是最不应该犯的,低级的错误。但既然我要对北

大说点什么,就不可能只是赞扬,势必会涉及到它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和所陷入的困境,

如果不涉及这些,就没有任何建设性意义了。它就不是理性的声音与行为了。我不能违

背自己的原则,要写,我绝对不会写那种拍马屁的官腔文字。既然要写,我就写我该写

的,写我想写的。一个知识分子无法去追求真理,甚至害怕表现真实,那在我看来是莫

大的耻辱。




我深知,在中国社会里生存,必须要说服自己向上级机构和领导靠拢,这也是中国特殊

国情下的明规则或潜规则。不过,在这个复杂的社会里谋生的知识分子,很需要也有责

任向全社会发出独立的、理性的声音。我宁愿冒一个险,写出我对北大的真实想法,因

为我爱北大,因为爱,才会求全责备,才会希望它越走越好。我自认我的批评是出自善

意,从内心深处,我是期待北大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以及和谐发展的。




我也提出了另外一个明确的观点:北大大多数学子不是精英。围绕什么是精英,我提供

了两个指标:一个是“潜能”;另一个是“公共意识”。




北大学生都很聪明、优秀,与他们没完没了的政治、学术讨论深化了我的思考,丰富了

我的知识结构。结识北大师生是我的最大幸运,但愿我们能够持续性地相互学习,共同

进步。在我上学期间,时时刻刻发现,我周围的所有学生很有能力,他们的聪明远远超

过我这个小人物。




问题是,他们能称为精英吗?




他们中大多数人包括最优秀的学生普遍缺乏公共意识,他们只为自己着想,只考虑将来

能赚多少钱,能谋取什么职位,能过上什么样的日子,工作中能得到多大好处。当然,

这些意识都有合理性,在一个物质时代,生存和发展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一个年轻人

不可能完全不考虑这些。精英们也会考虑这些,但他们的不同之处在于,除了这些,他

们还会替社会思考,并且尽可能把个人价值的实现和整个国家乃至世界的需求结合起来

,把个人发展和社会整体进步结合起来。很不幸,在我眼里,北大大多数学子并非如此






这个问题很重要,请允许我借助5月4日的历史时刻,继续写下去。




就北大学子而言,99%以上人的“潜能”不成问题。当今,北大清华无疑是全世界最难进

的大学。也许有人会说,哈佛更难上,但在我看来,上北大比上哈佛难多了。北大不该

变成哈佛的预科,能考入北大的,一定是人中精华,中国青年不要盲目自卑。




平心而论,我的天资绝对不如北大绝大多数中国学生,他们的聪明和优秀时常让我感到

压力,不管是记忆力还是计算能力,辩论能力还是逻辑思维能力,演讲水平还是学习语

言的能力,我都自愧不如。坦白地说,我在北大国关学院读本科的四年和读硕士的两年

期间,很多的痛苦和焦虑都源自周围同学所形成的无形压力。但也正是这种压力,激发

了我的危机感,使我加倍努力,广泛阅读,培育自己的潜能。否则,我也许连毕业都很

困难。




北大学子身上所缺乏的不是潜能,而是成为精英的第二个必备条件——公共意识。问题

出在哪里呢?在我看来,毫无疑问,出在教育。




在中国的大学生,当然也包括北大在内,政治课的课时是得到充分保证的。这是所有中

国大学的必修课,不修这些课就不能毕业。我属于国际关系学院,对“国关”的学生来

说,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专业必修课。除此之外,还要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等政治课。这些课程之所以还在设置完全是基于国家政治体制的需求

,这些课程在学生中的受欢迎程度非常低,经常是要靠点名来维持上课人数。问题就出

在这些课程的授课内容和现实需求之间存在极大的脱节,这就造成了青年学生的疏离。




而现实迫切需要的公共意识的培养,却没有相应的课程来担当。老师也知道学生对政治

课没兴趣,来到课堂也只是应付点名,心在别处,考试时突击一下,考完试就全都还给

了老师。政治课上的情景可以拍一部情景喜剧:睡觉,聊天,上网,玩手机,看英文“

红宝书”(GRE)等。上课难得认真的,大多是从农村出来的同学,他们不光老实听话,

而且对什么都好奇,什么知识都希望抓住。这么好的学习时间,就这样被蹉跎,真的令

人感慨。




和天下所有女孩子一样,北大女生也迷恋打扮,在生活方式上,逛街、谈恋爱一样都不

少。我所观察到的女生,从大一到大四期间形象的改变是令人吃惊的。相比之下,北大

男生并不十分注意外在形象,大大咧咧的才子型男生占绝大多数。他们进入北大后,改

变更多的是思想。




令人可惜的是,没有人在公共意识上对他们多加提醒。这是北大政治课最失败的一个地

方。它没能很好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使命。在北大的氛围里,在各种知识交汇的背景下

,学生们很容易接触到各种中外思潮,那种西方式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理性主义

等思潮,很有市场。但他们的问题是,思想归思想,行为归行为。知识、专业、能力都

没有问题,观念也没有问题,但涉及到可以转化为行为的公共意识,始终是他们综合素

质中的弱项,这影响了北大学子成大器。




根我观察,北大学子的价值观念有两个极端(当然也不排除中间地带,北大也有许许多

多“沉默的大多数”),一个是所谓“崇洋媚外”,越了解西方的文化、制度、观念,

越喜欢它们,就越排斥本国文化中那种落后的东西,进而彻底排斥本国文化,这批人绝

大多数都渴望出国留学,留学不仅是为了求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尽早离开祖国

,去他们所向往的自由、民主的“天堂”,比如美国、欧洲,至少也要到澳洲、新加坡

,即使是香港,也是一个可能的选项。即使留在国内,他们也更青睐高盛、摩根斯坦利

、麦肯锡等外资企业。




另一个是“遵从体制”型,这类人越了解西方的文化、制度、观念,就越觉得“中国模

式”靠得住,有生命力,尤其当金融危机爆发,放任式的资本主义遭到怀疑之后。这批

人希望能缘着国内体制的阶梯往上走,其中的一些人毕业后,有留校在共青团等工作岗

位上落脚,寻找机会徐图发展的,有考国家或地方公务员的。




考公务员或保研的学生里,有相当多的人是为了“保身”,即就业形势不好,未来走向

不明朗,所以暂时搁置就业或依靠铁饭碗把日子过下去,当然这些学生也不排除出国留

学的机会,要看他们在国内能不能找到发展机会,他们愿意在国内谋求发展希望依托现

有体制发展自己,但一旦希望落空,他们一样会观念大转向,转而向国外寻找发展机会






北大并无多少真正的精英,但几乎每个北大人都自认属于精英。那些应试教育的优胜者

们进入到北大这样相对自由的环境后,加上了解了西方的东西后,心理所承受的冲击可

想而知,许多人都经历了一个迷失方向的阶段。到了大三,面临选择毕业之后的出路,

他们加速向现实低头,当然理想的选择也有两条,一个是靠体制吃饭,一是出国留学,

再图长远发展或暂时委身外资企业赚几个钱。




从这个角度看,被认为个人主义的北大学子实际上是最典型的从众主义者。他们很害怕

与众不同,担心只有自己跟不上其他学生的成绩、就业、工资、地位等。学子们自以为

是的精英意识不支持他们选择那种无足轻重的、非常不稳定的、普普通通的单位,他们

还是尽可能谋求走高端的、非凡的,无愧于北京大学这一招牌的人生之路。




问题在于,从政的也好,赚钱的也好,绝大多数学生只是从谋生、私利、地位等角度去

看待社会和自己。从小被舆论、教师、家长压抑,一举一动都被监视的孩子们已经无法

或无力真正开放心态和姿态,深思那种攸关国家与人民的大问题,如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社会与制度的关系、世界与中国的关系等深层问题,并没有多少人有兴趣去研究和关

心。“为这个社会,我能做点什么”;“从我个人的优势看,从事什么行业最有利于社

会进步”,这种深层而本质性的思考,在今天北大学子,甚至老师中已很少能看到,即

使有,也是凤毛麟角。我看到的则是师生为了获取自己的利益、地位、名声而不遗余力

,乐此不疲。




一位我非常尊敬的国关学院的老师曾对我说,他们上学的1980年代,北大真的是充满着

朝气,在开放和自由的氛围中,师生们碰撞思想,指点天下大事,当时著名的“三角地

”,成为当时校园各种思潮的集散地,也是各种创意、思想火花、生活时尚的集散地。

大家都有自己的梦想,并为之奋斗。




我深知,虽然那一年代的青年有些简单或极端,但他们的心中有燃烧,那燃烧绝不仅仅

是为了个人的一己私利,不仅仅为了功名利禄、锅碗瓢盆,迄今为止,令人钦佩。相比

之下,今天的学生已变得很现实,很实用,很功利,缺乏思想,缺乏理念,只关心个人

利益、个人出路,才华都耗费在了这些被技术化了的方面。可能和市场经济的大背景有

关,生存变得严峻了,但不管怎样,这不是真正精英分子的思维状态。这是真相。




2008年北京奥运前夕,北大“三角地”被改造,学校给的原因是为了把它电子化,让校

园设施更加先进,环境更加优美。学校有学校的政治正确,其他人也许改变不了。但令

人沉思的是,当对北大来说具有标志意义、催生过一代代北大人思想的著名场所被改造

、拆除的时候,学子们是漠然的,打开北大BBS,也有人发出几声唉声叹气,如此而已。

我不是鼓励谁去做出过激的反应,我只是有感于一种对自己历史、对思想的冷漠,凸现

出当今北大学子身上一种严重的精神缺失。时光已过,仍有余香。




说了这么些,有些悲伤、抑郁了。今天学生的各种行为也都是由多种力量所决定的。学

生“被学习”、“被上进”、“被出国”、“被就业”;老师也“被上课”、“被教育

”、“被考试”、“被老师”。在国家处于这样特殊的时期,生存问题是任何人都不能

不面对的,任何学生都想找个能说服自己的去处,却很难。因为难,所以大家都提早上

心,考证书,做兼职,一切为了将来发展。热情、精力甚至体力都已被耗尽,哪里还有

多余的时间和热情去过问其他和个人生存无关的事呢。




北大精神,已经深深打上了实用主义的烙印。




我深信,绝不仅仅只有一所北大如此。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作者最近出版的新书有《中国的逻辑》。作者邮箱:ky

oshikazu@gmail.com。


--





欢迎光临 一路 BBS (http://www.yilubb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