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 BBS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11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王丹狱中回忆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6-20-2009 08:27: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文通过一路BBS站telnet客户端发布

《王丹狱中回忆录》                   
目录           
序 我们被我们的正义所鼓舞
第一章  初入秦城监狱 
第二章  诗与心情 
第三章  患难之交
第四章  铁窗墨香 
第五章  狱中轶闻
第六章  寂静中的骚动  
第七章  大审判 
第八章  告别秦城 
第九章  新的环境 
第十章  新的难友 
第十一章 内心的潜流 
第十二章 漫漫长夜 
第十三章 重返自由

             第一章 初入秦城监狱
 
      公元1989年的6月4日,毫无疑问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天,就在这一
天的早上,我离开了学习、生活了两年的北京大学,踏上了逃亡的旅程。在将近一个
月的时间里,为了躲避当局的全国追捕,我辗转于大江南北四个省市,最终回到了北
京。这一“自投罗网”之举,终于使我开始了生命中一段奇特的历程。   
我是1989年7月2日在北京市西城区福绥境附近被捕的。先是押到昌平县小汤山
一个秘密处所,7月3日夜里转移到秦城监狱。从这一天到1991年4月2日,我
在这座中国最高监狱中被关押了一年零九个月。在这以后,我被转押至北京市第二监
狱开始正式的服刑生活。至1993年2月17日被当局以“服从管理”和“积极参
加劳动”为由假释出狱。
  
      人的一生,难得遇到几次重大的历史事件,因此一旦适逢其会,往往会在心中
留下极为深刻的记忆。现在距离我被捕已有五年之遥,但当时的经历和感受我仍记忆
犹新。   
      
      应该说,对于自己的被捕入狱,我早就有思想准备。早在开始在北京大学主办
“民主沙龙”时,我就清醒地估算过自己行为的风险性。1989年上半年我邀请老
资格的民运人士任畹町到北京大学43楼430室参加“民主沙龙”时,就曾半认真
,半开玩笑地向他请教过一旦入狱应该注意的事项,因为我知道他曾因参加1979
年的“西单民主墙”运动而被判刑四年,在这方面具备经验。记得当时他告诉我“如
果单独关押,一定要坚持练习说话,以免长期不说话导致口齿不清”。八九学潮爆发
不久,当局的“四·二六”社论出笼,使我清楚地了解到自己的危险处境,做好了随
时被捕的思想准备。四月底在高校中就有小道消息流传,说政治局会议上点了吾尔开
希和我的名,甚至有人说已内定吾尔开希是“反革命宣传煽动罪”,而我则更为严重
,是“颠覆政府罪”。这类消息的可信度虽然不高,但我绝对相信一旦运动失败,当
局不会放过我。记得我还曾向也因参加民运而被判过刑的陈子明询问过政治犯在大陆
监狱中的待遇,子明告诉我“政治犯不会受一般刑事犯的岐视”。

  “六·四”以后,当局在全国通缉以我为首的21名青年学生,正在外地逃亡的
我已经明白,这一次我是无论如何也要进监狱了,所以七月二日那天,从发现被“尾
巴”盯上,一直到被便衣扭住胳膊,我始终没有惊慌失措。在福绥境派出所,我听到
便衣在电话里大声向上边汇报喜讯,居然说“小王被抓住了”!这个令人奇怪的“亲
昵”称呼还不禁令我暗笑。押往小汤山的路上,他们一直按著我的头不许我向两边的
窗外看,这时我就默默地在心中告诫自己,要做好应付各种可能性的准备。在小汤山
等候第一次审讯的时候,我的内心非常平静,此时的心情可以说要比东藏西躲的时候
踏实得多,坦然得多了。闲坐无聊,我还向看管人员要来一本我新买的“读者文摘”
。到现在我还觉得不可思议的是,一卷在手,我看得津津有味,几乎忘了自己身在何
处。   

     七月三日夜,在深沉的暮色中,我被押送到秦城监狱。   
     
     尽管他们拒绝透露羁押地点,但大致方向——北京的西北方我还记得,再加上
过去对秦城监狱有过不少耳闻,所以我心里大致可以猜想得到这里就是秦城——一座
浓缩了中国四十年政治上的风雨坎坷的监狱。   我一生中都将记住1989年7
月3日傍晚这一时刻,它在我生命历程中打下了一个深深的烙印。现在以一个自由人
的身份回顾那段不自由的生活,心中真是感慨万千。记得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所研究
员,著名异议人士张显扬于1988年5月在北大电教报告厅参加“传统文化与现代
化”讨论会时,说过这样一段话:“在社会动荡时期,能够扮演为数不多的几个悲剧
角色之一,我感到无上光荣。”此时我也有同感。失去学业,尤其是失去自由是一件
可悲的事,但这种“悲”绝不是悲哀,而是悲壮。能够把个人的不幸与民族的悲壮如
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至今仍感到无上光荣!   
车子通行无阻地驶进秦城监狱一道道大门,停在一座灰色小楼前。我先被带到类似传
达室的一间屋子里,受到极为仔细的搜身检查,腰带和鞋带也被拿走,随后又发给了
饭盒,塑料勺,手纸和几件贴身的换洗衣服。捧着这些东西,我随着管教人员进入楼
里的一道铁栅门。好奇心使我一边走一边打量着四周。这时已是晚上八点多钟,天完
全黑了,狭窄的走廊里灯光昏暗,右边是一排仅有一人宽的小门,那显然就是牢房了
,我们的脚步声在空荡荡的楼道里引起沉重的回声,整个气氛显得阴森而压抑。  
 
      
      “分配”给我的是一筒的第一个房间——六号。这是一间约有五平米左右的小
屋,窗口相当高,玻璃涂上了白色的“腻子”,靠窗的墙边有一排暖气,旁边就是床
。所谓床,实际上是一层铺在地上的木板,类似日本的“榻榻米”,可以并肩躺下两
个人。从床到门口有两平方米左右的空地,靠西边的墙前有一个水泥砌的洗手池,安
有自来水龙头;从洗手池到门口的墙角有一个坐式搪瓷马桶,没马桶盖。门有两道,
外面是一道木门足有一指厚,门的上部有一个镶有玻璃的小圆孔,如同日常家庭使用
的防盗“猫眼”一样,供哨兵和管教向内窥视;下部有一个可伸进一手指的小木门,
供送饭进来之用。里面是一道铁栅栏门,这道门平时总是锁着,除非提审,连哨兵也
不许擅自打开。后来我常想,如果发生了地震,我们根本别想来得及跑出去。屋内四
面都是白墙,显然是新粉刷过。在广场上绝食、静坐的时候,曾听说过当局为了作好
镇压的准备,已经腾空了几座监狱。为此北京科技大学的十几名学生还去徐向前元帅
家询问,遭到断然否认。现在看来,至少是秦城显然已提前作好“接待”我们的准备
工作了。后来我才知道,每一个筒道有六、七个房间,像六号这样的是最小的,专供
单独囚禁之用。其他号都有六号两倍大,人多时可以关十几人。我曾听不止一个哨兵
半开玩笑地对我说过,部队里只有团级以上的军官犯了罪才有可能如此单独关押。看
来在当局的眼里,我的“级别”还不低呢!   

      进入这间小小的牢房,我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忽然想起了中学课本上的一篇文章
——伏契克的《绞刑架下的报告》中的第一句:“走过来是七步,走过去也是七步。
”这是写他当时被关押的那间牢房的长度。为了作一个“中外监狱设施对比”,我放
下东西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也用步伐丈量了一下室内的面积,结果惊讶地发现从床到门
口也是七步。当然,这是七小步。   

      三年零七个月的狱中生活就这样开始了。   

      前面说过,对于被捕,入狱,我是早有思想准备的。现在终于坐到了监狱中,
我依旧内心坦然。我对于中国政治发展的现实有一个基本判断,那就是:在中国大陆
,政治文明的发展还没有达到反对派拥有言论自由的程度;换句话说,作为一个持不
同政见者,如果不想对非正义,非民主的行为保持沉默,就要有遭受压制的思想准备
。因此,我把入狱看作是自己介入民运工作的一个必经阶段,看作为一个异议者在中
国当代政治实践中的一门“必修课”。我想,既然我已选择了这条路,就必须承受路
上无可回避的坎坷。我在三年零七个月的铁窗生活中,精神状态始终良好,内心能够
一直比较坦然,平静,是与我这种充份的思想准备分不开的。   

      在被通缉追捕期间,我也曾考虑过自己的处境。当时的大陆正处于一片白色恐
怖之中,不少人基于那种气氛,以为像我这样的“首犯”一旦被抓到,很有可能被“
就地正法”,因而为我的命运忧心忡忡。我虽然并不认定事情会有这么严重,但也在
心里作好了应付各种可能性的准备。进了秦城的第一天,我就在心理上作了两种精神
准备:第一,走上秘密刑场;第二,度过漫长的单独囚禁生活。以后的经历比这两种
都要好一些,当时我的确想不到三年以后又能够坐在家里的书桌前看书,写作。不过
,我不会为这种“意想不到”而感谢什么,因为我知道,有不少事情是人所不愿而不
得不做的。   
      
      我作了死的准备,而且自信即使真的面对枪口,我的内心仍会保持平静,因为
我没什么可后悔的。自从得知“六·四”流血,大批市民与学生赴难的消息以后,我
的心情一直十分沉重。在以后的逃亡生涯中,我的脑海里总是不时地浮现出一位同学
向我描述过的场景:一排排的市民和学生在长安街上高举红旗迎着坦克和呼啸的子弹
向前冲,一个倒下,另一个又上去,鲜血染红了旗帜……。我从来不讳言,对这些市
民和学生,我在内心深处有着沉重的负疚感,因为六月三日夜晚我没有在广场上与同
学们并肩赴难,因为我本来应该第一个倒下的,但却成了生者。我一直呼吁同学们坚
奉非暴力主义原则,最后到底还是有人成了暴力的牺牲品。如果当局判我死刑,我会
有一种心灵上的解脱感,我会觉得更对得起死难的人。另一方面,我很推崇大陆作家
周国平的一句话:“人生的意义在于密度,而不在于长度。”我虽然当时年仅二十岁
,但亲身经历并积极参予了这么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民主运动,即使死去也值得了,
至少我可以自豪地说:“我真正地生活过。”   
      
      当然,我也只是作好死的准备而已,事实上我对客观现实并不悲观。我相信时
代在进步,黑暗不可能再重演。我曾用一支狱方发给写交待材料的园珠笔芯写下“致
父亲”,“致母亲”两首诀别诗,后来抄在一本地图册上。可惜这本地图册很快即被
狱方没收,因为我还在上面写了一些总结“六·四”失败的教训的话,以后开庭审判
时,居然把它作为“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的证据”,列入了罚没物品的清单中,所以这
两首诗也就失传了。但大致意思我还记得,就是劝父母不要悲伤,要相信长夜漫漫也
终将有尽头,要耐心地等待儿子归来。   

      开始过狱中生活,我最担心的就是身体承受不住。当时的伙食很差,一天三顿
都是玉米面窝头(注1),而且有时量也不够,……。在当时那种条件下,我想要身
体不垮下来,就必须督促自己尽量多吃一些;另一方面,就是要坚持锻练身体。对我
的单独囚禁如果说还有一个好处的话,就是活动空间比别的监号相对大一些,因此每
天可以利用这点有限的室内空间做一些锻练运动。   另外一种担心就是精神上的
“瘫痪”。我害怕因为长期关押,导致精神崩溃,丧失意志和活力,甚至失去健全的
思维能力,对此我给自己订了几条“行为守则”:包括“要往远处看”,“在对方(
指审讯人员和狱方)面前永远保持微笑”等等,时常在心中默诵几遍。闲得无聊,我
就一个人对着窗口哼自己想得起来的歌曲,尽管荒腔走板的,倒也乐在其中。记得当
时我最喜欢哼的是电影《小街》的主题歌(注2),那优美的旋律可以把我带回到童
年的回忆中,暂时忘却眼前的灰暗世界。而哼得最多的要属《国际歌》(注3)。每
当感到无聊,消沉的时候,我就哼几遍《国际歌》,马上就感到仿佛又回到了红旗招
展的天安门广场上,因为广场广播站每天都要几十遍地播送这首歌,于是又有了热血
沸腾的冲动。一直到现在,听到这首歌,我仍有这种感受。据说“六·四”以后,这
首共产党的“圣歌”也成了敏感的东西,卡拉OK歌厅的革命歌曲中也找不到它了,
这真是一件令人哭笑不得的事。  
在这个世界上,“不幸而言中”的事情很多,我与书的关系就是一例。记得1989
年的上半年我在北京大学历史系读书时,因为买了不少书而又没有时间看,常常对人
家戏言:“我买这些书是为了日后进监狱时看的。”没想到半年以后,此话成真。在
三年零七个月的铁窗生涯中,我读了近一千本书,其中相当一部份就是我以前买下而
没有来得及看的书。说上述话时我正积极投入校园民主建设,忙于组织“民主沙龙”
,筹办《新五四》月刊,成立“当代社会问题研究社”等活动。这些活动本来是极为
正常而又正当的,但我在从事的时候却有一种将为之而坐牢的意识,而在不久之后居
然就成了现实,这不能不说是民族的悲哀和国家的不幸。   我从小就嗜书成癖。
母亲工作的单位——中国历史博物馆有一个藏书相当丰富的图书馆,小时候,每次母
亲带我去馆里,我就一头栽入书架与书架之间,一本本翻阅各种书籍,因此我可以说
是在书库中长大的。这种读书癖好的养成,对我的狱中生活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和双
重的。   一方面是,在囚禁生活,尤其是单独关押期间,缺乏人与人的交流和思
想的切磋,时间一长,难免有孤陋寡闻之虞,这时书刊杂志对我来说,就成了整个外
部世界的代用品。我在一首小诗中写道:“身居咫寸地,心怀四海情。”就是因为尽
管身陷囹圄,但在书中,我却拥有一个广瀚的世界;人失去了自由,而心却仍旧可以
自由地飞翔。看一本书,就是一次与作者的交流,这填补了我的寂寞空间;看一本书
,也是一次精神上的旅游,它可以令人保持内心的活力。在古今中外历史上,很少有
身具知识分子和政治反对派双重身份的人仅仅因为坐牢而改变自己的信念的,这恐怕
与他们能够从书中汲取到支撑自己的意志的养料有关。任何专制的手段都无法箝制住
心灵的自由,而心灵的自由正是社会走向进步的开始,也是专制制度走向腐朽崩溃的
催化剂,这也就是专制制度不可能长期占据历史舞台的原因之一。   
入狱的最初一段时间,确实感到十分寂寞。因为一下子从那么轰轰烈烈的场面转入孤
单一人的环境,这个变化太突然了。所以我特别思念过去的同学和在八九民运中并肩
奋斗的朋友们,也很想知道他们的处境如何。

注:
(1)玉米面窝头:用晒乾的玉米磨成粉状,加入少许水合成,塑成圆椎状,底部有
凹洞的形状,蒸熟后配上咸菜或稀饭吃。
(2)电影《小街》主题歌《妈妈留给我一首歌》:“在我童年的时候,妈妈留给我
一首歌,没有忧伤,没有哀愁,唱起它,心中充满欢乐。啊……啊……,每当我唱起
这首歌,心中充满欢乐,啦——啦——。”
(3)国际歌:激励全世界无产阶级为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的革命诗歌。全诗共分六
节。第一节号召无产者“为真理而奋斗”……;第二节指出“要创造人类幸福,全靠
我们自己”……;第五第六节号召无产阶级团结起来,要做历史的主人,把一切剥削
者消除干净。


 第二章  诗与心情

  一提起秦城监狱,很多人会有一种阴森森的感觉。其实它既有镣铐狗吠声交错
和高墙电网相连的一面,也有环境幽静,甚至景色优美的一面。对周围环境的感觉
是与人的心情息息相关的,热恋中的少女看什么都是光明美好的,而泰山上的乞丐
也无从发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叹。我在被关押期间心情始终比较平
和,因此秦城监狱在我心中留下的印象更多的是后者。

  秦城监狱在北京市北部昌平县境内,这是一座高墙围绕起来的大院子,背面有
几座连绵起伏的小山丘,前面是一条河水极为清澈的小河蜿蜒而过。由于周围一大
片空地都属于“闲人免进”的重地,所以在院中听不到什么噪杂的人烟之声。我被
关押的地方是一幢三层U形小楼,在U形的中间是一处小花园式的院落,里面种了
不少高大的杨树和低矮的苹果树,地面上野生了不少杂草,院落中间是两排相互隔
开的露天小屋,作为放风的场所。这种院中套院的格局使得这里的环境更为安静。
整个秦城监狱的绿化工作搞得相当不错,种了很多树,每到春天的时候,从三层楼
望出去,满眼的绿色如茵,简直像一座公园。

  我出狱后和一位“秦大校友”聊天,说起在秦城时最难以忘怀的一幅景色,结
果一致认为是秦城的黄昏。现在一闭眼,我还能清晰地记起那幅美丽的画卷。秋日
傍晚,四、五点钟的时候,从半开的窗口望出去,可以看到大群的归巢麻雀在落叶
将尽的稀疏树梢间上下翻飞,桔红色的夕阳把半边天空染成一片金黄。这种色彩与
窗外世界的静谧(习以为常的鸟鸣已经成为静谧的一个组成部份)融和在一起,总
是给我的内心以一种强烈的震撼。带着这种难以言表的感受,我常常独自站在窗前
,静静地目送夕阳的西下,直至夜色的降临。

  自由是分为内在和外在两种的。外在自由是相对的,而内在自由是绝对的。当
人身自由和基本人权被剥夺了的时候,一个人对自由的全部热爱就会加倍地倾注到
对内心世界的自由的追求上。秋日黄昏的美毫无雕琢粉饰的痕迹,它的美源于真实
,而真实又来自于自由。同样,对美的静观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内心感受也是自由的
,即使是在逆境中,在一个最肮脏噪杂的地方,一个内心自由的人也可以体会到生
活的美。

  虽然自由如此美丽,但当我们身处自由之中时,由于司空见惯,我们往往不能
认识到这种美。而恰恰是在不自由的时候,倒是可以深刻地领悟自由的美。这样,
在秦城监狱的窗前,在大自然与人的心灵的沟通中,自由和美结合到了一起,在我
心中融和成一根精神支柱。我相信丑恶和黑暗的东西永远会存在,但永远不会长期
占据上风;真正引导人类及其社会进步的是真善美的东西。既然在秦城监狱这样的
地方,都能看到秋日黄昏这样美丽的景色,我们有什么理由因为暂时的乌云翻涌而
对世界的美好前景悲观失望呢?

  在阴暗的世界中找到美的感受,这也是一种极为难得的乐趣。

  离开秦城已有两年半了,但秦城监狱留给我的记忆依旧清晰而深刻。春天时树
梢上的嫩绿幼芽带给我的欣喜;夏天时夜晚院子里传来的啄木鸟的“梆,梆,梆”
声如打更般的“催眠曲”;秋天蟋蟀在床板下“劬劬”的叫声;冬天雪落时分,从
窗口望去一片苍茫与凄怆,这一切都将成为我终生的记忆。问起许多曾被关押在秦
城监狱的人,大家都说非常怀念那段时光,我想这当然不仅仅是因为我们曾在那里
生活过一段时间,更重要的是,我们曾在那里为我们的理想付出了青春和其它宝贵
的东西。在那里,我们曾为中国的历史史诗写下了永不消失的一个篇章,我们这些
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秦城监狱的日日夜夜。

  记得临离开秦城监狱的时候,曾与隔壁的一个难友谈起过一个构想,这也是我
一生中的心愿之一,那就是有朝一日,中国不再有因思想或言论而被拘捕、定罪的
政治犯的时候,应该把秦城监狱改成纪念场所,一边是巴金先生一再倡议的“文革
”博物馆,一边是“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