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 BBS

标题: 潘采夫: 到哪里去找特蕾莎修女? [打印本页]

作者: bridged    时间: 2-7-2013 00:37
标题: 潘采夫: 到哪里去找特蕾莎修女?
    (刊于作者凤凰网评论专栏)

    15年前,大学搞“三下乡”活动,我和同学们去过一次河南兰考。焦裕禄当年种下的泡桐树还在——只剩一棵,孤零零地立在田地里,其他用来固沙的泡桐早已被砍伐殆尽,成为桐木加工厂的原料,因为兰考泡桐很出名。现在的兰考仍有风沙灾患,仍是只能解决温饱的穷县,与其他中西部县市一样,拖着中国经济的后腿。记得跟当地一位老农聊天时,他说怀念民国时期本地一个县长。收养弃婴的袁厉害就在这个县。
   袁厉害这位不识字的妇女,多年收养上百名弃婴,一场火灾让她成为新闻人物,也暴露了当地在儿童保障方面惊人的不作为。随着报道增多,更多事实和细节被发掘,如她住在“雕龙画凤”的小楼,其收养的弃儿环境却极其恶劣,只能维持最基本的生存,她利用自己的影响承包当地修路工程,她收养弃婴却把亲生儿子交给别人养,等等。于是,人们关于袁厉害的评价也趋向复杂,且颇多负面。
   我有一个基本判断:那些关于她的负面消息应该是真的,而她历尽艰苦抚养弃儿的事也是真的,那些认为她完美的断语失之简单,而认为她很坏的观点也同样偏颇。在我看来,她首先是一个慈悲的人,一个心地善良的好心人,也是一个被社会异化了的人,但是,即使所有的缺点都是真实的,她仍然是一个伟大的人。
   我小时候在乡村生活,村里有一些老太太,她们见不得别人受罪,听不得小孩子哭,遇到乞丐必施粥饭,一听别人诉苦就掉眼泪,这样的人被称为菩萨,因为他们有一颗满怀同情的菩萨心肠,对痛苦的反应比别人更敏感。请原谅我感情用事,袁厉害跟我们村的老太太是一路人,否则她不会把医院让她处理掉的婴儿抱回家去,而且婴儿有严重的残疾,那是她朴素的出发点。一个杂志记者描写:袁厉害“身躯硕大,走路急匆匆”,我不愿意猜测记者的贬义,我只是想说,袁厉害的长相真的像我的母亲,那种胖胖的,但并不意味着生活幸福的普通中国女人。
  将残疾弃婴抱回家已经难得,而接连不断地收养,每日操心他们的生活——哪怕只是基本生存,在丈夫离婚的情况下仍不回头,每日骑车拉孩子们上学,很多年如一日,弃儿长大后结婚,给几万块钱买房,想想看,在你视野所及,有谁能做到这些?要知道她收养上百弃婴,就意味着上百个家庭抛弃了他们的孩子,因为拿不出钱给婴儿看病,或想要一个健全的孩子,或仅仅因为想要一个男孩。在计划生育政策下,我不忍心苛责那些可怜的父母,但与他们相比,与冷漠无情的官僚机构相比,我必须向袁厉害送上我最高的致敬。
  至于指责袁厉害不养亲生儿,以证明她收养弃儿必然功利,那是真不了解中国底层百姓了,自己养不了的送给亲戚养,在农村是普遍的事情,并不觉得孩子受了委屈,况且是送给奶奶照顾。一个不识字的人,是不会懂得孩子从小不跟父母心理上会有问题的,那太科学了,她只知道让孩子有吃有穿,孩子就能成活。
  至于她后来有钱了,住了楼房,承包工程,把孩子送人收钱,这就只能放在“中国故事”的语境中去理解了,当发财成为一个国家的“国教”,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时候,你怎么能指望袁厉害与金钱绝缘,更何况她从小就是个街头讨生活的小商贩呢。如果没有一定的生意头脑和经营能力,我根本不相信她做慈善能坚持这么多年。
  当然,更美好的故事版本应该是这样:袁厉害是虔诚的基督徒,上帝庇护着她的精神世界,她内心圣洁不知道什么是钱财,她只是发下宏愿一生救助世人,不让任何人成为上帝的弃儿,她的事迹感动了凡夫俗子们,他们用金钱支持她的事业,而她依然一尘不染眼神纯净。抱歉,这不是袁厉害,这是特蕾莎修女。我认为袁厉害身上有同样的神性,但她毕竟成不了那样圣徒,她只是中国特色的人物。如果你觉得我们居住在被上帝眷顾的地方,那么你才可以这样要求她。
  你还可以搜索一对美国夫妇在中国的消息,基督徒贝天牧夫妇在河北收养弃婴,为他们治疗残疾,20年来,这对夫妇救助了超过900名弃婴,并将部分孩子送到美国家庭抚养,对于那些命运悲惨的弃婴来说,贝天牧夫妇营造了一个小小的天堂。我不觉得袁厉害与贝天牧有很大差别,最大的差别是我们和他们的差别,是中国和美国的差别。
  相对于特蕾莎修女和贝天牧夫妇,袁厉害同样做到了她的极致,要知道她生活的地方,连上帝都会感到棘手。
  所以,我向袁厉害致敬,并为我做不到而自卑。雨果在《悲惨世界》中写道:“做一个圣人,那是特殊情形;做一个正直的人,那却是为人的正轨。你们尽管在歧路徘徊,失足,犯错误,但总应当做个正直的人。”那些要求她做圣人的,至少自己应努力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有信仰的人,一个行动起来的人。
  至于政府,我祝愿他们还会感到脸红。


  潘采夫




欢迎光临 一路 BBS (http://www.yilubb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