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通过一路BBS站telnet客户端发布
原帖链接:http://chinaeconomist.org/archives/467.html
即使是像我这样的自由市场原教旨主义者,其实内心深处对彻底的自由贸易多少也抱有一些怀疑。自由竞争是和保证某一方必定取胜直接矛盾的,既然投入竞争,就要做好失败的准备。那么,如果我所在的国家或者地区以彻底的自由贸易的方式完全投入到市场竞争中去,结局是一败涂
地,可怎么办呢?这种结局是可以接受的吗?接受这种结局要付出什么代价?谁应该承担这种代价?这样符合正义吗?怎样向公众解释这种结局?难道为了自由贸易就可以不惜让身边的人或者同胞陷于失败吗?
对于这些问题,我实际上一向采取的是回避态度,至多以“改革必须付出的社会代价”敷衍之。这种敷衍的态度并不妨碍我继续坐而论道地谈论自由市场经济,但我怀疑,假如有朝一日自己得到了从事实际事务的机会,会不会也成为一个保护主义者。
很悬!
如果没有充分的基于理论知识的坚定信念,就会很容易在实际事务中偏离原则,并越走越远。毕竟,人性的弱点是很难克服的,而保护主义正是来源于人性的弱点。
《抉择——关于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主义的寓言》([美]罗塞. 罗伯茨 著,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14.00元)一书在这方面大大帮助了我。这本由经济学家撰写的小书,用通俗的语言成功地化解了几乎所有对自由贸易的怀疑。有人曾说,读了波普尔之后,不会再有人真正相信马克思主义了。借用这句话,读了这本书以后,不会再有怀疑自由贸易的理由了。
我把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作一些摘要和重述,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读到这本书,也希望今后能继续出版更多的同类书。观念的普及是建设自由市场体制的重要条件,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转型制的国家。
对于一个人也罢,一个国家也罢,获得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方式有两种:自己生产或通过与他人交换得来。假如一家公司生产电视机,原来的年产量是1000台,全部可以售出,后来由于外国竞争对手的挤压,该公司破产。在该公司的原址上,利用该公司的厂房、部分工人,也就是该公司占据的社会资源,建立起了一家制药公司,该制药公司的年产量也全部可以售出,换算成电视机的话,为1500台。
这时,旁观者看到了什么?看到电视机生产的外国竞争对手的胜利,看到本国电视机产业的萧条,看到工人被迫痛苦地失业,学习新技能,以加入其他公司。但还看到了什么?看到原来年生产1000台电视机的地方,现在可以年“生产”1500台电视机了。当然,用的不是原来的直接生产方式,而是通过贸易更高效地“间接生产”出了更多的电视机。
也就是说,通过贸易,人们得到了更高利用资源的机会,用同样的资源创造出了更多的价值。假如没有贸易,可以用来制药的资源仍然用来直接生产电视机,这就是一种资源的浪费。人们想要什么就去直接生产,这是原始人的天真想法。现代人不是这样生活的。现代人利用自己的优势集中生产出某一种产品,就相当于生产出了他所需要的所有产品。
对于提高效率应该有更宽泛的理解。增加某一种产品的生产效率固然是提高效率;但转而生产其他产品,生产出的数量可以从市场上换得更多的原有产品。这也是提高效率,而且往往更加有效。当然,如果没有市场,没有贸易,这一切也就无从谈起了。
可以这样说,每当我们看到一家企业因为自由贸易而破产,我们就应该意识到,又有一批资源被解放了,它们现在有机会进入具有更高效益的领域了。我们将有机会得到更丰富、更优秀的产品了。
必须指出的是,所谓比较优势,不是指国家与国家、公司与公司,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比较,而是指不同产品之间的比较。人们要通过比较,选择自己生产效率最高的产品来生产,这才是资源利用的最高效方式。不要固执于直接生产自己所需的产品,如果间接生产,然后通过贸易能获得比直接生产更多的产品,最好选择间接生产。
著名的摩托罗拉公司以前就是生产电视机的,而且干得还不错,企业文化尤其优良。但他们没有日本人干得好。最后,在电视机生产方面摩托罗拉彻底败下阵来。结果怎样呢?假如美国政府保护民族工业,固执地帮助摩托罗拉继续生产电视机,结果又会是怎样呢?
可是,毕竟会有许多工人和企业家会因为竞争失败而蒙受实实在在的损失,他们只能自认倒霉吗?一般来说,只要一以贯之地坚持自由市场制度,他们的遭遇不会坏到哪里去。而且,以他们的损失为代价,他们的子女会得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如果一切都没有改变,他们的子女很可能子承父业,继续从事原有的行业。但如果因为贸易发生了产业调整,他们的子女就有机会,也可以说是被迫面对更大范围的世界,去寻找更适合他们的比较优势。没有理由认为这些年轻人就一定会失败。许多国家的事实表明,年轻一代的表现优秀得惊人。
美国一直到19世纪后半期都是一个农业国家。假如那时的美国政府极力维护美国农民的就业、利益和生产格局,破坏阻止因贸易而带来的产业升级,今日的美国顶多是一个中等的农业国家。这个国家的人甚至不能想象今日美国的富裕发达程度,那是远远超出他们理解范围的事。
即使是那些工人本人,也不见得就会始终失业。自由市场中劳动力的调整过程是很复杂的,也正因为复杂,所以往往是很有效的。比如说,即使经过培训,一个纺织厂工人可能也很难成为一个计算机工程师,新的行业——信息产业的出现看来无助于这个可怜的失业的人。可是现实情况很可能是:一个原来的汽车厂的技术员变成了计算机工程师,而一个机械厂的工人填补了汽车厂技术员的岗位,而机械厂工人空出来的职位正好可以满足纺织厂失业工人的就业需求。类似的作用链条可能很长、很复杂,完全可以递进地消减新旧产业之间的知识和经验差距,总之,只要是新的产业能够不断出现,原有的一些产业萎缩并不会制造出什么重大的失业问题。重要的是,政府不要用自己拙劣的“帮助”去保护一些产业,从而打断调整的链条,那样一来,本来很长的链条会变短,调整的复杂性降低会导致有效性降低,许多原本可以找到工作的人就会长久地陷于失业的境地。
人们在寻求和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时最依赖的是什么?尤其是那些因失败而从别的行业转出来的人靠什么在市场上寻找、创造适合自己的行业,靠的就是知识、技术和创造力。而这些资源真正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美国这样频繁发生产业升级的国家的人们对此有着深刻地认识,他们由此也对未来充满信心。而那些生活在静止世界中的人们却总是忧心忡忡地担心自然资源的枯竭。他们不能真正把握自己的命运,而把自己的命运维系在某些外部条件上。他们以为保护给他们带来了安全,但实际上正是保护使他们从根本意义上丧失了安全。
那么文化呢?频繁的产业升级,变幻不息的社会,到处流动的人口,在在摧毁着古老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这不可惜吗?
是有些可惜。但所谓古老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也是从更古老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演变而来。你珍惜古老,但你不正是摧毁了更古老吗?你喜欢安静的小镇,可那小镇所在地原是广阔的原野。你不喜欢原野,你喜欢小镇。那你为何一定要求你的后代喜欢小镇,而不喜欢现代化的大都市呢?
所谓的审美和怀旧情绪是不宜过分宣扬的,尤其不能作为阻止人们向更好生活进发的障碍。退一步说,这些也只能作为个人生活中的追求,而不能作为在社会范围内强力推行的准则。
现在来谈谈贸易逆差和顺差罢。经过那么多年的重复,在那么多人的头脑中,逆差和顺差已成为条件反射式的概念。要花多少时间和精力才能扭转这种条件反射呢?尽人力,听天命罢。
一个饭店的老板去超市买商品,使用了支票。本来超市老板可以用这张支票兑换成现金去饭店吃饭的,但超市老板很喜欢支票的图案,把支票裱了起来,挂在墙上,不准备兑换这张支票了。这样一来,饭店老板有了逆差,超市老板有了顺差。可实际事情是什么呢?实际事情是饭店老板白白使用了超市的商品。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美国在有巨大贸易逆差的同时还能享受世界上最高的生活水平。
外国人向美国出口了商品,得到了美元。握有美元的外国人本来有了通过购买享受美国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但他们宁愿把那些绿票子存起来。结果,美国就有了巨大的贸易逆差,结果,美国实际上就白白享用了外国人的商品。
或者,外国人信任美国的投资环境,更愿意把他们向美国出口商品赚到的绿票子用来购买美国的股票、土地、建筑什么的。这无助于减少美国的逆差,因为这种购买不算进口,而是算作投资,列入资本账户计算。美国产品贸易逆差仍然很大,但资本账户会出现顺差。
也就是说,如果美国既拥有庞大的消费市场,又保持良好的投资环境,那美国的贸易逆差是不可避免的。但这又有什么要紧呢?
反过来说,如果美国国内市场萎缩,人民生活水平大幅下降,不再购买那么多的商品,外国人向美国的出口减少,那么贸易逆差是会减少的。如果投资环境再变坏,外国人把手里的美元尽量投入到市场中购买美国商品,而不是用来在美国投资,美国就会出现贸易顺差。那样好吗?
重要的是必须意识到,贸易的目的不是为了创造顺差,或者减少逆差,而是为了推动专业化。人们只有通过贸易,才能不断地比较和重新确定自己的比较优势,并通过产业调整不断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这一过程是有利于参与贸易的各方的。没有任何理由为这一过程施加限制,应该让这一过程尽量顺畅和自由,也就是让贸易尽量自由。
仅有的没有被彻底解决的反自由贸易的理由就是认为自由贸易有可能威胁国家安全,或者不利于某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自由贸易导致产业分工,结果是某国可能会放弃某些行业。而这些行业可能是战争所需要的,比如粮食、钢铁;那么战时的封锁不是会很危险吗?另外,由于贸易导致的产业分工,某国可能因不具有比较优势而放弃某些高技术产业,而政治家和爱国青年认为这些高技术产业是重要的,是国家所必需的。
可以对这种观点做出批驳,但是,这种批驳不是理论上的,而是经验上的,这就难免使人不放心。希望今后经济学的发展可以在理论上也解决这个问题。
从经验上说:
一、几乎所有商品在世界上都是广泛分布的。如果世界各国都联合起来封锁某国,那该国面临的问题就不仅仅是国家安全受到威胁这样简单了。恐怕该国人民正在蒙受世界上少有的野蛮统治。这时,国家安全被威胁对该国的人民来说是好事。
二、即使对于某些战略物资,最好的办法也是建立战略储备,而不是在平时就搞自给自足。后一种办法的代价太大,效果也太不好。
三、如果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足够发达,在战时并不难转向军工生产,因为这种经济体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极高。二战以前,美国国内的军事工业及相关产业少得可怜,但战时一旦转向,其生产能力却极为惊人。什么才是发达的整体经济?就是众多行业中资源的高效运用,而这些当然依赖于平时的自由贸易。还没有看到哪个国家在自给自足中建立起发达的整体经济。
四、所谓高科技产业往往是政府官员争取政绩的工具。如果不符合比较优势,人为扶持的高科技产业只是浪费纳税人财富的无底洞,既不能提高本国的竞争能力,更不能真正创造出社会价值,比如著名的协和式飞机。本来纳税人的这些财富是可以用来增强整体经济实力的,结果却被官员们用来作为仕途的铺路石。
这些经验证明可以说服那些怀疑自由贸易的人吗?书中有更充分的解释。
自由贸易并不许诺给人们带来幸福,但将给人们带来更富裕的生活,人们会有更丰富的商品可供享用,会有更大的财富可供支配。
最重要的是,在自由贸易之下,人们将面对一个生机勃勃、绚烂多彩、充满机会的世界。这个世界鼓励生活于其中的人们敢于梦想,并为人们实现自己的梦想创造了最大的可能。而保护主义从来都只能营造一个停滞不前、泯灭希望的世界。这个世界只是鼓励人们安于现状、不求进取。
我们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抉择——在这两个世界中做出抉择。事实上,作为中国人,我们已经充分体验过后一个世界。我们会因此而拥有向自由世界进发的无尽勇气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