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 BBS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8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四代战机曝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12-30-2010 20:23: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文通过一路BBS站telnet客户端发布

作为曾经的军迷,看到相当于F22的国造战斗机滑跑测试,却再也激动不起来了。

不管是不是帝国的春天,屁民却不折不扣的处于暗无天日的隆冬半夜。


以下转一篇抒情文:

帝国时代——王九蛋 2010年12月28日 星期二 06:54
在这个寒冷的冬夜,雪花将落未落,黑丝滑上成都的跑道。奔四奔五的中年们长久以来无处安置的青春,终于找到了归宿。
谁都知道,土鳖将是帝国。在零年代混乱不堪的不安等待里,黑丝不期而至。
土鳖十年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帝国梦醒春风至,黑丝起,鬓已霜。
人总是活在希望里,破口大骂意味着最后的一丝希望,倘若不再有破口大骂的欲望,那是真的绝望了。绝望是这样的,乐观估计到2020年,土鳖才能拿出先进的航空发动机,拿出先进的舰船发动机,拿出先进的坦克发动机……2020年以前,我们就死了这条心吧,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技术发展规律所决定的,也许有些项目能超前,但是整体格局不会改变。但是航空发动机行业并不让人感觉绝望,因为他们自抽耳光痛说无能,无能啊无能!知耻近乎勇。日后他们必将成为国之栋梁,有朝一日,还将成为帝国的骄傲,因为在今天,他们满地打滚号啕大哭。
哭的象花一样。
所有的帝国,都有一段血泪前行的粪坑史。凄风冷雨中滚上台的凹巴马,日理万机之余,向子民推荐了历史频道播出的纪录片《美国:我们的故事》,期望寻找失落已久的帝国精神。这部淡化帝国丑闻精心包装面向公众还算靠谱的美国史纪录片通俗易懂地展现了帝国血泪前行的精神。一百年前的纽约,建筑工人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在高楼上行走、工作、就餐和休息,脚下就是深渊,竟然有五分之二的工人最终残疾。在珍珠港死亡数千人以后的一段时间里,死于军工生产的美国人竟达数万。我们只知道美国是航空大国,但是美国到二战结束的几十年航空摇篮期,数十万人死在飞机上。当我们钦佩艰苦卓绝的两弹一星精神的时候,美国的工人为了几乎不可能实现的阿波罗登月,因为载人航天禁止疲劳生产,只能爬墙翻窗溜进车间义务加班加点。
现在的美国人早已遗忘帝国血泪前行的精神,美国工人几乎成了懒惰的代名词,但是他们有本钱骄傲或者懒惰,而我们没有。我们愤怒,不是因为我们做的不好,不是因为我们落后,不是因为我们被羞辱,而是因为我们不努力,而是我们本不用耽搁这么久。面子是大家给的,脸,只能自己丢掉。航空工业就这样,早已不值一骂。只有611和132是异数,仿佛粪坑里的蛆虫,不甘现状。
132拚死造枭龙,竟然仅仅为了能有自己的战机,能够不受制于人的自食其力。这是多么卑微地乞求,仿佛千千万万在地底修理地球的草根,以命相博,只求糊口。成飞虽然手握歼十,却仰仗航空工业和空军的鼻息,断了施舍,就象黑丝碎尸两段这样,捧着金碗饭也可能饿死。何谓乾坤?孔子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倘若只有热衷于好高骛远和思想有多远的爹妈,不妨再听孔子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乞食者形象的132和其背后的611,恰恰是孔子伦理和帝国精神的草根代言。成飞,我们的故事,也是帝国的故事。故事的开头都一样,千千万万的草根们涌动在粪坑里,帝国,从中崛起。这就是冷酷无情的现实和帝国崛起的故事,不是搬弄大国崛起光鲜词汇的弄臣和操弄思想的小资有限器实智商所能理解的故事。他们离天空太近,离粪坑太远。
成飞成功营造了粪坑的环境,越成功,麻烦越多。只想着活命,言下之意是跟你混,活不下去。这个粪坑大发了,任谁逮着机会都会踹成飞一脚,没机会也会创造机会踹一脚,直到成飞屈服,或者成飞强悍地改变游戏规则。
黑丝滑上成飞的跑道,帝国离开了粪坑。梦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所有的帝国都这么说。并且这么做。竟然做到了。这才是帝国和帝国的力量。但是对粪坑里的蛆虫来说,拥有梦想太过奢侈,没有梦想才是最初的故事,思想就多远就给我们滚多远,不需要。帝国惨淡的开端无一例外:象狗一样活着,丧家犬一样活着。活着就是梦想,梦想就是活着。
所以,成飞飞了。帝国的春天,到了。



也许是偶然,也许是经不起推敲的惨淡故事,也许只是又一个传说,凌空高蹈的空谈家们大可腹诽,但是黑丝真真切切地踏上帝国的舞台。这是帝国和帝国意志的胜利。
纵使粪坑已远去,泪如雨,真悲切。想必年年花开处,狗尾草,风如曳。
所谓工程,无非是金钱和时间堆砌的,时间和金钱还具有一定的互换性。我们都希望事情能这么简单,赚钱花钱,心想事成。但是工程首先要具备工程能力,成长显然是另外的故事,事情麻烦多了。需要动用国家意志的工程很少,就象我们碌碌无为的日常生活不需要思想一样,太扯蛋。丝带是国家意志,在80年代就开始谋划。黑丝之出现,既是必然,也是偶然。必然是我们都认为在搞,偶然是这么快的诞生。
随着2007年F22投产,列强迫不及待谋划四代战机。俄罗斯率先熬不住,于2009年如期推出T50,引来一片狐疑。俄罗斯四代就是钱的问题,有钱就有机。但是发动机是俄罗斯短板,仅仅将AL31现代化就要花费15亿美元和多年时间,拿出四代发动机几成奢谈。俄罗斯AF显然不能拘泥于曾经只说不做的PLAAF的高度上裹足不前,先拿飞机练手,耐心等待发动机成熟,即便发动机没有,也能先凑合装备猴版T50。其实AF造成既定事实的方法必然倒逼国家大举投资发动机,有四代没发动机,这是谁也担不起的责任。T50的胜利,是AF意志的胜利。先用AL31现代化版本和117S实验版凑合着飞,全部能力的释放有待发动机的成熟。不管怎么说,AF要定T50了,元老院不给钱也得给,而且要大大的给。F22也是先有外壳再有发动机,但是元老院先认领了F22,发动机不受经费制约,晚出因为工程技术的原因。
黑丝滑上跑道,不经意间,土鳖成为第三个四代战机国家,抵抗列强抵抗的自己成了列强。帝国了。黑丝荣耀举世无双,已然是帝国诞生的象征之一,活该成飞走狗屎运,继续乖乖地当当出头鸟被四面八方炮轰吧。让世人普遍认识到帝国的诞生尚需时日,国产航母下水才能惊醒地球人。黑丝太小,没有国产航母的块头大,不吓人。黑丝显然不会十分先进,但是一定是四代,没有代差就不怕开片。代差就是一个坎,只有大步从头越。步子大了扯着蛋,F22扯了十七年的蛋。有了蛋,然后一起扯,不怕。有了蛋,事情就能简单到时间加金钱,有多少钱,就有多长的成熟时间,钱多时间少,钱少时间多。没蛋才是最痛苦的。长久以来,PLAAF就没个蛋。90年代,三军用命,各搞争气机、争气舰、争气弹等,大伙都争气,唯独八爷叭叽了,摔个花枝乱颤。然后是JH7,烂到牙好胃口也好的海航也不想要,海军和西飞都万分痛苦地坚持下来,还卖给了AF。想当年,打死AF也不投资JH7,西飞真是厚颜无耻,这买卖都接。再后是歼十的困扰,国家意志吓倒AF,先拿下,慢慢改。
国家大了,事情就多,能不动就不动的,航空工业却屡遭改革,事真多。对航空真正的不信任票来自商飞的成立,谋求流程再造和体制创新。商飞穷得叮当响,所有的本钱仅仅是后发优势和国家意志。但是后发优势意味着商飞必须用更短的成熟时间拿到先进客机,国家意志要求项目只能成功不许失败,仅有的本钱还跟着一屁股债。虽然细节不明,但是商飞的路线图已经清晰化。C919瞄准民航客机市场蛋糕最大的150座级,直接与空客A320与波音737竞争。选择这个级别,确保C919在日后可能到来的残酷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市场如此广阔,怎么都能分一杯羹,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不至于让C919拿不到勉强活命的订单。考虑完最坏结果,就要奔着最好的去。后来者撬动市场要立足于技术先进,获取国外先进技术十分困难,面临技术封锁、贸易壁垒等诸多困难议题,此时,国家意志发挥主导作用。C919项目够大,大到任何一家航空设备制造商都不能无视;C919仅仅立足于满足国内高速发展的航空运输业也会有惊人订单,市场前景十分好,好到任何一家航空设备制造商都无法无视的地步。商飞苛刻要求组成合资公司或者技术合作,谋求双赢,跟随C919的脚步共同成长。
GE率先投降,资本家总不能和人民币过不去,有钱赚就上。GE虽然是制造业的巨无霸,但是在国际航空市场不具备绝对优势,GE决心跟随中国市场共同成长。GE提出“反身进入”概念,构思充分利用中国制造业的低成本,提供先进技术,以中国市场为引导,扩大GE国际市场所占的份额,希望凭借C919项目获得市场优势地位。当然,GE和商飞都在豪赌,GE压宝研发LEAP-X1C发动机,商飞就靠GE发动机的成功打下C919成功的基础。中航商用飞机发动机公司同时建立发动机总装和试车生产线,GE应该不出意料的入股商发,形成发动机的本地化生产。如果合作顺利,GE有可能一揽子转让研发生产技术,形成稳定而巩固的发动机桥头堡。商飞同时另谋国产发动机项目,有可能与GE合流将其发动机知识产权国产化达成目标,即使没有外援,也会坚定不移的发展国产发动机,因为这是国家意志的要求。国家意志这尊大神,能不请则不请,因为国家意志只会在现况十分不如意的时候才会现身,就象思想对屁民来说毫无用处那样。思想根本是扯蛋,只有活得太好和活不下去的才需要。GE下注C919,看重的是C919蕴含的国家意志,不管缺了谁,C919项目都会隆隆启动,与其旁观,不如参赌。和谁赌都是赌,和国家意志一起赌,想输都没多少机会,割肉下注都值得。所以GE赌了,不如GE的,则是希望用先进技术换成长,搭上中国快车。
想要项目成功,必先要有成功的机制。商飞立足于国内配套、全球采购,走“主制造商-供应商”模式。这种模式经长期发展形成,是大型商用飞机最佳模式。术业有专攻,大型客机制造涉及庞大的制造专业,交由专业公司负责各个局部比全部自己研发制造的风险小、效率高、成本低。其次,技术合作和成立合资公司消除国际环境变化给C919项目带来的外部风险,国内企业获得先进技术以后,可以消化、吸收、再创新,走上良性发展道路,C919项目为国内航空制造业赶上国际先进水平甘当铺路石。商飞的后发优势集中体现在机制创新、体制创新。C919只是大型客机研发制造平台上的耀眼明珠,而打造出充满竞争力的大型民用客机研发生产制造体系,才是托举明珠的幕后功臣,才是商飞必须完成的艰巨任务。
商飞能否成功尚需时间检验,但是黑丝基本成功了,日后拿出WS15就意味着项目成功。发动机不够,各方面凑;经验时间不够,三代经验拿来凑;拿出四代以后,咱慢慢改。这就象99坦克的故事那样,一面骄傲的宣布拥有三代坦克,一面叮当作响令人垂头丧气。到了2009年,99A隆隆驶过长安街,任谁也不能轻视了,倘若大改型号服役,要轮到列强睡不着觉。这就是事情的两面,从冷酷无情的现实角度出发,黑丝在F22面前就是渣啊就是渣,还没离开跑道呢,不是渣是神马。从发展的角度来说,黑丝出世,后面是谁都懂的时间加金钱,就象钢筋加水泥等于GDP等于政绩等于升官发财一样简单。升官发财,谁不愿意呢。再有一向胸无大志只求活命的成飞和611,黑丝这么一大块肥肉,他们咋舍得不吃呢?不但要吃,而且要风卷残云狼吞虎咽不给别人留渣。
美国先拿出F22再搞F35,俄罗斯和中国显然要反其道而行之,先拿一种四代,如果以后情况向好,再拿下一种超四代或者搞赛F35的猴版。如果情况大好,黑丝或者T50就是铺路石,过渡一下,集中精力发现比F22和F35强半代或者直接攻克下一代战机。总之,黑丝和T50的任务是没有代差的赶上美帝,随后有多种路径视情而定,既可以如苏27那样一树梨花压海棠,也可以如米格31那样从一而终。下一代战机很可能是亚轨道飞行器,航空航天技术融合的产物,列强都在埋头苦干中。神马X37B,神马B2,神马战斧,神马洲际导弹,浮云,都是浮云。很不好意思的说,亚轨道飞行器只有美国、俄罗斯、中国有实力研制出来,欧洲列强已成过去式。F22的服役意味着六代战机紧锣密鼓地展开了,列强实在不能等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毛五和黑丝迫不及待的亮相说明了六代巨大压力已经袭来。
AF和航空工业曾经的故事,不是这样的,蛋糕就这么大,你多吃我就少。虽然全世界的空军都在好高骛远,但是经土鳖特色的官僚体系改造以后,顿时看不懂。好高骛远本质是不能承担责任,别人有什么样武器打什么仗,我们不是的。武器烂,技不如人不是技不如人,而是机不如人。打好了是伟大成就,打坏了,当然是烂机的责任。AF咬定八爷几十年不松口,难免不让人想入非非,也许烂机辩证法真让人操练的烂熟呢,老六万岁许不是白喊的。机还不能真好了,好了就暴露技不如人难以推卸责任的毛病来。苏两拐看起来真不错,欺负小国小菜,和美帝死磕就不好玩,烂机辩证法还能接着用。官僚们倘若这样操控,有勇有谋有章有法,直让人想起大清帝国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两广总督叶名琛,忠心报国死而后己,高风亮节,直让后世鄙视。历史学家已经洗刷了叶名琛的恶名,但是围观群众俱不买账。在官僚的账册中,国机不受欢迎也是题中之意,真好用没意见,但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岂不是坏了烂机辩证法?不好不坏的机,推卸责任扯皮的麻烦大了,国机成熟以前扼杀掉当为要务,只要真正的好机和真正的烂机,不好不坏的全灭。航空工业的悲剧,在官僚屁股高度的思考中注定了。这个解释是如此荒谬,就像一代名臣叶名琛那样荒谬。然而事情可以是这样的,那么多肱骨之臣一心为国,卖力的亡掉大清帝国,有什么了不起?有什么不可能?关在加尔各答笼子里的叶名琛,有了充足的时间去痛恨成就其一生的官僚体系,只是再也没人知道他想说什么了。我们总是善意的以为,也许官僚们不能清晰的了解形势,因而做出错误判断,然而最有可能的是我们错误估计了形势,最清楚事实无疑是官僚的屁股。就算亡掉一个帝国,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成飞令人敬佩改变了AF的潦倒故事,先赚来蛋糕,再去瓜分。这样的故事曾经在中国航天上发生过,拿着一张长二捆的草图就货卖全世界,卖的就是实力和信心,找到买家就玩命,仅仅18个月就拿出新火箭。这就是活命的简单逻辑,进一步海阔天空,退一步粉身碎骨。军令状是神马东西?哥玩得就是命,时刻都在如履薄冰,用不着屁股上盖大印,盖了也是浮云。必将浮云。在帝国春光乍现的今天,头顶一夜空军六十年美名的AF,第一次让人想入非非,有了美好的期待。一夜,是可以诞生空军的,但是一夜五十多年,未免太长了。黑丝改变了空军形象。短短几年时间,三军还没来得及消化完到手的成果,空军就在新一轮竞赛中领跑了。这才象空军,尤其象个帝国空军,帝国的空军从来不甘人后的,什么都要抢第一,不管是蛋糕还是狗屎,是第一的都去抢,象疯狗一样抢。
成飞的故事固然是意志的胜利,但是谁能更好的领悟国家意志,谁才更有机会分蛋糕。首先要服从国家意志,要以忠心报国为己任;其次要融入国家意志,跟随国家发展的思路而发展;最后要讲政治,国家利益就是最高利益。反贼成飞,将土匪斗恶霸的恶性竞争转为分蛋糕的良性循环,GE和商飞的合作就说明这种商业关系放之四海而皆准,航空工业长期不讲政治,游离于国家发展构思之外,屡遭挫则是正常情况。黑丝正在证明,反贼的进步不是昙花一现,而是在改变游戏规则,并且正成为潮流,逐渐变得难以阻挡。这也让我们有了更多的美好期待,重新有了痛骂中国航空的新兴趣。





--
※ 来源:.一路BBS http://yilubbs.com [FROM: 24.52.0.0]

※ 修改:.jprp 于 Dec 30 23:36:11 修改本文.[FROM: 24.52.0.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12-30-2010 20:30:05 | 只看该作者

Re: 中国四代战机曝光

本文通过一路BBS站telnet客户端发布


常在《航空知识》发文的晨枫写的技术分析:

【新歼有小腹鳍,估计是要补偿全动垂尾导致飞机在水平面上的航向静不安定】

2010年底是中国军迷的好日子啊。不仅四代现身成飞的跑道上,国安似乎也眼开眼闭了
。其实这样的大好事何必遮着掩着?外观上能看出来的密根本就不是密。

最初的模糊照片饱受PS嫌疑

但迷雾逐渐拨开了

这是成飞献给中国人民的成人礼

关于四代,国内外的传说也有好多年了。开始的时候,人们都是将信将疑。这也难怪,
歼-10折腾了18年才终成正果,四代在西方也是顶级技术,中国航空技术已经那么先进
了吗?人们的怀疑是可以理解的,中国航空的飞速进步也是可以理解的。工程技术和科
学发明不一样,不是靠灵机一动,而是靠扎实、持续的不断进步。绵阳的风洞群和中国
自己研制的超级计算机提供了客观条件,歼-10训练了一支精干的队伍,枭龙和一系列
项目不仅练手,而且可以渐进地尝试新技术、新材料、新概念。美国航空在40-50年代
的爆炸性发展也是这样的,在战时建立了完整的科研、试验和生产体系,战后迅速研制
了一系列飞机(包括研究性飞机),交替前进,大步快跑。中国航空已经进入质变,进
入跨越式增长期,我在10年前就壮着胆子说过这话,当时没人相信。现在看来,没有蒙
错。

回到四代。快两年前,四代已经风传得沸沸扬扬,但四代的基本气动布局都还争不清楚
。确实,F-22采用常规布局,YF-23也是V形尾翼的先进常规,F- 35依然是常规。俄罗
斯的T-50还尤抱琵琶半遮面,后来也知道依然是常规布局。另一方面,沈飞对三翼面情
有独钟,成飞在歼-10上对鸭式取得了很多经验,珠海航展上又冒出来一个前掠翼的“
暗箭”,四代到底会是什么样子的呢?现在知道了,是鸭式。这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
理之中。我在DIY设计中国第四代战斗机里对几种气动布局作了比较,按照隐身、超巡
、超机动、设计和工艺难度分别打分,然后加权综合,最后得出结论,四代最可能的气
动布局依次为:鸭式〉常规〉先进常规〉三翼面〉前掠翼。在对隐身、超巡、超机动、
设计和工艺难度加权调整后,可以作灵敏度分析,避免加权选取不当造成结果的偏差,
,最后结论,不管空优为主,防空为主,空地兼优,技术有限,财力有限,或者数量优
先,鸭式都是最优选择,常规紧随第二,三翼面只有在技术限制成为瓶颈的时候才跃居
第三,否则是先进常规第三,前掠翼总是敬陪末座。看来在鸭式的问题上,又蒙对了。

四代和F-22、T-50、米格I.42、YF-23的比较,谁能比出四代是抄袭的,那……该回娘
肚子里去重新长一副眼睛了

回到鸭式。鸭式对于超巡十分有利,对于超机动也同样有利。无尾三角翼有利于实现面
积律,这是人们早已熟知的。另一方面,由于隐身的需要,机翼后缘不应该是平直的,
机翼后缘都带有前掠可以在相同翼展情况下增加翼面积,降低翼载,并增加翼根长度,
改善翼根受力情况,但这使得翼根后缘十分靠后,常规平尾的位置很难安排,F-22和T-
50都只得在机翼后缘斜切一角,才能挤进平尾。由于平尾和重心的距离很近,力臂较短
,只有用较大的平尾面积才能管用。T-50的平尾面积缩小,但如果力臂可以拉长的话,
本来可以进一步缩小的。但采用鸭式布局的话,鸭翼在机翼前方,不和后延的翼根冲突
,比较好解决。四代的鸭翼相对主翼的位置比歼-10进一步靠前,增大了力臂,增强了
效用,所以较小的鸭翼就可以达到很大的作用。

四代这样的远距耦合鸭翼的优点早已为人们所熟知,但为什么在战斗机上只有欧洲“台
风”才使用呢?因为鸭翼可以有两个作用:配平和涡升力。远距耦合鸭翼有利于配平,
但不利于产生涡升力。配平力矩强有利于加速改变机头指向,涡升力强有利于稳定盘旋
,两者各有各的用处,但通过鸭翼的位置很难兼顾两者要求。另一方面就是飞行员的世
界,远距耦合鸭翼常常遮挡了飞行员侧下方的世界,十分不利于空战格斗,欧洲“台风
”就有这个问题。但四代的长度很长,鸭翼在飞行员肩膀后的进气口上唇,对空战视界
的影响很小,那个角度就是不看到鸭翼,看到的也是机翼。

根据测算,四代的机身长度达到21.30米,比F-22的18.92米和T-50的20.40米都要长,
和米格I.42的21.60米差不多。四代的进气口在机身两侧,机体本身较宽大,而极为喷
口是紧密并排的,所以可以肯定四代的进气道有相当程度的弯曲。加上DSI的有限遮挡
,发动机正面不暴露在直射雷达之下是可以肯定的。四代机身为什么那么长现在还不清
楚,有几个猜想:
1、 机内武器舱布置的需要
2、 进气道设计需要
3、 翼面积和远距耦合鸭翼的需要
现在还不清楚四代的机内武器舱的大小和分布,但有了那么长达的机体,机内武器舱的
空间应该比较充裕。F-22也是弯曲进气道,但F-22的总厂要短很多,这可能是因为美国
的进气道设计水平和发动机长度的关系,也可能是F-22采用固定进气道,而四代采用可
调进气道。

比较进气口之间的间距,再比较发动机喷口之间的间距,不难看出,四代采用了弯曲进
气道,弯曲进气道天然提供了机内武器舱的空间,只是还不清楚四代的机内武器舱的具
体布置方式

四代采用了DSI,用三维复杂曲面的鼓包把进气中的附面层迎面剖开,然后用压力梯度
顶到进气口的两角泄放。不过四代的DSI有三个特别的地方,一是不对称,鼓包的位置
偏上,而不像常规DSI的对称设计,这可能是照片不清晰造成的错觉;二是进气口侧唇
口带有后掠,这是世界上已知DSI中绝无仅有的;三是四代的进气口是可调的,这也是
第五代(是不是四代该改称五代了?要不这也太别扭了)战斗机中唯一采用可调进气口
的。

成飞一定是世界上DSI经验最丰富的飞机公司了,一口气设计了三架DSI战斗机:枭龙04
、歼-10B、四代。相比之下,洛克希德-马丁只有F-35,研究机不能算。成飞在四代上
采用这样特别的DSI,是有道理的。进气口设计需要做3件事情:
1、 分离附面层,保证干净气流进入进气道
2、 在大迎角下也保证正常进气
3、 在超音速飞行时把进气气流减速到亚音速,并增加压力,也就是所谓的总压恢复
四代DSI恰好在这三个方面都用最小的折衷做到了。DSI本来就是用来分离附面层的,
DSI的附面层分离效果好,阻力小,总压恢复好,但DSI只能对一个有限的速度范围优化
,很难做到对很大的速度范围都高度有效。另外,DSI的鼓包设计本来就相当复杂,需
要考虑三维流场和压力分布。为了隐身,四代的机头是菱形截面,进气口是像V形一样
向两侧倾斜,在大迎角下流场更加复杂。为了改善大迎角下进气口对空气的“捕捉”效
果,进气口像F-15一样带一点后掠。为了不给DSI设计带来太大的困扰,后掠没有F-15
那么大。但V形机头下半部的前机身预压缩能力不足了进气口后掠不足的缺憾。另外,
正因为进气口后掠,下唇位置靠后,所以鼓包位置偏上,和鼓包剖开造成两撇“胡须”
的下一半的位置正好对上。

四代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可调进气口的隐身战斗机,也是第一个把DSI和可调进气口结
合起来的战斗机

可以比较F-15的进气口

F-16的推重比比F-104高出40%,但最大速度差不多,差别之一就在于F-16的固定进气口
和F-104的可调进气口

F-22也是固定进气口,但倚仗两台变态的超大推力发动机,可以用蛮力推出超巡,并满
足其他速度范围下的动力要求。这里可以顺便比较F-22和F-15的进气口差别

四代之前,所有隐身战斗机都采用固定进气口。固定进气口简单,没有可动部件,雷达
反射特征小。从F-22开始,固定进气口几乎成为隐身战斗机的固有特征,F-35、T-50都
是固定进气口。但固定进气口只能对较小的马赫数范围优化,F-16采用固定进气口之后
,尽管推重比比F-104增加了40%,但最大速度相当,部分原因就是因为F-16的固定进气
口是为跨音速格斗而不是最高速度而优化的,而F-104的进气口是可以通过半锥可调,
所以在更大速度范围内保持最优。在超音速飞行时,进气口的唇口也造成激波,气流通
过激波锋面的时候得到减速。可调进气口可以在不同速度下有效地控制激波的形状和位
置,使气流达到发动机正面的时候为最优速度、最高压力。不可调进气口只能在设计速
度做到这一点,在其他速度下,要么气流速度依然过高,发动机前面几级压缩机非但起
不到压缩机的作用,反而变成风车,使气流减速到亚音速;或者速度过低,大大增加压
缩机的负担。

F-22采用加莱特进气口,也称双斜切双压缩面进气口,或者斜切菱形进气口,不同的说
法,都是一个意思。这个设计比DSI超音速性能好,适应的速度范围更大,但毕竟还是
固定进气口,最终逃不过固定进气口的限制。好在F-22有两台变态的发动机,超巡没有
问题。T-50的超巡性能现在不清楚,T-50的进气口和F-22有所不同,但大路子相似。F-
35采用DSI,只有一台发动机,尽管变态,还是力不从心,最高速度只有M1.6,超巡就
免提了。四代要做到超巡,但中国没有F-22这样变态的发动机,只有用可调进气口来帮
忙,达到足够的超巡性能。四代的进气口上唇可以下垂,像F-15一样,这就是可调进气
口。和F-15不同的是,F-15的可调进气口是暴露在外的,而四代的可调进气口是包拢在
进气口结构内的。四代这样做当然是出于隐身的考虑,但可能造成进气口唇口较厚、阻
力增加的问题。工程设计本来就是得失权衡的过程,只要最终结果得大于失,这就是值
得的。不过四代的进气口上唇下垂如何避免和DSI的鼓包打架,这还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有待更多的细节图片才能解惑。活动上唇和固定外壳之间不可避免的间隙里,如何避
免杂物和尘土嵌进去,造成可调上唇动作受阻,这也是一个具体的工程问题。

有的示意图上,四代的鸭翼是箭形的,但从正面照片来看,鸭翼是梯形的。按照尽量减
少边缘角度的edge alighnment原则,机翼形状应该和鸭翼一致,机翼、鸭翼前后缘对
齐。如果最后证明鸭翼不是梯形而是箭形的,那也无妨,鸭翼和机翼的前后缘不一定需
要左面对左面,左面对右面也是可以的。机翼采用M形或W形虽然也符合edge
alighnment原则,但增加了内角和凸角,增加后向雷达反射特征,能避免最好避免,只
有在前掠后缘导致翼根长于机体长度的时候才不得已而为之。双垂尾的形状估计了鸭翼
一致,有利于边缘对齐。垂尾翼尖斜切一刀,估计机翼、鸭翼也有同样角度的斜切一刀
。米格战斗机的垂尾经常有这么一刀,F-15的翼尖也是这个样子,这是为了躲开翼尖涡
流造成的额外阻力。

四代的鸭翼是全动的,四代的双垂尾也是全动的。已知战斗机中,只有T-50是全动垂尾
,F-22和F-35都是常规的固定垂尾加可动舵面。全动垂尾和全动平尾一样,都是飞控要
求和水平提高的结果。传统的横向稳定的飞机设计中,后机身的水平方向投影面积应该
大于前机身,这样飞机就像风向标一样,在横向是自然稳定的。后机身是指整机重心以
后的部分。现代战斗机的发动机占了飞机重量的不小的一部分,飞机重心越来越靠后,
所以机翼也靠后,造成F-18这样机头像仙鹤一样长长地伸在前面的样子。但这样,后机
身的投影面积就越来越依靠垂尾,一个垂尾不够,有时还需两个垂尾。双垂尾还有额外
的好处,可以把舵面差动动作(也就是同时向外,或者同时向里),充当减速板使用。
像F-18那样的外倾双垂尾的舵面差动动作的话,还可以产生额外的压尾力矩,帮助飞机
及早抬头,缩短起飞距离。外倾的双垂尾还有降低侧面雷达反射面积的的好处。对于远
处照射过来的雷达,入射角基本上可以等同于水平入射,直立的垂尾像镜子一样反射,
外倾的垂尾就明显降低了雷达反射特征。不过外倾的双垂尾在飞控上比较别扭,不光产
生偏航力矩,还产生滚转力矩,要达到飞行员的无忧虑操作,需要较高的飞控水平。四
代比这还进了一步,采用了全动垂尾。全动垂尾变被动的自然稳定为用主动控制达到方
向稳定,好处是可以用较小的垂尾,重量和阻力都较小,雷达反射面积也小,坏处是对
飞控要求进一步提高。四代采用这样极端的技术,说明了成飞对先进飞控的信心。

欧洲“台风”是另一种采用远距耦合鸭翼的战斗机,但鸭翼对飞行员视界有遮挡,而且
必须另加一对扰流片才成产生涡升力

米格-29K用下垂的扰流片控制涡升力的走向和强度

四代则用可动边条控制涡升力的走向和强度,这是另一个世界首创

但四代飞控之变态不在于此,而在于可动边条。在众多侧视图中,不大为人注意的是鸭
翼和机翼之间的边条,有一条清晰可见的缝线,这只能是可动边条。四代的远距耦合鸭
翼注重配平作用,有助于敏捷的机头指向,但对于稳定盘旋所需要的涡升力没有太大的
帮助。欧洲“台风”在鸭翼和机翼之间增设了一对小小的扰流片,用于产生涡升力。四
代大大地进了一步,鸭翼和机翼之间的边条是可动的。由于和机翼在同一水平面上的缘
故,四代的鸭翼略带上反。一般说上反翼增强横滚的敏捷性,但鸭翼面积太小,可能这
点增强可以忽略不计。但鸭翼略带上反,可以增强边条的作用。四代的边条是小小的,
比较狭窄,毕竟在鸭翼后面,太宽大了没用。但这不等于边条就无所作为,尤其是边条
可以可控下垂。可动边条可以强化涡升力,并且可以控制涡流走向。米格-29K也采用了
类似的技术米格-29K也采用了类似的技术,不完全一样,但思路相近。米格-29K的大边
条下有一对可以在起飞着陆是放下的扰流片,这一对扰流片大大增强了涡升力,所以不
需要苏-33那样的鸭翼就可以实现航母上的滑跃起飞。不同的是,米格-29K的扰流片只
在起飞、着陆时使用,对机动飞行没有助益,四代的可动边条在所有时候都可以发挥作
用,这就是全新设计和改进设计的差别,也是飞控的差别。

四代比较引人注意的“倒退”是那一对腹鳍。在传统设计中,腹鳍是后机身投影面积的
一部分,是为了降低过高的垂尾用的,在大迎角垂尾受到机体遮挡时,腹鳍的方向稳定
作用也比垂尾更显著。但四代采用全动垂尾的目的就是用主动控制代替被动的自然稳定
性,在用腹鳍在道理上说不通。即使在大迎角垂尾作用受到削弱时,也可以通过副翼和
襟翼的差动动作造成不对称阻力,达成偏航控制。B-2和YF-23就是这样控制的。事实上
,所有第五代战斗机中,四代(又别扭了不是?)是唯一采用腹鳍的,F-22、F-35、T-
50都没有采用腹鳍。T-50或许可以用推力转向补充大迎角方向稳定性的主动控制,F-22
、F-35可没有这样的能力,F-22的推力转向只能上下动,不能左右动。事实上,在西方
的第四代和四代半战斗机中,只有F-14和F-16采用腹鳍,F-15、F- 18、“鹰狮”、“
台风”、“阵风”都没有腹鳍。苏联第四代的苏-27有腹鳍,米格-29也没有。那为什么
四代回到已经“过时”而且和主动控制思路相悖的腹鳍呢?有可能这是米格I.42的影响
,这是可动腹鳍,用于大迎角时的主动控制,或者这只是四代技术验证机阶段的过渡措
施,作为减小面积垂尾的保险。

F-22战斗机这样的矩形喷口有利于红外隐身,但技术难度较高,边角的密封不容易做好

要是继续采用圆喷口的话,应该做像F135发动机那样的锯齿形处理,尽管这会导致一点
推力损失

四代采用毫无隐身修形的圆喷口,和其他设计细节上高度重视隐身很不一致,只能认为
是技术验证机的原因

和F-22、T-50一样,四代是双发的。现代战斗机已经很少用双发作为弥补发动机可靠性
不足的手段了,采用双发大多是因为单发推力不足,四代也是这样的情况。这样的重型
战斗机只有双发才推得动。现在还不清楚四代采用的是什么发动机,按照惯例,非加力
情况下的推重比应该达到0.7以上,才能保证M1.5以上的超巡。四代的正常起飞重量数
据没有公布,需要多少推力才能达到这个0.7无从估算。事实上作为一号机,采用现成
的发动机也不奇怪,推力不足不足以达到超巡,那也不要紧,有太多的性能需要测试,
等发动机到位了再测试超巡也不迟。另外,发动机喷口不像F-22的二维,甚至是否有推
力转向也不清楚。可以确定的是,没有F-35那样的锯齿形喷口。也就是说,没有对隐身
有任何考虑。考虑到四代对隐身的精细考虑,发动机喷口这样明显的忽略很不可思议,
只能认为这是测试平台,离生产型还有距离。

关于四代,有太多的东西都不知道,连飞机型号都不知道。有人根据机号2001认为四代
型号为歼-20,歼-11之后还没有多少正式的型号,一下子跳到20 有点突兀,但也并非
不可能。四代对歼-10是一个飞跃,用歼-20强调这个飞跃不是不可以。另外,歼-20在
数字上和F-22比较接近,在心理上容易形成和F-22是同一代战斗机的印象,事实上四代
也确实是瞄准F-22的。四代的发动机、飞控、火控、座舱、通信/数据链、武器,还有
基本的重量、载油量、载弹量、翼展、翼面积,这些数据都不知道,现在能看到的只是
地面的角度,飞起来后会能看到更多的东西。还有一些看到了也不清楚的东西,如机翼
下两对鼓包,这可能是控制面的作动器,但作动器的整流罩用不了那么大,更用不了那
么长,可能这里面包含电子对抗设备,或者是非隐身出击时的外挂挂架。

事实上,现在展示的就是技术验证机也说不定,离最终的量产战斗机有距离也不奇怪。值得注意的是,四代应该是隐身、超巡、超机动的有机结合。现在还不清楚四代在这些关键性能上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但可以确定的是,四代的隐身应该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四代是美国之外世界上第一个采用整体式座舱盖的战斗机。整体式座舱盖在技术上要求相当高,不仅要有足够的强度承受气动压力和鸟撞,还要保证足够的透明度和无光学畸变,否则飞行员像老鹰一样锐利的视力就像戴上了地摊上的廉价塑料眼镜一样,在空战中要错失战机。采用整体式座舱盖可以改善飞行员的视界,但整体式风挡(如歼-10)或者框架式座舱盖(如F-35)的视界在实用中和整体式座舱盖没有原则性的差别,采用整体式座舱盖的最大理由是消除风挡框架造成的雷达反射。隐身是一个系统工程,当隐身处理已经需要用整体式座舱盖的时候,全机隐身的水平已经达到了不采用整体式座舱盖就会实质性地影响全机隐身的程度了。换句话说,整体式风挡或者框架式座舱盖的雷达反射特征已经和全机其余部分的雷达反射特征可以相提并论了。这是很高的水平了。F-35、F-18E都没有采用整体式座舱盖,

成飞是造歼-7开始的,几十年来,风挡是陈旧的多框式,在航空工业整体稚嫩时,整体风挡还是根本顾不上的奢侈

歼-10进了一大步,采用整体风挡;四代跳上有一个台阶,采用整体式座舱盖;这里面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技术细节,也是中国航空整体水平的飞跃
四代是中国航空冲击世界最高水平的尝试。短短20年前,中国航空连整体式风挡都无力制造。20年后,中国最先进的战斗机已经到了需要整体式座舱盖才能维持全机隐身。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进步。西方称F-35为袖珍F-22,成T-50为“猛禽斯基”。现在四代出现了,世界上肯定还有人要把四代和西方或者俄罗斯已有的战斗机联系起来,但只要对航空有一丝一毫理解的人,怕也难说四代抄袭F-22。四代的隐身设计上显然采用了从F-22开始的设计原则,但四代和F- 22的相像不超过范冰冰和芙蓉姐姐的相像。四代和F-22四代不光对中国航空是一个里程碑,对世界航空也如此,四代对美国、俄罗斯、欧洲、日本、韩国、印度甚至台海的影响都可以大书特书,但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 在 jprp 的大作中提到: 】
: 帝国时代——王九蛋 2010年12月28日 星期二 06:54
: 在这个寒冷的冬夜,雪花将落未落,黑丝滑上成都的跑道。奔四奔五的中年们长久以来无处安置的青春,终于找到了归宿。
: 谁都知道,土鳖将是帝国。在零年代混乱不堪的不安等待里,黑丝不期而至。
: 土鳖十年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帝国梦醒春风至,黑
: (以下引言省略...)

--
※ 来源:.一路BBS http://yilubbs.com [FROM: 24.52.0.0]

※ 修改:.jprp 于 Dec 30 23:30:24 修改本文.[FROM: 24.52.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1-6-2011 22:52:29 | 只看该作者

Re: 中国四代战机曝光

本文通过一路BBS站telnet客户端发布

这里的网友看来不太关注这个东西

与77元,钱云会相比,
J20滑跑测试也是同样热门的新闻,成都601所大院上爬墙围观的军迷热闹非凡,据说已经有爬墙党争抢树杈摔断大腿了。
首飞可能就是这几天,相比YF22/YF23 1990年首飞,21年后中国也有了,预计8-10年后形成战斗力。

我曾经写:
人家有F16,天朝有j10
人家有F15,天朝有Su27
人家有F22,天朝自有天灵盖
以后就不能这么说了。

爱国青年们激动地说:“带路党们,你们带路的机会越来越渺茫了。”

附图一张,蛋疼网友“穆好古”做的“捉拿平可夫”专单:
简介:平可夫是中国少数民族,移民加拿大后办有《汉和》防务期刊,对tg的军备多有贬抑,又喜好从中文军事论坛盗图,否认自己是中国人。军迷恨之入骨,贴图时常打水印“平可夫不得使用”。平可夫近日飞抵成都,搜集j20新闻,故有“活捉平可夫”的口号。

附图二  青面獠牙小白兔

附图三  腹黑打脸小白兔,擅长下大棋


【 在 jprp (极品人品) 的大作中提到: 】
: 作为曾经的军迷,看到相当于F22的国造战斗机滑跑测试,却再也激动不起来了。
: 不管是不是帝国的春天,屁民却不折不扣的处于暗无天日的隆冬半夜。
: 以下转一篇抒情文:
: 帝国时代——王九蛋 2010年12月28日 星期二 06:54
: 在这个寒冷的冬夜,雪花将落未落,黑丝滑上成都的跑道。奔四奔五的中年们长久以来无处安置的青春,终于找到了归宿。
: ...................

--


※ 修改:.jprp 于 Jan  7 01:59:39 修改本文.[FROM: 24.52.0.0]


※ 修改:.jprp 于 Jan  7 02:08:57 修改本文.[FROM: 24.52.0.0]


※ 修改:.jprp 于 Jan  7 02:09:21 修改本文.[FROM: 24.52.0.0]

※ 来源:.一路BBS yilubbs.com.[FROM: 24.52.0.0]

※ 修改:.jprp 于 Jan  7 02:11:16 修改本文.[FROM: 24.52.0.0]




※ 修改:.jprp 于 Jan  7 02:44:00 修改本文.[FROM: 24.52.0.0]

※ 修改:.jprp 于 Jan  7 02:44:39 修改本文.[FROM: 24.52.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