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 BBS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2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刘远举:中国企业家从未拥有“不谈”的权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7-20-2013 00:0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观点

刘远举:中国企业家从未拥有“不谈”的权利
发布时间:2013-07-18 04:21:56  | 时代周报 | 242期 |  评论 (0)      
刘远举

“企业家该不该谈论公共话题,甚至积极介入公共实务?”讨论的角度很多,争论不断。理想地看,“士农工商,各行其道”,企业家只用利润向社会尽责,无疑是社会运行之道。但中国的问题,从来都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这个命题,对于中国与美国,显然是不同的,甚至对于20年前与当下,以及不远的将来,意义也是不同的。所以,抛开现实环境,仅空谈理论无助于寻求现实问题的答案。

那么,在中国语境下,这个命题该怎么看待呢?先得明确这里说的“企业家”究竟是指什么。在这个命题中,企业家应是指具有较强社会活动能力,能调动较大经济资源,具有一定社会知名度的大企业家。

那对他们而言,公共实务又是什么?是联想收购IBM吗?是投资建厂,与地方长官博弈吗?是黄怒波收购冰岛土地,或与地方政府紧密合作经营景区吗?显然,这些都是公共实务、是“政治”一种。至于官商勾结那就更是暗箱政治。

那么,在当下的现实语境中,我们可以说,“不谈”仅指的是不参与反对、批评的公共表达

他们可以这样做吗?当然可以。但可持续吗?很难。

有人说,天真单纯的女人是一种难得的奢侈。的确,一个女孩,从小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然后结婚生子,一直当着家庭主妇,与社会没有多少接触,就能保持着天真与单纯。但是,这些天真单纯、不谙世事的背后,却需要父母、丈夫有能力为她营造一个无忧无虑的环境。这,无疑是一种奢侈。这种奢侈似乎已为不少国家的人们拥有。在一次调查中,澳大利亚青年就把“生日聚会”、“毕业”、“拿驾照”、“合法喝酒”排在选举之前,投票被看做“最不重要的、浪费大好周末”的事情。不但澳大利亚,欧美日韩等国都有这个趋势,虽然这可以解读为“公共事务精英化”让青年丧失兴趣,但另一方面,能够“不问”何尝不是一种前人播种,后人收获。

不过,这个奢侈,中国企业家从未拥有。从街边小贩,到身家数亿,中国企业家随时会被权力和政治触碰。

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透明、稳定的制度产生长期的、稳定的预期,只有在这种稳定的预期下,人们才可能低成本地达成契约,而契约,恰好是商业社会的基石。但在违反法律,侵犯财产、侵犯公民权利的各种灰色操作下,企业家若没权力背景,则随时会招致各种灭顶之灾,即便有了权力撑腰,一旦权力垮台,覆巢之下又焉有完卵?

世事纷繁复杂,潮起潮落,简单的表态往往缺乏深思的结果,而睿智洞察,小心翼翼才能逆水行舟,顺势而为。且不说吕不韦的“奇货可居”,时间回到60年前,中国大地上的企业家与新生力量的各种沟通,正是企业家以商人精明参与政治、影响政治、寻求庇护的过程,由此可见,企业家通过参与权力寻求庇护是一种深刻的商业洞见,是一种生存之道。

这种生存之道并非一成不变,也在与时俱进。随着现代政治的发展,民主与法治的兴起,在今天的世界,企业家寻求一个良好的商业社会形态,这既是企业家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符合社会发展的道义。

中国企业家的产生,源于改革开放30年以来释放出来的经济自由。经济自由的产生必然会产生社会生活的空间。

其实不但企业家,就连官员家属、体制内公务员、体制内教授都作出这种左右逢源的姿态。这并不是朝三暮四,而是顺应时代大潮,义利恰恰合而为一。那么,如果不能发现这个“义”、“利”合二为一激励相容的空间,就是为无智。

也许正是由于无处不在的公共事物以及自由空间的存在,所以,企业家们自我集结起来,在网上、在现实中形成各种组织,虽然首要目的在于交换各种资源,但本身已是一种表达。更重要的是,通过频繁沟通也能避免集体无意识,达成更理性的群体意识,进而对社会作出群体性的积极反应,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促进社会向好的方向发展,这本就是社会规律所在。所以,逆社会发展规律,在复杂现实中,试图单纯地作出“企业家不谈公共话题”的表态,既不诚,也无智,既不义,也无利。

作者系财经评论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