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 BBS
标题:
【传知行】我在乡村当教师:亲历与观察
[打印本页]
作者:
bridged
时间:
4-27-2013 00:49
标题:
【传知行】我在乡村当教师:亲历与观察
【讨论会文稿】我在乡村当教师:亲历与观察
2013 - 04 - 21
本文转载自传知行社会经济研究所(
www.zhuanxing.org
),转载敬请注明
来源:传知行社会经济研究所 作者:李逸氓 等
很多人为什么要去那个地方?毕竟存在着希望,什么地方只要有希望,肯定是有生机的。
任星辉:今天是传知行“教育平权”计划研讨会的第十期,我们很高兴请到李逸氓先生与我们分享乡村教育方面的内容。
大家都知道教育话题挺热门,以前有个说法,教育、医疗、住房是压倒中国人的新三座大山。过去十年,农村教育在教育领域相对来讲更受关注,因为我们都知道农村教育的很多状况,很落后等等。过去十年,政府通过政策倾斜,给农村教育很多支持,但是这种支持下还有很多问题。比如,每年的“中国最美乡村教师”评选,大家都知道的这个活动,但是仔细看一下去年选出的乡村教师,其实有很多都是代课教师。但至少在五年前,教育部下令要“清理”代课教师,解决乡村师资问题。这就可以看到,我们的乡村教育在政府文件层面和现实层面之间有多么大的差距。大家对乡村教育非常关注,但不一定真正了解,或者研究者知道总体情况,但对一些细节也缺乏细致入微的了解。我们对乡村教师也有很多想象和期待,比如时常见诸报端的关于乡村教师如何奉献的感人故事等等。但另一方面,近年也有种种负面新闻围或类似的东西和这个群体有关。总之,我们很关注,也很想了解,但多数只是从报纸上了解,知道得不是太多。
李逸氓先生跟我们在座的大多数年龄差不多,是80后,来自农村。他大学毕业后又回到农村当了两年教师,并且是在偏远的村小,两个县的交界之处。他做了两年教师之后又回到学校继续读书。他首先是一个亲历者,当了两年老师,并且还有可能回去继续当老师。另外一方面,他当过两年教师之后跳出教师这个圈子,出来读书,有更多的空间来思考他的职业、同行以及整个乡村教育的问题,因此也是一个观察者,。
下面把时间交给李逸氓先生。
李逸氓:很高兴在这里跟大家分享我的乡村教师经历。我先讲一下自己是如何加入乡村教师行列的。2008年大学毕业后,我回到家乡,八月份通过了县里的教师招收考试,被分配到一个偏僻的村小,九月份正式持“教师资格证”上岗。这个县位于甘肃省偏远地区,而且是国家级贫困县。这次教师分配以县城为中心,向各乡镇辐射,教师们的分配地点和各自的渠道有关。刚分配下去,我对乡村教师没有什么概念,还稍微沉浸在身份转化的兴奋,以及回归家庭的喜悦之中。
学校被下面分为四个等级:县城和乡村,通公路还是不通公路。在雨雪天,路况不好的时候,有的乡村学校是难以通行的。我分配到的学校临近公路,有客车经过。虽然前几年铺了村村通公路,但那里的村路只是撒了一层石子和小石头,路崎岖不平。而乡村老师的交通工具一般是摩托车,所以还是难行。
我所在的学校当时有110多个小学生,教师六人,其中两个年轻教师,还有两个教师已届中年的代客教师,他们寒暑不缺,代课也比较认真,但内心总是愤懑难平。刚分配下去有一次涨工资,和那些代课教师在房子里聊天,我和一个年轻教师比较兴奋,但他们却没有多少话,保持一种克制和无奈。谈到收入的时候,他说:“你们刚分配来学校,有些困难和压力会挂在嘴上,喊疼啊累啊,但我们在这里呆了二十多年,就像被扔进火里的蛾子,扑腾一下就没有了,连叫也叫不出来。”还有一个是校长,也比较年轻,他们有不少是前几届县城的中专生和职校生,通过几年的打拼,当上了学区和学校的小领导。剩下的是一个老教师,快退休了,与世无争,平和处世,且为人非常节俭,用的公文包是他二十多年前当老师时候花钱买的仿牛皮包,带子破了又缝,缝了又破,代步的是陪伴他二十多年的凤凰牌自行车,俗称老大梁。以上是我们学校教师的大概。
学校基建是这样:六间砖混房,做教室之用,还有一排房子,分隔成六间,做教师住宿生活之用。其中一间作为电教室,里面放着学校最贵重的一台大长虹彩电和一台电脑。以上砖混房建起来大约六七年时间,还算比较新。厕所小小的三间,为学校建校时候所留,陈旧破败但打扫干净。学校后面是操场,四周种着小白杨树,这是比较小的土操场,有一副篮球架子和两个砖混水泥的兵乓球案板。学校为了响应号召,按学区划拨基建资金重修了校门,校门贴了红瓷砖,从车来车往的公路上看显得十分耀眼。还有五六间学校的老房子,顶部已经开裂,平时装一些学校杂物。
我们学校总共有六个年级,每个年级只有一个班,低年级人数比较多,大约十八九个的样子,高年级稳定在十三四个。学生比较少,但是课必须要开齐,所以每个老师兼的课比较多,像我就带三门主课,副科不算,一周总共有二十多课时。我主课带语文、数学和英语,而其他课比如体育、音乐和美术,都由各科老师兼任。不管你什么专业,分配到什么,就必须要带什么,因为老师非常紧缺。以前的老师不会英语,所以新分配的老师一般都会教英语。而语文教学由校长担任,校长一般带两门课。
下面我讲一下乡村教师一天的生活。早晨在第一遍鸡叫过后,学生就渐次来学校了,我基本住校,所以早晨六点多要起来给他们开校门。小学生按卫生值班次序,最早来的一般都是提前来打扫卫生的。七点左右,那些同村的老师就会到,洗漱完毕,大家到主任的办公室,一起吃自己家拿的早餐。早餐是灌灌茶加厚馍馍,所谓灌灌茶是次等的茶叶,在小电炉上不断用小铁盅熬,在杯子里按个人喜好加入冰糖或白糖,然后“衬着”馍馍吃。茶水混合着既苦涩又甜过头的味道,让人难以入口,但对老教师来说,吃了这样的早餐,就会浑身有气力,可以在讲台上站一个上午。早餐时间是校长安排事务的最好时间,可以拉家常,也可以谈论学校教学事务和学区的会议精神。所以在早餐时间,大家都自觉集中在一起,做一个听众或者宣讲者。
老师早上一般有三节课,有一节课休息,但也要到教室监督孩子上自习课。中午一般我自己做饭,离村子比较近的老师中午回家吃饭。像我这样离家比较远的老师,基本上就要靠自己做饭,12点下课,花一个小时的时间做饭、吃饭﹑刷锅洗碗。午休是半个小时,两点多开始上课,所以说压力还是比较大的。晚上其他老师照看学生放学之后,就各自回家了,仅留我一个人待在学校。学校比较大,前面是马路,后面是大山,傍晚最后一缕夕阳销尽,自己一个人呆在学校会心生恐惧。当然男教师一般火气比较大,还是可以忍受,但女教师则不然,会产生被我们戏称为“夜晚孤独综合症”的心理状态。比如说在我们学校后面山上有一所学校,姑且成为B学校,这所学校离村子有一些距离,2009年分配了一个姑娘,刚分下来,其他老师也不会说什么,但放学后其他人全部走了,就留一个姑娘在学校。B学校离村子比较远,农村不像城市那样,晚上灯火通明,因此忧惧之心;乡村不同,灯熄灭之后,周围几乎没有声音,有时会有虫鸣狗吠的声音,但几乎就没有车辆的声音和人的声音。由于学校白天是人比较多的地方,晚上没有人的时候,那种落差特别大,吓得她受不了,没过一个月她就通过各种关系调走了。晚上没有办法,又哭又闹,受不了那种情况。有时甚至是比较恐怖的,也流传着各种各样的传说,虽然大多都是子虚乌有的,但是在乡村的时候那种东西会被放大。
我们那边有值校制度,也就是每天晚上必须保障六七个教师中有两个人在学校里面。因为老师离开后学校的财产不安全,必须要两个人在学校里面看管学校的财产。其实也没有什么财产,最多也就若干台电视和电脑,为了防止丢失,规定老师每周看校。但往往是留离家比较远的年轻老师,其他老师回家不仅有很多农活要干,而且家里也没有多少人,要回家陪伴家人。像其他的老师,平时他们回家,也耕种,因为都是农民,他们一边当老师,一边种地,在农忙的时候也有假,农忙的时候都出去种地,割麦子,学校就放这种假。
至于采购用品,由于乡下离乡镇比较远,每天生活都特别不方便。乡村小学在村子里面,没有集市,没有买菜的地方,也没有买日用品的地方,必须要从其他地方买。每周要回乡镇或者县城,买一些日常用品,周一到周五回在学校工作,周六、周日很多人都到外面去。然后是乘车,那个地方比较远,是两县交界的地方,全部是山地。我们后面有一个学校比较难走,从公路上下来骑摩托车要半个小时左右,然后才能到那个学校。然后是生活用水问题,我也去过其他几个学校,因为西部地区普遍比较缺水,有不少地方吃的水是运来的水,时隔两三天到其他地方的井里叫车拉一次水。也打了水窖,有的地方是红十字会和妇女基金会捐建的“母亲水窖”,用来储藏雨水,窖水比较难吃,味道有一些苦,这是由于窖水是死水的缘故。也有时候收集一些雨水,用来洗衣洗菜。像我呆的村小,因为地势比较低,临近河道,所以能够打出水。我吃饭的菜,有一部分是在学校花园里面种的:学校里有一块不大的花园,我请求一位老教师给我铺了两行地膜,点了一些水萝卜、辣椒、西红柿、茄子之类的。夏天到了,花园里面摘下那些新鲜蔬菜,多多少少心理有一种喜悦,在乡村也不失为一种排遣的好方法,当然还可以栽一些自己喜欢的花和树。
有一些边远山区的小学,在雨下得特别大的时候,土路变得泥泞不堪,这样老师就会被困住,进不得,出不得。尤其在冬天的时候,得把所有的东西备齐了,不然下一场大雪,远的地方去不了。冬天的时候,我们那边非常寒冷,取暖比较困难。我们过冬的时候,一个教室架设一个小炉子,炉子不大,教室相对比较大,取暖可想而知,难以完全取得御寒的效果。在最冷的时候,老师在课堂上会花几分钟,组织学生做一个游戏,这就是集体跺脚,一个是活跃课堂气氛,另外一个是让小学生小小地热身,尽量参与到课堂中来。小学生以前比较多,现在比较少了,冬天手冻得发肿,手裂开了,化脓了,在我带过的班级中就有这样的学生。像那些小孩子,父母外出,家里面只有爷爷奶奶照顾,生活上特别需要父母的关怀。他们见到父母给他们买新衣服,或者来看他们的时候,真的高兴得不得了。
再谈一下学生回家。学生一般步行回家,有的学校离家比较远,需要走一个山头,回家会花将近一个小时。这样的学校不得不改课时,早上八点半到校,半个小时的读书和吃早餐时间,九点开始上课。中午不回家,吃一些从家里带的干馍馍,和开水就着吃。下午一点上课,下午四点放学回家。让学生早一点回家,一是因为山路比较难走,二是小孩子年龄小,行动不便,有时候也会在路上玩耍。让大孩子带小孩子回家,大多数是同村的孩子,老师会敦促大孩子把小孩子照看到家,就是通过这样的安全保障,将小孩子安全送到家。
我再说一下乡村教师的婚恋情况。不少年轻教师得到一份安稳的工作,婚姻就成为他自身最重要的方面,但在边远山区的乡村小学,男老师的婚姻非常成问题。我去的地方,女老师每年分配的都比较少,即使有的话也是中心小学,或者乡镇比较好的小学,其他那些地方分配不到女老师,因为太偏远的乡村待不了,条件比较艰苦。比较偏远地方的男老师,还没有结婚的,想找一个结婚对象真是不容易,尤其是在这几年。很多男老师,不仅物质上不允许,也因为受到种种限制,想找个结婚的都比较困难。现在出现的情况是:乡村女教师由于自身优势想找县城里面工作的男朋友,而县城的又想找市上有工作的男朋友。当然,大多数时候会落脚到下面。
教师在学生回家之后,学校跟学校之间很多老师会骑摩托车相互串联交流。现在不少乡村教师买了自己的轿车,也不是特别贵的,大概三、五万的样子,像QQ、吉利这些车。这里有个疑问,买车有必要吗?是这样,由于这几年的政策鼓励,大多老师都在县城买了房子——身上有二三十万欠债的样子——因此与县城之间的交通就成了问题。周六周日他们开自己的车到县城的房子里住两天,工作日又下去教书,他们是典型的“候鸟”。当然开车费用也比较大,所以有车一族就联系各个村子小学的老师,一起搭一个便车,一次收费十几块钱的样子,可以顺便省些油钱。
在村小与村小之间相互联络,能做的无非就是大家一起喝个酒,抓一只鸡,钱摊到每个老师身上。再就是小赌一下,输赢不多,就是娱乐一下而已。这个时候大家无话不谈,气氛活跃不少,能够见到青年那种生机活力。因为在乡下,除了教书之外,很难遇见同龄人。像我去的那个学校,我两年之间很少遇见同龄的姑娘。村子里很多年轻人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和孩子在家,村子呈空心化。人少之又少,除了正常的教学活动,多数时间就商量着搞一搞这些活动。除了大家玩一下,赌一下,喝一下,相互商量着到哪里去找对象,交流一下工资、生活情况等大家都关心的问题外,乡村教师最关心的还是自己如何从乡村走出来,每年都有人花比较大的精力跑关系,试图把自己调到县上或者县城附近的学校。我刚去的时候,有消息人士说给他几千或者几万块钱,可以把我调到县城附近或者县城的学校。当然调到县城学校会非常困难,他们就把边远村落的调到县城附近,慢慢地越调越近,好像县城就是一个中心,离县城越近,要价就越高,且需要熟人熟路。曾经有个同事跟我说,你花五千块,把你调到离县城比较近的村小,后来不了了之,但还是有很多年轻教师花精力搞调动。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乡村教师基本没有晋升的机会,县教育局这几年会搞乡村教师入城的考试,基本上是年轻教师参加。年龄比较大的教师不参加,原因是家庭和个人能力。
评定乡村教师水平,基本看学生的成绩,当然还有看他给学校干的活。我去的那年,学生考期中、期末试,学区会将考试安排到中心小学,这似乎是为公平起见。由于其他村子和中心小学所在的乡镇相距比较远,父母只能清早带孩子到镇子上参加考试,早晨随便吃一点,上午考语文和数学,中午在镇子上买一点吃的,下午接着考英语。这一天老师就要阅试卷,监考和阅卷的,谁早结束,谁就先回去。所以阅卷一般是年轻教师,而监考一般是年龄大的教师或者是校长和主任。因为考核要与成绩挂钩,所以有一些教师对有些试卷的学生笔迹比较熟悉,也知道是自己学生的卷子,就不顾一切往高划分数,这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甚至发生过这样的事情,由于中心小学和学区在一起,所以每当考试前——学区出试卷,试卷一般由网上下载——那些任课老师就会不断打听,甚至会漏出作文和一些试卷真题,这类考试就完全变成了文字游戏,花大家时间精力,却没有任何意义。期中、期末考试之后,校长要按例拿出学校经费,在镇子上一些好馆子请学校老师吃一顿饭,一般是有肉有酒的,校长和主任在此总结学期的得失,言语间要顺顺人情,有些与其他老师的隔阂和不快要在此消除。大家也会附和,这就是平安的一个学期。
再谈一下撤点并校。这是一个事实,不是撤不撤的问题,这个已经发生,可以说是乡村教育的必然。近几年时间之中,学校学生锐减是谁都难以制止的事情。08年我分配的时候,校长还很自豪地说我们那所学校是附近几个学校最好的,学生也最多,有130个左右。去年我再去那所学校的时候,学生只有八十多人。当然,学生锐减的原因也非常明显,一个是农村孩子出生率下降,另外一个原因是有条件的家庭,把孩子放到乡镇上或者县城上学,由孩子父母一方,更多情况是孩子爷爷奶奶带着照看,一般在县城租房子,有他们长辈代为照料,这一般比较可行,而且能够管束一下孩子。像我住的那个街道,一个队在征地补偿之后,大规模盖房子,然后出租房子。这几年我家附近,出现很多房子和学生,一下子显得特别拥挤,当然环境也不会好到哪里去。这些孩子面临着多重问题,在此就不再赘述。
撤点并校的问题,乡村老师也在积极探讨,态度无非是赞成和反对两种。但大家更担心的是学校撤走,没有学生了,我们乡村老师该何处何从。大家也许容易想到,老师也随着学生一起到合并的学校,然后有些教师分流做学校后勤工作或者照料寄宿的孩子。但事实并不是如此,不少乡村教师之所以安心教书,一个重要原因是离家比较近,照看家里和做农活比较方便,也有利于处理家庭各种事情。然后是小村落的学校管理比较松散,教师可以有比较大的自由干自己的事情。当然,支持学校撤并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学生了,一个偌大的学校,只有二十多个学生,不得已,只有先把大的年级撤了,比如先把六年级撤掉,因为毕业生就两三个,再开课没有必要。最后学校只留三个年级,还有学前班。没有办法,年轻老师要各奔前途,不少想办法把自己调到中心小学,甚至其他学区和乡镇去教书。毕竟,要接受现实,往往没有选择。
在我们学校过河对面山腰上有一所小学,你可能没有听过这么小的小学,这所学校只有两个老师,一个校长,另外一个是代课教师,学生只有五个。这是我亲自去过之后见到的,里面只有一间教室,只有五个学生,怎么上课?他们把所有的学生叫到一间房子里面,烤着火一起交流。五个学生分三个年级,一年级有两个,二年级有两个,三年级只有一个人。有两个老师的话,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年级一起教,教完之后中午回去。校长是正式老师,另外一个是代课教师,像代课老师的情况,我们学校有两个是通过考试转成了正式老师。我去的那年,乡村代课教师工资是350块钱一个月,因为工资拿得太低,学校每个学期给老师将近一千块钱的补偿。但是这些补偿也不是白拿的,那些老师干的活稍微多一点,乡村小学需要干的活比较多,比如打扫学校等。我是2008年去的,学校要修操场,发动了周边村子里面所有的家长,然后是教师,抱着砖,把路填平,基本上也没有什么报酬,大家干完活之后拿一些啤酒,抽根烟,这样就算是过了。
乡村有的实践课,不像咱们这边去哪儿哪儿参观,发展学生兴趣什么的,他们不是。我们学校周围的荒草多,地也崎岖不平,春夏的实践课就是拔草整地,把学校周围的野草全部拔掉,有时候是把地要弄平,有的时候是把破砖烂瓦要扔到外面。还有的实践课就是捡膜。乡村地膜这几年污染比较严重,因为乡政府这些人不可能去那些地方,就发动学生和老师,一个老师带自己的班,到山上、到田梗边上去捡这些废旧的地膜,农民会把地膜扔到路两旁,学生把这些收起来之后,由学校租用一辆三轮车统一拿到镇子上卖给回收站,一斤地膜是1.5角。当然,有乡政府的干部在旁边登记,看你完成了任务没有。这些破烂钱会给学生买一些学习用品,发给学生,算是一点奖励吧。
我每周六回一次家,平时没事的时候基本上就待在学校里面,跟年龄大的那些老师在一起。在乡下,不可能交和你年龄一样大的朋友,因为没有。在学校和我关系最好的是一个老教师,今年退休了,已经56岁了。他的一个儿子跟我们是一个年级的,在天津那边,家里面很贫困。他领的工资算比较多,有三千多块钱,领一辈子工资就是三千多块钱。因为家里面有孩子,一分都舍不得花,拿钱供自己的两个孩子,一个孩子念的是高职,天津那边的已经念到博士了。在那边如果供孩子上大学的话,老师还是有能力的,如果干其他的,比如打工,如果要养活一个家庭的话是比较吃力的,攒不到什么钱。那个老师的家里我去过,非常非常贫困,他们住的是土坯子房,咱们用的是烧制好的砖,那些地方用的是土坯子。他们家的房子有30年了,只有两间房子,一间是厨房,另外一间是自己住的。在乡村有两间房子的话,说明这家人是非常贫困的,因为乡村各家的院子很大,但是那么大的院子里面只有两个房子,其他地方虽然留着将来盖房子,但是一直盖不起来。我去的时候快过年了,他家每年也都养猪,这就是家里面最好的年货了,其他时间吃的是自己家里种的东西,基本上外面的东西也不买,因为他们舍不得花钱。到现在家里连个电话还没有,电视是两、三百元买的电视,这就是他们平时的生活。
乡村学校所有关系都归学区管,学区的生活相对要好一些,因为毕竟在镇子上,商店、买菜的地方及其他生活设施,基本上一应俱全。撤点并校之后有不少学生到了镇上,学校实行寄宿制,一则是便于集体管理,保障孩子的安全,一则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照顾到孩子的生活起居,与社会上的闲杂人拉开距离。而说起寄宿制,那些乡村学校的学生也真是不容易。我们那边学校有一个中心小学是寄宿制的,一个房子里面睡了十五六个孩子,打个通铺,上下两层,孩子晚上都挤在一起睡。晚上的时候不能用电褥子,因为害怕触电,冬天又不能用炉子,害怕发生火灾和中毒。
北方的冬天取暖习惯使用煤炉子,但用起来不仅有火灾隐患,而且有中毒的危险,甚至中毒危险更甚于火灾危险。我有过一次经历,在一个隆冬的周末,自己一个人留下看校,中午偷懒没有做菜,就一直饿着肚子,一个人迷迷糊糊躺在干床板上睡着了。快到傍晚,天阴刮老北风,炉子火上不来,炉子的烟出不去,把烟倒灌到屋子里面。这样非常危险,会产生一氧化碳中毒,晚上一个老师进来,一闻差点昏过去,把我拉到外面,烟排走了之后才好一点。尤其是冬天的乡村里面,这一点非常重要,一般晚上的时候不加媒,或者把炉子封了,火还着,但是烟不倒灌。我们那边,因为炉子使用不当一氧化碳中毒而亡的事件时有发生,因而大家都比较防备这个。
住在寄宿制学校的小学生,年龄很小,有一部分是家长带着孩子,在镇子上给他们做饭,照顾他们日常起居。家庭条件稍好一些的转学到县城,家人也跟着去。给他们洗衣服﹑做饭,照顾他们,一般是他们的母亲在那边照看,也不让他们跟社会上杂七杂八的小孩接触,害怕他们学坏,这样让他们慢慢地成长。像中心小学,有一部分小孩子独立得比较早,他们很早的要自己做饭,七、八岁到十岁左右,基本上已经自立了,自己洗衣服,自己做饭。他们平时就骑着自行车,从自己家里面,星期六、星期日驮着面,他们也没有超市这些地方,就把自己磨的面还有自家种的菜带上。菜基本上就是土豆,我们那里产的土豆特别多。因为在学校不能自己做饭,学生只好到学校外面租房去做饭。学校里面有灶,但是做的饭菜比较差,里面没有什么油水。小学和初中阶段是小孩的身体成长最为重要的时候,缺营养的话基本上就跟不上,而现在许多小学生却得自己做着吃。
大家可能要问营养餐的情况,营养餐是有,早上一个鸡蛋,一杯牛奶,一点面包。我去的时候,小孩子一天早上两个鸡蛋,因为天天吃鸡蛋,很多小孩子不吃了,留给自己的爷爷或者带到自己家里,因为吃腻了,天天吃两个谁都受不了,因为营养餐比较单调。有面包,但是基本上不顶用,就薄薄的一片,家里面就弄一些馍馍,再拿一个小玻璃杯子,就些学校烧开的热水,一起吃,这就是小孩子的吃饭情况。
最后有几点需要特别强调。乡村老师找对象实在是比较困难。那个地方人的观念就是不顾一切地往外走,他们会花很大力气通过跑关系。在生活上,我们念完书之后年龄已经比较大了,家里面又要催促着结婚,结婚之后要走人生的漫长道路。乡村基本上没有什么晋升的机会,除非往外考,而且这两年稍微有一点松动,有了“进城考试”,就是将乡村那些骨干教师通过考试形式选拔到县城。还有一些乡村教师,在课余时间不断复习,以参加研究生考试或者公务员考试。这对他来说是非常大的压力,一个是乡村信息、生活都比较蔽塞,有一些意志力比较强,又不愿意自我堕落的教师选择参加考试。而有一些乡村老师选择了“投资”。我去了一个学校,学校老师也不知道是无聊打发时间,还是因为经济头脑太好,就想各种办法赚钱。我听说去年的时候他当学校的校长了,他每天干的是什么事呢?除了教课之外就上网,自己开了一个淘宝店,卖衣服、卖首饰。我很纳闷,因为他开的卖衣服的店,有一家深圳的向他买衣服,可西北的货是从深圳来的,为什么深圳的买家又要从西北这些地方买衣服?我搞不清楚。他一天把自己的时间花在那个上面,有一段时间亏了几百块钱,把自己弄得愁眉苦脸。还有两口子在一个小学里面结婚、生孩子,家就在学校里面。乡村学校,一个老师分配一间房子,他们一间房子用来做饭,一间房子是住的地方。吃住在学校,或者说“以校为家”,这实为无奈之举,而非什么敬业、崇高之类的东西,跟这扯不上关系。有的是自己只能在那个地方,然后就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领自己的一份工资,就这样,生活、教书、老去。
我去过另外一所学校,那是几个学校进行的所谓“校际交谊活动”,这个交谊活动,就是附近几个学校的年轻教师,少数是老教师,在一起吃顿肉菜,喝一些酒,然后打打牌。那所学校是华侨捐的,总共捐助了15万,学校基本的基建项目已经做完了,做得挺好。但是因为其他的配置设施是自己贷款建的,比如给教室打顶棚,学校周围栽树,还有平整学校操场和重修校门。贷了大约7万,这个校长由愁眉苦脸到无动于衷,心境发生了极大变化,也就是放任自流。为什么?因为7万块钱他也没有能力还,一年教育经费下来就是两万多块钱,每年只能还农村信用社的利息,其他方面来经费还是比较困难,有基建项目,也是通过私人关系来搞钱,但基本比较困难。同样在这所小学,有一个南方企业捐了十几台电脑,都是电子垃圾。许多电脑打都打不开,电脑程序竟然是Window98,学校里面配有一个电教室,稍微可以使用。电教室一年基本上不开。开电脑课,一般就是把几个年级的学生集中到一起,也不是给他们讲什么计算机知识,而是把电视打开,放一些动画片,像奥特曼这些,或者放一些歌曲。因为村小这些方面的信息比较匮乏,孩子又特别喜欢,所以几个年级小学生挤在一个教室看动画片或者播放歌曲显得非常开心。
在专业课方面,因为没有专业的音乐器材,也没有专业的人才,这方面就更匮乏了。我下去的时候,把我分做音乐老师,我是学汉语言文学的,也根本不会唱歌。我想出一个办法是跟小孩子做游戏,这样一堂课就下来了。其他年龄大的老师,上音乐课的时候,就大眼瞪小眼,要不就是把这节课完全占掉,因为有带数学或者带其他的课,把这个课占掉,做他们的题。在乡镇上的中心小学有一位音乐教师,也快退休了,拉一手比较完整的手风琴,偶然会骑着自行车到乡村小学来上一节音乐课,当然大家都很高兴,整个充满阳光的下午就会交给这位年长的乡村音乐老师,学校一百多人集中在小操场上,都在聆听单调而悠长的前苏联歌曲。在那个地方,这也是一种简单的幸福。完了,照例大家要请这位老师在学校吃一顿肉菜,喝一些酒。
绩效工资其实挺好的,但是到了我们那边就变了味道,小学老师绩效工资是通过学生的考核成绩来定教师优秀还是不优秀。我的班里有几个特别差的,我基本上是没有指望的。他们就通过考试这种方法,一个乡一个乡地评比,这个学校这门课是你带的,而且是最差的,那就要罚几千块钱,从工资中直接扣掉几千块钱,然后补给前几名的教师。他们教的课,没有说发挥大家的兴趣,把成绩考好就行了。考试基本上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很多教师知道自己的学生有多差,中心小学一个班级四、五十个人,不像其他乡村十几个人。这部分人在中间,考试又在他那儿考,然后就开始作弊,通过这样每年获得优秀评奖。我们验卷子基本上也没有任何报酬,中午连饭都不管,很多老师骑摩托车走山路到中心小学,夏天还好过一点,冬天的时候天气非常寒冷,不容易过。有的地方,晚上睡在自己的房子里面,比如说在山顶,晚上感觉屋子后面有人在打你的墙。像那些老教师都清楚,年轻的教师下去实在是很吃力。不仅是压力比较大,物质条件也一般,课比较多,又要备课,又要验作业,又要写教案,所有的时间就没有了,晚上的时候很疲惫。另外,那些教师没有什么娱乐活动,生活非常单调,他们每天挤出来的时间,一些就是买个电脑玩游戏。他们玩游戏我见过很疯狂的一个是另外一个学校的校长,校长领导五、六个教师,有一百来号学生,他来到学校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面上网、打游戏,就搞这些东西。尤其是比较年轻的一代,基本难以尽职,责任心淡漠,倒是像那些老的代课老师,他们年龄比较大,四十五岁到五十岁左右,他们对学生是比较认真的。他们教的一般都是村子之内的学生,对学生的家庭情况非常了解,对那些孩子也比较认真。像刚分配的有一部分是好的,但有一部分在分配之后基本上就干自己的事情,学校的事情充耳不闻。我还听过一个比较过分的事,也是乡村小学的校长,一天骑着摩托车这儿跑,那儿跑,当然不仅仅是心急火燎地给自己找对象,还为自己跑生意,所谓生意就是自己在镇上开的一间画廊,跑到各处收一些画或者请写字稍微可以的写几笔字,拿出去给别人卖。他将时间主要花在开画廊和领导交际上,学校有事情就去一下,没有事情就基本呆在镇子上,这些人之所以能够当校长,是因为与学区的主要领导关系发展得好,谈到这些事情,不少人都认为这是人家的本事,基本上是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
好了,我就谈到这里。
任星辉:下面大家交流。
张女士(北京教师):我认为那些老师不负责任,校长懈怠,是在管理上出现了问题,学校的发展和管理层很有关系。我们学校刚换了校长,我们原来的校长因为年龄大了,快退休了,所以管理比较松懈。现在换了一个新校长之后,管得特别细,制订了一些细则,我们老师从早上一直到晚上没有休息过,为什么?因为每一秒每一分,都安排好任务了。比如说七点钟到校,要准时放音乐,七点半要给孩子放每个星期一首的诗歌,这些诗歌都是老师来搜集的。七点半之后是学生早读,早读就有规定,卫生也是,比如说黑板槽里不能有粉笔沫,不能有碎粉笔,管得这么细。老师怎么可能去懈怠?因此这跟管理层很有关系。
李逸氓:是。但也有不一样的情况,那边一所小学由刚刚转正的代课教师当校长,他那一套管理学校的制度,很严格甚至可以说是很苛刻,造成老师们人人自危,不怎么相互交流了,整个学校很沉闷。我去那所学校,看到老师都基本不会说话、交流,甚至连一支烟都不敬,心理充满悲哀。西部乡村小学管理并不一定非得像这边一样执行严格的制度管理,基本上是按农村教育的基本经验来处理,人情大于制度,却能够很好地协调学校的事情。
张女士:但是坚持这么做,大家就习以为常了,习惯就好了。因为我觉得作为一个老师,可能我想得比较单纯,因为我就喜欢老师这个行业,我想为了孩子好,做什么我都愿意,我就是这么想的,其实很多老师也是这么想的。北京这边待遇比你们真的好很多,去年涨工资,有些同事说别再涨了,再涨的话觉得应该给孩子付出得更多了。北京的老师比其他地方真的要很累很累,我几乎每天晚上都是11点才睡,我也有朋友在市里面当老师,他们几乎都是晚上12点钟才睡。因为“推门课”是经常的事,还得做公开课,还得专家评,一个星期之内有很多很多的事。
李逸氓:无论条件怎么艰苦,每一个老师登上讲台那一刻,面对学生的时候,都会觉得自己做的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心里面自然而然有一种作为教师的自豪感。即使底下坐着十个学生,也不会生懈怠之心,反正感觉付出的任何东西都是值得的。至于工资和付出,西部那边教师工资相对于整个教师行业当然是最低的,但比以前涨了很多,那边乡村教师的工资基本上就是一点干工资,没有其他收入,福利待遇比较差。大多数教师都在凭借教师良心,尽量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比较好的发展。
张女士:北京这边,像我们学校,学校是一个合作的单位,是一个共同体。每个学期都会给老师举办一两次讲座,组织一些帮助老师解决心理问题的活动,我觉得这些对老师的成长是非常有帮助的。像我们年轻的老师,每个学期都有学习的机会,这一点北京做得非常好。
李逸氓:那是最好的,因为有条件。像我们那边,如果教师出了什么问题,基本上只做一件事情——写思想报告,并让每个人参加报告会。在报告会上什么也不说,点出是谁,然后指着脑袋骂一通,然后就让你写报告,写调查,把教师整一顿,就这样做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师风教育。年轻教师成长主要是处理自身和家庭周围环境的问题,需要自己克服吧。再一个是教师培训,这些培训基本就是稀缺资源,很多根本就实现不了。另外比如网络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等,学校连网都没有接。
张女士:我再说一点有关农村教育的问题,因为我也是在北京的农村小学。我曾经在皇城根底下的一所小学当过半年的班主任,我发现其实北京师资也是特别缺乏的。我当班主任的时候,一个人要兼六门课,因为我教语文,跟语文相关的写字等都是由班主任、语文老师来担任。但好一点的是,有专业的音乐、美术、体育老师,这些老师都是非常非常专业的。在那个学校的话分年段,一个年段一个专业老师。然后到现在的学校,一个学校一个老师,像我们是中心校,有一个专业的音乐老师,一个专业的美术老师,我们中心校下面还有四个小学校,它们就没有专业的了,可能个别学校有,但是校长要很有能力,能要到人,基本上这些专业老师很缺乏。还有就是关于年轻老师,我也刚进那个学校才两年,跟同事聊天,发现近两年走进这个口的年轻人基本上都不是师范生,只有一个教师资格证。师范生,比如首师大、北师大这些学生,一般毕业之后都留在了城六区。因为北京老师还有一个限制条件,头两年好一些,现在户口问题解决特别难,小学不能帮外地生源解决户口,因为代课老师跟正式编制老师的待遇是差距相当大的。即使是师范生,如果是京外生源的话,也进不了这个口,北京也非常缺老师。
任星辉:刚才说的老师课业负担的问题,在正常的情况下,不可能写字课单设一个老师,像语文老师兼任写字、书法课老师这种兼课是正常的,也没有什么问题。刚才我在想,乡村老师的兼课有点“铁人三项”的味道:前一节课是体育,带着孩子们在操场运动,中间是劳动课,然后是音乐什么的,等等,这是跨度很大的……
张女士:我第一年带的是五、六年级的科学和一年级的音乐,农村学校没有专业的老师。
李逸氓:像我们农村的话,自己一个人可以带所有的课程,根本没有专业老师,一周二十多个课时,一天基本是四节课到五节课。
任星辉:不能只算课时,比如带语文和写作的二十个课时和同时带语文、数学、英语的二十个课时是不一样的,因为每一门都要单独备课。
子禾:可能一个老师只带一门课,比如一到五年级的英语,但事实上是五门课。
任星辉:另外学生多少也没关系,即使一个年级只有几个学生,也要开课的。
周女士(记者):撤点并校是好还是不好呢?对学生,对老师,影响怎么样?
李逸氓:现在如果不撤并的话,学校生源减得特别严重。我前边说了,有的学校只有不到十几个学生,而且三年级以上的课基本上开不了,必须合并。但合并的时候,因为一、二、三年级的小孩子都是六到七八岁的孩子,生活上没有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家里面必须抽出劳动力去乡镇、县城照顾。这样就导致家里面缺少劳动力,引发的社会矛盾比较大。我上次听过这样一件事,有一个孩子母亲把娃娃带到县城的学校,但是不久之后,因为她的男人在外面打工,她除了给孩子做饭,基本上一天啥事情都没有,然后和其他的人好上了,就直接跑了,自己的孩子也撇下不管了。如果小孩子一个人在外面,那么小,同时要处理自己成长、家庭亲情缺失、社会复杂环境和自己学习的问题。不少从乡村到县城念书的孩子,经济条件比较差,压力比较大,不仅营养跟不上,有些孩子看到社会上负面的东西,一天心惶惶的,没有心思上学念书。而在乡村,撤点并校是大势所趋,也是没有办法。但是小孩子距离比较远,我们那里没有校车这回事。与公车对比起来不是很讽刺吗?乡政府领导的车子很高级,有钱给一个人买高级轿车,没钱给学校配校车。撤点并校,把校点迁到比较大的村小,没有办法的就撤到中心小学。因为师资力量不够,每个学校开全课的话需要6个老师,一个年级一个班主任,一共有六个年级,每个年级只有一个班,撤点并校的话可以把师资力量集中起来,但是如果不撤点并校的话,师资力量非常分散。像我带的班不到10个学生,我上课的时候,底下的麻雀就在教室后面吃学生丢下的馍馍渣子,我在上面上课,麻雀在底下吃,学生嘻嘻哈哈地笑,这时候只能一笑置之,提醒大家注意力集中,让他们重新回到课文里来。
周女士:撤点并校之后就会有一个问题,孩子离家比较远。
李逸氓:撤点并校后只能实行寄宿制,发展寄宿制也是必然之路。但是寄宿制的实行,使得孩子从小跟父母告别,与其他孩子生活在一起,从小的时候就要过集体生活,肯定不如在自己父母旁边长大的孩子获得的那种自由而惬意的空间,这是“双刃剑”,也是大势所趋,但操之过急的话肯定问题很多,几乎什么问题都要操心。而且很多小孩子几乎就没有什么自我约束能力,而且不辨是非,出去打架惹事,这样发生的刑事案件也比较多。
任星辉:那以你的观察,现在农村对大规模的撤点并校准备好了没有?因为集中起来后还存在宿舍、食堂等配套设施建设的问题等等。
李逸氓:其实不少老师不希望并校。因为并校之后集中到一块儿,教师生活肯定不如以前方便,比如本村教师回家远了,而且有一些老教师,人际关系不会处理,会比较压抑。有的是村里本地的老师,和外边离得非常远,一旦撤点并校,再走那么远基本不可能。很多老师都是步行上下班的,摩托车都不会骑。像我们学校的那个老教师,就骑个老加重,这辆自行车骑了二十多年。从我们学校骑到他家估摸要半小时,因为他年龄非常大了,在村子里面教学倒觉得舒坦。到中心小学的话,因为要见领导什么的,他们都很烦,不想见。
另外,如你所说资金不到位,宿舍的话又要重建,孩子的生活难以保障。
周女士:现在代课老师还多吗?
李逸氓:有一些,不多了,这两年在逐渐清退,09年省上下了文,说要清退代课教师。有个代课老师对我说,“清退”这个词语让他们心灰意冷,有点卸磨杀驴的意味。
我们出了一个政策,在92年以前的代课老师可以考试转正,一般是专业课和公共基础知识这两门。他们都四十多岁,但和大学刚毕业的学生一起考试,分配时代课教师单独划分。前年全市有四百多个代课教师考试,但只有二十个左右转正名额,我们那个村小有一个考上了,非常非常幸运。2009年那里的清退政策是按老师教龄一年补一千块钱,然后走人就行了。比如说工作二十多年,给你两万块钱。但是这个政策后面没有实行下来,很多老师也不愿意走,乡村师资力量比较匮乏,所以学校只能留着。再代课教师年龄较大,外面打工也没有人要,基本上没有办法生存,所以权且留在学校。
周女士:老师少,还有名额限制?
李逸氓:老师每年分配的不多,比如说我们是统一招考,分配的时候有的地方有时分配一个,有时候连一个都分配不到。2008年去的时候,那个学区分了10个老师,中心小学两、三个,因为学生比较多。其他的乡村学校有时候一年进不去一个教师,而且教师流失特别严重,上不了半年的课,想尽各种办法,暑假寒假的时候有窗口,通过各种关系调走了,基本上待不下去。一个学校五、六个教师,一直这样,人多不了。我去的那个乡村,离县城比较遥远,根本留不住教师,流失特别严重。很多地方六个年级五个老师,只能把有些课去掉,只要把主课保证就行了,因为压力的确比较大。但是每门课都要备课、写教案、验作业,所以压力还是比较大的。
周女士:还有一个问题,刚才说到低年级的学生比较多,高年级的人都没有了,流失比较重。
李逸氓:大孩子外流,四、五年级的学生通过各种关系出去,因为乡村教师的教育也不是特别好,他们就转到县城或者乡镇上的小学。父母把他们带到县城里面租个房子读书,或者在他们生活能自理的时候插班到县城的学校里面,县城的学校膨胀式发展,一个班有七、八十个学生。
低年级的学生包括学前班,孩子稍微比较多。学前班就是替代幼儿园的学前教育,和一年级的孩子一起上课,但对他们没有要求,只是被大哥哥大姐姐带着上学。
黄佳德(学生):我提一个问题,我是一个局外人,不是老师。我觉得张女士也当老师,但她那种辛苦是有希望的,而咱们这种乡村教师,包括你,从你的讲述中我感觉非常辛苦,非常困难,条件非常的差,是比较绝望的,我觉得这两个是不具有可比性的。我想问你的问题是,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当时是什么驱使着你选择这条路?另外,包括你的同事们,在这个过程中有哪些快乐的事情,或者看到哪些有希望的地方?第三,这些孩子们你觉得他们苦,但是这些孩子会不会觉得快乐?我从小是在农村小学上的,条件也很苦,比你刚才说的还要苦一些,但是我是比较快乐的。
李逸氓:你的问题非常好。乡村老师的那种希望,也没有办法,他们是教育为本,一般老师做乡村教师,都会恪守本份,把小孩教好。尤其是到了课堂之上,他会尽最大的能力,忘掉生活中的不如意,完全投身于教书育人的工作中。至于不少人选择到这个学校里面,是因为根本没有选择,你能到这个教师行业,是因为没有办法自己决定什么。像我们西北那边稳定而且吃财政饭的只有两个行业,一个是教师,一个是公务员。这样报考教师的自然有很多人,无论是师范毕业的,还是非师范毕业的,都争着拿“教师资格证”,试图进入到这个行业。通过考试之后,分配有时候通过能力,有时候通过关系等各方面的渠道,有本事的就分到县上,差一点的分到镇子上的学校,最差一点的是分到乡村边缘的学校,一级一级的往下分。其实很多人很无奈,没有办法,因为要生活,而且那边学校也不是特别好,他们没有更多的渠道去找一份好工作,只能这样。至于你说的第三个问题,孩子还是比较快乐,那边的孩子学业上的压力不像北京这么大,孩子天性就是爱玩儿,小孩子自己的空间还是比较大的,周末也没有那么多补课或者是那种乏味的特长班,周末就是接触大自然,虽然西部黄土坡,草木也不是很多,但在与自然的接触过程中,发展了他们的天性,拓展了他们的实践能力。有的时候他们会瞒着家人出去打野兔、掏鸟窝,当然也有一些危险,但这些都是令小孩子很激动的趣事。
黄佳德:跟我想的正好是契合的。乡村老师非常非常辛苦,但北京的空气,非常非常要命,我22岁,我觉得比较快乐的时光真的是小学那几年,一个是好混,第二每天都可以玩。这样包括将来成人之后,我觉得心理更健康。
李逸氓:心态更成熟,遇到事情会以更加成熟的眼光对待,没有那么脆弱。
黄佳德:我的建议是,如果条件更好一点,因为你们有车什么了,如果可以的话,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能够带他们玩得更多,能够多读一些书,我觉得就行了。教得不好的会罚款,确实很无奈,但是也符合了基本国情。虽然说现在中国的教育非常畸形,但是我看没有哪个行业是比较不畸形的,所以我觉得每个行业的人都有责任和义务。
李逸氓:孩子保证好了,就有一种希望在里面,尤其小学教育,第一是让孩子能健康成长,给他比较好的环境,不要有过大的升学压力,因为这些东西不应该由他们承担。
任星辉:我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关于老师,一个是关于学生。有很多老师,以我们一般眼光来看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安分的,想方设法去考公务员,更上一层楼,或者是开个淘宝店挣点钱,或者开黑车什么的,挣钱补贴家用,那么他们对教师职业的不满是源于什么?这方面的表现跟你刚才说的绝大多数老师会非常的尽职,站在讲台上之后会为使命所驱,这之间是否矛盾?学生方面你刚才也提到了,大家也比较了解,留守儿童非常多,父母都不在身边,加上计划生育导致的家庭的少子化,伙伴非常少。并且由于农村社会的变化,社会已经不是原先的田园牧歌式的了,校园暴力之类也是层出不穷。课业虽然跟北京、上海这些地方没法比,但是跟我们那个时候比,肯定是更多了。他们肯定有他们的快乐,但是还能不能像原先那么快乐,如果家庭、社会环境更完整的话。你刚才说他感到非常快乐,但是在我看来,留守是一件很不快乐的事情。
李逸氓:先说第二个,就是孩子的问题。刚才说的快乐,可以附加一个,就是父母是不是在身边。很多时候父母不在身边,他们能够和父母接一次电话就非常高兴了。平时父母能带一件新衣服、一个新书包,带一些学习用具,每个月给家里面打一些钱,给孩子买一些吃的玩的东西,其实孩子会很期望来自父母的其他关怀,但这一块比较缺乏。除此而外,他们跟同伴在一起的时候,获得安全感和认同感,也同时获得了快乐,这些同学玩伴之间的交往,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家庭的亲情缺失。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爱不能缺失,并不是爷爷奶奶能够完全替代的,当然,他们从一定程度上更加疼爱自己的孙子。除了家庭之外,乡村的孩子们要花不少时间干农活,爷爷奶奶留在家里面,他要喂猪、放牛、割猪草,有的时候要做饭,打扫院子。他们要做很多很多事情,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学习和老师布置的作业,这一点也给家长强调了,就是先看孩子完成作业,再让他们干农活或者放出去玩。
留守儿童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父母陪在身边,这是一个非常大的缺憾,很多人有心理上的阴影,情感上不健全。但是由于与其他的伙伴在一起,我觉得他们在生活成长方面还是能够比较好地处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而且乡村出来的很多学生,承受打击的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因为很多事情处理不好的话,自己内心会有一个思考和反思,重新自我定位。不像有的地方的孩子,在遇到情感问题或者生活上的问题的时候难以承受,有时可能选择一些极端的方法。从乡村来的孩子,一般不会这样选择,心理的承受能力是非常好的,遇到任何事情比较乐观,比较积极。
关于教师,有些新分配的老师出现很多很多情况,但是那些比较年长的教师,受的是师范教育,什么都会,而且教育首先是做人,不是教书教得多好,当然农村小学教书他们是主力军,也有很强的业务能力。在处理孩子遇到的问题时,他们会比较严厉地教育孩子,告诉他你应该怎么做,其实就是教他们做人,教他们学会怎样与他人相处,而不是完全灌输知识。其次,那些刚分配的老师表现得很浮躁,我感觉他们没有把自我定位好,而且他们并不想做教师,因为老师的工资不是那么高。还有一些作为纯粹的找工作者,他们认为老师的工作稳定、相对较为安逸,所以才到老师这个行业。也有一些一天在学校里面打水漂,因为自己没有本事挣更多的钱,所以只能在这里。但是这部分人又和那些上层的领导关系很好。不过有些教课还是可以的,他们的知识比老教师要新很多,一般教书上没有什么问题,主要是态度问题。我觉得态度问题,是他们对生活境遇有不满,遇事也就比较消极、低沉。
周女士:我很关心一个问题,就是辍学率怎么样?
李逸氓:辍学率很小。
周女士:另外,现在有些孩子念完初中以后就不来了,只受九年义务教育,你们那边有没有这种情况?很多孩子高中都上不了,别说考大学了,很多孩子早早就离开了学校。
李逸氓:我们那边学生,高中分数线除一中稍微高一点,还有两个中学,基本上都能够接纳学生升学,也不是特别高。如果考不过的话,录取分数高的现在都收钱,一分是500块钱或者1000块钱,通过这种方式入学。当然,有一部分学生初中、高中毕业之后,会选择参军入伍,有些家庭也希望去锻炼自己的孩子,当一回兵,多吃一些苦,孩子才可能明白做家长的一份苦心。还有一个情况是,孩子在上初、高中的时候,会有个分层,我们那儿也有不少中专、职校,有些孩子不爱学习也实在不想念了,就去这些学校学个手艺。通过各种方法手段,基本上都有书念,辍学率比较低。甘肃有一个被称为“状元县”的地方,跟我们的环境、教育都相似,但他们的观念是,只有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念好书才能走出去,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办法。我们那边没有占据资源优势,只有通过教育。我们那边有90%以上的孩子是通过教育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这是真的,考一所好大学,才意味着可以找份好工作。如果靠自己去外面打工,大家都明白那是吃青春饭的,所以尽量学门手艺,这是条好门路。现在很多家庭意识到这一点,付出一切,也要把孩子供出来。无论上什么学校,比如说我前面提到的那位老教师,一个月就三块钱工资,他姑娘读的一个高职,学费是一万五,要他半年工资,他也照样供。无论怎样,辍学率非常非常低的。现在的家长也不希望孩子过早进入社会,一个是压力大,一个人过早进入社会,心智不成熟,极易走上各种道路,把一个人整个一生就毁了。
周女士:对学生还是挺重视的,你们那儿每年能考出多少大学生?
李逸氓:全县每年考生中本科大约有40%左右。重点本科10%左右。
任星辉:刚才你说大家对教育很重视,上学的很多,辍学的不多,那初中毕业之后上高中的有多少?高考完之后读高职的有多少?大概的比例。
李逸氓:现在的孩子基本都会上学,初中上中专的,现在比例进一步减小,很多时候都让自己的孩子上高中。当然,根据高中的学习情况,将近30%左右的学生要考入高职、技校这类院校,他们出来之后基本上就在外面工作,回县城的很少。因为县城里面没有什么优势,学到的技术也用不上,县城没有相关的岗位,家里面也没有租金给你开铺子什么的。除非考取教师,或者乡村的公务员他们才回来,基本上就在外面混着,情况就是这样。
周女士:老师收入怎么样?代课老师工资很低。
李逸氓:我以前学校的情况是代课教师每月三百五十,三十年教龄的公办教师能够领三千多,不过代课教师每学期可以从学校得到另外一千元。
教师工资一直比较低,尤其在定西和临夏有些地方,有个县代课教师的工资十年前是一百多。他们一个人在那儿坚守,丢不下教师这个岗位,其他也干不了,付出也比较多。吃的从地里刨,穿的很俭朴,也没几套衣服换,也没有什么电器,只有一百多块钱的手机,就是那样的生活,他们这方面要求很低。他们吃的是自己种的,有的时候家里面养一头猪和一些鸡,基本就够了。
子禾(编辑):我想问一个问题,刚才你说的代课老师,我也是农村代课老师教出来的。那会儿学校里面有差不多十个老师,只有一个是正式的老师,别的都是代课老师。我们完全是代课老师教出来的,那个时候当个代课老师,收入相比一般的农民还可以。另外,据我的理解,他们也喜欢当代课老师,现在也有一些人当老师,他们觉得当老师比较受人尊敬,尊师重道,农村还是有这么一种传统。有些老师如果出去打工,收入肯定比这个高,但是依然当老师,有没有这方面的原因?或者说有没有别的原因,拿的钱也不多,但是也愿意在那儿当老师。
李逸氓:我感觉老师之所以能够在那边坚守,不仅是内心的坚持,另一个方面也是为了生活,家里还需要他照顾,老人也在那边,孩子也在那边,怎么走?这是个很现实的原因,因为家里面最缺的就是劳动力。很多人打工,自己的父母孩子没人照看,代课教师一个月收入少一点,但他们起码在家,可以帮家里干农活。农村的农活特别多,根本没有休息的时间,没有星期六、星期日,每天都要劳作,他们本来就是非常重要的劳动力。另外,他们都是四十多、五十多的年龄,根本走不开,年龄大了,乡土观念比较严重,也不想走了。到外面给一千、一万,但但出去代价太大了。还有,他们的父母身体可能大多不太好,乡下离县城正规医院比较远,所以他们不敢离家太远。
子禾:我还有一个问题:我们现在回去发现,社会经济在发展,很多人都出去打工了,有钱人也越来越多,很多人有点看不起老师,尤其是代课老师,你们那边怎么样?
李逸氓:有,不止是别人看不起,正式老师也看不起代课老师。有的校长,对代课老师说话就比较硬,代课老师的收入低,另外又不是正式的,受到的歧视比较多一点。但是特别歧视也没有,毕竟收入少,大家都有同情心,很多学校就给他们补贴,每学期给一千块钱,平时让他们给学校里面多干一些活,给点钱,有个事情就叫他们,给他们零散的收入。在乡村也没有多么严重的相互对立。但是很多时候,代课老师和大家都在一块儿,每当发工资,尤其是涨工资的时候,代课老师特别难受,因为正式老师工资涨的比较快,去年后半年又涨了300块钱,每一次涨工资,对代课老师都是一次打击。人家涨一次工资,就是他一个月的收入。而且他们也没有什么专门的卡、折子,他们每次要去乡上,骑着摩托车、自行车自己去取,就是这样。
周女士:代课教师能占多大的比例?
李逸氓:现在比较少,以前很多。现在大学毕业的教师挺多的,所以代课教师的比例也缩小了。具体的我没有统计过,可能不到1%吧。有一次教师招收考试,当时全市有400多个代课老师参加,考过了就转正,因为是一次机会,所以很多代课教师参加。我们那个县的教师就有五千多,但全市参加考试的代课教师有四百多人,所以比例应该非常小。
任星辉:代课教师的数量现在没法按参加考试者的人数来算,因为在报名的时候就有一个限制,比如我去年在一个地方了解的参加考试的条件是45岁以下、大专学历,以及计划生育没有违规记录。
还有没有办法算的是,我们现在谈的代课教师都是年龄比较大的,属于以前读完高中,或者是读完初中就开始到村里代课的。但现在还有一种比较年轻的代课教师,刚才那位北京的老师也说了,她们的师资也很紧张,因为教师名额有定编,比如这个学校给你定120个教师,但事实上财政、人事等各种原因,可能只派90个,学校要从经费中拿出一笔钱来雇佣一些教师,这些教师可能非常年轻,比如说今年考公办教师没有考上,学校正好有这个机会,给他发个通知,让他到这个学校。正规的教师,比如在初中,应该是两千以上,像这些年轻教师可能一个月只拿以前块钱。现在年龄比较大的代课教师可能不多,但年轻的代课教师可能不少。
李逸氓:年轻的代课教师是有机会的,而且通过每年不断参加考试,直接可以走出去。通过代课教师的形式,每个月领些工资,然后通过其他的考试走出去。
周女士:代课老师要转正的话,还得要大专以上的学历?
李逸氓:对,大专以上。
任星辉:一般情况下,这不算一个很严格的限制,比如你带二十年课,这中间可能给老师组织过多轮培训,可以获得学历;再比如县党校之类都有函授大专等等。
李逸氓:这两年主要是计划生育,计划生育把一大批人给拉下来了,年龄大家都差不多,就是1990年以前的,我知道的都是因为计划生育,有的生了三个。
任星辉:这几年年轻的毕业生都不愿意到村小这一级,村小这一级的老师年龄结构怎么样?有多少转正的代课教师?
李逸氓:乡村以中老年老师为主,这几年到县城的年轻教师比较多,教师里面80后已经构成了主要力量,而且这些年轻教师会接手校领导的职位。
粘志双(学生):是否存在“读书无用论”这种情况?
李逸氓:比较少吧,很多人在谈“读书无用”,但是那边的人都很现实,其实都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上重点,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无论家里付出多大的代价。虽然大家嘴上说谁谁挣多少钱,但最羡慕的还是谁在上什么大学。一个人受了教育之后,机会才会变,那么小的时候出来到社会上能干什么?30岁之前没有问题,30岁之后你干嘛?只能回到家,能干什么呢?什么都不能干。只有上了大学之后,机会才会增多,眼界才会变宽,才能进行自我塑造。
周女士:在你接触的老师里面,有没有分到县城里面,周末的时候在外面办班的?
李逸氓:有,但办班一般不是周末,而是暑假、寒假。我们那边补课,除非是特级教师,才会有人掏钱。再有,那边的补课费也不是特别高,就是四、五十块钱一节课或者三百元报一个假期班这样子。当然,有钱的人还是把自己的子女放到特别优秀的教师那里培养,年轻的教师暑假寒假开设辅导班挣钱,也有一些。前两年由于这种补习对学校影响比较大,所以教育局联合相关部门禁止过,但风声过去,又故态复萌。另外一个赚钱的方法就是开黑车,现在很多教师都都买了私家车,也不是特别好的车,就是六、七万块的样子,他们暑假、寒假的时候去跑黑车,或者在上班的时候稍微顺一下别的老师,挣一点油钱或者路费。较频繁的是乡村教师,由于有一些教师离家比较远,其他在同一个学区或乡镇有轿车的老师开黑车,周六周一接送其他老师,对于他们来说,确实比较方便,如果要去乘车,要步行到公路,然后再按点等客车,比较麻烦,再带一些东西,就更加麻烦了。
周女士:宁愿跑黑车也不办辅导班吗?
李逸氓:辅导班也办,但是明令禁止过几次,没有什么效果,很多老师还是愿意办班挣钱,当然跑黑车大多数也是顺路捎带,只有不多的老师才开车,整天在外面跑黑车。
周女士:农村学校的校舍怎么样?安全不安全?
李逸氓:经国家危房改造工程,基本将危房已经拆除。我们那个学校,建的新校舍才六、七年,是砖混结构,校舍质量还是不错的。
周女士:有没有课桌不够用,很多年没有新课桌的情况?
李逸氓:我们那边没有那种情况。学生不多,桌椅空了不少,教室、桌椅虽然不是特别新,但是用的话还是可以的。
周女士:老师讲课的时候是用电脑还是手写?
李逸氓:基本就是手写,乡村根本没有像电脑等教学设备,要做个PPT的话,要有投影,乡村哪有投影?乡村上音乐课的时候,年轻老师有时会把自己的笔记本拿给学生听,其他的语文、数学,基本都是粉笔书写。以前的那些老师读书时要求三笔达标,就是毛笔字、粉笔字、还有钢笔字要求达标,所以那边老师的粉笔字功夫还是可以。
周女士:备课的时候也是手写?
李逸氓:手写,要求必须手写,因为还要检查,有的时候学区领导不定期开展各种检查,检查的首先就是教案和学生作业,要求认真、不潦草。有时候一个老师要写四、五本教案。而且教案需主任签字检查,再将日期写上。
任星辉:还有点时间,没有发言的朋友可以提问,也可以谈一下自己的感想。
徐瑞芳(编辑):你刚才说在那边大家还是觉得上学是农村孩子的比较好的出路,考上普通本科有40%,其他一般也会上大专、高职、中职这样的学校,不是公务员或者教师的一般不会回来,基本在村子里面务农的人都是年纪比较大的,后继无人的样子。感觉农村慢慢的没有人了。
李逸氓:其实大家还是觉得上学是农村孩子的比较好的出路,考上普通本科有40%,其他一般也会上大专、高职、中职这样的一些学校,不是公务员或者教师的一般不会回来,在村子里面务农的基本都是年纪比较大的,出现后继无人的状况。现在农村“空心化”,念书的,尤其念到高中之后,外面上几年大专,上高职的这些,让他回来务农,他已经没有那个能力了,而且吃不得苦,他们现在有其他的出路,可以去城市打工,可以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有自己的打算。他们感觉和以前的生活方式脱离了,他们也不会以务农为主,几乎没有想务农的人,留不下来。务农的都是老一辈人,父母或者爷爷奶奶,家里一些年龄比较大的人,比较辛苦。比较偏远的地方,因为是山地,有的地太偏,路不好走,基本就撂荒了,临近公路的地和水地会种。外面务工的会按自己这一年挣钱多少,给自己家里捎一些钱过去,乡村生活也简单,平时吃的用的也够了。
徐金喜(编辑):好多人都在谈论教育公平,我在考虑教育公平和教育效果这两者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因为我目前看到的现象,比如说当时被认为比较好的学生,出来上学,一直念大学,除了特别出类拔萃的,特别优秀的那些,好多人都是在普通的公司给别人打工,拿着一份很普通的工资,好像在职业上也没有太多的理想。但如果普普通通的上了一个大专,或者干脆没有上学的,反倒创业成功了。有时候我在思考这两者之间,怎么样才算成功的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比如说一个学生的成功,或者跟他的性格,或者是跟教育上哪些东西有关?我比较关注这方面。你们是一线教师,有没有在教育孩子的同时,关注过孩子本身性格上的特性?
李逸氓:你说的这些问题,教育主事者可能比较关注。那边主要是知识性的教育,现在的高中小学教育基本以知识性的教育为主,其他方面势必就被忽略了。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都已经冷漠,而且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对老师的遵从,都不像以前那样,大多持漠然态度,很多学生毕业之后工作了对自己以前老师的评价也反映出这个问题,很少回去看一下自己的老师,或者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刚才说的教育效果,我感觉是比较复杂的问题。
徐金喜:我不知道大家对这个问题感不感兴趣,我从去年开始一直想,但是个人能力比较有限,掌握的资源也不是很多,我想能不能做成一个比较系统的调查,比如说对一个学生,现在也可以做这样一个实践,对过去的学生,周围的人对他是怎样的评价,他在学习上的表现是怎么样的,现在他的情况又是怎样的,看能不能做一个相对系统的调查,然后追踪一下这样一个教育现象。
李逸氓:那些教育需要的东西比较多,看个人的能力而言,很多教师就是知识教育,只有极少数的是情感教育,让孩子自己学会学习,对于乡村教育难度比较大。
李女士(公务员):我在一个街道办事处工作,接触比较多的是外地人,来我们街道给他们孩子办“借读证明”。一些孩子跟着进城打工的父母在北京读书,但是这些孩子在北京受完教育之后,因为户口的关系,最终还要回到户口所在地参加高考。我想问一下,您这方面有没有一些了解?比如在北京学习的跟在老家学的,学的东西不一样,回去参加高考的情况如何?
李逸氓:这个问题我了解不多。
任星辉:我问过一些老师,有位班主任说从外面回来的孩子,比如在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地方上学,学校被拆了,或者找不到学校就回来了,这些学生在班级里表现反而更好,比一直在农村的孩子更开朗,各方面表现要好一点。也有的从外面来的孩子,比如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回去之后学习成绩跟不上。一个是离开父母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伤害,另外,有些打工子弟学校的教育是成问题的,因为没有合格的师资。在一般的农村地区,再苦再穷,这个老师一般还是可以的,但是这边个别学校,因为我们了解过一些,比如随便什么人就能给他们代课。至于说高考这方面,事实上回去考试是完全接不上的。比如说你的孩子到初三了,他们都是初三把孩子送回去参加中考,问题是初中的教材、课程不一样,回去不一定能考上好学校,只能找各种关系,在县城里上好一点的学校,然后再去参加高考。但问题是这高中三年,他又跟家庭分离了,高中对学生来说又是一个比较危险的阶段,处在成年之前,又脱离家庭环境,县城对他来说是一个新的环境,没有约束,非常容易出事。
对北京、上海等地的打工子弟义务教育阶段之后的去向,我也很感兴趣。比如农村本土的40%是考上本科,10%或者5%考上重点大学,那么这些打工子弟回去之后怎样?
高女士(记者):刚才您讲的是关于农村教育,包括涉及到的县城、还有城市的教育,我比较熟悉,因为我妈妈就是小学老师,你刚才说的那些经历我非常非常熟悉,因为这不是这几年所谓城镇化、空心化才有的现象,我小时候这些问题就一直存在。比如说老师会比较懈怠,会做其他的事情,他做20年的代课老师,他的目标就是想方设法找到靠谱的关系转成正式的,一辈子就做这一件事情。可能小时候很多人不觉得这是问题,但是如果现在提出来的话,我有一个思考,不知道这个思考有没有必要。我做过很多北京打工子弟学校的采访,很多老师包括校长跟我提,其实农村教育跟城市教育是不是应该标准一样?或者说是不是应该有所区别?包括我们讨论的时候,可能我们脑子里衡量教育怎么样,其实骨子里是按照城市正规教育的标准来衡量的。比如说孩子们上学路程一个多小时,很可怜,或者说只是在玩儿,也不好好学习。但是我觉得跟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城市教育归根到底是一种精英教育,比如说从小就说要当科学家,或者说要当老师,要当运动员之类的。但是我采访那些打工子弟,尤其是刚刚从农村来北京的,他们就是想开超市,就是想去工地里做工人。一所打工子弟学校的老师跟我说,是不是教育标准有必要改变一下,如果教育大家都想做科学家的话,毕竟社会角色分工是会变化的,到时候教育的意义何在?可能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李逸氓:无论乡村教育还是城市教育,精英化和大众化教育,如果用区域划分的话更成问题了,我觉得这是一种能力问题。乡村的话,只要你有能力,你可以走出来,而且可以做得很好。这个应该以能力划分,而非地域划分。教育上的问题,教育资源不平衡,东部西部、城市乡村都表现很明显,这是一个事实问题,我们也无法改变。当然老师这几年情况好一点,工资可以发下来。在2000年以前乡村老师的工资由乡政府发,乡政府扣老师的钱比较普遍,老师工资都发不下来,这种情况下想让教育很好发展,简直不可能。而且只能给学生灌输知识,没有精力管其他的,就像关注你的成长,关注你的心理状况,关注你的精神状况,但没有这方面的精力。不是不想关注,而且也缺乏相关的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也要靠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助推。
高女士:就是说现在经费方面还是比较充足的。
李逸氓:是的,这几年教育经费比较充足,学校基建、教师工资以及学生的教育经费也都会在第一时间划分下来。但具体花到哪儿了就不知道了,像电脑、电教设备等,东西都在,但很多都不能用之类的;应付领导检查的时候擦一下,看着东西都在就行了。
高女士:因为你扎扎实实在那里做了两年老师,让你衡量教育的好坏,你会用什么标准呢?
李逸氓:尤其像小学,我觉得衡量一个老师是否成功,还是看孩子是不是能够健康发展,这是最重要的,而不是灌输多少知识,让他考一个好学校。小升初的考试也没有什么必要,小时候就是玩好,发展好就行了。孩子能够心智健全,不要培养出比较扭曲的人格,能够有一种比较好的心态,这一点非常重要。我认为衡量教育,就是看是否培养一种健康心态和积极的精神风貌,当然也要着重发展孩子的智力。
张琳琳(21世纪教育研究院):农村教育改革有什么新的可以探索的地方,比如社区教育?
李逸氓:农村教育要探索的是多方面的,你说的问题是非常大的问题。本来西北那个地方,基本上没有什么可以发展的,就是靠天吃饭,那边的老师星期六、星期日基本上就干农活,没有其他的收入来源。他们的教育一般靠的是朴素的价值观,用的就是一般咱们中国最传统的观念,让孩子学会做人,让孩子的心智健全之后,再学一些东西,这样最好。你说的社区教育在我们那边的探索感觉不多,没有这方面的基础,其他情况我不太清楚。
听众1:我本来对西部支教挺感兴趣的,但是我听完之后,感觉就比较迷茫。你感觉去支教回来,自己的心境有什么明显的变化没有?
李逸氓:我不是支教,我是当老师。
听众1:对自己的心境有没有什么影响?
李逸氓:有,这是很明显的。生活比较压抑,没有什么跳跃的心情,整天以低沉的节奏在运转着,你只是一个小机器上的一环。大家都是因为生活,如果你去了,教育理念不适合西北那些贫困地方,生活方面要克服的东西也比较多,像饮食、水土,需要克服。要想去干什么,只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你可以去,那边实在需要一些新观念和新想法。
听众1:老师去那里是为了什么?
李逸氓:很多老师在那儿就是没有选择,在我们那边老师工作是最稳定的,家里也非常支持你考老师,无论分配到哪儿,只要有工资就行了,没有其他的职业规划、人生理想。把你分配在那儿,去干就行了,然后一个月领两、三千块工资,结婚生孩子就行了。不像这边可以有很多理想、职业规划,慢慢实现,但那边没有这些东西,大多数人就是把自己养活就行了,理念完全不一样。
听众1:我觉得如果搞不好的话,对自己也是一种扭曲。
李逸氓:扭曲不至于,虽然地方比较压抑。很多人为什么要去那个地方?毕竟存在着希望,什么地方只要有希望,肯定是有生机的。那边的老师机会比较少,可以干一辈子老师,而不是说干两年就跳槽,没有那种情况,基本上就当一辈子老师。
除主讲人和主持人发言部分外,本文稿中的其他发言均未经发言者审阅;交流部分由于录音质量所限,一些地方信息流失较多。转载敬请注明来自传知行“教育平权”计划。
欢迎光临 一路 BBS (http://www.yilubb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