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 BBS

标题: maowy:如何成功构造阴谋论 [打印本页]

作者: bridged    时间: 3-27-2012 19:08
标题: maowy:如何成功构造阴谋论
如何成功构造阴谋论 (2012-03-28 00:13:01)转载▼
标签: 杂谈       
@马伯庸 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从<人造韩寒>看如何构筑阴谋论》, 分析了麦田的阴谋论。麦田的阴谋论显然是没有成功的,要不然也不会事后道歉,不过这杆大旗被方舟子接过来以后,形势就不一样了。下面就结合方舟子质疑韩寒,谈谈如何成功的构造一个阴谋论。

有关阴谋论,我们先来看看维基百科的解释:“阴谋论通常是指对历史或当代事件作出特别解释的说法。此类特别解释不同于一般广为接受的解释,将事件解释为个人或是团体秘密策划的结果。而且此类特别解释中特别激进者还会进一步驳斥那些广为接受的解释,认为那些是阴谋策划者的掩饰。说一个理论是阴谋论不但是说此理论不被广为接受,有时还带有此理论没有严谨证据支持、荒谬不合逻辑而不值得考虑的意味。阴谋论不只是指理论,也用来指许多没有证据的说法、传闻。”

要成功的构造一个阴谋论,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同时也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阴谋论也是需要土壤,还需要不断的浇水照看才能成长并在人们心里扎根的。下面逐一介绍之

(一)阴谋论的前提
阴谋论的前提:天时
首先来看天时。要成功的构造一个阴谋论,天时是必不可少的。

这就是说,提出阴谋论的时候应该距离这件事情的发生有一段时间了。一个距离现在太近发生的事情,大家的印象还热乎着呢,很容易找出当事人澄清一些事情。尤其重要的一点是,阴谋论把一些事情解释为秘密团体的策划,这需要一些例证说明他们的动机,一段时间以后,容易看出谁受益了,然后再找例证就容易多了。本来就是对过去发生的事情的另一种解释嘛,有受益方,要反过来定动机就容易了。

我们看看历史上成功的阴谋论,像登月骗局,911阴谋等,都是距离事情发生过了一段时间以后被提出,然后在大众心中生根发芽。登月骗局就是认为美国造假,因为美国能从中得益,有造假的动机,911阴谋论也是类似。

方舟子这次质疑韩寒的代笔,距离当年的作文大赛已经有10多年了,当事人的记忆早已模糊,而韩寒的确成名了,这样构造起阴谋论来就有了很多便利。而各种回忆文章因为其细节的出入给他的阴谋论制造了空间。那些经过了10多年的人要回忆自己当时的情景本来就很难,难免有细节对不上的地方,所以他们现在的回忆也可以被方舟子利用来作为散布阴谋论的武器。而且方舟子还能说“这都是你们自己说的啊,不是我编造的”,更加有迷惑性。

另一点或许被人忽略的是时机。这次的质疑,发生在韩三篇发表之后。这是一个非常恰当的时机。因为韩三篇让一批原本跟韩寒一条道上的民主派觉得韩寒“背叛”了他们,引发了对韩寒的不满。这种不满是实现阴谋论的最好时机。这些人原本以为跟韩寒一道的,现在因为韩三篇产生了疑惑,在这时候本就有人怀疑这文章是否代表韩寒的真实想法,这构成了“代笔论”滋生的绝佳土壤。这个时机,麦田抓住了,方舟子自然也没放过。

阴谋论的前提:地利
要让阴谋论有影响力,最好是有一个自己能控制的媒体或者说小圈子。

像《货币战争》,一开始的时候只是在一些论坛流传,那些论坛就是一个个小圈子,舆论上容易形成一边倒的局面,这就有了声势。如果是在一个公开媒体上直接登出来,按照辩论规则反方也登出反驳意见,成了一个对等的掐架,阴谋论就不容易在一些人心中扎根。必须在一个小圈子里让一些人有了一些模糊的印象,然后再由他们引导更多的人,阴谋论才能发展壮大。

方舟子的新语丝和他的个人微博就是这样的自媒体,方舟子自己说了算,可以营造一个场,方便他布道,此谓之地利。所有反对的声音,在新语丝上会被方舟子切割的七零八落,加上他自己的“按语”,全部成了他用来打击对手的武器。在新浪微博上,方舟子是不会像罗永浩那样转对方的言论帮对方造势的,他一定是把对自己有利的言论摘出来,对信息做加工以后自己写一条微博发出来,这就构成了一个场。对在评论里质疑他的声音,他会拉黑,这样更能让他的微博表现出一种很多人拥护他的氛围。

阴谋论的前提:人和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了天时和地利还不够,还要有人和。这是最关键的。

要营造阴谋论,必须有一群一开始就对阴谋论的打击对象不满的人。有这样一群人的帮助,就可以事半功倍。这些人可能也有自己的判断能力,但他们的情绪会影响他们的判断。他们对阴谋论的打击对象不满,这种情绪会让他们在刚看到阴谋论的时候虽然不一定相信,但感情上乐意接受,这就有了一个很好的受众基础。

在货币战争里,这群人是对美联储不满的人,对华尔街不满的人,对美国不满的人。在方舟子质疑韩寒的闹剧里,这些人是那些因为韩三篇对韩寒不满的人,那些认为韩寒宣扬了读书无用论的人,那些看不惯韩寒的人等等等等。不同的人心态各不相同,他们虽然来自五湖四 海,却因为一个共同的目的----“倒韩”,走到了一起,所以我们能看到一个特别奇怪的组合,右派分裂了,左派分裂了,情怀党分裂了,工业党分裂了,五毛党分裂了,南方系分裂了,大家好像都开始重新站队了,站出了一个奇怪的组合。这也让这些人互相打量的时候一则以喜----“你和我政见不同,在这件事情上认识倒是一致的,一则以恼-----“怎么这个事情上他跟我站一起了,不能顺便打击他了。”

其实这些人的理智本来不至于这么糊涂,但他们的判断能力受感情左右,不管韩寒是不是有问题,有人这样去指控韩寒是他们乐意见到的,所以他们也就乐得看别人打韩 寒。这种“站队”心理古已有之,按照老毛的说法,“敌人的敌人就是我们的朋友”,

扯远了,回到正题。聚齐了这群人,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只是不断的加强他们的这种情绪,不断的给他们输送炮弹和火药就行了,其他的事情,这些人会帮忙完成的。

以上这几点,其实麦田也具备,但为什么麦田的阴谋论没有成功,以很快道歉收场,而方舟子则能成功让这么多人相信呢?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二部分,阴谋论的故事该如何讲。

(二)阴谋论的要素
阴谋论的要素:论断要惊人
要构造一个成功的阴谋论,首先需要提出一个惊人的论断。像登月骗局,就是说登月是假的,而不是说登月的过程中有部分不准确的地方,这种“造假说”直接挑战大众印象,一下子先声夺人,气势上就立住了。麦田在这方面很嫩,他只敢说韩寒的博客有团队,不全是韩寒自己写的(韩寒的2000万悬赏也是针对的这个质疑,大家可以仔细读读)。

而方舟子作为一个纵横网络江湖几十年的骂战高手,自然比麦田高明得多,他知道,要质疑就玩大的,直接提出韩寒早期文章不是他自己写的,是别人代笔。这个论述比麦田的“团队说”高出几个档次了,一下子就吸引出眼球了。以方舟子的影响力和“打假斗士”的名头,一炮打响。

那些因为韩三篇对韩寒不满的人,那些认为韩寒宣扬了读书无用论的人,那些看不惯韩寒的人,迅速聚集在方舟子的麾下了,他们也开始跟着喊“韩寒的文章不是自己写的”,而那时候,他们还没看到任何证据,只是听方舟子在那儿忽悠,自己并不是那么确信的。所以早期还在争论该不该质疑韩寒一类的话题,都是这种情绪的反应。

阴谋论的要素:论述要合逻辑
除了提出论断还不够,一个好的阴谋论必须有一个好的解释,让人能从理智上觉得原来的说法很荒谬,这是对前面的论断逻辑加强的过程。

这方面,诉诸生活常识是一个常用手法。像登月骗局,提出的一个重要论点是“月球上没有空气,怎么国旗明显被风吹动”。大众按照这个套路去想,就会觉得的确不大对劲,有了逻辑上可以站得住的推理,他们之前对阴谋论大胆论断的疑虑就被打消了,开始进入到阴谋论的场中去了。方舟子在质疑韩寒的过程中也是用了类似的手法,“不读书的人怎么可能写出小说”都是类似的逻辑加强。

这个过程中的陷阱在于,阴谋论者提出的事实是经过裁减的事实。比如说“旗子被风吹动”,其实是那个国旗上有金属杆支撑,在真空下因为没有空气的阻碍,因此金属杆的惯性动作能维持较长时间,并不是被风吹动。但在那些对整个事情没有了解的人看来,这就是造假的证据了,他们会觉得惯性那种解释离自己的生活更远,更不愿相信。

方舟子质疑韩寒“不读书却写出长篇小说”也是类似,在汉语里,不读书有时候是当作不上学来理解的,韩寒高中退学,的确可以说“不读书”,但是是不上学的意思。而韩寒是读书的,从多个渠道可以证实,他读书很多,而且很杂很怪。韩寒后来也说过自己某年起不怎么读书的话,但他也说过他通过网络阅读文章等。不过这些都是可以被方舟子选择性无视的,而那些质疑派也因为这句“韩寒不读书”有了一个让自己站得住的理由,这构成了他们质疑的基石。

(三)阴谋论的手法
阴谋论的手法:制造反差
在论述过程中,要让人印象深刻需要制造反差,反差越强烈留下的第一印象越深刻。

方舟子这方面是高手。一方面他把韩寒的小说《三重门》说成是天才之作,说里面引经据典如何如何牛逼,另一方面,他又把韩寒的语文成绩,不读书等等反复强调,说的如何如何严重,在这其中制造反差。反差越大越有戏剧效果,播种疑点的效果越好。

人其实是很懒的动物,许多人是不会去认真考察方舟子说的到底是不是符合事实的,他们只需要你给一个结论,这个结论好像自己通过逻辑推理也能得出就心满意足了。而事实是什么样的呢?《三重门》小说也就是一个中学生写自己身边的故事,里面那些所谓用典精妙,其实不过如此,有时候为了掉书袋故意设计的桥段罢了。那些跟着张放说《三重门》如何如何用典精确,不是韩寒能写出来的人是不会认真去读《三重门》的。人要被忽悠真是很容易的事情。

阴谋论的手法:不断强化疑点
阴谋论只有一个点是很容易被人打破的,所以还需要其他的质疑点形成交叉火力。登月骗局的阴谋论里,其中另一个质疑点就是“月球上唯一光源应为太阳,但照片中在阴影中的物体还是有反光,因此是有经过器材补光。”而事实上在月球上,能看到地球,地球的反光作用很大。这类质疑也是诉诸生活常识,让人加深怀疑。

方舟子在质疑韩寒的时候也有类似的招数,比如说说“这里面描述的场景是70年代的,韩寒不可能写出来”。而那些描述的点,是不是真的是70年代才有的还是90年代也可能有的,方舟子是不管的,他只需要播下怀疑的种子,让人有这样一个印象就行了。

阴谋论者一定要记住,要让人相信,一定要从多个角度去播种怀疑。这样,即使每个疑点都靠不住,但这么多点,已经足够在人心中播下怀疑的种子了。人是很懒的动物,许多人是不会去一个个检验这些质疑是否符合事实,是否真的靠得住的。那些对你的论证表示怀疑的人,他们不是阴谋论者的目标听众,所以他们的反质疑的声音只需要选择性无视就可以了。前面提到的那些愿意聚集到你麾下的人,他们会自动帮你完成反击反质疑的过程,甚至会帮你去找材料,帮你提供炮弹,虽然这些材料这些炮弹本身也经不起太多推敲。张放“答春绿”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阴谋论的手法:放大本方声音,压缩对方空间
当阴谋论播种的怀疑强化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发芽,并向外了。除了刚才说的一开始聚集在方舟子麾下的人,其他人也会在这些疑点的论述下慢慢进入这样的场,特别是在看到自己身边有人已经进场质疑的时候,这种群体效应会加快其他人进场的步伐。一些原本半信半疑的人在这样的气场作用下,也开始迷失了,有的人开始写“我一开始也是不相信代笔的,但看了方舟子的论述以后,越看越觉得韩寒有代笔”之类的文章。是不是有些面熟?是不是很像气功大师发功后弟子们的表现?这就是忽悠的力量。

要构造一个好的阴谋论,这些人的声音一定要放大放大再放大,给其他人形成一种“他已经觉悟了,你怎么还没明白”的压力气场。这种文章越多,阴谋论成长的土壤越好,种子发芽越顺利。

在种子发芽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放大自己的怀疑的声音,并尽量削弱反质疑派的声音,给阴谋论营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在登月骗局的阴谋论里,就有这样一段:“正当质疑之声越来越大的时候,美国宇航局却宣布丢失了全部共计1.3万盘登月原始录像带。数量如此庞大的珍贵资料怎会轻易丢失?”事实上,只有记录阿波罗11号宇航员月球漫步的慢扫描电视带现在找不到了(来自方舟子的博文再说“阿波罗登月”是否是骗局 )。

方舟子在这个过程中使用的是韩寒被采访时候的视频资料,并且质疑“怎么会记不得自己的作品”,就是类似的手法。事实上,一个人记不住自己以前的作品是很正常的事情,方舟子自己都说过自己记不清以前的作品,但在这儿,他对此是不管不顾的,只要能散布怀疑的气氛就行。

那些场外的人能针锋相对的指出质疑方的谬误,但这些人不是方舟子的目标受众,对所有的有关萌芽大赛造假等质疑的反质疑,方舟子只要祭出“利益大法”,就可以挡住很多进攻了。我们前面说过,阴谋论是对历史事件的特别解释,将事件解释为个人或是团体秘密策划的结果。萌芽是从中获益了,韩寒后来是出名了,那方舟子就能把这些事情扯在一起,给人心理暗示,说是事先策划好的,丝毫不顾及当事人的证词。反正阴谋论可以把一切不能解释的事情都说成是小团体策划的结果,即使去补考而不是正常参加考试这类事情也能解释为为了更好的作弊。

对在场内的人,方舟子只需要通过那些对韩寒不满的人引发那些之前没看过韩寒的作品的人对韩寒的怀疑就够了。通过信息控制,方舟子播下的这颗怀疑的种子是会自己生长的。这些之前没参与进来的人听了方舟子先入为主的这些论述,也不会顾得上去核实事实到底如何,而在那儿跟着方舟子喊“韩寒代笔”,有的人还会对之前10多年居然没能识破这个阴谋感到不可思议,觉得自己被愚弄了,也因此更产生一种同仇敌忾的心理,一定要扳倒韩寒这个骗子,净化整个社会的空气。这类文章给阴谋论的生长提供了最好的养料。

(四)阴谋论的辅助元素
阴谋论的辅助元素:心理上的自我暗示

刚才我们提到的信息控制,质疑派当中有些人会不屑一顾,“现在信息这么多,都是公开信息,哪里是方舟子一个人能控制得了的。我们也有自己的判断,那些反质疑派的言论我们也看了,不过不能说服我们”。

的确,信息都是公开的,谁都能看。但只需要加一点点料,你的判断就可能完全相反。像罗永浩,胡戈等人反质疑的声音,一句“他们跟韩寒一伙的”就可以让很多自认为理性的人屏蔽掉罗永浩胡戈的声音。根本不需要方舟子的信息控制,这些人自己的思维偏好就会自动把这类声音过滤掉。而那些其他人的证词,也被类似的方式给屏蔽掉了,比如韩寒的老师、同学接受采访,方舟子一句“他们对好口供了”就可以让很多人无视这么铁的证据。这就是心理暗示的力量。

阴谋论的辅助元素:认知失调的力量
当阴谋论的种子种下并在人们心中发芽生长的时候,伴随而来的必然是认知失调,因为他们肯定会遇到一些与自己的论断不相一致的事实。比如说韩寒的手稿。对这类证据,方舟子和他的信徒们要千方百计证明这些手稿是抄写的而不是他自己写的,却不去想韩寒如果那么有先见之明在n年前抄写手稿,为啥不一起商量着对好“口供”?

他们要坚持“韩寒代笔”的认知与他自己对自身的评价(“我是个理智而能干的人”),对由此产生的手稿和“代笔”之间的矛盾造成的失调感,感觉是很不舒服的。为了消除这种失调感,他可以推翻“代笔说”,但因为他们已经说出了“代笔论”,要改口很难(这是心理学上的一致性倾向),于是,便采取重新评价物证的方式,给出新的解释以缓解由于新的物证(手稿)造成的失调感。

这种主动的信息屏蔽是比被人灌输要强大得多的力量,因为这些人会自认为经过了自己的思考,有更强的信心去坚持自己的判断,虽然这个判断在我们看来是如此的荒诞不经。

阴谋论的辅助元素:最后一道保险
质疑派当中也可能有人看过了所有的反质疑的文章,还是有些将信将疑。这时候,披着科学外衣的大杀器出现了。这个大杀器叫做“概率相乘”。在一切阴谋论的论述中,这个“概率相乘”实在是相当生猛的武器,它让阴谋论的杀伤力有数量级上的提升。即使你能驳倒每一个质疑,但只要质疑派祭出“概率相乘”的武器,这种在科学术语包装下的伪科学可以唬住好一批人。

许多人数学学的本来就不好,遇上条件概率等公式一头雾水,加上这个公式的提出者都是一些理科生,看着好像煞有其事的样子,很容易就缴械投降了。有关概率相乘,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讲其谬误,这里就不多说了。这个武器杀伤力极大,有这么多人中招,只能说数学常识普及还任重道远。

(五)阴谋论大功告成
经过了前面这些步骤,一个成功的阴谋论就构造出来了。许多人会跟着阴谋论的逻辑走,而忽视其他信息,这很像斯坦福监狱实验里的那种场,要不是Christina Maslach到访,那些人还都在那个监狱场中无法自拔。

有的人可能会说,我们又没有使用暴力,怎么能把我们的质疑和文革和整风,和监狱实验相提并论呢?我们是正常的质疑啊。这儿我摘录一段网上流传的“路西法效应”的文字吧,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搜索:

“话语是一种权力,同时由权力产生。网络空间的话语权并非像传统的现实空间中,老师赋予你上课说话的权力,或者领导赋予你开会讲话的权力,由某个权威所给予,而是由网络系统本身赋予的一种权力。

话语的权力本无好坏。正如科学和知识所衍生的权力也无好坏。但权力的中性意味着滥用的潜在可能,当网络成为捍卫自身权益,在公共空间中获得表达自身意见的自由的机制时,话语权力便是天使的化身;而当权力表达成为恶意的对他人的攻击、接种谣言的培养基时,网络自身的无限放大功能便会把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大楼地下室的一隅扩充为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这是由系统衍生的权力所衍生的恶,这与你我本是好人与否无关,是情景诱因所孕育的恶。网络的匿名性更是让这种恶免予受到实质的惩罚,最多或许是自身良心和道德的谴责,但这却早已被权力挥洒的快感所覆盖。”

就此结束。




欢迎光临 一路 BBS (http://www.yilubb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