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 BBS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27|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科幻为什么低潮,陈洁再揭内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3-23-2009 05:36: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文通过一路BBS站telnet客户端发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4a22af0100d2sr.html
幻想的边疆
http://blog.sina.com.cn/wuyan98
中国科幻为什么低潮,陈洁再揭内幕(2009-03-19 17:03:09)
标签:精神 污染 科幻 低潮 杂谈      分类:科幻文学

27天决定科幻界命运起伏
  〈中华读书报〉记者 陈洁


  80后们今天或许已经没几个听说过专有名词“清污”(清除精神污染)了。经历了
一个运动不断的时代之后,作为那个时代的尾声和回光返照,“清污”运动来势迅猛
却短平快,后劲不足,短短27天后便销声匿迹。除了留下些许谈资话柄外,似乎不
留痕迹。


  但就是这场骤雨,在事实上改写了中国科幻小说创造和出版的历史。


  方兴未艾正当时


  1978,改革开放元年。随着风气渐开,科幻文学也迎来了春天,创作和出版呈
现出飞速发展的两旺势头。


  对科幻人来说,那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年代,也是一个不可复制的高峰。从叶永
烈发表十年动乱后第一篇科幻小说《石油蛋白》开始,科幻创作可谓风起云涌。直到
今天,中国科幻代表作和经典之作,无论是一般人耳熟能详的《小灵通漫游未来》、
《珊瑚岛上的死光》,还是科幻文学界普遍认可的《飞向人马座》,几乎都是那几年集
中诞生的。


  叶永烈在文革前完成的《小灵通漫游未来》,1978年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成
为整整一代人的科学启蒙书,首印100多万册,先后发了300万册,这个原创科幻小
说的发行纪录至今没有被打破。我们今天还在用的通讯设备“小灵通”,名字即出自
这里。


  童恩正创作的《珊瑚岛上的死光》出版后,科学的幻想色彩、民族情怀、爱国主
义和反抗国际敌人的正义,这样的配料足以令国人热血沸腾。对那时候的绝大多数
中国人来说,1980年拍成的同名电影是他们平生看过的第一部科幻电影,现在的归
类属“惊悚片”。而今天,互联网上流行着同名网络游戏,玩手众多。


  《飞向人马座》则被认为代表了科幻小说在文学领域的最高成就,作者郑文光两
次获得全国少儿文艺创作一等奖。1999年,已经成为中国科幻作品刊载平台龙头老
大的《科幻世界》在清华大学庆祝创刊20周年,并举行银河奖颁奖仪式。“科幻小说
银河奖”是中国科幻界唯一重要奖项。《科幻世界》破例在那一年的奖项中单独设立
唯一“终身成就奖”,颁给已经退出科幻创作舞台十多年的郑文光,以表彰他对新中
国科幻小说创作事业所作出的无可替代的杰出贡献。


  除了这三大力作,当时热门的科幻小说还有魏雅华的《温柔之乡的梦》,金涛的
《月光岛》,刘兴诗的《美洲来的哥伦布》,萧建亨的《密林虎踪》,童恩正的《雪山魔
笛》,叶永烈的《世界最高峰上的奇迹》、《丢了鼻子以后》,郑文光的《太平洋人》和
王晓达的《波》等。


  1979年,严文井主持召开儿童文学创作会议,与会的高士其、冰心一致提议编
选《中国30年(1949年-1979年)儿童文学作品选》,其中“科学文艺”与“小说”“散文”
一样,单独列为一卷。同年,“第二届全国儿童文学奖”在人民大会堂颁奖,科学文
艺作品入选24部,一等奖是《小灵通漫游未来》和《飞向人马座》,获二等奖的有叶至
善、萧建亨、童恩正和鲁克四人的作品,当时的科幻创作和出版之旺盛和强势由此
可见一斑。


  据科学普及出版社的编辑白金凤回忆,当时是有一个科幻创作界的,一个群
体,很团结也很高产,有老作家,也有刘佳寿、魏雅华、宋宜昌等新秀,包括还只
是中学生的吴岩。


  围绕着这个群体,科幻文学的发表和出版也很红火。那几年,几乎所有的文学
刊物和科学报刊都争相发表科幻作品,几乎所有的科技类出版社对科幻小说的出版
都是敞开大门的。内地的科幻刊物有5-8个之多,海洋出版社的《科幻海洋》、江苏
科技出版社的《科学文艺译丛》、四川省科协的双月刊《科学文艺》、科学普及出版社
的文摘性刊物《科幻世界》、新蕾出版社旗下创办的中国第一份科幻专刊《智慧树》。
哈尔滨市科协动议创办中国第一份科幻小说专报,从1981年开始,先在《科学周报》
的副刊上设8版增刊作为试刊,名之以《中国科幻小说报》。除了这些专门发表科幻
文学的阵地,还有《少年科学》、《科学时代》、《科学画报》等积极刊发科幻作品的科
普杂志。


  中国出版界很快形成了科幻出版“四大重镇”:北京、上海、四川和黑龙江,集
中地同步展现着中国原创科幻的水准。而自从1980年2月19日郑文光、童恩正、叶
永烈、萧建亨四人在《光明日报》发表关于科幻小说创作谈,科幻界有了“四大金刚”
或“四大天王”的说法。后来,“四大金刚”的阵容有所改变,萧建亨创作渐少,慢慢
淡出,刘兴诗补进来,坐了第四把交椅。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科幻小说创作的真正繁荣不完全表现在多产,文学质量也
全面提升,积极探索自我角色定位,旗帜鲜明地寻求本土特色和民族化。较之
1949年到文革前那段时间的科幻创作,这一时期的科幻小说,人物姓名普遍中国
化,少见“托马斯”和“安妮”了,故事场景也每每设在本土而非S国。郑文光就是凭
借写中国历史的《地球的镜像》,打入英文世界的《Asia2000》杂志,并被香港报道为
“中国科幻之父”,虽然这个称号后来也给他带来了好些麻烦。


  科幻创作的题材也趋于现实。鲜为人知的是,文学圈流行过的伤痕文学、反思
文学、寻根文学等,都有相应的科幻版本。比如《星星营》引用《白毛女》“旧社会把
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写文革期间,造反派给“牛鬼蛇神”注射反
激素,激发其返祖现象,长出尾巴来,变成半猩猩。


  科幻作品当时已经开始获得主流文学界的承认,《珊瑚岛上的死光》发表在《人
民文学》,并跻身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飞向人马座》则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不管怎么说,当年的中国原创科幻正处于青春早期,生命力蓬蓬勃勃,蓄势待
发,酝酿着巨大的突破和成熟。但就在这时候遭遇到的历史寒流,几乎酿成灭顶之
灾。借用魏雅华在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话说:“1980年,中国至少有三四十种
专业科幻刊物和报纸,还有两百多种文学期刊、一百七八十种科普期刊,中国一千
多种报纸都在竞相发表科幻小说,每年都有数百篇上千篇原创作品问世,那样的辉
煌留给我们的,是一种近乎凄美的记忆。”“中国的科幻小说一跤摔倒,二十多年过
去,元气大伤的中国科幻至今没爬起来。”


  姓科姓文的争论


  在说中国科幻遭遇的毁灭性打击之前,应该提到这之前的“科文之争”。早在
1979年,科幻文学姓“科”还是姓“文”的争议就已经浮出水面。之所以产生分歧,要
从中国科幻的历史说起。


  建国初期,中国并没有科幻,只是在科普工作过程中,由郑文光创作了新中国
第一部贴着“科幻小说”标签的《从地球到火星》,发表在1954年的《中国少年报》上,
由此还引起了北京地区的火星观测热潮。从此,科幻作为科学普及教育的一种生动
形式,被保留和延续了下来。


  长期以来,科幻小说在中国更通俗的称谓是从前苏联引进的“科学文艺”,是
“科学”而不是科学“幻想”。上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中国科幻的第一个创作高峰是
伴随着周恩来“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出现的。改革开放初期的第二次创作高峰,也是
因为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召开,随着“科学的春天”一起到来的。


  这样的“家庭出身”和“成长背景”,使得中国科幻一开始就打上了两个烙印:给
孩子的,配合科普教育的。在一个必须有“集体归属”的时代,科幻却一直悬在科学
圈和文学圈之间,没有着落。它更多的属于科学界,但相对于科研,科普只是科学
界的一小块,科幻则是正规科普工作的补充形式。在文学界,它只是儿童文学的一
个分支,边缘的边缘。


  事实上,中国第一代科幻作家几乎都是科学工作者,郑文光是中山大学天文系
第一批毕业生,北京天文台副研究员,刘兴诗是四川地质学院教师,其他如古生物
学家刘后一、张锋、人类学家周国兴、医学家李宗浩等。叶永烈毕业于北大化学
系,《小灵通漫游未来》其实算科普小说,更不用说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了,所
以他1979年获得的是“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称号。


  但科幻小说家们并不认可这样的地位和定位,他们既不是只写给小孩子看的,
也不是只为了科普,他们的写作有更远大的理想。有社会批判、人性洞察,他们要
写社会、写民族、写对科学和人类命运的思考。


  于是,矛盾出现了。


  开始是评论家站在科学普及的立场,批评小说中科学知识的错误,作家们则认
为,科幻是文学,更重要的是激发想象力和对科学的兴趣,不是传授具体的科学知
识。这样的争议渐渐升级,触及到了科幻小说的本质,是“科”还是“文”?


  《中国青年报》的“科普小议”栏目成为辩论意见最为集中、尖锐的一块阵地。一
边是科学评论家们批评“违反科学的幻想”,一边是科幻作家们的自我辩护。作家们
没有后援,评论界则获得了部分科学家的支持,钱学森曾多次表示,科幻是个坏东
西,因为科学是严谨的,幻想却没有科学的规范。科学和幻想是两种不相干的、敌
对的东西。


  为了应对科文之争,郑文光曾提出“硬科幻”和“软科幻”之分。HardSF的代表是
凡尔纳,更多从哲学、社会学角度反思科学的SoftSF则有代表人物威尔斯。但这样
的理论建设并没有化解科文之争,更大的观念冲击和正面冲突已经势不可挡。


  科幻有多超前


  也许我们必须了解科幻在中国有多超前,才能真正知道科幻在当时多么不容易
被正确认识和理解。


  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老编辑叶冰如的一段回忆可以作为当时佐证。1978年,她约
到了《飞向人马座》书稿,却完全看不懂。当时,经过十年动乱,国家还很贫弱,买
米买豆腐都需要“票”,“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仍是多数人的生活梦想,买个立柜就
算添了件大家具,新婚夫妇惹人眼红的“三大件”是自行车、缝纫机和手表,学生能
有支钢笔挂在胸前是很可骄傲的事情,社会上的人在谈论出身、平反、四人帮,进
步一些的,谈论刚恢复的高考、夜校……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居然还有一群人,
嘴里蹦的词是中微子,星际航行,转基因,大爆炸,时间隧道,基因武器,宇宙空
间站,黑洞,太空移民,智能机器人,生物工程和星球大战……学中文、爱语言、做
文学编辑,叶冰如却无力切入科幻作家们的语言系统,一般人说“想不起来”,他们
说“脑子短路”,一般人说“像木头人一样”,他们说“成了植物人”,这些新词对叶冰
如来说,陌生又新奇,似乎带着另一个世界的气息。


  叶冰如的感觉或许能折射出当时科幻对社会上普通读者的冲击力。科幻创作之
超前还可以举个例子:给《飞向人马座》书稿配插图。所有的人都认为插图应该富有
现代感,但插图画家很发愁,怎么才能有现代感,谁都不知道。小说中的人物穿什
么衣服?当时人一般穿蓝色制服,街上能见到的只有深蓝、浅灰、纯黑三种颜色,
风气才刚开放,最时髦的也不过是白色或微带粉色的“的确良”。结果画出来的宇航
员,统统穿四个大口袋的笔挺制服。文中有一张能上下升降、全方位转动的金属椅
子,插图作者只见过方木椅、长木凳,再高级一点,领导干部坐的藤椅、沙发……画
来画去,脱不出这类模样。“能转动”的“金属椅”?没听说过,更没见过,也想象不
出来。


  那是1979年的事。


  如果说科幻对于普通人来说超前了太多,那么对于科学界恐怕也超前了几步。
《太平洋人》说从太平洋底分裂出一个行星,上面的猿人复活了。科学评论家指出,
“死而复活违反自然规律”,“陶器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的标志,新石器时代的人属
于智人”,小说里二百万年前的猿人能制造陶罐“无论如何也讲不通”,“ 是对人类
发展史和考古学的极大不尊重”。《世界最高峰上的奇迹》描写科考队在珠穆朗玛峰
发现恐龙蛋化石并孵化出古代恐龙,被古生物学家批评为“伪科学”,会毒害青少年
的。于是牵扯到科幻小说的社会性问题,限定给少儿看的小说,不合适写爱情、犯
罪、社会反思。否则就是“低级趣味”,但科幻作家对科学、社会、人性的反思,如
何表现?


  争论的本身是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理论辨析和建设对于科幻创作本来是大有
帮助的,却在彼此恶意攻击的吵闹中被搅成了浑水。批评的焦点很快从这些纯技术
问题转为科幻小说的性质问题、社会影响,最后上升到政治问题。评论界最集中批
判的是风头正健的叶永烈,他的高产被认定为赚稿费的唯利是图。魏雅华的成名作
《温柔之乡的梦》写机器人妻子对主人百依百顺,温柔之极,却不能让人满意。被批
评为“反社会主义”、“一篇下流的政治小说”。


  压倒骆驼的最后一草


  就在科文之争闹得不可开交之际,1983年,“清除精神污染”运动开始了。


  时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的王若水曾在《周扬对马克思主义的最后探索》一文
(收入王蒙、袁鹰主编《忆周扬》,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中提到,运动的导火索
是对周扬、王若水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的批判。文革结束后,全社会思想解放,对
于“人”的认识和讨论风行一时。1980年《中国青年报》关于“人生观”的讨论轰动一
时,同年《人民日报》发表《人道主义就是修正主义吗?》影响很大。


  3月的“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学术会”上,周扬的讲话稿是《关于马克思主义
理论的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讲到了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和人的异化
问题。据时任《人民日报》副总编王若水的说法,胡乔木对讲话不满,但没有直接当
面表达,却临时调整会议安排,旋即出现理论文艺界“存在精神污染现象” 的论
调,称精神污染的实质是散布资产阶级和其他剥削阶级腐朽没落的思想,散布对社
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和共产党领导的不信任情绪。很快,“精神污染”字样出现在
《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标题和社论中,相关文章连篇累牍。


  在这场运动中,科幻在行政上被定性为“精神污染”,受到直接正面的打击。批
评科幻“散布怀疑和不信任,宣传做一个"自由自在的人"。”“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
和商品化的倾向,正在严重地侵蚀着我们的某些科幻创作。”“极少数科幻小说,已
经超出谈论"科学"的范畴,在政治上表现出不好的倾向。”一时间,所有的科幻出
版部门风声鹤唳,噤若寒蝉。出版管理机关多次发文禁止刊发科幻小说,相关杂志
纷纷停刊整顿,已经试刊成功的《中国科幻小说报》,申请刊号的报告再也没有下
文。最严重的时候,中国没有一个地方能够发表一篇科幻小说。


  科幻创作界受到重创,郑文光刚完成的长篇《战神的后裔》预计作为《科幻海洋》
头条发表,杂志都已经制好版,突然接到上头命令,《科幻海洋》停刊,海洋出版社
作为科幻出版重镇,被勒令整顿。1983年4月26日,编辑叶冰如把这个坏消息告诉
郑文光,并约好第二天去办公室取回文稿。


  但是第二天郑文光没有去取稿,他早上突发脑溢血,卧床半年后,终于能够站
立并歪歪斜斜走路,但右手完全萎缩,不能正常发音。他的创作生涯从此结束——
这一年,他54岁。


  叶冰如说,郑文光那时候是科幻界实际上的领头羊,他也是第一个倒下的科幻
作家,随后,叶永烈退出科幻界,童恩正和萧建亨先后出国,其他科幻作家纷纷封
笔。有一段时间,全国没有一篇科幻作品,果然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


  “清污”很快就在当时的国家领导人干预下偃旗息鼓了。但对于科幻来说,1978
年,其兴也勃,1983年,其亡也忽。虽然1980年代后期,新一代科幻作家开始成
长,并时有佳作,但再也没有恢复到1978年的“举国繁荣”,而直到今天,2009年3
月,中国的专业科幻作家仍凤毛麟角。好像国际科幻界不在乎缺中国这一块,中国
的科幻还有未来吗?


  如果当年,中国科幻的生存环境稍微好一点,如果科幻自身的生命力和抗风险
能力更强一些,如果有更成熟、更有说服力的作品产生…… (来源:中华读书报)


原文请到《中华读书报》网站
前一篇:《光明日报》报道北师大科幻课程
后一篇:美国科幻频道Sci-Fi改名Sy-Fy决定引起众怒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3-23-2009 08:44:15 | 只看该作者

Re: 中国科幻为什么低潮,陈洁再揭内幕

本文通过一路BBS站telnet客户端发布


无自由即无艺术


3年前,大刘的《三体1》仍然因为涉及文革而不能出版
【 在 bridged (断桥:向50在线努力,有信必复) 的大作中提到: 】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4a22af0100d2sr.html
: 幻想的边疆
: http://blog.sina.com.cn/wuyan98
: 中国科幻为什么低潮,陈洁再揭内幕(2009-03-19 17:03:09)
: 标签:精神 污染 科幻 低潮 杂谈      分类:科幻文学
: ...................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3-23-2009 11:32:17 | 只看该作者

Re: 中国科幻为什么低潮,陈洁再揭内幕

本文通过一路BBS站telnet客户端发布

小时候,父亲给我买过厚厚的2卷本优秀科幻作品选,此文中提到的作品都有。还有描写北京人的生活的,很有趣。
《波》那部小说非常有意思,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大胆想象。

其中可能算《珊瑚岛上的死光》最有名,拍成了电影。但是立意最差,这类作品里面都是充满一些忠共爱国的说教,比如,
敌对势力就是以美国为影子。:)

【 在 jprp 的大作中提到: 】
: 无自由即无艺术
: 3年前,大刘的《三体1》仍然因为涉及文革而不能出版
: 【 在 bridged (断桥:向50在线努力,有信必复) 的大作中提到: 】
: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4a22af0100d2sr.html
: : 幻想的边疆
: (以下引言省略...)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3-26-2009 18:51:16 | 只看该作者

谈中国科幻低潮

本文通过一路BBS站telnet客户端发布

现在活跃的导演都普遍缺乏科学素养。张艺谋这一代就不用说了。后面出来的这些人,关注点无非就是技巧,票房,或者玩艺术、爱情、心灵。科幻不是使他们激动兴奋的类型。

没有完整的人文熏陶,没有对人类处境的本质的思考,不对人类历史当中,由科技进步带来的、不断拓展延伸的眼界、知识和实践有全面了解并被深深感动,怎么可能有科幻?当人们绕过好望角、或抵达新大陆、或绕行地球发现地球确实是圆的,或宇航员步出飞船行走在黑漆漆的太空中...,这些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时刻怎么可能被现在这些戏子们理解?

星球大战,构造了远在宇宙深处的种族世界和冲突,展现了个人英雄主义,人和机器的关系,从共和政体到帝制的转变以及对帝制的反抗,这可能存在一个中国电影里吗?黑客帝国,设想整个人类世界不过是个虚假的梦境/程序,远古模糊的宗教传说(救世主)竟然包含着这个系统的密码,这么庞大的想象也不可能产生自中国电影。看看中国最近这些年构造的魔幻大片-无极,马上可以看出抽离现实设定之后,人性诠释,动机推演和世界图景无一不是幼稚荒唐和符号化的。至于现在的流行想象故事,充斥着穿越,架空,以及电脑游戏似的快感,意淫当中,只有权谋,掠夺,战争。即使把科幻仅仅当成一种意淫,影视文学圈的意淫里也只充满市侩肮脏的想象。和80年代前期科幻力作不断涌现相比,这种想象力和人性的贫乏体现了教育的失败。


【 在 ykjy 的大作中提到: 】
: 中国不拍科幻电影,为什么?
: 【 在 bridged 的大作中提到: 】
: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4a22af0100d2sr.html
: : 幻想的边疆
: : http://blog.sina.com.cn/wuyan98
: : 中国科幻为什么低潮,陈洁再揭内幕(2009-03-19 17:0
: (以下引言省略...)


※ 修改:.RoarPig 于 Mar 26 23:05:55 修改本文.[FROM: 24.118.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3-26-2009 20:22:45 | 只看该作者

Re: 中国科幻为什么低潮,陈洁再揭内幕

本文通过一路BBS站telnet客户端发布

一直想从大刘、韩松、江波的文字中捕捉普通中国科技人员的价值观。特别是大刘,他的森林法则很有意思,肯定不是普世价值那一套。

【 在 bridged 的大作中提到: 】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4a22af0100d2sr.html
: 幻想的边疆
: http://blog.sina.com.cn/wuyan98
: 中国科幻为什么低潮,陈洁再揭内幕(2009-03-19 17:03:09)
: 标签:精神 污染 科幻 低潮 杂谈      分类:科幻文学
: (以下引言省略...)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3-26-2009 20:36:13 | 只看该作者

Re: 中国科幻为什么低潮,陈洁再揭内幕

本文通过一路BBS站telnet客户端发布

他还有一篇小说开头一大段大肆批判“美国社会道德败坏到满街都是同性恋的地步”,大概是90年代末写的
【 在 homelessdog ((看情况)) 的大作中提到: 】
: 一直想从大刘、韩松、江波的文字中捕捉普通中国科技人员的价值观。特别是大刘,他的森林法则很有意思,肯定不是普世价值那一套。
: 【 在 bridged 的大作中提到: 】
: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4a22af0100d2sr.html
: : 幻想的边疆
: : http://blog.sina.com.cn/wuyan98
: ...................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3-26-2009 20:44:36 | 只看该作者

Re: 中国科幻为什么低潮,陈洁再揭内幕

本文通过一路BBS站telnet客户端发布

是的,貌似早期他是很崇尚苏联那一套的,十多年中他的政治观念是在悄悄发生改变,这是有脉络可循的。

【 在 dikaios 的大作中提到: 】
: 他还有一篇小说开头一大段大肆批判“美国社会道德败坏到满街都是同性恋的地步”,大概是90年代末写的
: 【 在 homelessdog ((看情况)) 的大作中提到: 】
: : 一直想从大刘、韩松、江波的文字中捕捉普通中国科技人员的价值观。特别是大刘,他的森林法则很有意思,肯定不是普世价值那一套。
: : ...................
: (以下引言省略...)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