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 BBS

标题: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重点大学不是地方“自留地” [打印本页]

作者: ygxz    时间: 5-21-2009 02:39
标题: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重点大学不是地方“自留地”
本文通过一路BBS站telnet客户端发布

日期: 2009-05-21  信息来源: 人民网5月21日   访问量:  

高考在即,一则有关“本地生源”的消息格外引人关注。目前各地高校正陆续公布2009年高考招生计划数字,许多重点大学都压缩了所在省市的招生计划,扩大了在外地的招生名额。此前,教育部明确要求,部属高校要争取逐步将本地生源控制在30%以内。饱受争议的生源本地化问题,在部分高校中迈出了改革的实质性一步。

重点大学是全国的大学,而不是一省一市的大学。长期以来,一些重点大学成了所在地的“自留地”。从表面看,是地方保护主义在作祟;就本质而言,伤害的却是教育公平。

教育资源本属于公共范畴,若重点高校“各自为政”大搞生源本地化,基于越是发达城市大学越集中的现实情况,就会出现教育资源与高考录取成绩的地区差异——进入同一所重点大学,本地考生以较低分数便能得到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而在其它一些地区,考生只能以高分数才能“出线”。

重点大学成为“地方大学”,有其复杂的成因:大学需要从地方政府获得资金支持,获得新校区的审批,获得高校周边环境的安宁等,这种依赖加剧了受制于地方的程度。从教育规律的角度来说,生源结构的多样化,是建设优质大学或者一流大学的重要前提。生源本地化,是以伤害生源质量为代价换取所谓的“高教发展”,与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

真正实现重点大学的“去本地化”,需要地方政府转变观念:眼里不能只顾及本地录取率提高多少,更要看到高校培养的人才会留下来为当地更好地服务,看到敞开胸怀为大学发展换取的活力空间,看到一所有生命力的大学为地方获得的良好声誉,看到热情拥抱全国考生为本地培养起的“海纳百川”的精神气质……这些,与多几百个本地考生上大学的名额相比,孰轻孰重,不言自明。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各地区之间“苦乐不均”的现象一直存在。改变这种局面,要靠高校招生体制的改革。从这个角度讲,部分高校在教育部“30%”指标下减少本地生源,迈出了重要一步。教育管理者应趁热打铁,借势发力,继续推动招生体制改革,促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全面地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发展水平。

--
北京大学相关信息汇总(北大简介2009年1月最新版)
http://beidaren.net/home/space.php?uid=4&do=blog&id=55
北京大学奖学金项目详细说明
http://beidaren.net/home/space.php?uid=4&do=blog&id=134
山东相关资料汇总
http://qlrsq.com/home/space.php?uid=2&do=blog&id=102


作者: ygxz    时间: 5-21-2009 02:39
标题: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重点大学不是地方“自留地”
本文通过一路BBS站telnet客户端发布

日期: 2009-05-21  信息来源: 人民网5月21日   访问量:  

高考在即,一则有关“本地生源”的消息格外引人关注。目前各地高校正陆续公布2009年高考招生计划数字,许多重点大学都压缩了所在省市的招生计划,扩大了在外地的招生名额。此前,教育部明确要求,部属高校要争取逐步将本地生源控制在30%以内。饱受争议的生源本地化问题,在部分高校中迈出了改革的实质性一步。

重点大学是全国的大学,而不是一省一市的大学。长期以来,一些重点大学成了所在地的“自留地”。从表面看,是地方保护主义在作祟;就本质而言,伤害的却是教育公平。

教育资源本属于公共范畴,若重点高校“各自为政”大搞生源本地化,基于越是发达城市大学越集中的现实情况,就会出现教育资源与高考录取成绩的地区差异——进入同一所重点大学,本地考生以较低分数便能得到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而在其它一些地区,考生只能以高分数才能“出线”。

重点大学成为“地方大学”,有其复杂的成因:大学需要从地方政府获得资金支持,获得新校区的审批,获得高校周边环境的安宁等,这种依赖加剧了受制于地方的程度。从教育规律的角度来说,生源结构的多样化,是建设优质大学或者一流大学的重要前提。生源本地化,是以伤害生源质量为代价换取所谓的“高教发展”,与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

真正实现重点大学的“去本地化”,需要地方政府转变观念:眼里不能只顾及本地录取率提高多少,更要看到高校培养的人才会留下来为当地更好地服务,看到敞开胸怀为大学发展换取的活力空间,看到一所有生命力的大学为地方获得的良好声誉,看到热情拥抱全国考生为本地培养起的“海纳百川”的精神气质……这些,与多几百个本地考生上大学的名额相比,孰轻孰重,不言自明。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各地区之间“苦乐不均”的现象一直存在。改变这种局面,要靠高校招生体制的改革。从这个角度讲,部分高校在教育部“30%”指标下减少本地生源,迈出了重要一步。教育管理者应趁热打铁,借势发力,继续推动招生体制改革,促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全面地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发展水平。

--
北京大学相关信息汇总(北大简介2009年1月最新版)
http://beidaren.net/home/space.php?uid=4&do=blog&id=55
北京大学奖学金项目详细说明
http://beidaren.net/home/space.php?uid=4&do=blog&id=134
山东相关资料汇总
http://qlrsq.com/home/space.php?uid=2&do=blog&id=102


作者: ygxz    时间: 5-21-2009 02:39
标题: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重点大学不是地方“自留地”
本文通过一路BBS站telnet客户端发布

日期: 2009-05-21  信息来源: 人民网5月21日   访问量:  

高考在即,一则有关“本地生源”的消息格外引人关注。目前各地高校正陆续公布2009年高考招生计划数字,许多重点大学都压缩了所在省市的招生计划,扩大了在外地的招生名额。此前,教育部明确要求,部属高校要争取逐步将本地生源控制在30%以内。饱受争议的生源本地化问题,在部分高校中迈出了改革的实质性一步。

重点大学是全国的大学,而不是一省一市的大学。长期以来,一些重点大学成了所在地的“自留地”。从表面看,是地方保护主义在作祟;就本质而言,伤害的却是教育公平。

教育资源本属于公共范畴,若重点高校“各自为政”大搞生源本地化,基于越是发达城市大学越集中的现实情况,就会出现教育资源与高考录取成绩的地区差异——进入同一所重点大学,本地考生以较低分数便能得到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而在其它一些地区,考生只能以高分数才能“出线”。

重点大学成为“地方大学”,有其复杂的成因:大学需要从地方政府获得资金支持,获得新校区的审批,获得高校周边环境的安宁等,这种依赖加剧了受制于地方的程度。从教育规律的角度来说,生源结构的多样化,是建设优质大学或者一流大学的重要前提。生源本地化,是以伤害生源质量为代价换取所谓的“高教发展”,与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

真正实现重点大学的“去本地化”,需要地方政府转变观念:眼里不能只顾及本地录取率提高多少,更要看到高校培养的人才会留下来为当地更好地服务,看到敞开胸怀为大学发展换取的活力空间,看到一所有生命力的大学为地方获得的良好声誉,看到热情拥抱全国考生为本地培养起的“海纳百川”的精神气质……这些,与多几百个本地考生上大学的名额相比,孰轻孰重,不言自明。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各地区之间“苦乐不均”的现象一直存在。改变这种局面,要靠高校招生体制的改革。从这个角度讲,部分高校在教育部“30%”指标下减少本地生源,迈出了重要一步。教育管理者应趁热打铁,借势发力,继续推动招生体制改革,促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全面地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发展水平。

--
北京大学相关信息汇总(北大简介2009年1月最新版)
http://beidaren.net/home/space.php?uid=4&do=blog&id=55
北京大学奖学金项目详细说明
http://beidaren.net/home/space.php?uid=4&do=blog&id=134
山东相关资料汇总
http://qlrsq.com/home/space.php?uid=2&do=blog&id=102






欢迎光临 一路 BBS (http://www.yilubb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