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 BBS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1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刘冉:什么样的帖子更容易被删除?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9-27-2013 14:28: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什么样的帖子更容易被删除?
刘冉 “政见”观察员 《 青年参考 》( 2013年09月25日   03 版)
    研究指出,单纯批评政府并不一定会被删帖,涉及鼓励或有可能诱发集体行动的内容,则更有可能被删除。中央政府并没有在积极遏制批评信息的传播,甚至有可能利用社交媒体中的批评信息来整顿地方官员的贪腐行为;只有当集体行动的隐患出现时,相关网络信息才真正被视为危险。

    很多人可能都有莫名其妙被“小秘书”删帖的经历,在郁闷之余,你是否想过,小秘书的行为是否有什么规律性?最容易被“和谐”的是什么内容?

    最近,哈佛大学的Gary King, Jennifer Pan和Margaret E. Roberts在美国政治学协会年会上发表的论文,通过参与性实验和深度访谈的方法,得出结论:单纯批评政府并不一定会被删帖,涉及鼓励或有可能诱发集体行动的内容,则更有可能被删除。同时,他们指出,社交网站与网络媒体在删帖方面,其实有比较灵活的弹性空间。

    此前,这个研究团队在今年5月的《美国政治科学评论》(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上发表论文,通过跟踪分析近1400个中国社交媒体和论坛中的1100万个帖子后指出,删帖的目的并不是阻止民众批评政府,而是为了遏制可能发生的集体行动。与过去的一些研究观点不同,Gary King团队认为,中央政府并没有在积极遏制批评信息的传播,甚至有可能利用社交媒体中的批评信息来整顿地方官员的贪腐行为;只有当集体行动的隐患出现时,相关网络信息才真正被视为危险。

    在这篇新的论文中,研究者指出,过去的研究大多通过观察、收集和分析已有数据得出结论,其主要问题在于无法得知未经发出就被取消的内容。因此,本文采用了参与性实验的方法,随机选取网站并由研究者根据当前社会话题贴出敏感程度不同的内容,观察其在网站上发出、存留和扩散的情况。同时,为了直接了解网站的删帖机制,研究者建立了一家社交媒体网站,该网站并不对公众开放,但研究者与中国较大的一家论坛管理平台公司签订了合同,并以顾客的身份向他们询问如何管理网站。

    研究团队发现,删帖机制十分复杂,可谓多管齐下,例如:1.基于内容的:关键词过滤、通过插件屏蔽敏感词等;2.基于用户的:通过用户的IP地址、登录时间、过去发帖内容等删帖;3.基于时段的:在某些时段内,所有发帖内容都会经过审查,或直接禁止发帖。此外,网站功能允许“小秘书”根据发帖时间、用户名、关键词、IP地址和帖子长度等批量删帖。论坛管理平台向研究者建议,每达到五万名用户,应雇佣2~3名“小秘书”。研究者据此估算,中国网络公司雇佣的“小秘书”人数大约在五万到七万五千人之间。

    在随后进行的实验中,研究者选取了100家社交媒体网站,其中包括新浪微博、腾讯微博、搜狐微博,以及97家全国或地方性博客类网站;他们在每家网站上创建了两个账号,并于2013年4月18~28日、6月24~29日和6月30日~7月4日进行了三轮实验。每轮实验开始时,他们会在新闻中选取当时热门的集体行动事件和非集体行动事件。其中,“集体行动事件”定义为三种类型:1.涉及网下抗议或集会;2.与曾经组织或引发过集体行动的个人相关;3.与曾引发集体行动的民族主义情绪相关。“非集体行动事件”则同样牵涉社会与政治热点,关乎中国政府或官员的行为,但与集体行动无关。

    随后,研究者聘用写手针对各个事件分别撰写支持和批评政府的言论,并非常注意不在已有的话语中增添任何新的概念。于是,根据支持还是批评政府、是否有关集体行动这样两条标准,言论可以分为四类。随后,每个账号各针对两起事件发言,组合方式是:“支持政府的集体行动事件”加“反对政府的非集体行动事件”,或“反对政府的集体行动事件”加“支持政府的非集体行动事件”。

    将三轮实验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研究者发现,与非集体行动事件相比,集体行动事件更容易被删除;而在不涉及集体行动时,反对政府的言论并不比支持政府的言论更容易遭到删除。

    研究者还发现,100家社交网站采用的删帖机制与技术各不相同,同时,各家网站在判断标准方面并没有严格的界线,对于政府何时会采取干预手段也没有明确的概念。若根据网站归属方身份分为政府网站、私企网站和国有企业网站,则政府网站的预审几率更高,而私企网站有更高几率会先发后审。有趣的是,政府网站对于支持政府的文章也比私企网站发布得慢,这是因为关键词机制往往会误伤支持文章——例如,支持文章中若出现“反腐败”一词,就可能被当作“腐败”这一关键词被搜索到。

    此外,研究者还特别选择了三个格外敏感但并不涉及集体行动的事件,用以探测集体行动理论的边界;其中第一起事件仅涉及线上集体行动,第二起涉及香港的集体行动,第三起则涉及腐败和具体政治人物。结果发现,这三起事件都没有遭到更多删帖;这有力地证明,相比起批评政府,集体行动才是决定网络信息是否被删帖的最终标准。

    (本专栏由“政见”团队供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