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由这样的机会,经济学异军突起;而且,进入学术与观念场域的经济学,主要是当时在西方也正走红的自由市场经济学派,比如弗里德曼 (Milton Friedman) 为代表的货币主义,科斯 (Ronald H. Coase)、诺斯 (Douglass C.North)、张五常所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以及思想更为开阔的哈耶克 (Friedrich A. von Hayek)。尤其是后者和他的导师米塞斯 (Ludwig von Mises)对计划经济“不可能性”的论断,清除了市场化的知识障碍。
应当承认,经济自由主义者所关注的问题,绝不只是经济自由;相反,他们追求完整的自由,他们嚮往法治、民主。但他们相信,在中国现行的体制内直接追求政治自由,不大可能取得成功,所要冒的风险也太大;而经济自由则具有足够的合法性,由此入手,实现完整的自由的可能性也比较大。哈耶克、弗里德曼等人对统制经济与专制之间关系的分析让经济自由主义者相信,透过增进经济自由,就可以推进政治自由。因为,那些西方理论家证明,现代专制政权与统制经济之间存在着直接关系,那么,瓦解了统制经济,也就拆除了专制统治的基础。弗里德曼在 《资本主义与自由》 (Capitalism and Freedom)一书前言中的论述则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正面的理据:随着经济自由扩展,到了某个临界点上,政治自由就必然到来,不管以何种方式。简而言之,经济自由主义者相信,可以通过市场化“哄”出一个包括法治与民主在内的宪政制度。
不过,基督教进入自由主义场域,也在自由主义内部引发了紧张。这其中最具有标志性的事件是,2006年5月,李柏光、王怡、余杰等三位基督徒不允许非基督徒郭飞雄到白宫会见布什 (George W. Bush) 。此事在自由主义圈子内外引起巨大震动。宗教在给自由主义带来力量的同时,似乎也让自由主义陷入某种程度的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