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 BBS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7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到底什么是“知识分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7-19-2012 01:57: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邝飙/漫画

多次想谈谈知识分子,可红尘纷扰,教授三妈、微博约架、校长尽孝……每到临笔总会兴趣索然。近日拜读台湾作家杨照的一篇博文,大受启发,又有了动笔的冲动。杨照先生说,他在大陆常常被问到公共知识分子的问题,他觉得这个问题极难回答,因为“应然”与“实然”之间有很大落差。他建议,先别忙着问怎么看“公知”,先冷静耐心地问:到底什么是“知识分子”,谁是“知识分子”,谁根本不是,我们才有办法真正进入关于“知识分子在中国”的现实讨论。

不“公共” 无“分子”

什么是知识分子?这一问题似乎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脑力劳动者嘛。可今天社会,除了专家、教师、律师、记者、科学家外,还有公务员和企业职工都在从事脑力劳动,他们是不是知识分子?

给知识分子下一个准确定义很难,有人细分为知识分子、知道分子、识字分子,但这是一个知识量的等级排序,并不能提供知识分子的内涵;还有人加上“公共”两字,以区别传统意义上的读书人和有学问的人,其实也大可不必。

杨照先生认为,知识分子最简单、最清楚的定义是:以知识力量介入社会,影响社会的人。所以,应该用两项条件检验知识分子:第一,他必须“介入社会”,不能只在书房里追求自己的知识精进;第二,他介入社会的方式是靠他的专业知识,而非其他。

说得再明白一点,知识分子可以受雇于某个机构或单位,但如果他的想象和工作始终局限于这些机构的范围之内,他就将变成纯粹的专家和技术人员。按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的标准,要想拥有知识分子这一头衔,“必须把他们在特定文化领域里的特殊专长和权威,用于这一领域之外的政治活动”。以爱因斯坦为例,如果他利用其权威地位,对国际政治发表评论,那么他就是一个标准的知识分子;如果仅仅只是发明原子弹和创立相对论,那么他就仅仅只是一个科学家。

罗恩·艾尔曼说:“知识分子也许‘靠’思想而活,但他必须‘为’思想而活。”可这样一来,就把很多人排除在知识分子之外了。

坚信思想力量

西方知识分子有两个源流,一是东欧、俄罗斯和波兰,“intelligentsia”一词最早来源于19世纪的俄国。当初指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等身属上流社会阶层,却接受了西方教育、具有西方知识背景,对俄国封建专制制度持强烈批判态度的群体。二是法国,“intellectual”跟1894年法国的德雷福斯事件有关。德雷福斯上尉遭遇不公,左拉、雨果等一批具有正义感与社会良知的知名人士站出来为其辩护,于1898年1月23日发表《知识分子宣言》,因而被其敌对者蔑视地称为“知识分子”,当时这个词的遭遇,就如今天一些人在微博上使用的“公知”,通常含有贬义。

要说明的是,与那些使用“公知”一词的人通常所想象的不同,西方知识分子大多出于左翼,他们是理想主义者,是人类普遍价值的维护者,是自由与正义的捍卫者,是思想的生产者和提供者。从德雷福斯事件到存在主义作家让-保罗·萨特与雷蒙·阿隆的论战,往事并不如烟,知识分子的英雄传说令人神往。

中国历来有“士”的传统,远的不说,傅国涌在《文人的底气》一书中,就对百年中国言论界的知识分子进行了很好的梳理。而上世纪8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无论识字、知道还是知识)群体中那种“天降大任于斯人”的豪迈情怀、那种忧国忧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仍然在我们这个时代薪火相传。茅于轼、贺卫方、吴敬琏、江平、于建嵘、萧瀚、秦晖以及一些供职于大学、法律界、媒体的教授、律师、新闻人,他们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对每一起不公不义事件的揭露和阻击,对人类普遍价值的坚定捍卫,对真理与真相的执着追寻,都在传达一个强烈的信息:这个社会不只有知识的传授者,还有知识与思想的“立法者”。荜路蓝缕,日拱一卒;锲而不舍,孜孜以求。坚信思想力量,社会方能美好。

有些人为何令人失望

当知识分子作为思想、观念立法者的形象被形塑后,对知识分子的批评通常来自知识分子自身。阿隆出版《知识分子的鸦片》的30年之前,朱利安·班达就著有《知识分子的背叛》,描述一幅思想世俗化的图景。尽管此后艾尔文·古德纳在《知识分子的未来和新阶级的兴起》一书中热情洋溢地宣称,这一阶级是“现代社会中最进步的力量”,但是持悲观看法的大有人在。

拉塞尔·雅各比著有《最后的知识分子》,感慨波希米亚精神的衰微;弗兰克·富恩迪在《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一书中,对知识分子的贬值、公共生活的弱智化、精英的平民化、文化上的媚俗化表示沉痛哀悼。

这些悲观论调一脉相承,担忧权力、金钱对知识分子的诱惑与干扰。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大学、研究机构扩张,一方面将知识分子吸引到校园和公司,另一方面校园、公司的各项规程、论文指标和考核,无不损害知识分子自由的心灵。

悲观的理由还不只这些。马克·里拉在《当知识分子遇到政治》中,以海德格尔等人为例,叙述了古老的“叙拉古情结”,探讨知识分子如何甘愿成为集权、专制的奴仆。

不得不说,上述这些现象和人,在当今社会都有市场,而且是很大的市场。这些人对公共事务发表看法,也算是知识分子的一员,或者说是“公知”,可他们一边围剿、攻击那些讲真话的知识分子,一边用恶劣的语言和行为示范矮化甚至妖魔化知识分子的整体形象。与此同时,作为他们的论辩对手,一些人也甘于拉低底线,失去了知识精英应有的辩论风度。

现在,北大教授孔庆东因“三妈”名扬四海了,微博约架的法大吴教授大有后来居上之势。有人将这场打架归结为理念与观念之争,我看过于拔高了,它与自由民主无关,与左右之争无关,与真正的知识分子无关,充其量,只是一个口出脏话的男人被一个不甘受辱的女性教训,故事本就如此简单。

这个社会不只有知识的传授者,还有知识与思想的‘立法者’。荜路蓝缕,日拱一卒;锲而不舍,孜孜以求。坚信思想力量,社会方能美好。

李常往来

真正“完整的一代”

上期说“别把90后想简单了”,立马有朋友质疑以年龄段归类是否准确。@汤嘉琛说,以出生年代作为划分标准,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更多的是不合理。如今人们评判90后,很像10年前人们评判80后,乃至20年前评判70后。@韩东记认为,他们离90后已经很远了,叫他们00前可能更适合,目前初中学生年龄大体是:初一99年,初二98年,初三97年,这样看,初二学生刚满14周岁。而现在的孩子什么样,做过他们家长的想必心里最清楚。

@南方王世军说,公民意识的觉醒与年纪无必然联系,而是从小一以贯之的生活方式,这是进步。@魏英杰则提醒不要过于乐观,虽然70后80后90后的说法都是一种概括,但他其实不太喜欢归类。90后有很多正面,也有不少负面。他们为维护权益上街,可出手的不也有90后?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这也是不对滴。深圳朋友@文不弱建议应该持续观察,90后可能比80后的人群构成更复杂,这里有城市90后,农村90后,生活在城市的农村90后,有权贵的,有乡村的,也有边缘的。此篇文章着重讲述了90后的积极一面,而90后的不积极的一面也需要关注。

在广州一所高校任教的@谢勇老师认为,一代代青年的变化正是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代际更迭即是历史演进。而于90后,当特定历史时期的恐惧渐渐被时间驱散,当伴生于互联网成长的一代人乃至更后者渐渐长大,当双面生活中的假面随着时间愈发丑陋荒诞,变革也随即到来。

好友@单士兵在评论中用诗一般的文字为这代人鼓劲:在中国,90后肯定不是“垮掉的一代”,更不是“盲从的一代”。他们可能是真正“完整的一代”。没有战火纷飞,扔下历史包袱;进入网络时代,仍有思想禁锢。告别承受应试教育,感受公民精神。这代人是野草,有被践踏的一面,但更能见自由蓬勃生长。

话头:北大校长周其凤为母拜寿长跪膝前,谁知却引来非议。现场照片中的“违和”感和祝寿的隆重排场多多少少冲淡了人们对于周校长孝子行为的感动。可也有人说,“作秀”的莫须有指控和话语暴力。

喊话:老话说百善孝为先,周其凤真讲孝道,不为错。老话还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孝也应推己及人。当北大教授孔庆东直呼三妈时,周其凤校长不是严肃处理而是极力维护,说明其心中根本就没有“孝”念。对别人的妈不孝,对自己的妈也不可能孝。

话头:教育部起草《关于对学位论文作假行为的暂行处理办法》,其中规定,学位申请者的学位论文出现购买、他人代写或者抄袭、剽窃等作假情形的,取消其学位申请资格;已经获得学位的,依法撤销其学位。取消学位申请资格或者撤销学位的,从处理决定之日起3年内,各学位授予单位不得再接受其学位申请。

喊话:溯及既往么?“最年轻市长”周森锋曾被质疑论文作假,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厅长被清华大学称为“论文博士”,是否不了了之?

话头:林女士打工十余年的全部积蓄10.5万元被同事骗光了,到派出所报案一年多时间没有任何动静。事主找到汕头公安局龙湖分局局长的办公室时,珠池派出所所长冲过来指着鼻子大骂:“你干嘛来找我们领导,给领导添麻烦!”

喊话:舆论将批评矛头对准这位“护主”心切的派出所所长,而我更感兴趣的是当时那位分局局长的反应,是出面制止这位所长,还是在一旁冷眼旁观,或是对自己的下属护主心切表示激赏?

话头:江苏省淮安市正式出台《关于同步公示拟提拔干部财产的暂行办法》,决定自今年8月1日起,对淮安市、县两级拟提拔乡(科)级以上干部全部实行财产申报公示。具体操作细则尚在研究制定中。此外,干部财产公示的内容暂不对公众公开,只在内网公示。

喊话:公示变“内示”,实则不公示。改革不是玩文字游戏!

本版撰文:李鸿文

欢迎拍砖:新浪微博@鸿文开腔

邮箱lihongwen608@sin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