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 BBS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1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南方周末记者还原调查过程:关于韩寒,请静候时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28-2012 23:34: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2-02-29 08:46   南方都市报   网友评论 条,    我有话说
  摘要:我们做了大量调查工作,采访了和被点名的几篇文章、小说《三重门》、《就这么漂来漂去》有关的很多人,包括同学、老师、朋友、车友、评委等等,这些采访对象都是我们自己找的,每一条重要信息都经过三个信源以上核实。


  南方周末记者陈鸣

  南方周末记者陈鸣
  一群年纪大的人在墙角围殴一个青年,一边打还一边叫嚷:“你到底吃了几碗粉,拉开肚子给我们看看”。我越来越觉得这个事情充满罪恶。

  如此罪恶的一件事现在居然得到不少人支持,人群躲在几个公知的身后,投掷鸡蛋、砖头、啤酒瓶,齐声吼道:“我们这是为世界好,我们揪出了史上罕见的大骗子”。

  问题是,迄今为止,殴打者手头还是只有“质疑”。他们哪怕拿出一件像样一点的“证据”,也不会像现在这般令人心寒。

  我打过电话给很多我认识的质疑韩寒的“公知”,真诚希望他们提供一些确凿有力的调查帮助,他们都无力提供。甚至有朋友说是因为十几年前见过韩,“当时此人面相不善”。

  我其实是很愿意相信“相面术”的,但我还是抑制住了把这个写进稿子的冲动,因为实在不愿意报社因此被那谁谁谁说是伪科学。

  在围殴青年这件事情当中,越来越呈现的趋势是,信者恒信,疑者恒疑。站队成风,攻讦四起。对于口水仗中的各方来说,查证和辩驳都越来越不重要了,没人管这个,都在按着自己的既有逻辑死磕。

  我一度是个骑墙派,与其坐在电脑前莫衷一是,不如亲自去上海调查一下。正本清源之道,是找到韩当年的老师和同学。他们是见证者,他们知道韩是才子还是草包。

  我们不想帮谁,韩造假,我们就恪尽职守地黑他,韩没造假,我们就旗帜鲜明地挺他。我们做了大量调查工作,采访了和被点名的几篇文章、小说《三重门》、《就这么漂来漂去》有关的很多人,包括同学、老师、朋友、车友、评委等等,这些采访对象都是我们自己找的,每一条重要信息都经过三个信源以上核实。

  质疑方从未切实调查过与韩经历的见证者,我们独力找出来了,姓名俱在,欢迎核查。例如韩寒的同桌和同寝,都是《三重门》写作的第一见证者;例如《杯中窥人》的监考林青,是我们第一个找到的。其实这些人一点不难找,也十分愿意说话,但是之前人们只愿坐在电脑前发表高论,写理论分析文章,就是没勇气去找。

  这个调查一开始我就立下很多原则。最重要的是一条,就是坚决不采访围殴者和支持者。

  在支持者这方,比如路金波、马日拉等等,神一样的队友也好,猪一样的队友也好,我们都没采访。甚至愿意出2000万元助阵的冰冰,即使她长得那么动人,我最后也只能饱含热泪,生生忍住没去采访她。

  为什么挺韩、反韩都不采呢?文章主要写两段经历:1998到2000年,即高一入学到退学;2000到2008年,即退学到开始介入公共意见前。这两段经历,跟现在挺韩、反韩的人没关系。例如那谁谁谁说,“我一直不关心韩寒,以前也不看他的东西”。那我访他干吗?他知道那时候韩寒在做什么想什么?

  甚至在“话语权”处理上面,我们也没有让韩寒多说,看了《南方周末》见报文章的人知道,全文几乎没什么韩寒的直接引语,这样处理是有意为之的,这不是一篇让韩寒说话的文章,虽然看得出来他其实很有倾诉欲,但我们宁愿他少说点。我花了99%的时间采访外围,只有1%的时间给韩说话。

  在调查完成之后,我们又面临一个问题,如何去呈现。真的去写一个A问、B答的所谓“调查稿”吗?

  逐条查证辩驳的事情,智力含量和技术含量都不高,类似口水仗。这不是我们眼界内的事,我们希望展现的是更高一些的东西。其次,我们的稿子既不是为韩说话,也不是为反韩说话,我们是站在一定距离外来看这件事的,我们没必要搅到口水仗中去。

  我认真看过围殴者在网上发的很多资料,一边看一边只能感慨中国语文教育水平之低下。我举个例子,有人说《求医》是韩父代笔,“铁证”是到医生面前痒不见了,这是肝炎的症状而非疥疮。读过此文,稍有阅读理解力就会知道,之所以在医生面前找不到痒处,是因为之前挂号、找医生折腾得身心俱疲,到了医生面前又被气势震慑。这是很简单的文学手法,拿现在的话说,就是为了表现病人对医院的用户体验实在糟糕,结果很多人还猛顶这个“铁证”。

  说真的,就这么一个事情写一篇调查稿,真的是比较低智的一个办法。我需要解答的东西更多。

  编辑给我确立了几个目标。我们文章的第一任务是还原,或曰祛魅。有人说韩寒是神,有人说他是鬼。南周对韩观察多年,从既往信息判断,这个三十岁还不到的人身上标签实在太多、太重,光芒万丈之下很少有人去看他的来时路。我们想呈现一个真实的韩寒,个人特质如何决定了自我成长。我们希望读者看完会说:哦,原来现在的韩寒是这样走来的。

  第二个层面,我们要探讨的是韩寒、乃至一代人的个人价值与命运感。我们一直认为,韩寒最大的价值是人的自我实现。这是他坚持主导自我命运,实践自我价值的结果。这一点是反常规的、独特的、有借鉴意义的。韩寒在自我实现过程中经历的成功和挫折、热闹与落寞、被追捧与被“追杀”,本身具有戏剧性。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也需要回归常识,回归时代。我认为有必要把那个时代还原给大家看。比如人们愿意相信新概念有黑幕,是因为后来韩和新概念的辉煌。然而,正如文中所说,“当二者轨迹交叉,一个正在低谷,一个默默无闻”。如果命运可以这么铺排的话,一台可供穿越十年后的时光机就是必须的。

  至于方韩之争中所涉及的哪篇文章是不是代笔,哪本小说是不是捉刀,韩寒聪明还是笨蛋,韩寒读书还是不学无术,这些只是完成上述两大任务之余,顺手解答和展现之处,这是文章最低层面的要求。

  《差生》和《世界》两稿不是写给当下,更不是写给“口水战”。明确任务后,文章的架构也就明确了。我要做的只是回到那个少年出发的原点,这是一部韩寒前传。一路写到他成为青年,就此戛然而止,再之后的事我一笔不提。有兴趣看后面故事的人自然可以去看《纽约客》欧逸文写的《寒潮》。

  这个文章是面向未来公众的,对我个人而言,我不能写一篇一年后我自己读了觉得弱智的“口水式”文章。对于公众而言,我们不能因为玷污了一个人的清白,而给世界留下遗憾。所以现在赞也好,骂也好,我也觉得你们都太心急了,慢慢来,咱们去时间的那头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