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 BBS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8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跨过PX这道坎是中国人必修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10-30-2012 14:05: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跨过PX这道坎是中国人必修课
[9602]人参与
世界各地的“邻避运动”
导语
近日,宁波镇海因大型化工项目起了一场风波。继2007年厦门,2011年大连之后,PX项目再次成为主角。在《PX项目会摧毁大连吗?》中,曾经介绍过什么是PX项目,危害究竟有多大。
但问题在于,为何中国人偏偏要跟PX项目过不去呢?进一步说,为什么中国人对大型化工项目的污染啊越来越敏感了呢?这里既有欣喜之处,也有值得疑虑的地方,PX项目,是中国人需要好好品味的一堂课。…[详细]

+收听
01
“反对污染”的是与非
“邻避运动”毫无疑问是权利意识的觉醒
近年来,各地因环境污染问题导致的群体性事件呈增长之势,这表明,经历了多年的快速增长之后,人们真正开始重视污染这一问题。 以宁波镇海而言,作为一个化工重镇,多年来发生过不少化工事故,当地的健康风险也比别地要大,这次反对PX项目的“邻避运动”(Not in my back yard,不要在我的后院搞项目),可谓是水到渠成。这毫无疑问是民众权利意识的觉醒。…[详细]
但在PX项目上发力有若干遗憾
但这次之所以在PX项目上爆发出来,有其必然性。因为此前,厦门、大连的两次PX项目风波,已经让全国的媒体和民众知道这么一个“威胁很大”的污染项目,因而比较容易获得同情与关注。
但PX究竟是什么呢?化学界公认的低毒物质,全球各国PX装置近年不断上马,日韩刚合资在韩国新开了一个百万吨的全球最大PX项目,日本横滨的PX装置与居民区仅一路之隔。而中国已经有了十几个PX项目,年产能数百万吨,迄今未曾出现过特别严重的事故。
也有人认为,PX本身可能无多大毒性,但生产过程中会有剧毒物产生。实际上,PX本身的致毒性和化工厂本身的安全性其实没什么必然联系,在这方面,PX项目与别的化工厂炼油厂并没有什么区别,这些项目同样会产生有毒物质。化工厂安全与否,是由环评报告来给出答案的。
如果仅是认识上与科学事实有偏差,那还可以理解。人总是趋利避害,与自己生命健康相关的东西总是会考虑最坏的情况。因此,民众对污染项目的描述即便有所夸张,也是很正常的。
但遗憾的是,人们对PX项目的反对,更多的是源于传言对PX的描述——“高毒性”““高致癌性”“易爆炸”“秒杀一座城市”等等,这些描述可谓夸张得离谱。但从厦门到大连再到宁波,这些传言轻易地将民众对化工产品的恐惧,对部分官员和企业家的不信任放大开来。
而最遗憾的是,这种网络时代突发性的群体性事件,不可避免地与谣言、过激行为相伴随——为了让反对的声浪变得更大,为了给当局施加更多的压力,这种做法无疑是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的。
当然,也有人质疑称,在强势的政府前,环评、听证、施工监理都只是做做样子。而以中国安全生产的不良记录,就有理由反对这种化工项目。
然而,再怎么说,这并不是用谣言或过激行为来反对化工项目的理由, 正如“为了创收”并不是可以忽略民众安全的理由。…[详细]
不妨看看美国人怎么反对污染项目
近年北美最大的环保运动之一,就是反对美国加拿大合作的“拱心石” 项目——贯穿北美的输油管线。这个项目的反对者认为,输油管可能会发生泄漏,造成严重的环境灾难。抗议者曾包围了白宫,甚至有数十人在抗议时被捕。

美国示威者举着一个巨大的输油管道模型在美财政部大楼抗议
不过,与中国突发式的社会松散行动的区别在于,美国人的反对行动最先来自于学术机构和NGO的质疑,然后是社会的相关环保组织的推动,然后是50名议员联名上书,然后是白宫官员回应,然后媒体跟进挖掘报道,次序井然。对项目支持或者反对的双方,在项目的很多技术细节问题上进行了深入的辩论,最终迫使奥巴马政府推迟批准项目的日期。
无疑,这才是值得仿效的反对污染项目的方式。相比之下,利用谣言刮起的反对之风, 就算一时能让项目终止,日后找机会复工,或跑去一个媒体欠发达的地区,谁又能奈何?
02
跨过PX项目这道坎,是中国走向现代化必修一课
“邻避现象”是世界性政策难题
事实上,并不是只有中国面临要“邻避现象”带来的苦恼。随着人类的要求越来越高,现代世界正在从“工业社会”向“风险社会”。人们要求享有的不仅仅是科技成果带来的福利,还要求规避各种可能存在的风险。
因此,传统的工程规划决策程序便遭遇了挫折。以往政府在环境议题上以专业成为解决环境问题的唯一法则,强调问题属于专家的专业问题,非一般人所能理解,因而排除民众的参与。而现在不同了,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了,他们需要了解污染项目风险有多大,希望能参与决策——他们怀疑政府和企业是否低估了污染风险,怀疑政府和科学家是否已经结成了“利益共同体”,从而不断地提出反对意见。当然,最好的选择就是大型项目别建在我这里(Not In My Back Yards),这便是“邻避运动”兴盛的由来。
如今国人越来越积极参与反对污染项目,只不过是加入了这股世界潮流而已。
中国污染项目的宣传逻辑、以及“官民相隔”加剧了矛盾
在中国语境下,政府一般通过“技术先进”、“公共利益”等话语,对污染项目的技术风险进行“安全叙述”,试图给民众灌输一套“不要怕”的认知体系。这个认知体系包含着三个意思:它是“技术安全”的, 所以不怕; 即使怕, 但这是“依法行政” 的结果, 所以必须支持; 如果不支持, 就是对抗公共利益, 因为这是“民心工程”。 这就是有着中国特色的一套安全叙事逻辑。
然而,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人们风险意识的觉醒,很容易就对这套安全方面的宣传抱有怀疑——因为这些知识都是被灌输而来,没有谁验证过到底是否这样。而与此同时,民众与对这套说辞负责的官员隔得又太远:民众罕有与行政主官接触的机会,民众的呼声和建议很难到达官员手里,民众对责任官员的认知,往往停留在“以人为本”“尊重群众”等口号上。这种“官民相隔”,进一步加剧了人们对污染项目的怀疑。
这种怀疑不仅放大了人们对污染项目的抵触情绪,在很多情况下,还让很多官员为了“维稳”甘愿放弃原先对污染项目的陈述,已敲定上马的项目也不敢继续执行,美名曰“尊重民意”。

台湾某地农民反垃圾掩埋场与当局拉锯10年
然而,这种“鸵鸟态度”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在台湾,也曾发生过民众就垃圾焚烧厂与当局发生过激烈对抗的事例,民众用各种激烈的手段表达不满,但官员始终认为专家的说法没有问题,不尊重事实、不尊重科学的是民众,并用强硬的手段依法处理了扔石头闹事的人。这场对抗持续多年,最终当地民众无法坚持,“邻避运动”宣告失败。这些台湾的官员之所以能够坚持原先的政策,而不盲目与民众妥协,正是因为与民众打交道经验丰富,从而能实事求是地执行法律赋予他们的权力。…[详细]
宁可消耗一时的社会成本,“邻避运动”仍应积极、并进步地展开
污染项目官民博弈的结果,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发展的状况。并不是政府“尊重民意”就是正确决策,也不是民众“敢于发声”说的就是真理,关键是在于能否官民博弈出一个真正符合多数人利益的、科学的、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决策。所以,“邻避运动”是推动法治、政府管理和公民参与水平的很好机会,欧美社会这些年的进步很大程度上就来源于此。
那么,是否在每个污染项目上都积极开展“邻避运动”,官民博弈就自然能达到最好的结果呢?当然不是,各地PX项目风波中充斥着谣言、过激行为、维稳意识的冲突平衡只会让决策变得更糟糕。
那么,这个博弈应该如何进行呢?事实上,2009年的番禺垃圾焚烧厂风波就给全国民众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案例。对焚烧厂项目忧心忡忡的业主们,自发地寻找政府“安全叙述”的漏洞——学习及吸收以往不会碰触的专业知识,了解以往不会去了解的法规,寻求与政府立场不同的专家的协助,在参与过程中打破专家与非专家的界线,并组织起了有力的反对组织。在与政府进行多轮沟通后,拿出了有力的说法,迫使当局暂停了项目,考虑重新选址。
这样的“邻避运动”,不仅符合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很好地训练了公民,也让政府决策的标准变得更高。即便这些运动会消耗一时的社会成本,还是非常值得进行的。…[详细]
03
从制度设计上让污染项目减少争议
“邻避运动”凸显制度设计的重要性
英国社会学大师吉登斯曾指出:“对于某种新风险情形的公开宣布, 就像疯牛病事件所表达的那样, 必产生深远影响。如果一项风险被公布出来, 或者经过政府干预而被赋予了‘官方’ 性质, 然而事实上却是人为夸大或者最后什么也没发生的话, 批评家就会说这是‘谣言惑众’; 但是, 如果官方认为这事风险很小, 因此对是否要公开宣布持谨慎态度, 那么批评家们就又会说这是‘掩盖真相’”。
由此可见社会政策的制定之难。由于“邻避运动”不断的出现,而整个社会又不得不必须解决“污染”这一问题,这对环境政策的制定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遵循科学、从制度设计上让污染项目减少争议就变得非常重要了。
举例来说,美国一家智库“卡图研究院”(Cato)曾经设计过一个以市场化方式解决“邻避问题”的方案,称之为“反向抬价拍卖模型”。它包括以下三个环节,缺一不可。第一是津贴原则,凡是给周边居民带来风险的项目,必须由政府支付津贴,用于提升当地社区的公益、环保、福利设施和服务,以此作为补偿。第二是多点原则,从一开始就提出多个可选的地点,不是只定一个。第三是拍卖原则,就是将该项目加上津贴款项,在多个选定的地点中拍卖。现在先假定一个津贴额度,比如5000万元,作为起拍价。假定没有一个地区愿意接受,表明大家都认为,这个价格补偿不了风险。于是需要将津贴额度提高到6000万元,还不行,就提到7000万元……直到有一个地区愿意接受为止。
一定有人问,各个地区无限抬价怎么办?事实上,建设方必然有一道上限,超过上限后就意味着,公众认为风险极其大,大到无人能够补偿,项目应当取消。
如果在中国,能够做到用这种方式的决策,污染问题的争议相信就能大大减少了。…[详细]
结语
从厦门到大连再到宁波,民众的行动让人鼓舞,但PX这堂课,中国人仍未上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