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 BBS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9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tombkeeper: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1-30-2012 01:35: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012-01-29 17:02

我读大学时,韩寒就挺有名了。中午从学校后门出去吃牛肉面,路边卖盗版书的地摊必有《三重门》。我也曾拿起翻了几页,但不是很喜欢。觉得卖弄得太露痕迹了,像李敖,却只有三分熟。当然,若不喜欢卖弄,就不会去舞文弄墨了。但我更喜欢那些不着痕迹,卖弄于无形之中的作品。有了这印象,所以他后来的小说我一本都没读。只买过一本《独唱团》,读过他几十篇Blog。还是这次“方韩斗”,我才把他的小说找来看了一些。

不过我还真认识几个狂热的“韩粉”。某著名互联网企业的CTO,私下曾开玩笑表示:如果韩寒喜欢男人,他立即和老婆离婚,去向韩寒自荐枕席。我当时嘲笑他——就为一个会写作文的司机?

而作为一个科学爱好者、嫉恶如仇者、无神论者,我读过很多方舟子的文章。他绝大多数作品都很精彩,有理有据,逻辑严密,文笔也好。他历史上打的假,我基本都击节叫好。

不止一次有人问我:方舟子关于医学常识、食品安全等方面的话能不能信?我说他的话90%我完全赞同;5%我不确定;还有5%我不完全赞同。如果你们自己没主意,即使“盲目”相信他,也比从网上瞎搜索来的信息可靠。

所以我完全谈不上“韩粉”,倒可算半个“方粉”。


方舟子在澄清“西瓜膨大剂”“圣元奶粉含激素”等谣言时,被许多人说成替政府说话的“五毛”;在911事件、美军出兵阿富汗等问题的态度上,又被许多人说是美国的走狗;在转基因和中医等问题上的态度,有人干脆怀疑他是美国派来害中国人的奸细。

一个人怎么可能同时身兼这么多的角色呢?历史上最伟大的双面间谍?如果你读过他十几年来的文章,就会明白,实际上他并没有站在任何一边;或者说,他努力站在事实一边。

但是最近一两年,我觉得他从一个喜欢和愚蠢斗争的人,变成了一个喜欢斗争的人。

方舟子喜爱鲁迅,他的“新语丝”也是从鲁迅的“语丝”而来。记得高中语文老师说过:鲁迅晚年,差不多从《且介亭杂文》起,变得不那么讲理了。不知道是不是“与人斗”久了,都会爱上斗争本身,而越来越不在意为什么斗争。


方舟子写过一首诗:《最后的预言》,是方舟子诗集的序诗。读过这首诗就不难看出,在政治立场上,他即使不是右派,至少也是中间偏右。他在很多场合表达过对西方民主、对言论自由的热爱。他虽然未入美国籍,但确实想过要入。只是觉得即使入了籍,回中国探亲仍然要和中国领事馆打交道,而且可能被视为“汉奸”而遭受更多刁难,所以没有入。

但最近几年,他可能被某些右派“公知”的低能给恶心坏了。现在很少再表现右派思想,甚至对国内的右派普遍没有好感。以至于有意无意地总和右派们唱反调。


举个例子。当全民都在说空气污染,谈PM2.5时,他并没有搞关于PM2.5的科普,而是发了一条说吸烟危害更甚于空气污染的微博。然后一连许多条微博都谈吸烟的问题,还顺带把“烟草院士”批了一顿。

因为总不好说空气污染无害,但又不甘看着右派们唾沫横飞洋洋得意——“那就说个更厉害的吧”。好似隔壁老李买了彩电,咱虽说不出彩电的不好,但夸夸楼上老王的家庭影院,心里也畅快些。

后来的刘莉莉事件,右派们一边倒地批张绍刚。他也不好说别的,于是就谈起刘莉莉对“英雄双行体”认识的错误来。方舟子向来是很少对小人物出手的。

“烟草院士”和刘莉莉,看似无关的两个人,横中老方一枪,原因其实相同。矛头对的还是右派:纵然不能抽你一嘴巴,也要喷口大蒜味,恶心恶心你。


韩寒有没有疑点?当然有。方舟子和他的战友们列举了很多,主要可分为两类:

1、因为超常,所以可疑。即中学生不可能做到怎样怎样。

2、因为矛盾,所以可疑。即韩寒等人文章中前后矛盾之处。

所谓“超常”,其实有很多解释,不一定是真超常。

例如,韩寒说自己曾“彻夜阅读《管锥编》”。《管锥编》是百万字的皇皇巨著,内容极多极繁,且以文言书写。一个中学生别说理解吃透,能通读一便也不容易。这有几种可能:

1、韩寒撒谎。

2、韩寒天赋过人,大大异于常人,异到令人不得不怀疑的地步。

3、“读过”,不等于“读懂”、“掌握”。百万字的书,即使是文言,花一个月时间,看一遍完全有可能。

4、“读过”,不等于“读完”。挑感兴趣的读几章,甚至随便翻几页,也是“读过”。

再例如,韩寒在作品中引用了许多中外名著名言。这也有几种可能:

1、这些作品他全部读过。

2、为了写小说临时去图书馆查阅的。

3、读过某些文摘类的参考书,其中包含所引用的这些内容。我曾有一本《中学生作文词典》,区区几百页,古今中外,从莎士比亚到山药蛋派,什么都有。

即使是真超常,也并非没有可能。韩寒的超常再可疑,也不会比25岁的劳伦斯·布拉格和父亲亨利·布拉格一起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更可疑。

2004年方舟子参与打假的“朱涵事件”和这次很相似。朱涵在南京大学物理系读本科的大三、大四两年,发表了八篇SCI论文,其中六篇的通讯作者是他父亲,北师大物理系教授朱建阳。方舟子认为这太超常了,必有“见不得人的地方”。

这种事,确实很可疑。我也觉得可疑,应该质疑。但在没有直接证据的情况下,我认为应止于质疑,而不是仅凭质疑就定性。

后来南京大学组织了鉴定委员会,对朱涵进行考察,认为朱涵有相当的科研能力和学术造诣。但方舟子觉得这是南京大学的包庇,并指出进行能力鉴定说明不了问题,只有证明科研确实是他做的,才有意义。

能力鉴定确实不能证明未造假。但是,什么样的证据才能证明未造假?造假,是可以证明的。但未造假则很难证明。

以论文抄袭为例,你只要找出和A论文雷同的B论文,且B论文发表在先,即可证明A论文为抄袭。但如果要证明A论文非抄袭,则需要证明A论文和世界上所有的论文都不相同。

这就是为什么不能让人自证无罪。

什么样的证据才能证明韩寒作品不是别人代写的?说真的,我想不出。

但在“朱涵事件”中,方舟子对这样一件仅是可疑,而无明确证据的事给出了定性的结论:“这个事件可以做为学校公然包庇造假的经典事例流传下去”。


所谓“矛盾”,也有很多解释,不一定是真矛盾。

例如,韩寒投稿作品常能获得发表机会,而在学校考试作文得分则不高。

这个看似矛盾的问题,其实有很多解释。例如,中国学校里对考试作文的判分,和报刊杂志编辑选稿的标准是否一样?

再例如,韩寒在不同场合,对一些时间、事件的描述有出入。这也有多种可能:

1、韩寒撒谎,因为记不住自己的谎言而前后矛盾。

2、十几年前的细节,很难样样记忆准确。

3、接受采访时,或出于少年人的浮夸,或仅是一时兴起,对记者的描述也有不实之处。

4、某些来源是媒体报道。媒体报道和事实有出入,是常见的事。方舟子本人也吃过这种苦头。

我们没有“人生录像”,不可能事事保存证据。每个人的过去,细究起来,都能找出重重疑点。每一个疑点,都可有多种解释。有证据,当然相信证据。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选择如何对待这些疑点,就决定了我们有怎样的内心,是怎样的人。


那么,韩寒究竟有没有人代笔?我不知道。但方舟子的“揭韩”,到目前为止,尚无一个明确证据。这和他以前多数板上钉钉的打假大相径庭。但他又似乎信心满满。这也有两种可能:

1、方舟子确实无证据,但由于某些原因,让他放弃了一贯的原则,仅凭想象也要“揭韩”。

2、方舟子手握铁证,但为了挖坑让人跳,为了多听几声“扑通”,所以暂时不放出来,到最后再撒大招,一锅端。

如果是第一种可能,我有些遗憾。

如果是第二种可能——我真不希望是这种可能,这已经和实事求是精神无关了,完全是文革式的株连手法。


说到最后,这事最终谁输谁赢呢?我觉得韩寒也许赢,也许输。但方舟子一定不会输。他说过:“要让我承认失败或犯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