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 BBS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5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陈兴杰:为什么“卧底调查”式的新闻多不可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1-11-2016 12:27: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陈兴杰
人文经济学会特约研究员

大学时我读新闻专业,那时候深度调查如日中天,记者号称无冕之王。新闻学院偶尔会邀请记者来讲座,最受欢迎的当然是卧底记者。他们罕谈理论,都讲实战,如何深入一线,险象环生,获取第一手材料。年轻的心总是滚烫,我们常会被这些“扒粪”事迹所打动。

毕业后我没有从事新闻行业,不过还会看新闻,尤其深度报道,总是不自觉以专业眼光读新闻。2010年富士康发生连续跳楼事件,《南方周末》适时发出一组实习生卧底报道。那篇报道以细腻抒情的角度描写了一个“迷惘焦虑的年轻人”群体。他们在流水线上辛勤工作,忍耐着机器异化,资本侵蚀。“当电脑、手机、汽车,每一样商品都成了资本的产物,汗水、青春,乃至生命,每一样代价也被资本消耗殆尽。”

这样的卧底经历是新闻专业学生羡慕的,能在报纸上写下如此华丽的文字,真是傲娇到让人嫉妒。这组报道应该是当成范文在大学新闻课堂里朗读。2010年我的感受却非如此,因为我听到了来自经济学家的声音。

当时一批经济学家(虽然数量不多)指出:富士康工厂的生产条件和管理水平,比绝大多数中国工厂好,他们提供的生活设施和住宿条件,也属于优越。如果这样的工厂都要承受血汗工厂骂名,绝大多数中国工厂都没有资格立足;富士康的工资水平是有吸引力的,每次招工总有很多人排队;工人加班是自愿的,这样可以多赚钱。如果工人不希望加班,他们大可以选择离开。对于工人的自愿选择,我们应当尊重。那些轻易喊出“富士康滚出中国”“关闭富士康”的人完全不负责任,加强监管的建议有害无益…

这样的话语看起来冷酷无情,然而却是真相。当时我在福建一家工厂工作,经常深入车间和流水线。无论生产条件、工资水平还是生活福利,这家工厂离富士康有很大差距。富士康是代工企业,工人多在无尘的流水线上工作,哪算得上真正辛苦。我所在的工厂是生产卫浴建材的传统型企业,生产链条很长。上游环节要和泥浆、化学品和粗金属打交道,工人防护再好也难免健康受损。流水线也差不多,不准说话不准笑,因为装配零部件需要格外小心,一个货过不了品检,整批都要打回来,整个小组都会受影响。这样的生产环境在外人看来是压抑的,在内行看来却是认真严肃,一丝不苟,远比那几句煸情的文字有份量得多。

我所在的工厂是每周上六天班,很少听到工人有怨言,更谈不上抗议,反倒是淡季销售不景气,流水线歇工,工人会有所抱怨——那意味着收入损失。工厂内外的生活设施十分齐全,虽然不像街市那般繁华,总算一应俱全,生活设施便利。总体而言,工厂上下普遍和谐,偶尔也有打架、失窃、闹事的小事件,通常很快就会摆平。镇上派出所在工厂有个驻点,警察清闲无事,油水丰厚,应该是个不错岗位。我所有的工厂就是个大社区,想象一下富士康的规模,正如《南方周末》那篇报道说,那就是城中之城。把这样的生活场景写成“人和人似碎片一样存在着”,不知是出于什么心态。

2010年富士康事件启发了我的思考,我像是另一名卧底记者,冷静地观察。《南方周末》记者是带着偏见寻找问题,我试图以经济学家的视角重新观察,深入走进工人世界,作出自己的解释。当时我在公司从事企业文化建设,带着一些“特权”,有机会深入各个车间,接触各个岗位的管理者和普通工人,并且经常和老板交流。这算不得“新闻视角”,不过这些事实的披露展示,还是有助于化解很多偏见。

今天重谈富士康有两个新闻由头。第一件是郭台铭视察深圳富士康时,看到员工在餐厅外抽烟,叫员工把烟熄掉,想不到员工不识老板,爆粗回敬,被郭老板当场开除。我看到有人评论,看啊,富士康连厂区之外的抽烟都要管,这就是他们粗暴管理,毫无人性的证据。看到这种话,真是不知说什么好。任何企业都有规章制度,对员工精神面貌和行为举止,都有要求。既然划出吸烟区和非吸烟区,理当令行禁止。郭老板平时必是严肃认真之人,撞见违纪而不服劝阻,开除有什么好说?这位无礼的员工真是应该学一学守规矩,会说话。

另一件事情,是一家非政府组织“中国劳工观察”遭员工起诉,说是非法解雇,克扣工资云云。“中国劳工观察”声称保护劳工权益,多年来经常举报哪些工厂加班,哪些工厂工资低,压榨工人,哪些工厂条件恶劣,很多工厂遭其举报(包括富士康),不堪其扰。以良心自命的流氓组织居然陷入此种麻烦,报应不爽,值得拍手称快。值得注意的是,这组织会以绩效形式鼓励员工“发现问题”,甚至做出捏造、夸大事实的报道。可见,号称“关心劳工”的人无非如此,他们为一己私利,不惜牺牲工人利益。真正善良者是不会口吐莲花,滥抒同情,将自己的文藻堆砌强加于工人自愿选择之上。

我不在工厂已多年,现在也很少看深度报道。每隔一段时间,还是会看到一些所谓“卧底调查”。只要看到针对企业的曝光报道,类似肯德基使用变质食材,饮料细菌超标,我都会本能警惕,直觉地不信。不是说企业纯洁得像小白兔,经验总是一次次告诉我,媒体的水准通常低劣,“跑到后厨翻垃圾筒”式的调查通常没什么价值,反而会带来恶劣的监管。好的企业调查报告需要功底、耐心和专业知识。没有经济学知识和商业经验的记者是危险的,他们往往以僵化法律为武器,成为政府管制的帮凶。他们也许一腔正义,却祸害十足,是企业经营的大敌。劲头十足的年轻新闻人,我更希望他们将热情放在权力监督上,如果敢于卧底官场,举报官员,那才是真正的勇士。

人文经济学会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