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丁丁:这是对的,这肯定是一个大趋势,这在经济学教科书里都有。当产品在一个市场里聚集的足够多了以后,它必然会发生市场细分,这个凡是管理学院的人都熟悉。只不过在网络社会里市场细分表现为什么?最新的研究报告,都是实证的,利用FaceBook这样网站上的海量数据,我们叫做“小世界”网络。
咱们这种小圈子的小聚类、小团块,其实是未来社会的主流,比如在情感上,相当多的中国哲学家,比如说陈嘉映、比如周濂,他们都喜欢“社群主义”。为什么?为什么自由主义和新左派没那么大的市场,为什么社群主义打动中国人?小聚类,想清楚了,你看邓肯·J.瓦茨(Duncan J. Watts)2004年在斯坦福的社会学年鉴上写的这篇综述文章,叫《社会网络的新科学》(The new science of networks)。他综述了自己2004年以前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然后他重新解释什么是小世界。最重要的两个参数,聚类系数不是太高也不是太低,平均距离不是太远也不是太近。这样的网络社会,是一个有情感、不很冷漠的世界。从小世界网络向着两个极端演变,一极是非常冷漠的世界,我称之为“洞穴世界”,就是我们原始人50万年前住的那些洞穴,每个洞穴里十几个人或二十几个人,是小聚类,有情感生活,但是这些洞穴之间几乎没有联系,所以社会成员的平均距离非常远,同时洞穴内的团块性非常高。在另一个极端,是平均距离和团块性全都是随机网络的。完全随机的网络,其实就是今天我们这样的网络,通过手机你甚至可以很容易联系到克林顿和奥巴马,中间或许要通过几个朋友环节。这就是互联时代的网络,这里,虽然你可以很快联系到另一个人,但你和他之间几乎完全没有情感联系,因为是“随机相遇”的嘛,虽然随机相遇的成本非常低,但没有深入的情感。
所以,真正的将来健康的网络社会,进行知识分享,像你们办的小网站,我认识很多人,北大毕业的徐轶青也办了一个叫做“靠谱网”,你去看看,办得非常好,他们那三个博士生,从北大毕业的,在全世界各个地方,仨人就写这么一个网站,他也不求读者很多,它就是“长尾”啊,它自己能生存,这就行了。有大量这样的网站,德国、美国大量这样的朋友都有自己的主页,然后把自己东西挂上去,他又不追着让人看。
嘉宾简介:数学学士(1981年),数学硕士(1984年),经济学博士(1990年)。但学位都是无用之物,如维特根斯坦所言,读完即可销毁。最近的工作: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和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教授,浙江大学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长期坚持的工作:财新传媒学术顾问。教学及阅读领域:经济学思想史、制度分析基础、行为经济学、新政治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与社会选择理论、演化社会理论——演化认识论与演化道德哲学。在公共领域内所持的矛盾态度:批判主流,关注思想,拒绝媒体。对任何学说及其说服者持温和的怀疑主义态度,这种态度不合逻辑,但真实,如Charlie Brown 一般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