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通过一路BBS站telnet客户端发布
昨天出版最新一期的《亚洲周刊》刊发了对新疆维族知识分子,原新疆法制报记者海莱特·尼亚孜的采访。
海莱特·尼亚孜在7月21日的采访中表示,他在7.5事件前一天就向新疆领导部门提出预警,但未被采纳。而目击现场的海莱特认为,7月5日的血腥事件的组织者是南疆非法宗教组织“伊扎布特”。事件诱因是推行双语教育和政府组织维人外出务工。
海莱特生于新疆长于新疆,他和伊力哈木,长期坚持在互联网上用汉语撰写文章,这几年已经成为众多中国网民关注的维族知识分子。
广东韶关事件发生后,他关注网上维族人的反应,判断出七月五日要出大事,于七月四日下午八点,向有关部门提出预警。
他回忆说,7月5日上午,十点左右,在一个朋友陪同下见到了自治区政府的主要领导。
当时,海莱特说,“作为一个有良心的正常人,我有必要提醒你,今天肯定要流血,赶紧采取措施,启动紧急预案。”
然后提了三条建议,第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席努尔·白克力在中午十二点以前出来发表讲话;第二,通知民族聚居区的汉族商人,早点关门回家;第三,能调动多少部队就调动多少部队,首先把民族聚居区隔离起来,在一些关键路口进行封锁、巡逻,下班以后戒严
这位领导当时表示,要打电话请示,但此后事态发展的结果是三条建议一条都没被采纳。
他说,“其实四日那天,我也不是最早向有关部门提出预警的人。四日下午六点多,已经有人提出过预警了。”
海莱特说,“最关键的是,政府没有采取一些及时的措施,避免事态的恶化。”
海莱特·尼亚孜认为,“七五”事件直接诱因有两个:一个是推行双语教育;另一个就是政府组织维族人外出务工。
他说,“这两个政策都有很多维族干部反对,但是谁要是敢说出一个「不」字,马上就要被处理。”
推行双语教育首先受到冲击的就是以前搞民族教育的教师,几万名教师因为汉语不过关面临下岗,搞得基层教育人心浮动。至于组织维族人外出务工,在民族主义者眼中,开什么玩笑都可以,但是开女人的玩笑不行。最早组织的几批外出务工人员,几乎都是十七、八岁的女孩子,当时地方上的一些长老就说话了,这引起了很大的反感。
他认为新疆地方政府在处理这个事情的时候,第一,没做好思想工作;第二,没有想到这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
海莱特·尼亚孜还直言不讳地批评的新疆现任书记王乐泉。
他说,近二十年以来,新疆的民族关系越来越紧张。王乐泉书记上台以后,采用高压态势,不能容许少数民族有任何民族情绪。比如说,一个民族干部,在会议上稍微发点牢骚,就肯定得不到提拔,还有可能被开除。他把反分裂问题看重了,扩大化了。
海莱特·尼亚孜作为维族人,他自认从历史上看,维族人本身就不好斗,也没有什么独立的基础。
他认为,维族人本身并没有东突厥这样的概念。维族人历史上都把新疆称为“维族人的疆土”,从来没有人说过新疆是“土耳其的疆土”,更没有人说什么“东土耳其的疆土”。他还认为,本土维族知识分子对热比娅并无兴趣。
他向《亚洲周刊》描述了7月5日他在新华南路现场的见闻。
他说,“七月五日那一天,我在新华南路一直看暴徒们打砸抢,一百多人,一聚一散,非常具有组织性,而且一律穿球鞋;从他们的口音看,基本上是喀什、和田那边的。”
从他们的口号,他分析可能是“伊扎布特”组织。理由是,暴徒们当时的口号是“汉族人滚回去、杀死汉族人”,除了这些以外,然后就是“我们要建立伊斯兰国家,要严格执行伊斯兰法”。
“伊扎布特”系阿拉伯语音译,也有译为“伊斯兰解放党”,它由耶路撒冷的伊斯兰教教法官塔吉纳巴于1952 年创建,此后发展为国际性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组织。苏联解体后,在中亚发展迅速,有上万名追随者。
“伊扎布特”的宗旨是要恢复伊斯兰政教合一的政权,建立“哈里发”国家,严格执行伊斯兰法。
其组织非常严密,下级必须绝对无条件地服从上级,并且相互间互不透露在组织中的地位、作用。在联系方式上多采取单线联系,而其成员往往改名换姓、隐瞒真实身份,且禁止使用现代通讯工具,并且多以偏远出租房为活动据点。
海莱特·尼亚孜说,“伊扎布特”这几年在南疆发展得太快了。一九九七年“伊扎布特”刚刚在新疆出现的时候,大概只有几百名成员。据官方的数据,这个组织目前在新疆可能已经有上万名成员。
据海莱特说“他的人员结构也很怪,就是吸收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
而新疆当地的报道称,近两年在一些新疆高校接连破获了以大学生为主的“伊扎布特”组织,而2003 年破获的一起“伊扎布特”组织中,其成员更是涉及27所大中小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