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 BBS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2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这次美国危机与1929年的不同(from西西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5-9-2009 15:57: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文通过一路BBS站telnet客户端发布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2175506

[ 黑黢黢 ] 于:2009-05-07 03:58:04

今天读了篇郎咸平的文章,叫“用战争解决金融危机?”。大意是美国1929年陷入的危机并没有因为罗斯福新政而解决,反而在之后的大约10年即二次大战全面爆发前的那段时间里让美国陷入到了所谓的“罗斯福萧条”,是随后的二次大战的高消耗和军品制造让美国的工业重新启动,并说今天美国已经不可能发动世界大战,最后结尾怎么解决问题没有谈一个字。(文后附郎咸平的原文供参考)

   看了这个还是引起了我的思考,当然是一如既往怎么来批驳郎的。他在文中提到凯恩斯主义并没有挽救1929年之后的美国,而是二战挽救的,之后又根据同样的思路说今天的美国需要类似二战的消耗刺激来拯救美国的经济(文中也说到战争已不可能)。为什么战争才能挽救呢?因为修桥铺路(或者文中提到的挖洞填洞)虽然也是刺激经济的方法,但是和整个美国经济体相比,能够影响到的范围太小,而战争是要倾入国家的综合实力,一架被消耗掉的战斗机可能就有类似一条规模不大的公路的货币价值,而且飞机所需要的机械,引擎,玻璃,武器弹药等对产业种类的要求面远远高于也大于修一条路所需要的水泥,沙土,劳动力等。那和挖洞填洞人工制造需求相比,咱们改进一下,也不打仗,就把军品都就着洞埋进去,填实了,因为这些军品价值都高得多,这算不算相当于战争中消耗掉了,然后国家再制造新的军品,来拉动工业?天底下没有这种道理,要这样搞,也不用搞什么经济政策了,经济一慢下来政府组织人埋些东西经济又蹭地上去了。二战战后美国国力较战前的恢复是其他二战参战国(包括战胜和战败)来买单的,罗斯福新政是靠的本国人的未来税收为政府买单的,在如今世界大战即核大战的前提下美国敢再找谁来买单(小的不够塞牙,这里指其他大国)?这是郎犯的一个本质错误。

   今天的中国和1929年大萧条的美国更类似,是生产力过剩,内需消费不足,而今天的美国经济危机呢?是消费过剩,生产不足,凭借的是国力(美元货币全球体系,军事霸权,科技/文化霸权)作为抵押来借债消费,这是这次危机较1929年那一次的本质不同。美国凭借这种摆在全世界面前的全面优势作为投资额度来借贷消费,其他国家的人民才相信借钱给美国没有问题,但今天因为科技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普及,其他国家相较之前美国在生产力等各方面的差距在不断得到弥补,这种信任就开始慢慢显得降低和“去迷信化”,这是为什么美元在长周期下看是一路慢慢贬值,(次贷危机的爆发当然是从微观事例开始的,但从宏观上才能查找它的起因和看到它的意义)从根本上讲这仍然是世界格局力量对比的变化,美国在下降,其他地区在上升,有些地方如中国上升的速度还比较快。群里各位高手已经把世界分工,中国生产美国消费的模式说得很透彻了,但为什么会形成这个局面,实际上是由美国在二战中和结束后在国际上抓住机会占据主导地位,并逐渐将西方社会乃至后来的全球捆绑到自己的发展路径上来造成的,这个全球化是打上了“美国制造”这个标签的全球化。
如果把全球化的经济体比喻成从美国的规模发展到全球的规模的一家“企业”的话,中国就是他的生产部门,欧洲是中层和后勤管理,美国自己就是得到整个“企业”利润大头并握有"产品专利权"的管理层。美国这次怎么办,实际上并没有到要他命的时候,人家底子厚得很,他不借人家钱就活不下去了?他那是在借别人的钱在搞奢侈消费,停了贷,大不了降点生活档次,你要逼债,他就用他的霸权把债务实际价值打掉一多半下去,按账面等值还给你,看你能怎么样。但是话说回来,美国这次的正道还得是自降生活水平,把前两年的奢华消费克制下来,并在程度上重新把握生产/消费的平衡,这次他的问题就在于借债和提前消费的量已经到了一个让债主产生忧虑和信任危机的程度(对比于其全球独霸的实力,居然也借到了别人开始怀疑的程度,确实太过分了)。而对于中国在全球化中的获利,可以打个比方;中国是从游离于西方资本体系之外的“无业游民”变成了给这个体系打工的“正式职工”,稳定的薪水和福利都得到了一个大跨越,积累到了第一桶金,并且就像那些有雄心壮志的“凤凰男”一样通过摸爬滚打的自学和不懈努力,现在有趋势“独立创业”。今后中国要面对的是来自欧美“企业同行”的竞争,为自己这个新摊子谋发展,在美国这个既成的示例目前,中国会不会也从现在的生产过剩,消费不足的危机一步步去发展到未来类似美国今天处于的消费过剩,生产不足的危机(这里已经假设美国的两次危机是在发展道路上不同阶段的体现),就要看我们今后是怎么走这条路的了。

------------------------------------------
郎咸平:用战争解决金融危机?

今天的金融海啸就像美国1929年一样,当时美国股市的市值由891亿美元一家伙跌到了150亿美元,跌去了80%的市值。而失业率高达16%。这是非常可怕的。结果一个伟大的总统上任了——罗斯福,很多人认为他挽救了美国经济。

其实,我在美国念书的时候也是这么被教育的。当时老师跟我讲,他怎么挽救美国经济,他说美国失业人口是非常多,非常严重。因此美国政府就请几个工人过来挖一个洞,挖完洞之后再把它填回去。他说由于工人挖洞,他肚子饿就要去买面包,面包店关门了,他要买面包,面包店为了卖面包给他,得重新开门,重新开门就得生炉子来烤面包,为了生火就必须去买煤炭或者木柴,同时要买面粉、买糖。由于他要买面粉、买糖、买木柴、买煤炭,所以制造面粉、糖、煤炭跟木柴的工厂都必须得开工。由于他们必须得开工,因此他们得聘用更多的人来帮他们生产面粉、糖、木柴跟煤炭,这些工人就业之后拿了钱又要去吃牛排了,然后卖牛肉又起来了。

所以这个环环相扣,你就发现,工人挖洞跟填洞的过程可以使面包店开业,可以使面粉工厂开业,而面粉工厂开业又刺激了物流业,因为你要把面粉送到这个厂。然后前面又刺激到农民的生产欲望,糖也是一样。木柴跟煤炭都是一样,你会刺激到,一个一个行业往上走。那就业人口就增加了,消费就更增加了,他们更要吃面包了。还买牛油,再买果酱,就透过这一种复杂的连锁反应,美国经济就这样复苏了。

经过很多人的研究,发现我前面讲的故事呢,都是错的。为什么是错的?从1929年、1930 年一直到二战爆发的前一年,我们看看美国经济是怎么样的情况。1930年左右的美国失业率是16%,10年之后,到了二战之前,失业率提高到17%。更精确一点,是从15.9%到17.2%,失业率更严重了。而1929年之前没有萧条的时刻,失业率是3%。所以从1929年开始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罗斯福这种挖洞的政策是失败的,没有增加就业量。

第二个,私人投资占GDP的比重。在1930年左右是16%,到了二战之前跌到了14%。而且更可怕的是,1938年美国发生第二次经济大恐慌,历史上给它取了个名字叫做罗斯福萧条。因为这一切都是他造成的。也就到了1938年二战的前一两年,美国的经济还是处于罗斯福萧条状况。

所以,前面我老师讲的故事,统统都是错的。你想透过建两条高速公路拆两条高速公路,挖两个洞填两个洞,就使经济复苏?不可能。因为整个经济体系过于复杂,高速公路、桥梁、挖洞,它所影响的行业不是没有,确实有。可是微乎其微,因为影响的行业太少,同时这些建筑工人、挖洞工人,他薪水是很低的,这么低的薪水你想去透过他去买面包,再来刺激造糖工业、造面粉工业,煤炭、木柴,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的消费能力太低,他们的薪水太低。所以到最后你发现,我们投资基础建设也好,挖洞也好,都是一个幻影。你想透过这种方法来拉动经济是不可能的,至少罗斯福没做到。

罗斯福不但没有做到,反其道而行之,他透过所谓的中下级人口微薄的薪水拉动经济没有做成功,那么他在1935年干了一件非常错的事情,就是把美国人的最高税率由24%提高到了79%,也就是赚100块你要付79块的税。大家谁还投资?大家都不投了。而且79%,79块钱都去了政府口袋里面,那么政府为什么征那么高的税呢?因为政府有大量的基础建设,公共建设要投资。花了大量的钱,没办法,只能提高税率,从而形成恶性循环,造就了1938年的罗斯福萧条。

其实美国经济怎么恢复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二战,美国参战。你别听他讲,为了民主、自由,算了。真正的原因是什么?经济萧条不行了,这是我对他的评估。失业人口17%,多么危险的社会动荡,干脆都去打仗。美国参战之后,透过各种产品的需求,它消耗特别快。比如说一架飞机上面,它不只是一个机械的问题,而是螺丝钉、玻璃、塑胶?? 因此对于战争而言,它整个需求就不是挖洞工人的一点薪水去买面包那么小的需求量,范围也不会那么窄,而是对于整个美国的工业,各方面的需求,因为所有的工业都需要才能够造一架战斗机。而这种第二次世界大战所引发的对于各种行业的需求大幅上涨的结果,挽救了美国经济。

当然很多人会问我,那你觉得现在美国会不会发动一场战争来解决问题?我认为不会,因为目前不是当时那个时代。发动战争不是这么简单的,打打伊拉克跟伊朗弥补不来62万亿,你必须发动一场世界大战,那是不可能。在没有战争情况之下,美国如何解决问题,据说这就是奥巴马总统头发变白的真正原因。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5-9-2009 16:04:46 | 只看该作者

Re: 这次美国危机与1929年的不同(from西西河)

本文通过一路BBS站telnet客户端发布


郎这套理论本来就是很愚蠢的,颇有民间经济学家的潜质了,我不知道他怎么会变成这样。

战争并不能扩张总需求,只是在相同的生产能力下,把需求从生活品改成军品而已。只不过人们只能看见增加的需求,不能看见因此而减少的需求,所以才有这样普遍的误解。

美国这次危机和历史上不同,是消费过度,超过了其应有的信用保障。其金融行业的信用受到了重创。这倒并不是过几年紧日子可以解决的,而是要重整金融的规范。

【 在 Faith (faith) 的大作中提到: 】
: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2175506
: [ 黑黢黢 ] 于:2009-05-07 03:58:04
: 今天读了篇郎咸平的文章,叫“用战争解决金融危机?”。大意是美国1929年陷入的危机并没有因为罗斯福新政而解决,反而在之后的大约10年即二次大战全面爆发前的那段时间里让美国陷入到了所谓的“罗斯福萧条”,是随后的二次大战的高消耗和军品制造让美国的工业重新启动,并说今天美国已经不可能发动世界大战,最后结尾怎么解决问题没有谈一个字。(文后附郎咸平的原文供参考)
: ...................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5-10-2009 11:10:18 | 只看该作者

联合证券:美国大萧条的五个认识误区

本文通过一路BBS站telnet客户端发布

http://www.topcj.com/html/3/HGSD/20081118/92054.shtml

2008-11-18 10:39:00 代码: 作者: 来源: 联合证券 出处: 顶点财经

  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在美国掀起了一股对新"新政"的期待。华尔街日报上面的一篇关于罗斯福"新政"的作用的文章在美国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连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也在他的个人博客上面发表了他的看法。仔细阅读他们的讨论内容以及更多史料,发现以往国内对1929-1933年那场席卷世界的金融危机的认识还有许多误区。正当国内启动4万亿刺激内需的重大政策,更多地了解真实的情况,更多地思考,或许对我们应对这场危机更有帮助。

  误区一:1928年当选总统的共和党人胡佛与他的前任一样,在经济领域顽固奉行自由资本主义经典理论,面对1929年开始的危机放任自流,任其发展,导致危机扩大。

  根据史料记载,虽然胡佛与其前任皆为共和党人,但实际上实施的是大规模的政府干预下的收入和工资增长计划,所作所为更像他的继任者、民主党人罗斯福。1929年10月危机爆发后,胡佛不仅宣布禁止削减工资保障工人收入的政策,还成立了联邦农业委员会(FFB),通过稳定谷物公司(Grain Stabilization Corp.)用高于市场的价格向农民收购谷物以提高其收入。此外,胡佛先后启动了旧金山湾区大桥,洛杉矶渡槽和胡佛水坝等一系列基建工程项目,希望通过扩大政府财政支出,提高国内的就业水平。胡佛任内的1929-1932年间,美国联邦政府开支增长了50%以上,是和平时期美国联邦政府开支的最高增幅。为了挽救濒临崩溃的铁路、银行等行业,1932年胡佛还将前任总统柯立支时期25%的最高所得税税率提高到了63%,以税收收入向这些行业大量注资。

  这样来看,胡佛绝对不是一个"顽固奉行自由资本主义经典理论"的总统,而是一个凯恩斯主义者。然而,胡佛的一系列政策并未能够挽救崩溃的经济,甚至恰恰适得其反。衰退的经济本就令需求萎缩,而企业却不能降低最低工资以削减生产成本,同时税率高企,企业无法承受最后只能裁员或破产关门。又比如,政府高价收购了农民的粮食看似增加了农民收入,但由于担心谷物价格下跌又不能向市场投放,只能倒掉毁掉,一边是粮价高企,另一边是失业大军无力购买粮食,产生了饥荒的同时大量谷物被销毁的奇景。总之,胡佛的一系列大举干预政策,令市场投资意愿极度低迷,经济活动停滞,最后政府注资的企业还是纷纷倒闭,美国在1929年到33年间,生产力下降了超过55%!

  误区二:面对股票市场崩溃前的疯狂投机行为,美联储仍然执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对风险熟视无睹,无所作为。

  在美联储主席的本杰明﹒斯特朗的领导下,美联储1925年开始推行放松银根的政策(原因我们后面解释)。由于"价格便宜"而又"唾手可得"的货币充斥着整个市场,也刺激了华尔街的投机活动,缺乏监管的银行业乐于向证券投机商发放贷款。纽约股市在1925~1927年连续上涨,复合增长率超过10%。

  1928年1月起,斯特朗意识到股市正在失去控制,美联储开始提高贴现率,期望为炽热的股市降温。当年美联储连续加息3次,将市场基准利率提高至5%,但1928年道琼斯指数仍然上涨了将近50%,加息对股市未取得明显效果。

  1929年上台胡佛政府更是极力希望遏制几乎失控的证券投机行为,支持美联储挤泡沫的行为。1929年2月,美联储宣布禁止保证金交易的贷款发放,以收缩流动性。1929年8月9日,美联储继续加息,把贴现率提高到6%,是1921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加息不仅仅导致股票借贷成本的大幅提升,同时也对实体经济活动产生了影响,高速发展美国的经济开始降温,纽约股市在1929年9月份下跌,进入10月股票市场更是加速下跌。1929年11月跌至200点后,美联储最初十分满意,但他们马上意识到当时的经济仍然非常脆弱,接着就迅速下调利率,在一年之内,美联储又将利率由6%降低到2.5%,但是经济衰退已经开始,降息已经无足轻重了。

  应该说1928-1930年间美联储并没有犯什么明显错误,只能说也许他们应该在1927年提前给美国经济和股市降温,但为了配合英国恢复金本位制度,他们没有那样做。

  误区三:美国股票崩盘是这场大衰退的主要原因。

  我一直认为,股票市场是经济的晴雨表,它是结果而不是原因。引发1929年股市大跌的原因除了前面所说的美联储挤泡沫的行为外,美国实体经济在1928年也开始放缓,但如果不是糟糕的贸易政策引发了更深层次的危机,或许股市可以像1930年年初那样在250-300点之间震荡。

  为了保护美国国内的就业,胡佛总统还在错误的时间作出了错误的决定,于1930年6月17日签署了《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Smoot-Hawley Tariff Bill)》。随着商品价格下跌,该法案将包括制造业和农业产品在内的许多商品的有效进口关税增加一倍,这是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关税水平。虽然这种与邻为壑的政策获得了美国国内叫好声,但是作为报复,其他国家亦提高了对美国产品的关税,最终导致了原有世界贸易体系的崩溃。有人认为,《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在1929年5月获得美国众议院通过时,就已经埋下了10月份股市崩溃的火药。胡佛成功地将农产品列入《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本意是保护美国国内农场主的利益,但实际上虽然农产品出口仅占1929年美国GDP的7%,但却占了美国农业收入的三分之一,失去出口市场的美国农业更加雪上加霜。农业危机引发的是铁路、船运业的衰退,进而制造业、造船业、钢铁、煤炭、石油等工业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由此来看,大衰退的原因更应该归咎于贸易壁垒和高税收下的经济衰退,股市下跌只是其一种表现。

  误区四:这场危机是银行家们的一场阴谋,目的是为了掠夺财富。

  这是《货币战争》的论调,该话题绕不开1925-1931年间大英帝国的"金本位"闹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筹措战争军费,英国放弃了金本位制度,允许英镑自由浮动。一战过后,面对美国在经济地位上的迅速提升,英国错误地认为恢复金本位制度会有助于英镑币值稳定,进而让英国重新恢复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另一方面,1923-1924年德国发生的恶性通货膨胀令英国感到担忧,金本位制度可以遏制通货膨胀。本应该提出反对的英国工业界,当时却主要对贸易中动荡的汇率感到烦恼,而忽视了金本位制度将带来的通货紧缩。于是1925年英国宣布恢复金本位制度。

  在一战后,英国恢复金本位之前,英镑对美元的汇率达到过1:3.5,而金本位制度要求英镑对美元的汇率为1:4.87,因此美元必须通过低利率降低其吸引力,或者国内通货膨胀才能达成这样的目的。恢复金本位前,英镑对美元的汇率仍然比1:4.87的水平低15%左右,因此必须美国来配合。虽然当时美国是世界第一工业强国,但在政治影响力方面仍然不及英国,配合英国一下也说得过去。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美国一战期间成为世界头号债权人,欧洲各国重建的庞大债务也需要美国压低利率。因此,为了配合英国恢复金本位制度,纽约的利率被人为地压低,从纽约借款再到伦敦放款就有利可图,也有人直接用黄金运动英国归还债务,这相当于抛售美元换成英镑,黄金不断流向英国,英镑升值。

  英国不切实际地改变币值,最终害了自己:由于英镑升值,英国工业出口遭到沉重打击。工厂通过降低工人工资来削减生产成本,工人以罢工来回应,最终导致经济一片混乱,加上后来各国之间的关税壁垒,英国在1931年宣布放弃金本位制,英镑贬值。

  在英镑升值-贬值的过程中,肯定有投机家大发其财,但放在当时的历史场景下,能够密谋出若干年后的经济发展状况,除非他是来自未来。如果索罗斯当时就在做对冲基金,没准儿1928年就会狙击英镑。

  误区五:罗斯福的"新政"拯救了美国经济,进而拯救了世界,而"新政"的核心思想就是扩大政府财政支出搞基建。

  对于扩大政府财政支出搞基建,胡佛早就做过了,除了创造了一些就业外对经济的拉动效果并不明显,事实上,罗斯福在扩大政府财政支出上的投入也并未超过胡佛。统计显示,用于公共工程的政府支出总额(联邦、州、地方)从1931年到1938年期间每年平均约比1930年少五亿美元。

  从另一角度来看,美国政府扩大财政支出也未能带动私人投资。统计显示,1925年到1929年美国国内私人投资平均每年为140亿美元,1929年达到160亿美元,但到了1932年却下降为10亿美元。扩大政府支出规模可以从联邦政府的预算赤字中看出来,从1931年到1938年的八年期间,每年平均预算赤字为17亿美元,1936年达到最高数29亿美元。同一期间,国内私人总投资额平均每年为53亿美元,1937年达到新的30年代高水平为114亿美元。因此,在此期间,私人投资加上政府赤字仅相当于20年代后期私人投资额的一半,足以说明美国扩大财政支出效果并不明显。限制私人投资的原因可能有两点:一是过高的税率,二是生产成本无法降低。除了胡佛的一些限制工资下降的政策外,罗斯福新政时期,1935年通过的《全国劳工关系法》赋予工人加入工会和通过工会代表进行集体谈判的权利,这更加令企业家信心低迷,投资意愿很低。

  笔者认为,罗斯福的贡献更大的在于他1933年恢复了公众对美国银行业的信心,以及1933年放弃金本位并在1934年让美元贬值41%,这些政策一定程度上恢复了经济的正常运转,并且令美国商品的出口竞争力提高。但随后各国货币纷纷放弃金本位制度而贬值,这种效果又被抵消了,于是1937年美国又陷入了一次衰退。说个玩笑话,真正令美国经济走出泥潭的,更有可能是德国的希特勒-1939年他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被打个底朝天,这才令美国经济真正复苏。

【 在 bridged (断桥:要是每个Bug都能马上修好) 的大作中提到: 】
: 郎这套理论本来就是很愚蠢的,颇有民间经济学家的潜质了,我不知道他怎么会变成这样。
: 战争并不能扩张总需求,只是在相同的生产能力下,把需求从生活品改成军品而已。只不过人们只能看见增加的需求,不能看见因此而减少的需求,所以才有这样普遍的误解。
: 美国这次危机和历史上不同,是消费过度,超过了其应有的信用保障。其金融行业的信用受到了重创。这倒并不是过几年紧日子可以解决的,而是要重整金融的规范。
: ...................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