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 BBS

标题: 孔孟老庄:诉诸公众:一种常见的宣传手段 [打印本页]

作者: bridged    时间: 8-21-2012 22:42
标题: 孔孟老庄:诉诸公众:一种常见的宣传手段
标签:
诉诸公众
方舟子
韩寒
逻辑谬误
杂谈
        分类: 我观

(一)“诉诸公众”的概念与原理



    “诉诸公众”是逻辑学及批判性思维理论所总结的推理谬误之一,指在论证一个观点时,不是阐述支持论点的论据以及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而是以该论点得到了多数人的赞同作为论点正确的理由。例如:



    “绝大多数人都不能接受和认可同性恋行为,所以同性恋行为是不道德的。”

    “北京市机动车按尾号限行的政策是合理的,因为有90%的市民赞同这个政策。”

    “根据方舟子列举的《大学教师中的批韩派和挺韩派力量对比》,14人批韩,5人挺韩,可见韩寒确实造假了。”



    这就是典型的“诉诸公众”的论证方法。它的基本表达形式如下:

   

    (1)所有人(或者多数人)认为命题 A 为真。

    (2)所以,命题 A 为真。

   

    事实上,一个观点的正确与否,与它本身有多少人赞同没有关系。既有可能“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也有可能“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一个非常典型的反例是,在哥白尼提出“日心说”之前,几乎所有人都相信托勒密的“地心说”(当然,这只是说欧洲人,中国人那时还不知道地球是圆的),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然而这无法改变“地球围绕太阳转”是最终正确的事实。



    “诉诸公众”严格来讲根本就不是一种逻辑推理,它实际上是一种宣传手段。它利用了个体人的不自信、盲从等弱点,可以对人的心理起到很大的操控和迷惑作用,使人变成“羊群效应”中的一只羊。这种手段有心理学理论的支撑,就是人的“从众心理”:人总是倾向于自己的观点得到多数人的认同,反过来讲,多数人认同的观点,也会对自己的判断产生心理上的从众压力。



    有个非常有名的心理学实验,叫“阿希从众实验”,最能生动地说明人的从众现象。大家请看下面这张图片:



诉诸公众:一种常见的宣传手段
    如果问你:“左边的线段,跟右边的三根线段中哪根一样长?”恐怕你会说:“你是不是在侮辱我的智商?明摆着跟 C 一样长嘛!”别急,在美国心理学家阿希1951年设计的实验里,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实验情况是怎样的呢?他把被实验者(大学生)每7人分成1组,在同一个房间依次序回答上面的问题,但实际上前6个人是安排好的托儿,真正的被实验对象只有第7个人自己。实验在多组人群中进行了很多次。前几次大家都一致做出了正确的选择;而在后面的实验里,6个托儿被安排一起故意选择同一个错误答案,这时的结果是:第7个人竟然有平均三分之一跟着做了错误的选择,他们选择了左边线段跟A或者B一样长!阿希选用多个不同的简单问题做了多次实验,结果是75%的人至少有一次错误的从众选择,有5%的人甚至从头到尾所有问题一错到底,真正一直坚持自己独立正确选择的人,只占25%!



    如此简单的问题,而且被实验者还都是大学生,竟然得到这么可怕的结果。如果是素质和学历更加参差不齐的人群,如果是面对更加复杂的问题,情况可想而知。所以大家要记住一点,“从众心理”是人性的一个永恒弱点,“诉诸公众”这种手段是永远有市场的。



(二)“诉诸公众”的手段分析



    宣传者使用“诉诸公众”的手段时,我总结有两种情形。



    一种是支持观点的人确实占多数。例如前文所举的同性恋的例子,论者所说的“多数人不能接受和认可同性恋行为”的确是实情。此时我们要辨析的是,即使这是个事实,也不能推出“同性恋行为是不道德”的结论。判断一件事是否道德,应该从它的善恶、是否对他人造成伤害等等方面去论证,而不是简单地以接受人数的多寡作为依据。对于类似这种情形,要着重思考前后的因果关系是否存在。同时要注意区分一点,如果要讨论一个政策、一个人的支持率,“多数人支持”是有意义的;而如果要讨论一件事情的正确性或真假,它跟支持人数的多寡无关。



    使用“诉诸公众”手段的第二种情形是,论者伪造出一种“支持者众多”的假象,而实际情况可能相反。我称之为“诉诸伪公众”。面对这种手段,暂不论上述的因果关系是否存在,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睁大眼睛来辨识:真的是多数人支持吗?



    我先举两个公共事务方面的例子。



    据媒体报道:“广州市自来水价格调整方案听证会2012年2月29日召开,24名听证会参加人全部赞成水价上涨。”自从听证会制度在国内推行以来,每逢某些被要求听证的物价调整项目,我们几乎从来没听过哪个涨价政策被否决,全部结果都是听证会的多数表决通过。听了这样的新闻,你一定要认识到,这些听证代表并不是民意代表,代表们的选择和立场,普通民众既不知道,也无法左右。他们的支持比例,其实与民众的支持比例无关。即使99%的公众不赞同涨价,听证会也可能一样会通过。官方强化宣传听证会的结果,一方面是制度流程的要求,另一方面实际是造成一种民众多数支持的假象。这其实就是一种“诉诸公众”的宣传手段。



    再举个例子。每逢政府有新的重大政策推出时,你是否经常可以在电视上看到这样的画面?



   一名接一名群众在新闻采访中高声称赞政策好,给观众的直观感受就是:哇!这个政策果然得到了很多百姓的支持和拥护。然而,就算这样的新闻连续播放10天,每天采访5个观众,加在一起不过区区50个人而已。这50个人就能代表13亿人吗?这其实也是一种“诉诸公众”的宣传手段,可以营造出多数人拥护的氛围。实际上如果想证明政策确实好,应该做的事情是用充分的论据去论证,而不是找人来夸赞;如果想证明政策得人心,科学的方法是请公正的独立第三方机构,做支持率的抽样调查。



    同理,很多商品广告不是讲述商品如何好,而是渲染商品很畅销,也是一种“诉诸公众”的手段。本文的目的,即是提醒大家在信息泛滥的社会里,识别“诉诸公众”手段的逻辑谬误,分辨“支持者众多”的真伪。



    下面再来专门说说方舟子。



    @破破的桥 先生曾在文章《忽悠的原理与技巧》中,深入剖析了方舟子在抹黑韩寒过程中所采用的种种忽悠大众的方法和手段,让很多人从逻辑层面提升了自己认知和防忽悠的能力。文章总结的手段包括以下七种:1.模糊标准;2.陷阱逻辑;3.制造气氛;4.控制信息;5.诉诸专业壁垒;6.诉诸生活差异;7.诉诸权威。其中“制造气氛”着重讲的是制造质疑的氛围,用的一些手法属于“诉诸公众”的范畴,但没有展开和强调。本文总结的“诉诸公众”手段,可以算是上述手段的一种补充。



    方舟子是个诡辩高手和宣传能手。他经常使用“诉诸公众”的手段,其实大都可归属为刚才总结的“诉诸伪公众”的情形。



    我们先看一下本文开头举的例子。方舟子曾发过一篇微博《大学教师中的批韩派和挺韩派力量对比》,列举了14个批韩寒的教师姓名,5个挺韩寒的教师姓名,以此来证明在教师队伍中支持他的人占多数,再烘托出支持自己的网民也占多数。但该微博发出后,马上有@南开老沙 等网友发微博指出,自己作为一直坚定挺韩的、言论活跃的教师并未被列入。实际上,根据新浪微博很多投票的结果,支持韩寒和方舟子的网民比例一直在8:2左右。但方舟子单单发一个对自己有利的名单,其实是误导读者,以“诉诸公众”的手段为自己宣传造势。这里我同时想提醒大家一点,微博上这样的投票结果,我们可以用来证明“韩寒人气依旧”、“方舟子恶名远扬”这类与支持率相关的命题,而不要用它去论证“韩寒没有代笔”这类的命题,支持率尽管对韩寒有利,但与“是否有代笔”这类的事实判断没有逻辑关系。



    再看下图。

   方舟子在这则微博中声称,“据非正式调查,自韩寒抄稿集出来后,搜狐、腾讯、网易、凤凰网的编辑大都认为韩寒是假货。”微博发出后,也是马上有多名网站编辑站出来表明自己支持韩寒的立场,并且从后来腾讯与韩寒展开频道独家合作的事实看,方舟子的说法纯属胡说八道。但狡猾的他,在前面加了一句“据非正式调查”的前缀,其实是为自己的信口开河预留好了台阶。



    前面这两个例子,是方舟子赤裸裸地使用“诉诸伪公众”的宣传实例。然而,这样的手段方舟子使用的并不很多。为什么呢?因为他确实没有足够多数的真实公众支持。这种赤裸裸的“伪公众”手段,一经使用,很容易就会被马上揭穿。怎么办呢?方舟子使用了微博平台独有的手段 ---- 转发。



    方舟子是微博界最擅长使用转发手段的用户。他使用微博转发功能大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赤裸裸的造谣和人身攻击。例如转发罗永浩父亲是造反派的微博,前面加一句臭名昭著的“这是真的吗?”这是他为了让自己造谣行为逃避法律责任的手段。这种转发不在本文讨论范畴。



    我这里重点分析他的另外一种转发方式,它属于一种比较隐形的“诉诸公众”的手段。这种转发的内容主要包括:1.支持方舟子、攻击对手观点的微博或评论;2.吹捧方舟子的文章文字;3.买到了方舟子的书。熟悉方舟子微博的网友一定不会陌生,这类内容在方舟子微博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如果仅仅关注方舟子,恐怕很容易得到一个印象:支持方舟子的人可真多,书好畅销,阵营好强大!这就是方舟子的高明之处。其实如果点击进入方舟子的微博评论,就会发现里面反对他的人占多数。但是无论支持他的评论是多么寥寥无几,方舟子经常能很精准快速地挑选出来,加以转发。支持自己的话,由别人的嘴里说出来(方舟子还每每再加上一句阴险的问句),这样每天转发几条,“支持者众多”的氛围就形成了。还记得前面讲到的“群众称赞政策好”的例子吗?那些新闻与方舟子两者的手段是异曲同工的。如果以科学的眼光去思考,就该这样去问:即使每天展示了2个支持者,一年下来不过700多人而已,能代表多数吗?即使每天都有2个人买了书,一年不过700多本而已,方舟子书的真正销量是多少?为什么排行榜上从来见不到他的书?



    还有,这些被转发的微博,到底是谁写的?方舟子有没有水军和马甲?这个问题很多人曾提起,但没有见到详尽的分析,本文也不去讨论了。但有一点要强调的是,水军和马甲最大的功能,就是营造大量人在攻击敌人和支持自己的气氛,本质上就是“诉诸公众”的手段应用。

    微博平台的转发手段,让方舟子如虎添翼。方舟子的各种忽悠大法,再加上“诉诸公众”所营造的舆论氛围,让他的战斗力比博客时代徒增数倍。关注方舟子微博的人,如果不用心去思考,如果做不到兼听则明,很容易会着了他的道。借助微博平台,方舟子攻击了敌人,做了卖书的广告,同时吹捧抬高了自己。方舟子是独一无二的,他的宣传手段很难综合模仿。至少,频繁转发赤裸裸吹捧歌颂自己微博的人,在微博平台上真的难以找到第二个:谁的脸皮能有这么厚啊?我曾戏言:在中国,主要有四个地方总是频繁发布和转发吹捧自己的信息----人民日报、新华社、CCTV、方舟子微博。




欢迎光临 一路 BBS (http://www.yilubb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