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 BBS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6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李子暘:通胀和物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5-8-2009 07:31: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文通过一路BBS站telnet客户端发布


  通货膨胀应该造成物价的上涨,这是毫无疑问的。如果更多的钱追逐并不更多的商品,那每件商品对应的货币额是一定要上升的,也就是涨价。不过,当通胀真的发生以后,是否就一定会观察到物价的普遍上涨,这是很不确定的。

  原因很简单,决定物价的因素有很多。货币量是其中之一。还有许多其他因素。这些其他因素有可能抵消货币量增加这个因素。

  技术进步,或者制度变革,会使生产效率提高,产出增加,商品更多了。这时,如果没有通胀,价格本来是应该下降的。计算机产品、手机的价格就一直在下降。但有了通胀,通胀造成的物价上升和产量增加造成的物价下降互相抵消,价格保持不变。甚至,通胀没有完全抵消价格下降的趋势,仅仅是减小了物价下降的幅度,结果,通胀之下,价格甚至还会出现下降。

  显然,并不能因为看到价格没变,甚至是下降,就否认通胀的存在。

  许多人喜欢通过所谓CPI指数来判断是否有通胀。这是很不准确的。所谓CPI指数,是统计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价格得出的指标。显然,这个指标假设,只有货币量一个因素决定物价。而这种假设当然靠不住。如果使用这个指标来判断是否有通胀,就必须扣除其他影响物价变化的因素,但没有办法扣除,因为谁也说不清楚到底有哪些因素决定物价水平。如果你能彻底说清,你将是最伟大的企业家,将取得无与伦比的商业成功。

  使用CPI这个指标来判断通胀,会对通胀原因做出错误判断,比如相信有“成本型通胀”这回事。这种理论认为,通胀有可能源自某种重要商品——比如石油——的价格上涨。这种理论的论据看起来很充分。当石油价格上涨时,确实可以观察到许多商品的价格上涨。CPI指数会量化地反映出这种商品价格上涨。结果,人们就断定,有通胀了,并且,是因为石油价格上涨。阿拉伯人是美国通胀的罪魁祸首。

  这种理论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某种理论,不管有多少人相信,如果逻辑上说不通,也是不成立的。那么,在货币量不变,也就是没有发生通胀的情况下,这时,如果石油价格上涨了,会发生什么?

  确实,许多和石油相关的商品会在成本上升的压力下抬高物价。但由于货币量就那么大,如果这些商品的价格上升了,消费者在购买它们时花了更多的钱,那就只好被迫减少其他方面的需求。其他方面商品的价格就会下降。蛋糕就这么大,你多吃了,就会有人少吃。逻辑上不允许出现这种情况——蛋糕就这么大,你多吃了,别人却没有少吃。你试图到现实中去寻找这种神奇蛋糕,想证伪我,我是没必要理睬的。

  但是,CPI爱好者会质问道:按你的说法,和石油有关的商品物价上升,其他商品物价就会下降。那应该在现实中观察到这些价格下降啊,怎么看不到?

  完全有可能观察不到。对于绝大多数企业来说,如果商品价格降到成本以下,那最好的办法就是停止向市场供应这种商品。也就是说,价格下降确实发生了,但不见得能通过市场中的商品价格反映出来,因为许多这种降价商品已经退出市场了。

  CPI指数当然不能反映退出市场的商品的价格。它只能统计那些仍然在市场中继续销售的商品的价格。而且,CPI统计的基本都是居民常用的消费品,但因为需求萎缩、价格下降而最先退出市场的,往往是那些日常生活中可有可无的高端商品。它们本来就不在CPI的统计范围之内。

  没有观察统计到,并不等于不存在。只要货币总量没变,也就是没有发生通胀,那么,不管是石油涨价、税收增加,还是自然灾害,都只能造成商品价格有涨有跌。实证的眼睛看不到的东西,抽象思维却依然可以发现。

  可以推理出,如果某种重要商品涨价,比如石油,或者突然发生某些重大变故,比如地震,对生产造成重大影响,商品紧缺。这时,会出现大多数商品价格上涨的现象,但只要货币量没有增加,那就不是通胀。这种价格上涨将同时伴随商品种类的大量减少。那些从市场中消失的商品,就是价格下跌的商品。比如,在灾区,更需要的显然是粮店而不是高级咖啡店。想在这里像过去一样继续出售50元一杯的摩卡咖啡,是没戏了。

  提到“更需要”这个词,就涉及价格的一个重要性质——价格永远是相对价格。也就是说,价格其实不是某种商品绝对价值的表现,而是不同商品之间重要性比较的结果。如果石油价格上涨,说明石油相对来说更重要了。那自然只能表明,其他商品相对来说不那么重要了。绝对不可能的是,所有商品都变得更重要了 ——如果大家都一样,何谈这个“更”字呢?那只能是一种错觉。这种错觉被称为“成本型通胀”。

  那么,为什么许多人对这种错觉深信不疑呢?我看是源于一种“路灯心理”。某人晚上出门丢了东西,回去找,但他只在路灯下面找,而不是去所有他可能丢东西的地方找。别人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因为路灯下才看得清。

  CPI指数就是这样的路灯。作为一种统计指标,CPI指数自有其商业上的用途。但用CPI来判断是否出现通胀,基本就等于只在路灯下找东西。在这个领域,CPI唯一能满足的,就是“可以被观察到”这种实证主义要求。用这种“可以被观察到”的数据,学者们可以写出许多煞有介事的分析通胀的论文,可惜,这些论文都建立在错误的逻辑基础上。不过,写就写吧,学者也要养家糊口,买车买房,对吗?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5-8-2009 07:31:45 | 只看该作者

李子暘:通胀和物价

本文通过一路BBS站telnet客户端发布


  通货膨胀应该造成物价的上涨,这是毫无疑问的。如果更多的钱追逐并不更多的商品,那每件商品对应的货币额是一定要上升的,也就是涨价。不过,当通胀真的发生以后,是否就一定会观察到物价的普遍上涨,这是很不确定的。

  原因很简单,决定物价的因素有很多。货币量是其中之一。还有许多其他因素。这些其他因素有可能抵消货币量增加这个因素。

  技术进步,或者制度变革,会使生产效率提高,产出增加,商品更多了。这时,如果没有通胀,价格本来是应该下降的。计算机产品、手机的价格就一直在下降。但有了通胀,通胀造成的物价上升和产量增加造成的物价下降互相抵消,价格保持不变。甚至,通胀没有完全抵消价格下降的趋势,仅仅是减小了物价下降的幅度,结果,通胀之下,价格甚至还会出现下降。

  显然,并不能因为看到价格没变,甚至是下降,就否认通胀的存在。

  许多人喜欢通过所谓CPI指数来判断是否有通胀。这是很不准确的。所谓CPI指数,是统计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价格得出的指标。显然,这个指标假设,只有货币量一个因素决定物价。而这种假设当然靠不住。如果使用这个指标来判断是否有通胀,就必须扣除其他影响物价变化的因素,但没有办法扣除,因为谁也说不清楚到底有哪些因素决定物价水平。如果你能彻底说清,你将是最伟大的企业家,将取得无与伦比的商业成功。

  使用CPI这个指标来判断通胀,会对通胀原因做出错误判断,比如相信有“成本型通胀”这回事。这种理论认为,通胀有可能源自某种重要商品——比如石油——的价格上涨。这种理论的论据看起来很充分。当石油价格上涨时,确实可以观察到许多商品的价格上涨。CPI指数会量化地反映出这种商品价格上涨。结果,人们就断定,有通胀了,并且,是因为石油价格上涨。阿拉伯人是美国通胀的罪魁祸首。

  这种理论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某种理论,不管有多少人相信,如果逻辑上说不通,也是不成立的。那么,在货币量不变,也就是没有发生通胀的情况下,这时,如果石油价格上涨了,会发生什么?

  确实,许多和石油相关的商品会在成本上升的压力下抬高物价。但由于货币量就那么大,如果这些商品的价格上升了,消费者在购买它们时花了更多的钱,那就只好被迫减少其他方面的需求。其他方面商品的价格就会下降。蛋糕就这么大,你多吃了,就会有人少吃。逻辑上不允许出现这种情况——蛋糕就这么大,你多吃了,别人却没有少吃。你试图到现实中去寻找这种神奇蛋糕,想证伪我,我是没必要理睬的。

  但是,CPI爱好者会质问道:按你的说法,和石油有关的商品物价上升,其他商品物价就会下降。那应该在现实中观察到这些价格下降啊,怎么看不到?

  完全有可能观察不到。对于绝大多数企业来说,如果商品价格降到成本以下,那最好的办法就是停止向市场供应这种商品。也就是说,价格下降确实发生了,但不见得能通过市场中的商品价格反映出来,因为许多这种降价商品已经退出市场了。

  CPI指数当然不能反映退出市场的商品的价格。它只能统计那些仍然在市场中继续销售的商品的价格。而且,CPI统计的基本都是居民常用的消费品,但因为需求萎缩、价格下降而最先退出市场的,往往是那些日常生活中可有可无的高端商品。它们本来就不在CPI的统计范围之内。

  没有观察统计到,并不等于不存在。只要货币总量没变,也就是没有发生通胀,那么,不管是石油涨价、税收增加,还是自然灾害,都只能造成商品价格有涨有跌。实证的眼睛看不到的东西,抽象思维却依然可以发现。

  可以推理出,如果某种重要商品涨价,比如石油,或者突然发生某些重大变故,比如地震,对生产造成重大影响,商品紧缺。这时,会出现大多数商品价格上涨的现象,但只要货币量没有增加,那就不是通胀。这种价格上涨将同时伴随商品种类的大量减少。那些从市场中消失的商品,就是价格下跌的商品。比如,在灾区,更需要的显然是粮店而不是高级咖啡店。想在这里像过去一样继续出售50元一杯的摩卡咖啡,是没戏了。

  提到“更需要”这个词,就涉及价格的一个重要性质——价格永远是相对价格。也就是说,价格其实不是某种商品绝对价值的表现,而是不同商品之间重要性比较的结果。如果石油价格上涨,说明石油相对来说更重要了。那自然只能表明,其他商品相对来说不那么重要了。绝对不可能的是,所有商品都变得更重要了 ——如果大家都一样,何谈这个“更”字呢?那只能是一种错觉。这种错觉被称为“成本型通胀”。

  那么,为什么许多人对这种错觉深信不疑呢?我看是源于一种“路灯心理”。某人晚上出门丢了东西,回去找,但他只在路灯下面找,而不是去所有他可能丢东西的地方找。别人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因为路灯下才看得清。

  CPI指数就是这样的路灯。作为一种统计指标,CPI指数自有其商业上的用途。但用CPI来判断是否出现通胀,基本就等于只在路灯下找东西。在这个领域,CPI唯一能满足的,就是“可以被观察到”这种实证主义要求。用这种“可以被观察到”的数据,学者们可以写出许多煞有介事的分析通胀的论文,可惜,这些论文都建立在错误的逻辑基础上。不过,写就写吧,学者也要养家糊口,买车买房,对吗?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5-8-2009 07:31:45 | 只看该作者

李子暘:通胀和物价

本文通过一路BBS站telnet客户端发布


  通货膨胀应该造成物价的上涨,这是毫无疑问的。如果更多的钱追逐并不更多的商品,那每件商品对应的货币额是一定要上升的,也就是涨价。不过,当通胀真的发生以后,是否就一定会观察到物价的普遍上涨,这是很不确定的。

  原因很简单,决定物价的因素有很多。货币量是其中之一。还有许多其他因素。这些其他因素有可能抵消货币量增加这个因素。

  技术进步,或者制度变革,会使生产效率提高,产出增加,商品更多了。这时,如果没有通胀,价格本来是应该下降的。计算机产品、手机的价格就一直在下降。但有了通胀,通胀造成的物价上升和产量增加造成的物价下降互相抵消,价格保持不变。甚至,通胀没有完全抵消价格下降的趋势,仅仅是减小了物价下降的幅度,结果,通胀之下,价格甚至还会出现下降。

  显然,并不能因为看到价格没变,甚至是下降,就否认通胀的存在。

  许多人喜欢通过所谓CPI指数来判断是否有通胀。这是很不准确的。所谓CPI指数,是统计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价格得出的指标。显然,这个指标假设,只有货币量一个因素决定物价。而这种假设当然靠不住。如果使用这个指标来判断是否有通胀,就必须扣除其他影响物价变化的因素,但没有办法扣除,因为谁也说不清楚到底有哪些因素决定物价水平。如果你能彻底说清,你将是最伟大的企业家,将取得无与伦比的商业成功。

  使用CPI这个指标来判断通胀,会对通胀原因做出错误判断,比如相信有“成本型通胀”这回事。这种理论认为,通胀有可能源自某种重要商品——比如石油——的价格上涨。这种理论的论据看起来很充分。当石油价格上涨时,确实可以观察到许多商品的价格上涨。CPI指数会量化地反映出这种商品价格上涨。结果,人们就断定,有通胀了,并且,是因为石油价格上涨。阿拉伯人是美国通胀的罪魁祸首。

  这种理论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某种理论,不管有多少人相信,如果逻辑上说不通,也是不成立的。那么,在货币量不变,也就是没有发生通胀的情况下,这时,如果石油价格上涨了,会发生什么?

  确实,许多和石油相关的商品会在成本上升的压力下抬高物价。但由于货币量就那么大,如果这些商品的价格上升了,消费者在购买它们时花了更多的钱,那就只好被迫减少其他方面的需求。其他方面商品的价格就会下降。蛋糕就这么大,你多吃了,就会有人少吃。逻辑上不允许出现这种情况——蛋糕就这么大,你多吃了,别人却没有少吃。你试图到现实中去寻找这种神奇蛋糕,想证伪我,我是没必要理睬的。

  但是,CPI爱好者会质问道:按你的说法,和石油有关的商品物价上升,其他商品物价就会下降。那应该在现实中观察到这些价格下降啊,怎么看不到?

  完全有可能观察不到。对于绝大多数企业来说,如果商品价格降到成本以下,那最好的办法就是停止向市场供应这种商品。也就是说,价格下降确实发生了,但不见得能通过市场中的商品价格反映出来,因为许多这种降价商品已经退出市场了。

  CPI指数当然不能反映退出市场的商品的价格。它只能统计那些仍然在市场中继续销售的商品的价格。而且,CPI统计的基本都是居民常用的消费品,但因为需求萎缩、价格下降而最先退出市场的,往往是那些日常生活中可有可无的高端商品。它们本来就不在CPI的统计范围之内。

  没有观察统计到,并不等于不存在。只要货币总量没变,也就是没有发生通胀,那么,不管是石油涨价、税收增加,还是自然灾害,都只能造成商品价格有涨有跌。实证的眼睛看不到的东西,抽象思维却依然可以发现。

  可以推理出,如果某种重要商品涨价,比如石油,或者突然发生某些重大变故,比如地震,对生产造成重大影响,商品紧缺。这时,会出现大多数商品价格上涨的现象,但只要货币量没有增加,那就不是通胀。这种价格上涨将同时伴随商品种类的大量减少。那些从市场中消失的商品,就是价格下跌的商品。比如,在灾区,更需要的显然是粮店而不是高级咖啡店。想在这里像过去一样继续出售50元一杯的摩卡咖啡,是没戏了。

  提到“更需要”这个词,就涉及价格的一个重要性质——价格永远是相对价格。也就是说,价格其实不是某种商品绝对价值的表现,而是不同商品之间重要性比较的结果。如果石油价格上涨,说明石油相对来说更重要了。那自然只能表明,其他商品相对来说不那么重要了。绝对不可能的是,所有商品都变得更重要了 ——如果大家都一样,何谈这个“更”字呢?那只能是一种错觉。这种错觉被称为“成本型通胀”。

  那么,为什么许多人对这种错觉深信不疑呢?我看是源于一种“路灯心理”。某人晚上出门丢了东西,回去找,但他只在路灯下面找,而不是去所有他可能丢东西的地方找。别人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因为路灯下才看得清。

  CPI指数就是这样的路灯。作为一种统计指标,CPI指数自有其商业上的用途。但用CPI来判断是否出现通胀,基本就等于只在路灯下找东西。在这个领域,CPI唯一能满足的,就是“可以被观察到”这种实证主义要求。用这种“可以被观察到”的数据,学者们可以写出许多煞有介事的分析通胀的论文,可惜,这些论文都建立在错误的逻辑基础上。不过,写就写吧,学者也要养家糊口,买车买房,对吗?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