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 BBS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1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回回天文学在中国的兴盛与衰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9-13-2018 16:13: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回回天文学在中国的兴盛与衰落

莫羡
莫羡
苏菲思想/神秘主义/产品经理
123 人赞了该文章
by 早乙女一雅

一、历史上的回回天文学

回回天文学产生于环地中海地区的希腊、阿拉伯、波斯、黎凡特、罗马等地区的天文学,在“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期间,除阿拉伯自身的天文学外,学者们对波斯、希腊、罗马、黎凡特等地区的天文学知识加以翻译和吸收,进而将环地中海地区的天文学进行综合。相对来讲,历史上的回回比汉人更加接近地中海文化圈,又具备语言上的优势,可以轻易的学习来自中东、西方的天文学知识。

回回天文学在宋初由马依泽带来了一些概念和理论。而元明两代,大量的回回来华,带来了成套的天文学知识和成批的天文、数学典籍。宋代的《应天历》、元代的《万年历》、《授时历》、明代的《大统历》、《回回历》,或有回回天文学家参与编撰,或参照回回历。但从明朝后期开始,回回天文学开始衰落,随着康熙年间《大统历》的弃用,标志着回回历退出官方舞台。从宋初至清康熙年间,回回天文学影响中国历法约千年。

二、历史上的回回天文学家及其后裔

早在宋初,很多回族先人来华,在司天监中任职(例如马依泽),将西域的天文学知识带入中国,并于元明两代达到了顶峰。明朝建立后,不仅将元回回司天监的数十位回回天文学家委以重任,还大力招募西域天文学家,很多具备天文学知识的穆斯林应召来华。很多担任钦天监的回回官员其后裔在国内均可以找到,比较典型的有:

1.江苏南京、安徽的伍氏回族家族,其祖先为撒马尔罕人伍儒,因精通历算天文,洪武二年从中亚撒马尔罕奉诏来南京在钦天监任职,授漏刻科博士。伍氏家族自伍儒起连续六世皆任职于钦天监。

2.明末清初的著名伊斯兰教学者王岱舆,其祖先为西域人,明洪武年间来华朝贡,因精于天文历算,被授职钦天监,赐居南京。并且其家族世代在明政府的钦天监任职。

3.今天广泛分布于京津、河北、山东、河南、东北等地的钦天监杨氏回族家族,其祖先为安徽歙县人杨光先,清代康熙年间担任钦天监监正。

4.今天主要分布于华北、东北、中原地区的依泽马氏回族家族,其祖先马依泽,是一位精通天文精历算的星历学家,原籍鲁穆地区,宋代建隆二年受邀进入中国,担任钦天监。回族抗日英雄马本斋、歌手马天宇、演员马德华,其故乡马姓回族基本均属依泽马氏。

5.《聚真堂/大测堂》马氏回族家族,其祖先为来自吉达的阿拉伯人马德鲁丁,明朝政府聘请精于天文学的专家,明洪武二年来到江苏南京。马德鲁丁与其子马沙亦黑、马哈麻均在钦天监中担任要职,马沙亦黑其在北京的后裔分为马、吴两姓,清康熙年间钦天监官员吴明炫、吴明烜为其后人。

应当注意的是,由于天文历法行业的特殊性,来自西域从事天文行业的回回人,并不是肚子进行伊斯兰天文学的研究,而是以家族内部世袭的形式进行传承和发展,具有较强的封闭性。例如明朝的钦天监监正马德鲁丁,马德鲁丁长子马沙亦黑在其父去世后接任钦天监监正,次子马哈麻初期任回回钦天监博士,后升为灵台郎。直到清代康熙年间,回回科官员吴明炫、吴明烜均为马沙亦黑后人。

三、唐宋年间——回回天文学的引入和发展

据一些学者推断,早在唐代中后期,回回天文学就传入中国,唐代的《九执历》就吸收了西域历法,但并没有确切的史料支持这一论点。而有文献记录的伊斯兰天文学家来华,首先应数公元916年(宋太祖建隆二年)受邀来华的精通西域历法的马依泽。

据马依泽后裔家族的《怀宁马氏宗谱》记载:

“吾族系出西域鲁穆(今小亚细亚一代)。始祖讳系鲁姆文字,汉议马依泽公,随以马授姓。宋太祖建极,初召修历,公请历学,建隆二年,应召入中国,修天文。”

马依泽是一位优秀的天文学家,精通天文历法和伊斯兰教义,961年(宋太祖建隆二年)应诏入华。马依泽不但熟悉日月交食和五星方位的推算,而且精通阿拉伯天文星占,在963年其共同编撰的《应天历》颁行后,马依泽被封爵世袭担任司天监一职,长子马额担任钦天监正;次子马怀担任钦天监监副;三子马忆在军队中任职,但也积极参与天文领域的研究,并将阿拉伯天文星占应用于军事方面。马依泽协其三子远赴麦加朝觐归国后,在浙江去世。

马依泽最突出的成就是共同编撰了《应天历》,伊斯兰天文方法就历法中的天文常数进行观测和推算,然后提供推算结果,与王处纳编历时参用。《应天历》于963年修成,具有明显的伊斯兰天文学特点,是中国历史上首部使用阿拉伯日食和五星行度等计算方法来推算修订的历法。《应天历》的颁定,对于巩固大宋王朝的统治,内政外交,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除编撰历法外,马依泽还将伊斯兰教的星期制度引入到中国历法。在《应天历》之前,中国的历法中没有星期制,只有“旬”制。 马依泽在《应天历》中率先引进了星期制 ,且以伊斯兰教的“主麻日”为一星期起始。

此外,马依泽父子还将黄道十二宫的方位及太阳入宫日期的推算方法引入中国,并与二十四节气中的十二中气相联系,后来发展为我们今天熟悉的十二星座。

马依泽在学术上的贡献得到了宋太祖的赏识,旌表天文略部,授光禄大夫、右柱国兼钦天监,世袭侯爵,定居陕西泾阳,成为回族依泽马氏在华始祖,其后裔广泛分布于全国,主要分布于河北、河南、山东、京津、安徽等地。

四、元明两代——回回天文学发展的巅峰

如果说唐宋年间,回回天文学对中华天文学的影响主要借助一些穆斯林天文学家带来一些概念和理论。那么在元明两朝,回回天文学则开始以成套的天文学知识和成批的天文、数学典籍,大量的知识被借鉴和引用,大量的书籍被翻译,回回天文学开始系统性得对中华天文学产生重大的影响。

·统治者对回回天文学的高度重视:

元明时代统治者对回回天文学的重视,主要体现在三点:一是在制度上设立/沿袭“回回司天监”;二是相比于宋代,更加广泛、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在伊斯兰文化地区招募穆斯林天文学家;三是鼓励引入和翻译源自伊斯兰世界的天文学、星占学书籍。

元朝时,统治者不断对外扩张,往往借助星占术作为决策工具,为伊斯兰地区天文学东传创造了条件。1280年(至元十七年),元代在制度上成立了回回司天监。此外,1271年(至元八年)在上都设立回回司天台,以供回回天文学家“掌观象衍历”。


(元代天文台复原图)

时间推移至明代,统治者仍然对伊斯兰天文学保持着非常重视的态度,明太祖朱元璋曾言“西域推测天象最精,其五星纬度又中国所无”。在制度上,明代保留了元代回回司天监的建制。1368年改太史院为司天监,1370年改司天监为钦天监,1385年在回回司天监下新设南京雨花台观星台(使用的均为元代回回司天台的仪器),1398年将回回司天监取消、其职司统归钦天监回回历科,由穆斯林天文学家主持,基本上采取世袭制,确立了官方天文机构中大统历、回历双轨制。

明朝接近300年历史,对回回天文学给予充分肯定和重视。洪武年间定都南京,将原元代回回天文学家包括黑的儿、阿都刺、郑阿里等人调往南京,明成祖掌权后,建都北京,又命大批钦天监人员去北京赴任,可见对人才的重视。回回天文不断中西交流,特别是回回历中的五星淩犯,日月交食始终应验。故回回历在明代一直拥有较高的官方地位。

·穆斯林天文学者的大量入华:

除了在制度上确立回回天文学的地位,元明两代的统治者对回回天文学家也是求贤若渴,元世祖即位前就曾下令广泛招募回回天文学家,吸引了扎马鲁丁、可马剌丁、苫思丁·麻哈抹、黑的儿、马合麻、郑阿里等优秀的回回天文学家。

明朝建立后,将在元代回回司天监的天文学家仍委以重任,如1368年明军攻陷北京,洪武年间司天监设在南京,便将元回回司天监中黑的儿、阿都刺等14人调去南京赴任。1369年攻占上都后,又将元回回司天台郑阿里等11人,连同多种回回仪象谴往南京。

此外,明代统治者也在西域广泛招募天文学家,如马德鲁丁、伍儒等人,明政府对这些天文学家给予官职、住房和永久免除徭役等优待政策。洪武二年来华的阿拉伯人马德鲁丁与其子马沙亦黑、马哈麻来到南京后,皆任钦天监职务。马沙亦黑与马哈麻同被授予“回回大师”称号。其中马沙亦黑在天文历法方面贡献甚多,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不朽之智人”。中亚撒马尔罕人伍儒于1369年(洪武二年)来华,授职钦天监刻漏科,供职达50余年,历五世皆世其官,定居南京净觉清真寺旁。

·回回天文学家对天文学的贡献:

元代最有名的回回天文学家当属扎马鲁丁,在元世祖即位前即来到中国,将伊斯兰教天文历法知识系统性得引入中国。1267年(至元四年)为元代政府编撰《万年历》,这是元代第一次正式颁用的天文历法,是元代穆斯林天文学家修订的两部历法之一,总共在中国范围通用了14年。除了扎马鲁丁编撰的《万年历》外,另一位回回天文学家可马剌丁,于1279年(至元十六年)修订了《回回历》,即迄今一直被穆斯林使用的伊斯兰教历。《万年历》被《授时历》替代后,《回回历》也依然在民间广为流传。1584年(万历十二年),《回回历》并入《大统历》参用,使用时间长达270多年。


(元代天文学家扎马鲁丁)

除天文历法外的贡献外,1271年(至元八年)设立回回司天台的同年,扎马鲁丁督造了七件西域仪象,用来观测天象和昼夜时刻等,在回回司天台使用,使元代中国的天文科学居于世界领先水平。扎马鲁丁是第一位把伊斯兰天文历法全面传入中国的天文学家。

明代,以马德鲁丁、马沙亦黑、马哈麻、郑阿里、伍儒为首的回回天文学家,不仅亲自参与历法的编撰,更与汉族学者一同对将从元代遗留下来的大量伊斯兰天文学书籍进行系统性的翻译。明代《大统历》编撰时,不仅借鉴了回回历,更是有回回天文学家黑的儿、郑阿里等直接参与。1382年开始,“回回大师”马沙亦黑、马哈麻与汉族翰林李翀、大学士吴伯宗等翻译了《回回历》、《经纬度》及《回回天文书》等书,有力地推进了中国历法的发展。

·西方天文学著作的大量引入和翻译:

在元代,除了大量回回天文学家在天文机构中任职外,还引进了大量伊斯兰天文学著作,保存在回回司天监中,据1273年(至元十年)回回司天台申报,有 “经书二百四十二部”,属“本台见合用经书一百九十五部”。明朝建立后,这批西域天文书仍有“数百册”被送交京师。这类书籍包括托勒密的《天文大集》(阿拉伯天文学家翻译为《至大论》,至于为什么翻译成《至大论》请自行脑补……)、伊本·优努斯的《哈克慕历》、阔识牙而的《回回天文书》等。

1368年,明军在元大都(北京)缴获了超过200种关于天文学、占星学的阿拉伯语与波斯语的书籍,1382年朱元璋下令马德鲁丁的长子马沙亦黑、次子马哈麻与回回司天监官员黑的儿、海达儿、阿都剌、郑阿里等,同翰林李翀、吴伯宗等人一起翻译元大都“回回秘藏之书数十百册”,完了《回回历》、《经纬度》、《乾方秘书》及《回回天文书》等书,其中《回回历》作为《大统历》的辅助历书得以颁行。1385年马沙亦黑完成《回回历法》,该书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科学含量最高的一部伊斯兰天文学著作。由于他们的努力,明朝官方对回回历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明代回回天文学发展的一大重要成果,是《回回天文书》的翻译,《回回天文书》是波斯天文学家阔识牙而所作的一部较为完整的波斯星占书。《回回天文书》的译成,对当时和后世学习和研究天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回回天文书》波斯文手稿)


(波斯文版的星座插图)
·回回天文学家研究成果的社会影响:

元明两代,回回天文学家主持或参与编撰了多个历法,这些历法都被推广到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包括扎马鲁丁的《万年历》、可马剌丁的《回回历》等。此外,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编撰《授时历》时,曾参考伊本·优努斯的回回历法《哈克慕历》、及回回引入的《积尺诸家历》四十八部、《速瓦里可乞必星纂》四部、《海牙剔穷历法段数》七部等众多天文历法资料。明代《大统历》编撰时,更是有回回天文学家黑的儿、郑阿里等直接参与。直到清代康熙年间,《回回历》与《大统历》一起在中国使用了270年之久。

元明两代除了回回人自身进行的天文学研究外,也帮助了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族对天文学的研究。元代时,郭守敬编撰《授时历》时参考回回历,并与扎马鲁丁一同研制出了十几种天文仪器。在明代,以吴伯宗、李翀为代表的汉族学者直接参与了《回回历法》等书籍的翻译。其后更是有汉族学者独立进行回回天文学的研究,成化年间,时任钦天监的贝琳在《回回历法》的基础上修撰出《七政推步》,《七政推步》是我过研究回历和阿拉伯天文学的主要参考资料。

五、清代——回回天文学的没落和隐退

相对于元明两代回回天文学的辉煌,清代的回回天文学无疑是没落的,由于所处时代中天文学行业的特殊性,回回学者对天文学的研究倾向于家族世袭。一方面明代以后很少有来自伊斯兰世界的回回天文学家,导致原先研究回回天文学的回族家族研究水平的退化。而另一方面,在回回天文学的起源地——阿拉伯/波斯/中亚/黎凡特等伊斯兰文化区地区,在西方文艺复兴后,其天文学水平逐渐被以第谷为代表的西方天文学赶超,故明代后期欧洲传教士开始取代西方穆斯林成为了中国天文学研究和传播者。所以从明末开始,西方世界的天文学开始对中国天文历法产生了冲击。

·回回天文学没落的开端:

回回天文学在元代极为重视天文实测方面的工作,并专门设有供回回天文学家研究的回回司天台,但是自明代以后,明朝政府对历书工作的确十分重视,但是却忽视天文实测工作,故导致回回仪象的荒废,这就为回回天文学的没落埋下了伏笔。

明代末年,回回天文学显露出了衰退迹象。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11月),钦天监预测天象有误,朝廷决定调用懂西洋历法的人士参与修订历法工作。崇祯二年五月乙酉朔(1629年6月21日)日食,钦天监根据《大统历》的推算预报发生错误,而礼部侍郎徐光启依据欧洲天文学方法却做出了正确的预报,因此崇祯皇帝批准了奏请开局改历的请求,虽然徐光启与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编撰出的《崇祯历书》未及颁行明朝便灭亡了,但却为清代初年《时宪历》取代《大统历》埋下了伏笔。

具有回回历背景的《大统历》从明代延续使用至清代初年,此时来自德国的传教士汤若望在《崇祯历书》的基础上编撰了《西洋新法算书》,1644年(顺治元年)上呈清廷,9月1日汤若望携新历与《大统历》、《回回历》较量,并分秒不差的预测了当天的日食,多尔衮于是让汤若望从此执掌钦天监,新历法定名为“时宪”,予以颁行。同时,原先钦天监中的回回科被清政府裁撤。

·清代杨光先教案:回回历的隐退:

面对西方天文学攻城略地般的攻势,由于回回天文学的真传逐步湮灭,当时的回回天文学家大多只知历法原理,不会推算,钦天监中的回回科又遭到裁撤,故部分回回天文学家寄希望于政治,希望恢复回回科。1657年(顺治十四年),钦天监前回回科秋官正吴明炫(其祖先为明代回回大师马沙亦黑)上书指摘汤若望新法中的谬误,请“复立回回科,以存绝学”,但未能成功。
由于西方传教士一方面编撰历法,另一方面在中国大力传教,以便获得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1658年汤若望受一品封典,耶稣会传教士影响因而扩大,一时各地教徒增至十万人,终于引起冲突。在中国的天主教传教士和钦天监监副李祖白(天主教徒)合著《天学传概》,书中宣称“天主教超越一切宗教”、“国人都是基督的后裔”等,引起了士大夫阶层的强烈不满。康熙继位时鳌拜专权,大学士杨光先于1664年(康熙三年)上《请诛邪教状》,并攻击新历法,由于鳌拜等对汤若望不满,正好借此发难,“历案”成立,次年汤若望等被罪下狱。

1664年(康熙三年),杨光先被任命为钦天监监副,但杨光先并非天文学出身,清政府非但驳斥他的辞职要求,还将其提升为钦天监监正。杨光先被迫上任,推举吴明烜为钦天监监副(吴明炫的弟弟,两人均为明代回回大师马沙亦黑后裔),实际负责立法推算。1668年(康熙七年),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上书指责杨光先、吴明烜的历法不合天象,双方约定比赛推算日影的长度,由于吴明烜只知历法原理,不会推算,不能与南怀仁相抗衡,因此落败。清政府决定停用《大统历》复用《时宪历》,并罢黜杨光先、吴明烜,南怀仁被任命为钦天监监正。

至此,杨光先的失败,标志着影响中国天文学近千年之久的回回天文学和回回历,正式退出中国官方舞台。


(清代大学士杨光先,讲真他并不精通天文历法。史料上对杨光先的族属没有明确记载,但一般被认为是回回,其后裔也均为回族)

六、关于回回天文学的后话

虽然清政府官方弃用了回回历,但这并未说明回回天文学在中国消亡了,那些回回天文学的书籍真实流传了下来。此外,回回历退出官方舞台,但中国民间回民尤其是阿訇中,都不乏业余的天文学研究者,当然研究的深度和范围上与历史上回回天文学都有很大的萎缩,主要满足穆斯林日常宗教生活。如西安化觉巷清真寺的月碑,就是阿訇用来观察新月以推断封斋和开斋日期的。

元明时代,回回先人多以精通天文、语言的学者、擅长建造的建筑师、军械技师、财政官僚等身份进入中国,虽然今日也有回族在科技领域成就很高,但今天回民的普遍印象已变为商人商贩、餐饮经营者,这种族群在科技领域的退化固然有社会剧烈变动带来的后果,但现实中也有少部分回族不重视现代教育。丧失了祖先在科技领域的成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丧失了对科技的追求。现在科技落后了怎么办?学呗,当年欧洲文艺复兴也没少从穆斯林这学知识嘛。

参考资料:

1.陈久金.回回天文学史研究.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

2.陈久金.马德鲁丁父子与回回天文学.自然科学史研究.1989年

3.孙凤娟.山东省济阳县钦天监杨氏回族研究.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14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