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 BBS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7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遇罗克的妹妹遇罗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5-15-2009 11:43: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文通过一路BBS站telnet客户端发布

[<table borderColor=#a0c6ca cellSpacing=10 cellPadding=10 width="100%" border=0>[<tbody>[<tr>
[<td borderColor=#a0c6ca align=middle bgColor=#a0c6ca height=34>遇罗克的妹妹遇罗锦 [</td>[</tr>
[<tr>[<td borderColor=#a0c6ca align=middle>时间:2009/05/15 出处:新浪读书[</td>[</tr>
[<tr>[<td class=line_space2 borderColor=#a0c6ca height=64>

  遇罗锦的名字曾轰动一时,但很快就烟消云散,消失得无影无踪。她也饱经磨难,又比她的哥哥遇罗克多了一层婚姻的不幸。

  几年的“劳教”释放后,她先是到河北邢台插队,那里十分贫穷难得吃顿饱饭。父母惦念这唯一的女儿,想早点给她找个对象,也使她好有个依靠。对这个“对象”,她先是不同意,对方也没强求,只说了句“你看着办”。生活的困厄使遇罗锦丢掉了最后一点自尊,她攥着仅有的10块钱,扒火车到黑龙江莫力达瓦旗汗古尔河乡,投奔同是北京去的知青“对象”。

  那是个比较富裕的地方,一般外来人口不轻易被接收。她凭着“未婚妻”的身份,她的“对象”凭着1.90米威风凛凛唬人的个头,愣是把遇罗锦安顿下来。后来他们结了婚,有了一个孩子。他们之间没有爱情,有的只是生活的需要。不久,他们离了婚,遇罗锦回到北京。

  在北京,遇罗锦先是画彩蛋、灯笼纸维持生计。经人介绍,她又嫁给一个电工。这个工人老实本份,也很疼爱妻子,但他们仍然没有爱情,在一起平静地生活几年以后也分了手。

  1978年,有关方面为遇罗锦平反,她重又回到玩具六厂,搞设计工作。遇罗锦像哥哥一样,读过很多书。还是在小学五年级时,她写的一篇《欢乐的节日》就被报刊公开发表,成为当时学校里的一个美谈。

  遇罗锦经历过太多的苦难和坎坷,她的心中郁积着太多的话,她要倾诉,要宣泄,有一天,她拿起了笔。她没日没夜地写,有时候已经躺下了,想起了什么,又披衣起床。直写到天明。多少次,写着写着,她会哭起来,哽咽着不能自持。她终于完成了纪实文学《一个冬天的童话》。作品发表后,她调到了北京市委的学习与研究杂志当美编。两年以后,又写出了《一个春天的童话》。

  对这两部作品,人们有褒有贬,有的同情她的遭遇,感叹一个无名者初登文坛的才华;有的认为她是个没有良心的坏女人。不管怎样,她因此而出名,引起不小的轰动。

  女儿、姐姐出了名,她的父母、弟弟们并未因此而显得多么高兴,反而多有不满,不理解她为什么把家里人写成那个样子?

  遇罗锦从小就是一个很有主见也很有个性的人,家里人无从知道她的想法。在《一个春天的童话》中,她把母亲描写得很好,把父亲却写得很坏。其实,她母亲是很理性的人,没有过多的儿女情长,从女儿的角度看,或许缺少些母爱;而她父亲是个感情外露的人,在四个子女中又尤其偏爱遇罗锦。对这些,她不会不感同身受,但又为什么偏偏把疼爱她的父亲写得让人难以理解呢?尽管女儿把他写得很不好,但老父亲没有一句责备的话,他的床头始终只摆着女儿一人的照片,在1988年辞世前的弥留之际,老人已不认识身边的两个儿子,但他在临终前的最后一刻,突然睁开眼睛,挣扎着看了一眼女儿的照片,这才永远闭上了双眼。此时,遇罗锦远在异国。

  1982年,遇罗锦和第二个丈夫离了婚。这件事还引起了一场风波。遇罗锦称“感情破裂”,基层法院判决离婚。她丈夫上诉到中级法院,称“感情没有破裂”。中法判“不准离婚”。这件个人私事引起了某杂志的一场讨论。有读者称遇罗锦是“女陈世美”。沸沸扬扬,最后仍然分了手。这个不愿离婚的丈夫一夜之间头发全白了。

  这个电工确实是个好人,在遇罗锦困难的时候有过帮助。但他们无论在思想、情趣、性格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难以产生共鸣。他所以不愿和遇罗锦分手,这个妻子确实是个难得的女人:她生活简朴、善理家务,自己穿的衣服都是亲自设计、裁剪缝制。她把不大的房间布置得井井有条又很温馨。尽管脾气不好,但很体贴关心人。在笔者采访遇罗文时,他妻子不时插话:“姐姐是个好人,哪有她哪就有温馨……”

  不久,遇罗锦认识了某大学的一个工程师,他们很快结了婚,1983年,曾经翻译遇罗锦《一个冬天的童话》的一个德籍华人出版商邀请她到德国短期访问。后辗转定居在德国。
  1986年遇罗锦曾给国内的丈夫和弟弟遇罗文办妥了赴德定居的一切手续,但丈夫不愿离开祖国,不同意去。既然丈夫不去,她索性给弟弟写信“你也不要来了”。他们夫妻多年一直书信往还,遇罗锦过去还经常给他寄钱。这是个山东人,非常耿直,遇罗锦经常给弟弟们来信,要求他们多照顾他;在给他钱接济改善他的生活时,要注意方式,使他能“坦然”接受。尽管已离别15年,他们依然保持着夫妻关系,遇罗锦始终关心着这个丈夫。

  遇罗锦,以文学作品的形式倾诉自己的人生经历,以不羁的性格在当时国情、社会氛围不被理解也不相容的情况下,追求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从而必然招至种种不幸和非议。她已经离开祖国很多年了,在异国他乡她会回忆起这些往事吗?……[</td>[</tr>
[</tbody>[</table>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5-15-2009 11:43:54 | 只看该作者

遇罗克的妹妹遇罗锦

本文通过一路BBS站telnet客户端发布

[<table borderColor=#a0c6ca cellSpacing=10 cellPadding=10 width="100%" border=0>[<tbody>[<tr>
[<td borderColor=#a0c6ca align=middle bgColor=#a0c6ca height=34>遇罗克的妹妹遇罗锦 [</td>[</tr>
[<tr>[<td borderColor=#a0c6ca align=middle>时间:2009/05/15 出处:新浪读书[</td>[</tr>
[<tr>[<td class=line_space2 borderColor=#a0c6ca height=64>

  遇罗锦的名字曾轰动一时,但很快就烟消云散,消失得无影无踪。她也饱经磨难,又比她的哥哥遇罗克多了一层婚姻的不幸。

  几年的“劳教”释放后,她先是到河北邢台插队,那里十分贫穷难得吃顿饱饭。父母惦念这唯一的女儿,想早点给她找个对象,也使她好有个依靠。对这个“对象”,她先是不同意,对方也没强求,只说了句“你看着办”。生活的困厄使遇罗锦丢掉了最后一点自尊,她攥着仅有的10块钱,扒火车到黑龙江莫力达瓦旗汗古尔河乡,投奔同是北京去的知青“对象”。

  那是个比较富裕的地方,一般外来人口不轻易被接收。她凭着“未婚妻”的身份,她的“对象”凭着1.90米威风凛凛唬人的个头,愣是把遇罗锦安顿下来。后来他们结了婚,有了一个孩子。他们之间没有爱情,有的只是生活的需要。不久,他们离了婚,遇罗锦回到北京。

  在北京,遇罗锦先是画彩蛋、灯笼纸维持生计。经人介绍,她又嫁给一个电工。这个工人老实本份,也很疼爱妻子,但他们仍然没有爱情,在一起平静地生活几年以后也分了手。

  1978年,有关方面为遇罗锦平反,她重又回到玩具六厂,搞设计工作。遇罗锦像哥哥一样,读过很多书。还是在小学五年级时,她写的一篇《欢乐的节日》就被报刊公开发表,成为当时学校里的一个美谈。

  遇罗锦经历过太多的苦难和坎坷,她的心中郁积着太多的话,她要倾诉,要宣泄,有一天,她拿起了笔。她没日没夜地写,有时候已经躺下了,想起了什么,又披衣起床。直写到天明。多少次,写着写着,她会哭起来,哽咽着不能自持。她终于完成了纪实文学《一个冬天的童话》。作品发表后,她调到了北京市委的学习与研究杂志当美编。两年以后,又写出了《一个春天的童话》。

  对这两部作品,人们有褒有贬,有的同情她的遭遇,感叹一个无名者初登文坛的才华;有的认为她是个没有良心的坏女人。不管怎样,她因此而出名,引起不小的轰动。

  女儿、姐姐出了名,她的父母、弟弟们并未因此而显得多么高兴,反而多有不满,不理解她为什么把家里人写成那个样子?

  遇罗锦从小就是一个很有主见也很有个性的人,家里人无从知道她的想法。在《一个春天的童话》中,她把母亲描写得很好,把父亲却写得很坏。其实,她母亲是很理性的人,没有过多的儿女情长,从女儿的角度看,或许缺少些母爱;而她父亲是个感情外露的人,在四个子女中又尤其偏爱遇罗锦。对这些,她不会不感同身受,但又为什么偏偏把疼爱她的父亲写得让人难以理解呢?尽管女儿把他写得很不好,但老父亲没有一句责备的话,他的床头始终只摆着女儿一人的照片,在1988年辞世前的弥留之际,老人已不认识身边的两个儿子,但他在临终前的最后一刻,突然睁开眼睛,挣扎着看了一眼女儿的照片,这才永远闭上了双眼。此时,遇罗锦远在异国。

  1982年,遇罗锦和第二个丈夫离了婚。这件事还引起了一场风波。遇罗锦称“感情破裂”,基层法院判决离婚。她丈夫上诉到中级法院,称“感情没有破裂”。中法判“不准离婚”。这件个人私事引起了某杂志的一场讨论。有读者称遇罗锦是“女陈世美”。沸沸扬扬,最后仍然分了手。这个不愿离婚的丈夫一夜之间头发全白了。

  这个电工确实是个好人,在遇罗锦困难的时候有过帮助。但他们无论在思想、情趣、性格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难以产生共鸣。他所以不愿和遇罗锦分手,这个妻子确实是个难得的女人:她生活简朴、善理家务,自己穿的衣服都是亲自设计、裁剪缝制。她把不大的房间布置得井井有条又很温馨。尽管脾气不好,但很体贴关心人。在笔者采访遇罗文时,他妻子不时插话:“姐姐是个好人,哪有她哪就有温馨……”

  不久,遇罗锦认识了某大学的一个工程师,他们很快结了婚,1983年,曾经翻译遇罗锦《一个冬天的童话》的一个德籍华人出版商邀请她到德国短期访问。后辗转定居在德国。
  1986年遇罗锦曾给国内的丈夫和弟弟遇罗文办妥了赴德定居的一切手续,但丈夫不愿离开祖国,不同意去。既然丈夫不去,她索性给弟弟写信“你也不要来了”。他们夫妻多年一直书信往还,遇罗锦过去还经常给他寄钱。这是个山东人,非常耿直,遇罗锦经常给弟弟们来信,要求他们多照顾他;在给他钱接济改善他的生活时,要注意方式,使他能“坦然”接受。尽管已离别15年,他们依然保持着夫妻关系,遇罗锦始终关心着这个丈夫。

  遇罗锦,以文学作品的形式倾诉自己的人生经历,以不羁的性格在当时国情、社会氛围不被理解也不相容的情况下,追求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从而必然招至种种不幸和非议。她已经离开祖国很多年了,在异国他乡她会回忆起这些往事吗?……[</td>[</tr>
[</tbody>[</table>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