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 BBS
标题:
从社会舆论看张勋复辟
[打印本页]
作者:
bdzs
时间:
7-23-2009 07:38
标题:
从社会舆论看张勋复辟
本文通过一路BBS站telnet客户端发布
http://www.verycd.com/groups/@g2386089/653565.topic
主题: 从社会舆论看张勋复辟 [这是一个精华帖]
相关分类:
minoe (组长) [铜光盘] 2009/04/18 01:44:03
“丁巳复辟”是张勋一伙利用帝国主义和各派军阀之间的矛盾公开上演的一幕反动丑剧,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尽管如此,对该事件的前因后果特别是当时社会对 于该事件的舆论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那个时代的国民的思想状况从而还原历史以真实并获得有益的借鉴。
一、丁巳复辟始末
公历1917年7月1日,张勋拥清幼帝复辟;7月12日“讨逆军”攻入北京,张勋出逃,复辟破产。
张勋复辟活动由来已久,之前在其他武装复辟势力和大大小小清廷遗老得的支持下,在俄、德、日帝国主义的怂恿下就曾策划了多起武装复辟阴谋,但由于当时袁世 凯正谋帝自为,不容他们拥清倒袁,因而严加防范,使“清室复辟”计划一再流产。袁世凯因称帝陷于楚歌之时,早就反袁称帝并因而辞职的徐世昌曾密电张勋、倪 嗣冲商议:“民党煎迫至此,不如以大政归还清室,项城仍居总理大臣之职,领握军权”。由此可见复辟之心徐、倪与张勋意见也是一致的。袁死后,北洋系的首脑 会议曾先后在徐州、南京召开,主要商议复辟事,并趁为袁致祭时在复辟上达成一致。:当时张勋“以长江巡阅使镇守徐州,控制南北要冲,军容雄壮,执各督军之 牛耳”。徐世昌曾为袁世凯的军师,是老资格的北洋派,并且徐倡复辟人所共知,其曾言:“民军可智取不可力敌,先称共和,待里间了民军再复辟”。从而形成两 个复辟活动中心:徐州张勋,天津徐世昌。此后张勋等决议先找外国人支持,并曾外联满蒙曾进行了一次尝试,但阴谋再次流产。徐世昌也曾派陆宗舆赴日活动,结 果由于当时日内部政界和军界意见不统一而遭失败,但在这次活动中徐世昌提出要日方谅解和支持他当议政王,使得张勋得知后十分恼怒,两人开始出现裂痕。
后徐世昌为巩固北洋系地位,和段祺瑞商议借参加一战之机扩充实力,引起府院之争,段被黎免去总理职务,遂指使各督军闹独立。借府院相争之机,张勋通过联络 认为取得了各省督军和北洋系冯、段的支持,并自以为是盟主和复辟的领袖,于是骗取了当时总统黎元洪的信任,自己要进京做和事佬。至此,复辟计划得以在7月 1日达成。“宣统复辟,国体骤变,黎元洪时位总统,密命段祺瑞总理国务,并请冯副总统代理大总统职权以维共和”。该事件自然在社会上尤其是在革命派和外交 界引起强烈反响。三天之后,各省督军发布反对消息仅十二天的时间复辟丑剧就在全国的声讨下,在以段祺瑞为总司令的讨逆军的征伐下迅速破产。
二、对当时舆论的分析
对于复辟事件,若从总体来看,最终除复辟者外全国一致声讨,倒是事实。但若依据时间顺序对当时史料细加分析,便会发现复辟事件发生后各界反应并不一致。
徐世昌曾电勋:复辟余不反对,尚未非其时。
冯曾言:国璋在前清时代,本非主张革命之人,遇辛亥革命事起,大势所趋,造成民国。
陈宝琛曾劝张:恐天下人民群起反对,公自问所部军队,有袁家军之武勇;公之才略,有袁项城之雄伟乎。公果欲达其目的,或俟诸数年之后。
张怀芝质问中央何以“突然”举行。
王聘卿则声言观民意而后表态。
当是时,曹锟朱家宝称贺。
京报界失言论自由“一律停刊表示抗议”究其实质乃是持观望态度,不激烈反对确是事实。
张謇致赵凤昌电提及:辫孽之除,当在旦夕。段殊可人意。
据笔者查阅当时大公报,复辟后前两天内,该报反应亦迟缓,观点方面只登了两篇评论:
冷观论评:复辟之说传之久矣,自张大帅拥师入京,康圣人秘密北上,识者固已窃窃然,虑其事终不可免,今果堂哉皇哉挟幼帝以统治民国矣,吾不知民国伟人巨子 观此事变,其感想何如,,六年来涵育于共和空气中之共和国民其感想又何如,吾人读法国革命史诚知此举为必经之阶级,吾人观袁帝时代之往事,又不难推定其结 果然,则又何必戚戚。
无妄评论:我国屡次革命,世人皆戏呼之电报革命,盖以并没有流血之事实,不过以几封电报示威恫吓,便以尽革命之能事夺门复辟之举昨已演成事实,拂全国人好 恶之公心,悍然倒行而逆施,尊清室是以灭清室耳,一方正百计以巧变革命之把戏,一方又拼命制造革命之资料,莽莽神州恐自此遂无宁日矣哀哉!
据李侃等著的中国近代史记述:“复辟消息传出后‘全国民情,莫不反对复辟’”但细查时间已是7月6日的消息了。
依据当时报道我们不难看出,当复辟发生前后除了已被袁世凯打击的凋零涣散的革命派以外,其他实力派从自身利益和立场出发多持赞同或模棱两可的观望态度。尽 管南方革命派“代表舆论之新闻、申、时、中华、民国等报,均极力反对,论风甚锐”,但正如当时评论所言“我国屡次革命,世人皆戏呼之电报革命,盖以并没有 流血之事实,不过以几封电报示威恫吓,便以尽革命之能事”,毕竟缺乏实力支撑。 当然冷眼旁观不看好其事的也大有人在,一如大公报上的前两篇评论。
但三日后事情趋于明朗,从大公报的报道可见一斑:
讨贼之师起矣:1、河间电请段公主持北方
2、徐东海三人反对复辟
3、外交界对于复辟之态度
4、讨逆声传京师
5、北洋军界全体公告
6、段合肥反对复辟之电文
7、讨逆军总司令之布告
8、汤化龙君之通电全国
9、宪法研究生会通电全国
10、南方主张正义消息
11、杨度氏亦反对此复辟
关于反复辟的通电信息竟达十多条之多,与前两天的报道形成鲜明对比。
笔者以为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各界反应冷淡,且普遍不看好其前景“吾人观袁帝时代之往事,又不难推定其结果然,则又何必戚戚”。二是张勋复辟后总领大权,在 权力分配上“一、独揽大权,造成孤立(排挤徐世昌)二是忽略段祺瑞”尤以后者使其失去根本。据报载当时内宫廷现状亦混乱:“康圣人退处无权,王士珍,江宇 澄拜谒张勋竟受恫吓,清宫内已启权威竞争”。三是各地军阀本就各怀鬼胎。
由此,我们基本可以对当时人心态有个大概把握:袁氏猝死,北洋军系以及各地由旧官僚演变而来的督军群龙无首,陷于混乱,当时当时实力不足但终代表进步之 “新近人物”趁势而起“求进太锐”。以素有“北洋军师”之称的徐世昌为巩固北洋势力,建议段祺瑞对德宣战以扩充北洋军实力,遂引起府院之争,在帝国主义的 实力角逐的背景之下,段遭罢免。正是趁此时机,当时蓄谋已久但头脑简单的张勋遂发动复辟,依当时史料分析张勋急于复辟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已摸清当时以北 洋系为主的各地旧军阀皆赞成复辟至少是不反对,二是想首倡复辟以创复辟之首功。但正如徐世昌后来所言“张太鲁莽,不得人心”,当时《仁海新闻报》亦认为 “是徐海东为之,绝不鲁莽如是,故此次复辟而不出于张勋,则北洋诸帅早已俯首称臣”。这句话同样透露了北洋军系不少成员的确赞成复辟只是认为时机尚不成 熟,正如当时报载“今兹变故系出于简单之动机,非有深固之根基,惟反对此举者未必主反对其事,难免无因反对主倡之人遂尔反对其事是则主义上本非绝不相容, 则难保无妥协之事”。但是我们也应该考虑到这只是一些军阀幕僚或愚忠前朝的部分军事长官的想法,而当时能主导时局的北洋核心实力人物如段祺瑞,吴佩孚,张 作霖等的真实想法就不得而知尚待考证了,但从现实政治考虑,以他们的智慧应是各怀鬼胎从自身利益出发了。
当时的一篇针对复辟的舆论应基本代表了当时期的理性看法 “一由于新近人物求进太锐之反动,一由于黎总统自出失当之所致,希望中国人受此教训,均宜自行省觉,并谓今兹变故系出于简单之动机,非有深固之根基,惟反 对此举者未必主反对其事,难免无因反对主倡之人遂尔反对其事是则主义上本非绝不相容,则难保无妥协之事!要当视各督军之意愿,及北洋派一部分与进步国民党 两派结合之程度如何方可断定,至外人方面则无偏无倚,赞取旁观主义。须知中国以何种政府为宜,中国人当自知之不劳外人之代节,若云外人早有默契则断然无 也”。
三、事后处理及笔者感言
据史料记载,复辟丑剧流产后,段祺瑞、吴佩孚和黎元洪发表联合通电,由“临朝听政的退位诏书”,一变为“张勋盘踞冲入莫可如何”的内务府声明,这是北洋系 三元老徐世昌、冯国璋、段祺瑞合作的结果。内务府声明中提到:清帝本无私政之心,岂有食言之理,不意7月1日张勋率领军队入宫盘踞,矫发谕旨,擅更国体, 违背先朝懿训,冲帝深居宫禁,莫可如何。此中情形,当为天下所共谅。对此张曾言:你们不要逼人太甚,把一切推到我一个人身上,必要时我会把有关的信电和会 议记录公布出来。当时的主导人物经过现实与传统的意识形态的“斗争”,并充分考虑现实的利害得失的情况下,结果形成默契,一为清室开脱,二是暗放复辟人 员,后逐渐免去一切帝制犯的罪。徐任总统后,亦曾作复辟准备:倡读经尊孔,举办效天典礼。清室亦资助徐当总统。无奈世事变迁,各派军阀为自身生存计只能依 附革命在如洪流般的革命道路上亦步亦趋,最终被历史淘汰,更何谈复辟!
他们也是历史的悲剧人物,因为熏陶于旧封建时代而怀念过去的荣耀,虽然在新时代处于壮年是社会的主力,只能做过渡者,由于时代造就的他们的落后思维(当然 掺杂着少许近代化的外皮)终究无法承担起推动社会革故鼎新的重担而成为时代的先锋,同时历史的铁律或者更确切地说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又不允许他们回 到过去的“荣耀时代”。由此笔者想到评定历史人物应充分考虑到其所在的复杂的历史环境相必这已为史界所共识。笔者亦想到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作为个体的人 是何其渺小与悲哀。想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就要不断的考量抛弃落后的思维,不断的适应新的思维。但终究跟不上“新新人类”。
当然深厚的历史积淀未尝不是一种优势,尤其是在当前和平稳定发展的年代(或者说发展并不急促的年代)我们有足够的精力适应社会微小的进步(不是物质而是思 维意识等精神方面)并在历史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
欢迎光临 一路 BBS (http://www.yilubb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