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 BBS

标题: 韩寒,被推着前进的老爷车 [打印本页]

作者: bridged    时间: 6-11-2013 22:22
标题: 韩寒,被推着前进的老爷车

韩寒,被推着前进的老爷车

    字号

欢迎发表评论 2013年06月07日11:01 来源:财经天下
纠错|收藏将本文转发至:

  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商人或CEO形象,以赛车为主业的韩寒,实际上正成为一辆被幕后团队推着前进的老爷车

  对于韩寒而言,一些不为外界所知的变化正在发生。

  他的公司成员人数已经由去年的个位数扩大到了十几个,原来位于上海松江的那套属于韩寒自己的三室两厅的房子,已经装不下这么多人了。于是今年4月,他们搬到了闵行区一幢三层楼的别墅里,和另外一间IT公司共用。

  原来的房子里,有间摆着几台电脑的游戏室,大家可以昏天黑地打游戏,现在这种享受没有了,一切在向着正规化发展--以前不用坐班,现在则需要按时进出打卡。上班时间足够让绝大多数人羡慕了,下午1点到6点。“尽管如此,我发现大家每天都迟到。”有人说。

  韩寒的行踪依然“神出鬼没”。平均说来,他每周会在公司出现两三次,但往往难以在他真正现身的48小时之前就预料到。他出现的时间基本是下午以后,这符合他昼夜颠倒的作息习惯。他的每次出现都让办公室变成小型签售会现场,同事会让他在一堆书上签名--多是受人所托,并非公司行为。而韩寒离开时,并不会跟所有人说再见。判断他还在不在公司的最简单方法是,从窗户里探头出去,看看院里是否还停着他那辆摩托车。

  在别墅里办公,符合韩寒喜欢幽静的性格,但也是为了节省成本,月租只要两万元,比写字楼要便宜至少一半。公司成立这几年,韩寒完全靠自己独立赚的钱维持团队运营。

  这是一个有如钉子锲入缝隙的采访,逮住他采访并不容易,他声称“原则上不接受面访”。5月16日傍晚,他已经开了一下午的会,其中包括与两名律师的会谈。对他而言,这又是一个变化,同事说,“以前会开长点,他都坐不住”。

  韩寒的公司目前最重要的一款产品是「ONE.一个」。这是一款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免费阅读应用程序,目前已经实现了300万次的下载量。它的收入来自于广告,目前已经有七八个企业投放。

  赛车现在是韩寒的主业。就在4天前,这名属于上海大众333车队的车手,因为车辆故障,错过了CTCC中国房车锦标赛在珠海的揭幕战。对于韩寒来说,这并不是问题,后来居上的戏码,他去年就上演过:第一场比赛是零分,最后却拿了冠军。

  但在商业的世界里上演逆转,或许比赛场上要难得多。

  「一个」产品

  「一个」于2012年10月8日在苹果应用商店上线,韩寒在上面发了卷首语《碎片》。事实上,「一个」就像是一枚碎片,阅读门槛低,在浩瀚的互联网信息海洋里,每天摘出一篇文章、一张图片和一个问答,不超过15分钟就可以读完。“阅读配比是合适的,对应着视觉、文艺、日常生活,轻松简单。”现任执行主编小饭说。

  上线不到24小时,「一个」就冲到了苹果应用商店中国区免费下载总榜第一名。之前团队成员们对于48小时的下载量打了赌,有人最高预测到15万次,韩寒则最为保守,认为是6万次。结果超过了所有人的预期,下载量超过了20万次。

  其实,以韩寒的号召力,这并不是一个太意外的结果。近年来,由于对公共事件犀利又不失有趣的发言,他获得了大量公共知识分子和媒体人的认可,这无形中将他的关注者扩大了许多。对于有着韩寒痕迹的产品,很多人都怀有好奇心。

  「一个」诞生前后,韩寒很低调,之前没有任何宣传,直到「一个」上线当天,他才发了一句话,“One is all”,配着一个长微博。事实上,这个长微博并非韩寒亲笔,而是工作室制作的。“做广告或宣传,消耗的还是自己,需要钱,或者需要置换,而且我也不确定做得好不好。我想,就先让它自生自灭吧。”那时,韩寒对「一个」并没有把握,他认为就阅读产品来讲,它太新了。“自己感觉不是特有把握的事情,我会希望做出来以后,再告诉大家。”

  现在,半年多时间已经过去,「一个」早已从下载排行榜上消失,但日均浏览量在20万至40万次之间,高于同类产品平均值,安卓版也已推出。韩寒仅仅在上面发表过几篇文章,编辑部靠约稿和公众投稿支持其内容,文章不限类别,小说、散文、评论均可,甚至不会注明类别,唯一的标准是好看。

  “我们觉得文艺是个大概念,不一定苛求是虚构还是非虚构。”编辑部成员金丹华介绍,编辑部每天花大量时间阅读公众投稿,投稿邮箱是今年年后开通的,虽然选用比例不高,但考虑到这是一个和读者互动的渠道,一直沿用下来。

  约稿则更多依靠编辑的人脉资源,瞄准各种有趣的人,“留几手”这样的网络毒舌也刚刚被邀请写了一篇。稿费以单篇计算,每篇1500元,这在电子刊物中已是高价。自上线伊始,韩寒就不介入采编细节,但他的名头对约稿帮助不小,比如小饭想约演员陈坤的稿,就借着韩寒去北京的机会,和陈坤约了饭局。最终,韩寒与陈坤相谈甚欢,合作促成。

  「一个」的广告来源,有的是做广告代理的朋友介绍的,也有通过App里公布的信箱主动找上门的。对于客户他们并非来者不拒,“我们希望受众看到广告没有违和感,气质符合。”在小饭看来,韩寒只对运动和科技产品感兴趣。在商务合作上,韩寒的妻子Lily也会介入,她还负责接洽媒体。“我既没有经纪人也没有助手,很多时候我是失职的,老让太太来处理,但她其实很忙,还要带孩子。”韩寒说。

  一个团队

  在公众印象中,独立一直以来是属于韩寒的标签。他在文章中不断挑战权威,亦“杀伐群众”(韩寒语,即不顺应民众情绪)。这种独立也体现在他的生活中,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与传统意义上的偶像不同,他仅以一个人的面目出现,没有经纪公司,没有配偶,没有团队。

  这种情况从2009年之后发生了变化,他结婚了,继而成为人父。而更让人惊讶的是,他宣布要做一本杂志,即日后的《独唱团》。他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开始招兵买马。一个以商业产品为中心的团队,开始以他为中心聚拢。

  他最先找到的是马一木和周云哲。这两人都曾在《时尚先生》任职,此前给韩寒做过报道,辞职后从北京投奔上海而来。“当时不知道是做什么,甚至没有《独唱团》这个名字,只知道有机会去参与一个新项目。”周云哲说。

  马一木则对韩寒提出的一字两元的高稿费标准颇感兴趣:“跟一个有能量的年轻人合作能诞生什么?我是容易被疑问诱惑的人,想看看能创造什么新的可能性。”两人都称,他们本身并不是韩寒的粉丝,“到现在也不是”。

  2010年初,被任命为执行主编的马一木开始为韩寒组建班底。那时,投资方已经出现了变化。启动这个项目的公司已经撤离,派来的两位编辑也走了,韩寒自己投钱接手。

  马一木和周云哲从一万多封应聘邮件和身边人的推荐里寻找合适人选。小饭属于是最早进来的那批人,面试是在咖啡厅里,他直接点了一瓶啤酒喝。“我觉得这个人有点意思。”马一木决定要他,小饭随后从《青年报》辞职。

  何禾是朋友推荐过来做设计的,但他是学动画出身,专业不搭。周云哲让他一周之内学会设计软件,他做到了;再让他参照外刊版式做成中文版,他也做到了。随后,何禾被录用。

  金丹华本是韩寒的高中同学,毕业后两人联系不多。2012年7月,他由韩寒打电话邀请而加入。那时,他刚刚从公务员系统辞职。“跟那些规范格格不入,会有冲突。”他决定入伙,并非冲着韩寒而来,而是内心向往一种更自由更有趣的生活。“如果我的高中同学是郭敬明,他招我去,我也可能去。他在商业上很聪明、务实。我们现在也会聊郭敬明,也会分析、借鉴。不管韩寒还是郭敬明,这个社会就需要更多这样的人。”他之前的工作是负责劳动法规政策研究,在这里,他负责挑选文艺类稿件。

  这个约七八人的团队在日后的几番波折中,并没有分开,直到「一个」上线前后,需要扩张,又有一批新人进来。而正是这样的一个团队,开始推动韩寒在商业领域的探索,《独唱团》正是他们涉水商业大潮的第一个产品。

  《独唱团》(第一本,也是唯一一本)在2010年7月上市后,一年多就卖了近200万册,它似乎存在着一种长尾效应,到目前已经卖出将近300万册。如果每期以50万册的销量来计算,《独唱团》每期可获得一两百万元的利润,韩寒当时得意地说:“可以发很高的稿费,给每个员工发辆车都没问题。”

  《独唱团》没有广告,完全靠发行。作者不乏各个领域的知名人物,这得利于韩寒的号召力与团队中媒体人多年所积累的人脉。你很难给这本杂志下一个定义,它绝非新闻刊,也非文学刊,亦非生活方式类刊物,却将三者打通。这种操作方式对于任何做杂志的人都是一种冒险,但读者竟然买账了。

  “《独唱团》的商业模板不可复制,我们的成功不可复制。”直至今日,周云哲回想那本杂志时,仍然兴奋不已,他不断重复着“不可复制”几个字。但他的另一句话,把回忆中的美妙全部打碎了,“如果一切顺利的话。”

  一切并不顺利。2010年底,处于焦灼等待期的团队成员接到韩寒的电话:“大家聚聚吧。”饭桌上,韩寒告诉大家,杂志出不来了,团队解散。从法律意义上来说,《独唱团》没有刊号,只能算书,而以书代刊是违规行为,同样被叫停的例子,还有安妮宝贝的《大方》。

  在那个饭局上,小饭带头唱起了“长亭外,古道边”。大家喝了酒,有人还回去哭了一场。但对于马一木来说,这并非太难过的坎儿。“不就一个事儿嘛,能成也能败。”在媒体的这些年,他见证过很多类似的事情。

  但这个团队并没有真正解散。春节后,他们又尝试做一本远离时政却更加文艺的杂志,也拿到了刊号,但最终还是行不通。

  到2011年底,马一木决定给这个团队找些事情做,他想到了做乐队。恰好有些人也有底子,他和小饭都会吉他,蔡蕾是键盘手,韩寒的角色被设定是主唱。他们还真刀真枪地练了起来,请来了民谣歌手张玮玮做老师。这支乐队甚至已经有了名字:亭林镇独唱团。

  他们苦练了三个月,才慢慢发现,想成为一支真正的乐队是不容易的。“写词倒是没问题,怎么用音乐包装内容,我们做不到。”马一木说。“就像我不能给人培训三个月的赛车,就让人家去参加全国职业锦标赛。”韩寒笑着说。

  让人沮丧的根源也许并不在于失败,而是在失败与重新出发的不断往复之间。在那段时间里,有人新婚,有人做了爸爸,有人练琴手指起了茧,有人经历了一场毕生难忘的网络大战。如果不是被另外一件事打断,乐队的计划可能还会挣扎并别扭地执行下去,而微博上的“亭林镇工作室”,还应该叫“亭林镇独唱团”。

  老爷车

  一切都缘于腾讯某位负责人与韩寒的一次聊天。对方建议韩寒借助腾讯平台,做一款信息发布产品。

  于是从2012年3月开始,马一木和何禾在北京腾讯公司前前后后待了两个月,与腾讯的工程师一起,把产品框架搭了起来。“很简单的框架,做起来都是很复杂的。写错一个代码,改起来比改文章还麻烦。”

  这个过程中,双方各有坚持。腾讯更愿意把这个产品看成是韩寒的资讯集散地,这样更有传播性,但韩寒觉得如果仅仅是传播个人资讯,价值不大。马一木也不愿意,“就像韩寒说,咱们一起做个登月飞船,我是感兴趣的,但你要做韩寒号飞船,我没有兴趣。”

  妥协的结果是,6月上线的腾讯版「ONE.一个」中,左边是电子刊,以日刊形式做网摘;右边则是韩寒频道,提供韩寒的资讯、照片、视频以及小说连载。

  经过不停推翻各种版本,不停地修改之后,应用程序「ONE.一个」终于成型。在与腾讯的磨合中,韩寒像是被团队推着前进的老爷车。小饭说,韩寒是个很随性的人,有时突然找不到人了,只有靠微信联系。

  “比如你跟他讲明天什么事情要做,他明天真是没反应的,你得催他。”金丹华说。

  “他是最后的判断者,他的要求这几年都挺高的,但也许他说不出他的要求。”马一木说。周云哲笑着接过话:“难以言喻的要求都挺高的嘛。”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韩寒又是很好沟通的人。在小饭眼里,韩寒很和善,“从没跟我们黑过脸。”而且,他也并非强势地坚持己见,当初为产品起名字时,他想用“一”,但马一木觉得“一个”不至于太玄乎,韩寒听从了马一木的意见。

  虽然腾讯对这款应用程序也会推广,比如网站上提供了App端的二维码,但技术支持与腾讯无关,而是来自于在同一栋别墅办公的那家IT公司。到目前为止,「一个」还没有遭遇任何审查上的麻烦,互联网上的自由看起来比纸面上更多。韩寒给「一个」的文章选择设定了几个原则:不要过多追逐热点,不要太快进行时政评论。“比如城管打人了--当然城管这个职业设定本身有问题,但在具体的实例中,当你了解了所有事情后,发现可能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我们每天都更新「一个」,你犯了错,没办法修正。另外现在有微博了,也不缺少批评时政的声音。”

  无论把这解读为韩寒的某种妥协,抑或相信他不过选择了顺从内心,这种变化似乎都在情理之中。近年来,韩寒的写作已明显减少,“我的更多兴趣是在真正意义的文化和文艺上”。他不愿意顺应网络情绪,“我觉得该写的已经写完了,而且已经很疲倦”。

  印刷情结

  在「一个」相对固定成型后,韩寒的公司在今年3月做了一次划分,小饭带着金丹华等人继续做「一个」,马一木携周云哲、何禾等人调离,做传统出版。

  这是韩寒的决定,他仍然有印刷品情结,依照他的说法,新开展的公司业务,缘于他有一次偶然把「一个」最好的文章打印出来,“当我拿着打印的东西阅读时,跟在手机上阅读的感觉真的完全不一样。”

  他和出版社聊了聊,发现在数据上很多书的销量是上升的。“中国图书出版市场,跟英国、日本不一样,它们的市场已经挖掘到了100%,全国爱读书的人都读了,这时候新产品的诞生,其实是分流了读书的人,一个Kindle可能会带走一个人,他会少买两本书。但中国100%的市场你只用掉1%到2%,而移动互联网产品只把这个市场拓宽到10%,这其中又会分出一些去选择传统阅读。”韩寒认为,做出版能赚钱,也能带给作者存在感。

  这个团队里的人,虽然有着很多共性,但其实每个人的想法并不一样,在对移动互联网未来商业空间的看法上,金丹华与韩寒一致,觉得分一杯羹很难。马一木和周云哲则对移动互联网有着极高的热情,做了多年摄影师的周云哲最近已经开始学习写代码了。“我一直想把「一个」做成社交平台,但受限于一些技术原因,现在实现不了。”马一木感到很遗憾。

  在出版部门隔壁,「一个」团队办公室里的金丹华,称自己很喜欢目前的状态。“跟做公务员有很大不同。这是我换工作的原因,跟喜好结合起来了,上下班做的事情没什么区别。”

  在他眼中,韩寒这些年没什么变化,“从少年时代到现在,一直是个很好相处的人”。他没有把韩寒当作偶像,而是更像身边的普通人,“韩寒的价值观代表了很多80后的共同认知,但他的人生轨迹比较特殊”。

  他们现在还会一起踢球,就像多年前在学校里那样,只不过频率略低,一两个月一次--韩寒太忙了。踢完球到半夜,大家一起去吃烧烤。

  小饭观察到,韩寒精力旺盛,“一天睡三两个小时就够了”。在工作之余,他们会打一款叫“使命召唤”的游戏。“打三年多了,他从来没有说‘很累了,结束吧’。他都是拉住我们:别走,再来一盘。”

  但比照传统意义上的商人形象与行事方式,韩寒完全不符。他不印名片(公司其他同事都有),拒称自己是CEO;他排斥大范围的社交,虽然与罗永浩等人关系不错,但那个著名的老男人饭局,他只去过一次;他对物价没有概念,甚至到现在还认为,三四十块钱可以买到想要的衣服;他重视人情多过商业逻辑,别的车队以高价挖他,他没考虑过。

  虽然被认为商业价值巨大,但韩寒现在只接了斯巴鲁、凡客、雀巢、骆驼等4个代言。“我最大的矛盾,不是赛车与写作上的平衡--这两件事情我恰好都做得还不错,而是在于每个职业对商业的不同需求。作为一名车手,你衣服上赞助商的多少就直接是你水平的判定,而且你没有办法拒绝那些赞助,赞助商的商业活动,我作为车手也要去出席。写作则要清高一点,要跟商业绝缘。虽然我一直批评传统观念里的文人固穷,但搁到自己身上还是受那种迂腐观念的侵袭。”

  “或许他弄钱太容易了。如果我抽屉里有10块钱,随手可得,人家5块钱买我,真买不到。”小饭说。

  但对于整个团队来说,韩寒依然是这个公司最重要的品牌。在「一个」200期的时候,团队策划了一个卖明信片的活动,一起做了500套明信片,拿到草莓音乐节上卖,这是一次对开发「一个」周边产品的试水。小饭让韩寒在其中几张明信片上签名,他知道韩寒可能会有抵触,“我们就告诉他,这不是商业活动,而是我们对读者的回馈。要哄哄他、骗骗他。”

  “你不能老消耗韩寒的粉丝,应该去别人的柠檬里榨汁。我们一直提去韩寒化,但很难完全去掉。我们面临的是,创造出来的产品,外界认为因为韩寒才能成,我们也没办法去证明没有他这事也能成。你得去经受这种误解。”马一木承认,尽管团队里的人都曾称自己是韩寒的门客,但在推广产品过程中被打上太多韩寒个人形象的色彩,会让他内心有些失落感。

  马一木觉得,他们需要找到一条更被市场所认可的商业模式。和韩寒一样,这个团队的很多人都已年过30,1982年出生的小饭,最近把微博ID改成了“中年小饭”。“也许几年后,在座的各位各有各的出路,交给时间去看吧。”聊到最后,马一木说了这么一句。

  韩寒的看法则要乐观得多。“什么时候觉得自己不再年轻了?”当把这个问题抛给韩寒时,他嘴角轻扬,笑了起来,回答充满他一贯的风格:“那估计得十几年后吧。”

  “我做公司,不是为了赚钱”

  《财经天下》周刊VS韩寒

  Q:为什么你原则上只接受少量专访?

  我觉得还是要言之有物,比如我有一两个月在想东西,那你问我观点,我可以告诉你。但同样的问题,我回答了一个记者之后就特别不愿意回答第二个,就像我写文章也不愿意重复。而且最关键是,还得需要积累,要不真的会掏空了。

  外媒面访的时候,他会问你很敏感的问题,我回答他一个相对保护自己的答案,但他其实很多时候已经有了观点。我可能赞成他的观点,但我认为他不能把国内面临着比较复杂情况的作者当枪使。所以现在面对外媒,我基本只做邮件采访。

  Q:对金钱有危机感吗?你朋友说你的存款跟我们差不多。

  可能还稍多点,但花的也比较多。你希望家人住得好一点,车开得更好点,这是人之常情。还有各种其他方面的,练车也需要花钱,虽然每年比赛我会有一两百万的奖金和年薪,但自己练车也需要花很多钱。

  Q:怎么看待奢侈品?

  我觉得奢侈品没什么不好,我很喜欢超级跑车,不是因为它是奢侈品牌,是因为从一个车手的感觉来说,它的引擎、底盘特别好。但就算我买得起,我都不敢开--其实开又如何,光明正大挣的钱。但我觉得开起来,对照周围社会,会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这种感觉抵消了你在车里的快感。

  Q:成千上万人转你的微博什么感觉?

  其实我还是更喜欢博客。博客是更安静的表达,我一般晚上发完就去睡觉了,第二天我也不会去看什么评论观点。微博我尽量控制不去看这些,但有时候你会受到一些干扰,而且微博更多要符合情绪吧,符合情绪的就转得多,不符合情绪的,人家就来骂你嘛。

  Q:这种直接的互动,会让你更有成就感吗?

  不会。我认为它对写作者是一种伤害。

  Q:如何看待公司盈亏?

  我做这个不是为了赚钱,但能赚钱我肯定更高兴,亏钱我肯定不开心,因为亏和赚,本身就是失败和成功的衡量标准之一。你不能说我做一件事情很成功,但一直亏损,这于社会、GDP、自己以及与你合作的朋友们都是无益的。

  Q:国家、民族、责任,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我觉得这些词,都是用来挑动情绪的,其实我不太喜欢这些词汇,它们对我来说意味着两个字:拉客。政府用它来拉客,文人用它来拉反向的客。其实你心里真正怀有这些的话,那你就去默默做事情,把事情做好,嘴上老挂着这些的人,我会觉得有拉客感。

  Q:在高档俱乐部里遭遇撞衫怎么办?

  应该不会有人跟我撞衫吧。如果有,我觉得应该让我太太跟他的太太认识一下,她们肯定有共同话语。




欢迎光临 一路 BBS (http://www.yilubb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