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 BBS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肖鹰:贺卫方与方舟子定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4-16-2012 17:22: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贺卫方与方舟子定律



肖 鹰



在2000年以来的中国,特殊国情所致,成就了一个学术打假斗士方舟子。我所谓“方舟子定律”,是指被方舟子打过假的人士,为数不少的会因为仇怨而变成“终身方黑”――在这些人士自被打假以后的人生岁月中,一切都可能改变,惟有以方舟子为敌的意志不会改变:凡是方舟子所为必然反对,凡支持方舟者必是敌人。

我是同时知道方舟子与贺卫方的。2005年末,我因揭露云南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王卫东严重抄袭我三篇论文,经人介绍,在某私人“打假网站”先后发表四篇揭露文章。当时,持续占据这个网站首页的内容是两大主题:第一,揭露前武汉大学法学教授周叶中抄袭案件,参与揭露的主将就是北大法学教授贺卫方;第二,揭露并批判“打假斗士”方舟子的“假打行径”,并通用诨名“方肘子”。

据该私人网站发布文章得知,当时揭露周叶中抄袭,承受着严重高压,贺卫方教授所表现的勇毅坚执,令我敬佩有加;而“方舟子”,该私人网站所展示于我的“第一印象”,则是完全负面的,这种负面印象以高频出现该网站的“方肘子”诨名印记在我心中,经历数年都没有消除。后来通过媒体了解方舟子多了,而且也逐渐了解到,原来这个几乎可称为“专业方黑网站”的网站主持人,不仅是拼力与方舟子争夺“中国学术打假第一人”的“斗士”,而且是被方舟子公开打过假的“方黑”,我对方舟子的印象才开始了“由负转正”的历程。

对于贺卫方教授,自2005年以来,我一起保持着正面的、而且敬重的印象。他对薄熙来执掌下的重庆当局违反宪法、践踏法律的公开批判,不仅表现了法律人的勇敢担当,而且对于全社会的法治建设具有非常珍贵的启蒙意义。因此,方舟子出来指责贺卫方身为北大教授,多年来只有公共言论而缺少学术论著,故不是北大合格教授的时候,我与许多朋友都认为,方舟子以偏执的思维误判了贺卫方教授,贺卫方以他对中国社会现实的法律人贡献最好地证明了他作为北大教授的资质和价值。

然而,这次以方舟子为代表的学者、媒体人士和公众质疑韩寒事件中,贺卫方教授却令人遗憾地以自己的行为实证了“方舟子定律”。

在2月7日,即已经有大量证据揭示韩寒成名作《求医》、《三重门》等存在严重代笔问题,一些日前公开支持韩寒的公知开始沉默、甚至“转向”的时候,贺卫方发表微博宣称:“@贺卫方: 心理医生不必看,只听公知老鹤言:苦不苦,想想富士康里打工族;冤不冤,看看舟子如何攻韩寒。2月7日 22:36,来自新浪微博。”通过这则微博,法学教授贺卫方以“公知”身份,不仅一笔抹杀了质疑者所做的细致严谨的证据发掘和解析工作,而且毫无举证地主张“韩寒蒙冤”。贺卫方此举,与曾经公开撰文赞美韩寒、日前确信“韩寒无代笔”的崔卫平教授认真、谨慎地观察、分析,对韩寒逐步由“确信”转向“质疑”,正成对比。

在2月7日当晚,不过一小时,贺卫方教授接着又发出第二则挺韩微博:“@贺卫方:【理解艺术文学】有人把艺术文学的创造当做一种经验活,必须有经历,才能出作品。其实,没经历,未必不能通过其他途径获得知识。况且文艺创作离不开想象力,甚至虚构出那种比真实世界还典型的文学天地。贝多芬晚年感叹他的境界只当得八岁的莫扎特;吴承恩无需与妖魔鬼怪同吃同住才写西游记。 2月7日 23:16,来自新浪微博。”这则微博同样无视质疑人士提供的大量证据,抽象地引用文学创作的想象性和虚构性原理粗暴否定对韩寒质疑的合法性。

在挺韩事件中,贺卫方,作为法学教授完全无视证据,不针对证据作驳难,是令人吃惊的。贺卫方所谓“吴承恩无需与妖魔鬼怪同吃同住才写西游记”,是简单采用韩寒的自我辩护。韩寒以吴承恩没有经历西天取经而写出《西游记》的说法,为自己作品严重表现出上世纪80年代前后成年人的生活体验作辩护(《我写下的这些都可以成为呈堂证供 (2012-01-29)》)懂得文学创作规律的人士都明白,显然,贺卫方追随韩寒,将文学创作的想象性和虚构性,错误地解读为文学创作不仅可以脱离生活体验凭空想象、而且这种凭空想象还可以“符合生活”。韩、贺两人信奉的不是文学天才论,而是文学天知论。如果韩寒和贺卫方的“西游记创作说”成立,中国作家最好到火星上定居写作,这样既安全,又经济。
中国文学史研究早已揭示,《西游记》的创作事实证明,因为没有亲身经历,吴承恩写的西天取经,绝不是唐玄藏经历的西天取经,而是吴承恩借助其明代生活体验和学问知识想象的西天取经。韩寒的《求医》、《书店》等作品中呈现的生活,不是1982出生的韩寒在90年代后期想象的上海求医和书店观感,而是切实的、非亲历者不能描绘的80年代初期的上海生活景象和感受。更为严重的是,在这两篇文章中,明明展现的80年代早期的上海生活,韩寒及其父亲在2012年回应质疑中却都异口同声坚称是“实写韩寒经历”(甚至晒出就诊单照片作证)。韩寒父子之辩言,本身就是自我否定,当然,也是对贺卫方教授的否定。
然而,贺卫方最出格的挺韩表达,应是在最近这则微博:“@贺卫方:【莫须有与想当然】陈之藩读小学,某次作文自己甚是得意,居然排名末位。他问国文老师,老师说:你一个小学生,绝不可能做出那样的作文,一定是从杂志上抄袭而来。陈说绝无此事。老师答:你如果说你不是抄的,拿出证明来。证明自然是拿不出了的。他既委屈,又无奈……http://t.cn/zOp9gSm 4月15日 10:57 来自新浪微博。”
这则微博和上则微博都没有直接提及“韩寒”,或“韩寒事件”。然而,贺卫方在质疑韩寒代笔事件正好经历三个月之际发布这个微博,绝然不会是“莫须有与想当然”的。无疑,他是要在事件进入终场时期为自己此前所言“冤不冤,看看舟子如何攻韩寒”作一个“公知+法学家”的定论。当然,法学教授和公知贺卫方先生在此则微博中非常高妙地援用了中国官场的影射术。
在4月15日,无论其本身立场如何,还有多少真正关注并且持续阅读了“质疑”与“捍卫”双方言论、文献的学者,会坚持认为质疑韩寒代笔并且指认他没有能力和条件是创作《三重门》等作品是“莫须有与想当然”?贺卫方教授可以不读、不信方舟子,甚至也可以不读、不信其他质疑者,但是,法学教授贺卫方先生,既然坚持须用证据说话(而且他过去在批评重庆当局就她是如此主张的),那么,至少应当看看韩寒在回应质疑中的前后矛盾、常识错误、粗野无理和言而无信,当然,同时必须以法学家的眼光考察一下4月1日出版的署名“韩寒”的《光明与磊落》。
这部署名“韩寒”的《光明与磊落》向我们展示的全部被称为“韩寒手稿”的影印物向我们呈现双重景象:一方面是几乎无一句删改、绝无仅有的整洁的,却如韩寒自我一再宣称的“一次成型”的“手稿”;另一面这个“手稿”充满了错、别、漏字,抄写错误集中表现在常用语、成语和文史知识名词,大量抄出“精野无礼”、“破着头发”和“四两拔干片”等这样令人无语的文字。写作20万字长篇《三重门》,不仅引经据典,而且“一次成型”;“一次成型”的“手稿”却又充满令人匪夷所思的常识文字错误。
这个《三重门》的作者,究竟是谁,我们可能永远找不到直接证据。但是,我们可以肯定,《光明与磊落》复印的“手稿”书写者,是一个文史知识没有达到中学及格水平的人,正如这些“手稿”只能是“抄写稿”而不是“原创稿”一样,抄写者韩寒绝不可能是《三重门》的作者。
贺卫方教授如果不是“莫须有与想当然”的坚持挺韩寒,就当解释这个矛盾:韩寒,今天作为30岁的成年人写一封不过200字的微博短信(致媒体人士石述思)都逻辑混乱、病句连连,怎么可能在13年前、17岁时数月间完成一部“包含巨额知识”的长篇小说,而且可以“一次成型”,做到几乎一个句子都无删改?
在4月15日博客文章《莫须有与想当然》中,贺卫方引用一美国教授的话说:“如果你不能查出你学生是抄来的,你就不能说他是抄来的。你的学生并没有义务去证明他不是抄来的,这是罗马法的精神;文明与野蛮的分际,就在这么细微的差别上。我觉得这是常识,你却觉得这是个问题,好奇怪!”(陈之藩《时空之海 散步 看云听雨》)美国教授、陈之藩先生和贺卫方都赞成符合“罗马法精神”的常识是“指控必须举证”,这是“野蛮与文明的分际”。自始至终,贺卫方教授均指控方舟子所代表的质疑是“莫须有与想当然”地加以韩寒不白之冤。那么,为了履行符合“罗马法精神”的常识,文明而非野蛮,贺教授难道不当以法学家的声誉举证担保韩寒在《光明与磊落》中不是以用“手抄本”做“手稿”吗?
作为贺卫方教授的一位关注者,我发现,除了在韩寒这件具体事情上,贺教授至今仍然保持着一个法学家的理性和正气,是以文明的形象站立在野蛮的对立面上的。然而,在韩寒事件中,贺教授虽然表达不多,却非常机智而鲜明地与野蛮为友,而背离罗马法精神的常识了。以我对贺教授的理解,我是绝不相信贺教授的文学和文化判断力会低于足以鉴别韩寒真伪的水准。显然,在方韩抗争中,贺卫方执拗地违背法理常识和文化常识,毅然绝然地站在方舟子所打击的韩寒一边。我相信,因为早前打假斗士方舟子所谓“贺卫方做北大教授不合格”定性对贺教授的严重误伤(我认为),致使贺教授在韩寒事件成为一位实证“方舟子定律”的人士。反之,贺卫方教授绝不至于如此反常,而且孤注一掷。
很巧,也是一度被方舟子严厉追打的李承鹏先生,在对韩寒事件沉默了三个月之后,终于日前出来用微博表达说:“@李承鹏 :中国民主之障碍:追求民主的一些人们,因为人微言轻、屡受打击,为壮大自己开始寻求志同道合者,遥通声息,拔刀相助…慢慢地,形成一个又一个圈子,一个又一个饭局…后来,这个景象变成了拉帮结派,互戴道义安全套,宏观民主概念正确,具体事情却双重甚至多重标准…最后远离民主本质,走向自己的反面。 4月14日 22:59来自新浪微博。”
李承鹏的表达,笔法如贺卫方,用的也是影射术,只有在当前背景上才可能解读于韩寒事件。但是,从李承鹏,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次事件提供给他的是反思与自审。据悉,李承鹏不仅方舟子有过节之故,而且在公共媒体上与韩寒是多年唱和之友。在这个历史背景上来解读李承鹏的表达,我与许多网友一样,是非常赞赏公知李承鹏的独立和批评意识的。无疑,他突破了“方舟子定律”。与之相比,贺卫方教授就令人遗憾地致使自己完全成为“方舟子定律”的囚徒和牺牲者。
在当代中国公共文化环境中,贺卫方不能突破“方舟子定律”,是一个当认真研究和解读的个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