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 BBS

标题: 2009:重新审视中国奇迹 [打印本页]

作者: bridged    时间: 3-31-2009 18:35
标题: 2009:重新审视中国奇迹
本文通过一路BBS站telnet客户端发布


李牧之

2008年的12月18日,中国共产党的总书记胡锦涛,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上说到,"
今天,13亿中国人民大踏步赶上了时代潮流,稳定走上了奔向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充满蓬勃生机,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重大贡献的中华民族以前所未有的雄姿
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近三十年的中国改革成果毋庸置疑,最为显著的事实就是长期稳
定的高速的GDP、居民生活状况的改善和大量绝对贫困人口的消失。这也是长期以来被人
津津乐道的"中国奇迹",以及其背后"中国模式"的特殊性。

然而,中国奇迹的发展势头,在2008年下半年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2008年初,中国
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的何帆在"'脱钩论'会给东亚一种错误的安全感"一文中
,驳斥了这种乐观的"脱钩"(认为东亚,包括中国,已成为一个强有力的经济中心,不但
能够独立于美国之外自行增长,还能为全球经济的增长提供动力)的论调,并且指出如果
我们承认中国是全球化最大的收益者之一,那么我们同样需要警惕,当全球经济走势有可
能出现逆转的时候,中国也会是最可能的受害者之一。

实情可能比何帆预料的糟糕的多,不仅体现在融危机进一步恶化带来的全球经济陷入衰退
周期,2008年下半年以来中国不断传出的经济数据正显示着,中国本轮经济萧条周期的经
济形势将异常险恶,较1998年开始的经济衰退要严重的多,企业和个人将面临十几年未曾
经历的寒冬,政府提振经济的难度也将超乎想象。

此时此刻,人们突然发现,多年不提的经济增长"保八"政策的重要性。更为棘手的是当前
经济、社会中存在了大量的隐患,近些年,相当数量的学者对其做了内容相近的总结,认
为当前中国存在着"劳动和社会保障不足和管制不当导致管制不足"、"环境污染严重"、"
与城市化和工业化有关的侵犯农民等弱势群体利益"、"政府腐败严重"、"区域发展不平衡
和贫富差距较大"等问题。种种迹象深刻地表明,中国仍然只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从人均
GDP、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来看,中国还远不及同属"金砖四国"的巴西、俄罗斯等国家。
那么中国30年的转型是真实的"奇迹"还是虚幻的"神话"?

众所周知,中国的转型策略是"摸石头过河",被动的在危机中推进改革。林毅夫在总结中
国改革经验时将其表述为,中国的经济改革通常都是以改进激励机制入手,随后通过新的
市场机制中的增长及其对其它方面改革的要求,将改革本身推进到资源配置制度和宏观政
策环境方面。这与马克思和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主张相近,经济发展了,经济基础变了,上
层建筑就必须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动而不断进行制度创新,以法治来界定公权力和各经济主
体的权利和义务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强,以保证原有制度不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甚至
,有人认为经济发展是最需要重视的问题,只要能推进经济发展,其制度就是好的制度。

经济发展(或者经济转型)是不是转型最核心的议程?是不是经济发展了,其它问题就可
以迎刃而解?虽然这些问题没有统一的认识,但近十几年来,中国的执政党和政府的执政
策略就是依靠经济的高增长来缓解体制结构性问题,不仅可以解决每年新增的巨额劳动力
,带动全体人民收入的增长,也用来满足人们的文化、精神等方面的需求,高速的经济增
长也可以保证政府有足够的财力缓解各种不平衡,以人们对未来的良好预期保证社会的安
定。
此时此刻,人们突然发现,多年不提的经济增长"保八"政策的重要性。更为棘手的是当前
经济、社会中存在了大量的隐患,近些年,相当数量的学者对其做了内容相近的总结,认
为当前中国存在着"劳动和社会保障不足和管制不当导致管制不足"、"环境污染严重"、"
与城市化和工业化有关的侵犯农民等弱势群体利益"、"政府腐败严重"、"区域发展不平衡
和贫富差距较大"等问题。种种迹象深刻地表明,中国仍然只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从人均
GDP、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来看,中国还远不及同属"金砖四国"的巴西、俄罗斯等国家。
那么中国30年的转型是真实的"奇迹"还是虚幻的"神话"?

众所周知,中国的转型策略是"摸石头过河",被动的在危机中推进改革。林毅夫在总结中
国改革经验时将其表述为,中国的经济改革通常都是以改进激励机制入手,随后通过新的
市场机制中的增长及其对其它方面改革的要求,将改革本身推进到资源配置制度和宏观政
策环境方面。这与马克思和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主张相近,经济发展了,经济基础变了,上
层建筑就必须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动而不断进行制度创新,以法治来界定公权力和各经济主
体的权利和义务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强,以保证原有制度不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甚至
,有人认为经济发展是最需要重视的问题,只要能推进经济发展,其制度就是好的制度。

经济发展(或者经济转型)是不是转型最核心的议程?是不是经济发展了,其它问题就可
以迎刃而解?虽然这些问题没有统一的认识,但近十几年来,中国的执政党和政府的执政
策略就是依靠经济的高增长来缓解体制结构性问题,不仅可以解决每年新增的巨额劳动力
,带动全体人民收入的增长,也用来满足人们的文化、精神等方面的需求,高速的经济增
长也可以保证政府有足够的财力缓解各种不平衡,以人们对未来的良好预期保证社会的安
定。

现在的问题在于:第一,经济增长是否可以长久地保持当前的速度?第二,即使当前的增
长速度可以维持,经济发展真的是转型最基础性的因素、最根本的需求吗?
首先,随着改革成果惠及人群的不断扩大,渐近式的经济改革产生的动力逐年减弱,与当
前阻碍改革的既得利益群体实力相当,已经无法继续林毅夫所说的经济转型倒逼体制转型
的局面。可以说当前的经济改革已经挖掘了现有经济体制内的最大能量,余下的难点集中
在收入分配、国企垄断、宏观经济决策模式等体制关系甚深的领域,在其他体制转型没有
进展的前提下,经济增长会有多大空间?

并且如上所述,当前经济、社会中存在了大量的隐患,直接制约了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收益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代替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里
的"经济发展"意指"有质量的经济增长",也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但这恰恰是以经济
增长为核心的转型的结果,在转型策略未发生改变的情况下,这种局面只会越来越严重,
而不是有改变,这势必制约着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明显的例证就是2008年10月份"
四万亿"出台以后,先前力推的"节能减排"工作已经处于停滞或倒退的状态。

其次,即使我们假定经济增长可以长期保持8%-12%的高速增长,转型恐怕也是一个难以完
成的任务。其一,三十年的中国改革,人民的物质生活、言论自由、政治民主均得到了极
大的改善。但正因为如此,导致人们获得信息更加方便、对世界的认识也更加全面,基于
人们天性中对平等的追求,对自身弱势的处境和和不公平的社会地位(尽管绝对值已有很
大改善)也就更无法忍受,并且这种感觉的落差会随着经济发展而进一步扩大。

另外,随着经济发展的推进,人们收入的提高、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的消费偏好逐步改
变,从早期的满足于温饱,到对适宜舒服的生活环境向往,对安全的饮食卫生、交通、生
产环境的追求,对便利、可靠的社会保障系统、基础教育等公共品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提供
的依赖。更进一步,除了物质的追求以外,人们对政治生活、社会氛围等更高层面的要求
也逐渐变多,这些也远非经济增长的奇迹本身可以解决的。

过去三十年转型国家的经验表明,转型进程一旦启动,即不可逆转,就中国自身,转型所
产生的收益必须满足人们的预期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站在历史转捩点上,2009年,我们
需要审视过去。中国的未来究竟路在何方,这有待于决策者和全体中国人的抉择。

--
※ 来源:.一见如故 yjrg.net.[FROM: 222.68.0.0]                                                                        
全文链接: http://yjrg.net/HTACGAAAwVM/con_373_M.1238144764.A.htm                                                        


--

※ 来源:.一路BBS yilubbs.com.[FROM: 71.230.0.0]

※ 修改:.bridged 于 Mar 31 22:35:55 修改本文.[FROM: 71.230.0.0]





欢迎光临 一路 BBS (http://www.yilubb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