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通过一路BBS站telnet客户端发布
芈兠的日记
芈兠的主页广播相册推荐活动发豆邮
南周人有什么可牛逼的?
2010-09-08 16:19:33
我基本上不会在公开场合使用粗话,今天标题里的“牛逼”这个词更是第一次用。而之
所以用到这么个标题,我可以很明确地说,是因为有一篇《成长为这个时代的南方报人
》,作者方可成,我们在豆瓣上是友邻,最早好像是卢十四介绍给我的还是他自己写过
来一封简短的豆邮,我已经记不太清。另外,我也认识他大学同学,私底下也会和他同
学交流。
本文的写作我把它定位在建设性的批评意见,是对以方可成为代表的南方报人的一种善
意的建议。其实我给南周提意见建议什么的历史已经很长了,始于豆瓣出现南周小组之
初,不过没什么太大意思。等几年之后再议南周,那是在我接受了新的方法论体系来看
待事物的时候,对南周的意见就不再停留于字面上的错误和虚假,而是深入对它背后的
动机和理念的分析。
所以呢,标题真得就是标题党,在这一点上,南周水平比我可高得多,“在这里读懂中
国”啦,“无互爱 不人类”啦,“许中国一个未来”啦,这怎么不牛逼呢!好,“牛逼
”到此为止,下文正式开始。
======
可是在开始之前,我想先自引一段,在昨天的日记发出之后,我在飞机上和一位同事在
邮件中的讨论里的话:
比如XXX就是这么做的,他做着冷静谦虚状,然后对我们有夸有贬,显得多么无偏啊,于
是谎言就被包装成了事实,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他相信了他。我可不可以这么做
?我当然可以。有时故意要恶心一些人堵死他们的屁眼,我用的方法比他还高明。但是
,这种做法在很多时候是伪善的,尤其是在植入谎言的时候更是下作。你不妨去读一下
列维·斯特劳斯或者桑塔格的书,他们的主要观点就是尽量不要修辞和诠释,事实就是
事实。而如XXX那样的写法,不是用事实赢得了信任,而是修辞和手法代替了事实,愚弄
了读者。
这也是很大程度上我不太喜欢南周的原因,南周体是中国修辞做得最好的文体,无敌了
,我也想着评论一下它那篇世博丢尽中国脸的未刊出文章,它能把一个客观上可能是千
分之一的不文明现象写得好像有十分之一,真不知道我昨天在世博看到的老外的不文明
现象又是丢了哪国脸。反驳一个人可以有无数种手段策略和方法,但我有我的基本原则
,不说假话,不哗众取宠,不利用读者的弱点。而上文的写法也不过是我可以使用的众
多方法中的一种。我就是想痞一点,我就是想撒点野。不可以么?你可曾在现实中看到
过我撒野?或者发火摔桌子?或者冲谁凶过?我自信地说,从来没有过。这就是最真实
的我。而网上的我,是假的,也是真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两个我都是真诚的。
======
在此呢,为了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我不以XXX的文章内容为例来分析如何用修辞代替事
实。我就以传说中的《世博奇观,丢尽中国脸》为例来分析。
例一:“在泰国馆的最后一个参观环节是放映一部3D的电影,场馆内的设施会随着电影
场景洒水和喷施香气,显然十分钟的尖叫体验令很多观众沉醉其中,于是,他们决定趁
混乱把3D眼镜捎回家去。”
实际情况:我本人排队参观了泰国馆,泰国馆一次进馆人数目测不超过两百人,散场时
三还是四个出口打开,每个出口一个收眼镜的志愿者加一名保安,进电影院看过3D电影
的人可以想一下,比起电影院通常就一个出口就一两个服务员在收眼镜,你让泰国馆的
出口怎么混乱起来?你给我去混乱一下好不?如果“混乱”是站不住脚的,“决定”“
趁混乱”又从何说起?
再来说“决定”。首先感谢南方周末!不是因为这篇稿子,我可不会知道泰国馆有4D(
除了沙特馆仅此一家哦)。在候场的时候,有一个泰国女孩在为观众暖场和交代,说实
话,如果不是因为南周的报道知道有收眼镜这么一档子事儿,站在最边上的我并不容易
听清楚她的声音,加上她的普通话并不流畅。那么这两百人里有5%的人没听清楚要求是
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这个比例就是报道所指眼镜流失率),更何况他们好多人是老人和
小孩,是对泰式普通话理解可能有困难的乡下人,是已经逛了一天可能注意力已经没法
集中的人,而且他们很多人肯定来自没有3D电影的二三线城市,在听不到要求的情况下
也没法意识到这眼镜是要回收的而不是个顺带的小礼物。这么多的“为什么”南周人你
想过吗?你可有去调查过哪怕一个观众?你可有自己亲自去排队体验过一把?如果这些
都没有,你凭什么说他们是主观故意“决定”拿走眼镜?你好意思说自己是什么新闻专
业主义?
总结:本来可以客观报道的一句“有少数观众将眼镜带出了场馆”,在南周的修辞下,
就变成了上面那样,而且,正是这一句话,为这段话“画龙点睛”啊!
例二:“Saranpat很不理解,他们的场馆设计用很多技术手段设计了逼真的互动体验,
依然有很多中国人进来只是盖个章,然后就匆匆寻找出口。”
实际情况:这个还是泰国馆。首先我印象中我参观的那一次好像没有地方提供盖章,泰
国女孩也没有主动说到盖章或者不盖章是什么情况,也没有看到有观众问她哪儿盖章。
这是其一。其二,我个人真得很难想象一个中国观众在排了几十分钟(据说泰国馆一般
要排几小时,不过我那一次大概不到半小时)的队之后就为了盖一个章然后走掉,当然
这样的人肯定有,但请问为什么是“很多”?很多是多少?其三,泰国馆的参观方式就
是三个厅,每个厅一部电影,看完一个进下一个厅,观众被引导入馆。除了第三个厅是4
D电影观众会高兴得伸手想摸银幕上飞来的水果和花,其他哪儿还有“很多技术手段设计
了逼真的互动体验”?原文没有引号,我在想,是那个泰国女孩表达有误,还是南周添
油加醋?
补充说明:很有可能我去的时候和报道采访的时候的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如果真得
是这些变化导致了情况的好转,但更加说明了一个问题:世博的文明不文明,首先是管
理问题,其次才是素质问题。但南周的报道,本末倒置。我甚至可以更邪恶地说,以南
周一贯的选题思路,他们从一开始就是这样主题先行的,他们就是要论证一下诸如“国
民素质的低下导致了世博巴拉巴拉”的命题。管理问题?估计他们作为新闻专业主义,
压根没人是管理学或者工程学或者城市规划出身的,谁会认识到“管理”的重要性?南
周可不想被“管”了呢!要是没人“管”,南周这篇未刊稿怕是会更惊艳更惊悚吧!
例三:在集中逛了几个热门场馆之后,顾晓芳和几位单位同事便放弃了继续参观,“说
实话,都是看个热闹,什么高新科技真的看不懂。”他们围坐到高架步行桥下一边打牌
一边抱怨这里一点都不比普通游乐园好玩。
实际情况:我们真得可以类比一下游乐园,比如大城市都有的那种世界公园。请问一下
有多少人进了世界公园之后会一个项目接着一个项目地参观和玩?很多时候都是在路上
看风景看建筑拍个照,实在觉得想玩的项目然后玩玩,一天下来,大概也就是玩了几个
项目的样子,然后带着一路疲惫和欢愉(也不排除是痛苦)回家。这几位游客都已经集
中逛掉几个热门场馆,我看着都流口水啊,怎么接下来休息就成了“放弃”继续参观?
难不成这几位是乡下来的,从来没有经历过大公园,来之前想着一天可以逛几十个馆?
于是在逛了几个之后“放弃”了?
另外一点是,南周在报道中多次强调世博主导的科技性,两次提到高科技看不懂的问题
。这让我一搞科学传播地真脸红啊!以我个人的经历,我还真没感觉到什么高科技看得
懂看不懂的问题。不是因为我很懂,是我压根没把世博当科技馆啊。不论是在通用汽车
馆、美国馆、澳大利亚馆还是泰国馆看电影(好吧,我就爱看电影),这些电影要给我
们传递的是他们国家/企业的价值观、风土人情和对“Better City, Better Life”的理
解,而不是要传递电影制作或者现场表现所用的高科技。通用汽车馆畅想未来的那个电
影,看得我差点想哭,想哭不是因为未来的高科技多么牛逼(又用了一次),而是如果
未来真得能活在由这样高科技创造的世界上该是多么美好的事情。而整个一天下来,最
让我惊喜的事情,则是看到荷兰馆不需要排队又可以望远,结果在馆里看到了梵高用过
了破罐子和他的真头发!世博就应该是一个融合了科学、技术、人文和艺术的大趴,南
周几次三番提到高科技看不懂的问题是意指神马呢?又归结到国民素质低而世博档次太
高?南周不是一直很注重传达人文理念么?怎么不去想想国民在世博受到的人文熏陶是
多么合你意的事儿?当然了,如果南周真要谈世博的人文味儿,肯定不会这么写,这么
温情的角度切入哪儿有人看啊,那不成人民日报了么?没人看业务收入怎么超百亿啊,
买不起房呢。
======
说实话,南周此文通篇的修辞都可以分析,我个人真得是头一次看到用了如此密密麻麻
修辞的新闻报道。其实百度一下南周此文,已经可以看到它的威力,多少没去过世博的
中国人又一次被南周洗脑(百度了之后你就知道我为什么只好用这个词了)成功,并自
觉自愿为它传播此文。
而读过那篇据说删改七加数次的《HIGH过之后 优雅起来 世博开启国民素质“成人礼”
》,对比一下,读者就应该能体会到修辞的威力。同样的材料,用不同的修辞,效果就
太不一样了。方可成同学一直在说要坚持什么新闻专业主义,其实我真不懂什么叫新闻
专业主义,百科了一下说是西方的玩意儿。这就可以回到我昨天说的中西方差异了。方
可成记者很欣赏“传播学之父”威尔伯·施拉姆的一句话:“新闻学院所造就的学生将
是整个大学中最适合于理解和谈论他们所处的那个世界的学生。”——当年我看到这里
就笑了,我不敢妄断西方大学里新闻系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不是这样的,但我完全有信心
说中国大学的新闻系学生没这能耐,他们甚至应该是所有学科里最不适合谈论世界的。
除了新闻学传播学他们可能什么方法论都不懂,比如说田野调查、随机调查、问卷访谈
以及更重要的分析数据的能力,他们比起人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学生来,差太远了
。(不服气我可以设计一个实验,比对不同学科的人参观世博之后的感受和描述,当然
我没有实施的条件)可是你能想象他们使用那些本身就不靠谱的数据、证据和所谓事实
所谓真相、在加入了自己的主观情感和修辞诠释后,就成了一篇又一篇读懂中国和感动
中国的新闻吗?不是我不尊重新闻工作者,但我希望新闻工作者首先认清中西方差异、
认清中西方差距、认清国情也认清自己,把这些问题都认得差不多了再看新闻专业主义
成不成吧,再看读不读得懂中国吧。还是那句话,由于从小全面教育的缺失,导致方法
论有缺陷的人,到哪里也读不懂中国。
再说句实话,我也被此文骗了。读罢此文时我好像还没来上海,至少是没去世博。当时
我想,你修辞就修辞吧,我把修辞剥掉了看,这些什么不文明现象素质问题大概占世博
全像的10%?如果不是单位福利,我真没想过去世博,就如当年北京奥运,除了在几个有
户外大屏幕的地方看完了四场开闭幕式之外,我甚至都没有路过任何一个奥运场馆过。
我对世博的态度可能和对奥运差不多,就是中性的,通常我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的态度
都是中性的。但去了世博我真得很想再去一次(如果不是因为XXX和XXX的事儿,我昨天
恐怕就真又去一回了,顺便友情提示一下方可成记者,刚在您最新的一篇日志里看到了
您对XXX的评价,其实我昨天的日记就是说的XXX,我希望您能真得和他有深入接触之后
再做这样的评价)。
于是我发现自己被骗了。那个比例恐怕该是千分之一。拜南周修辞的鬼斧神工!据说当
年啥啥事件,邓爷爷就是被谁谁递上去的材料给气坏了,然后怎么怎么的。为啥?因为
谁谁把所有负面的对邓爷爷不好不敬的现象都作为事实提上去了,还当然不忘修辞修辞
,老人家怎么能受得了?南周做的不过也是这样的勾当。希望有朝一日,那份材料解密
了,咱拿来和南周PK哦。
======
首先,我必须老实交代如下几个问题:
1、鄙单位受通用汽车馆之邀,由包括科学工作者和创意工作者在内的30人在约莫20分钟
的排队之后进去了离通用汽车馆最近的世博3号门入口。我目测正常排队的观众从这个入
口进入的队伍长度比我们长一倍。
2、据说通用汽车馆是一般需要排队三小时入场的馆。我们作为VIP没有排队。还有吃有
喝。
3、中午过后,我们做鸟兽散。其中由我拉起了一支十人的小分队,杀向美国馆。正常排
队坐轮渡过江,排队不到十分钟。坐大巴排队不到五分钟。
4、美国馆是通过朋友托了工作人员的,大概由于鄙单位的英文名极其扭捏的缘故,导致
了稍许波折,但总之通过绿色通道入场。目测正常排队的队伍大概是要等候两拨之后能
够入场。
5、此后又散掉了几人,我们正常排队进入了澳大利亚馆。排队时间约十多分钟。
6、此后终于全散掉了,我一人径直去了对面的泰国馆,排队不到半小时。
7、此后我在欧洲区看建筑、看风景、看游客,顺利登上荷兰馆。
8、最后我去中国省区馆看了北京和湖北,上海有6D体验需要排队,我因为要参加聚会只
得赶回。
9、聚会时同学们告诉我今天入园人数22万,比高峰期要少一半。至于天气,是很热很晒
的。
10、鉴于我是一个习惯暴走的人,那天我在世博暴走了恐怕不止十公里,但仍然是很嗨
,晚上吃完饭又走了估计有五六公里。所以我的主观情绪体验和客观生理表征不代表任
何其他人。
我是一个习惯观察周遭的人,我不标榜也不认为我的观察如何无偏或客观,我尽量描述
我看到的,并对其负责。
第一,我的一个根本感受是,南周暴露的那些问题,大部分都是管理问题,归结到素质
问题真得很扯淡。
比如泰国馆排队时旁边是有一长条凳子的,队伍停止的时候,大家都可以坐下。排队的
栏杆边隔几米就设有易更换的垃圾袋,大家可以随时扔垃圾,同时清洁工也是很多的,
总之,我没有看到乱扔垃圾的现象。厕所一般干净略有异味,饮水区很干净,水味道不
错。
在各个馆看电影的时候,没有观众喧闹,遇到过一次接电话的,余下情况多是小孩被高
科技吓到闹一闹之类的。通用馆真人表演结束时,观众报以热烈的(如果有分贝仪我希
望把这个词换成数字,呵呵)掌声。泰国馆4D电影效果尤其好,观众嗨得不得了,我想
大概是因为很多国人从来没有看过4D的缘故。
各个馆从入场到出场的线路都是唯一的,观众按容量分拨入场,被导游从一个厅带到另
外一个厅,井然有序,看电影时,两边的门暂时关闭,没有观众要求提前退场。
即便是泰国馆排了近半小时,因为定时喷水装置会开启的缘故,我没有感到任何不适(
甚至一次都没有坐下来过),观众秩序也良好。要排三小时的队我肯定不会去,真要排
三小时观众闹起来了,那也真不是素质问题了(这点南周倒是提到了),又记得看到好
像是杨恒均昨天一文(原文好像被删)说的,恐怕是只有中国观众能够忍受排三小时的
队还能保持得这么好,很可惜,在南周那里的调调则是,同样是排三小时,国外世博会
的观众可比咱中国人表现得好啊,得,管理问题还是上升到了素质低哇!
至于在正常排队过程中看到少量推轮椅进场的,主要是老人。至于残疾不残疾什么的那
样我没法给出判断,但不管怎样,推轮椅进场的比例很低,比如泰国馆两百人一场,进
去的轮椅是四辆。
第二,说到素质。
先说一个插曲。等大巴的时候,我们并不知道前后门都能上,我们进到巴士站时,巴士
还没到,后门处也还没人候车。结果随机地,我走了前门那条道,他们走了后门那条道
。等走到候车线前的时候,志愿者告诉我们前后门都能上。同事说,你跳过来吧。我说
,这可不文明啊。同事说,你还是跳过来吧。我说,这能跳吗。志愿者说,不要跳,你
等不上这趟下趟也很快的。
再说我看到的不文明现象。与我们同行的朋友某社摄影师说他想抽根烟的时候,我还想
着世博有明确说不让吸烟吗还是说默认公共场合不能吸烟。等看到了有专门抽烟区时一
切就都明白了。一整天下来,我一共看到四个人在非抽烟区抽烟,一位肯定是中国人,
还有两位从穿着上不好判断是中国人还是亚洲人还是华裔,还有一位是白人。此外,看
到一位中国女士躺在英国馆外的一条长椅上休息,不知道算不算不文明。最后,看到俩
外国人,一位坐在大道两旁的防护栏上(我特地用手感觉了防护栏的材质,明显是不能
坐人的),已经把防护栏压得很弯了,旁边靠在防护栏上的那位外国人疑似在抽烟,天
黑了没细看。
综上所述,总计看到不文明现象计七人,其中中国人两位,疑似中国人两位,外国人三
位(其中一人疑似不文明)。当然了,这只是我一个人在不以观察不文明现象为己任的
情形下发现的,肯定是没有什么说服力的。但我想说的是,从偶然事件的角度,我这随
便一个人随便这么一瞧,敢情这外国人不文明的比例比咱中国人也没低多少啊。南周你
说中国人丢尽中国脸,那请问这些外国人丢得是哪国脸?你若说无权代表外国人丢脸,
那你有什么资格代表中国人丢脸?因为你是中国人?我看你真不配当中国人。
说白了。世博这么大,游客这么多。怎么不文明怎么丢脸怎么素质低,它是需要有一个
量化的标准才能进行评判的。data,懂吗?不要跟我说量化很难,那只是因为你不会!
量化的方法千万种,不是让你进实验室做实验。而南周却还是用了一贯的手法,那就是
另辟蹊径选个题,角度一定要刁钻,修辞一定得牛逼(又用了一次),傲视无视其他媒
体。选了题然后就着手罗列证据,比如此文是采访了一溜的人得出一溜的负面评价。我
曾经就说过南周是会说谎的新闻,这一次同样是。这搁科学界,就说预设或预期了实验
结果之后,在实验过程中主观或无意识为得到那个结果而进行某些操作,最终导致了实
验造假。笑死掉个人哟。好意思谈什么新闻专业主义?不觉得脸红吗?
======
最后,我想说的是,这一次世博让我看到了中国的希望。
当在美国馆的时候,我旁边一家三口,从穿着看是来自二线城市。这时四五岁的小孩把
一只脚踩(这个词不太准确,因为从事后展板上没有留下任何痕迹来看,他应该只是用
脚接触)在展板上,大概是想照相。
爸爸说,你把脚放下了,听到了没有?
小孩不放。
爸爸说,再不放我踢你啊!
小孩不放。
爸爸踢(这个词不太准确,虽然爸爸踢人的架势做得很足,但似乎落脚点是很轻的)。
小孩放下了。
爸爸说,你还敢不敢放上去?
小孩又放上去了。
爸爸说,你还没认识到错误?还要我踢你?(又“踢”了一下)
妈妈说,我们是出来旅游的,你把人家的板子搞脏了可不好的呀。
小孩放下了。虽然嘴角有些不乐意。
三人离开。
我在想,若是南周记者看到这样一场,他们会怎么写呢,嗯,首先归结到中国家长的教
育方式问题,然后可以上升到家长制的问题,说不定再可以引申到中国传统的专制(就
如同他们非要把游客们的盖章行为解读成中国特色的盖章文化一样),再然后忧心忡忡
一下中国的未来。
我非常希望南周记者读点教育心理学的书,以上这么一场放到教育心理学下解读,就是
一个单纯教育方式的问题,放到发展心理学下解读,还是一个文化差异的问题。不同国
家的家长有不同的教育方式,但谁的更好或更好,从来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问题。
而我也不想搞这么专业的话儿。其实,我就是被妈妈的那句话感动了。再来看一个妈妈
。
荷兰馆的水晶衣展示需要通过一个观察孔,一次只能一个人看。我前面排着一个妈妈和
她五六岁的女儿,我后面只排着一个人,本来荷兰馆就没多少人。
小女儿看得很起劲,活蹦乱跳的。
妈妈说,快点看啊。
小女儿还在看。
妈妈说,后面还有人要看,人家都在等着你,少看一下嘛。
小女儿和妈妈走了。
轮到我,就看了一秒钟。不就是件衣服嘛。
但是我可以想到,这位从穿着打扮上来自三线城市的母女,在回家之后,这个小女儿会
多么兴奋多么自豪地跟她的小伙伴分享说,她在上海这个大城市里看到了多么美丽的一
个衣服。就像我小时候来过北京。当小学三年级的语文课上,一篇关于人民大会堂的课
文,老师问有没有同学去过的时候,我举起手。老师让我上台去讲讲,其实我真没什么
太多印象,描述出来的内容还没有课文上讲得有料。但我就是讲了。
还有路过英国馆出口的时候,正好遇上英国来的六人滑稽戏演员散场出来准备回住地,
大概是由于滑稽演员的角色使然,也可能是本身的热情,他们一出来就跟在路边休息的
游客打招呼,游客里有外国人,更多的当然是中国人,从穿着上来看,可以说是代表了
很多阶层,而且多是中下层的中国人。当我看着我的同胞们很自然地向英国演员投以微
笑和掌声,主动伸过去握手或者主动握住伸过来的手时,我突然明白了一个词:不卑不
亢。
从小我们就从思想品德课本里学习过这样的内容,遇到外国友人要表现得不卑不亢。可
是对于我这样处于二三线城市的广大的小孩子来说,怎么体会得了这个词呢?我还记得
小学买的第一本作文书,别的作文都不记得了,可是有一篇日记,那个大概是住在北京
的小朋友讲他坐公共汽车和老外打招呼的情形,至今记忆犹新。可对那时的我而言,却
好似天方夜谭。
英国演员们在广场上一次又一次地向游客表示着感谢,也许很多人都完全听不懂他们在
说什么,但是此时此刻,四海一家。这如何不是一种大国气度和大国心态的萌芽呢?为
什么总是要唱衰我们的同胞?中国人不是人吗?我在想,当那位南周记者愤愤不平或者
怎么地把自己的未刊稿公布到网上的时候,他多半已经魔怔地觉得自己又为世人揭示了
一个盛世谎言并惨遭打压。我真的怀疑他的良知是不是已经早就扭曲得不自知,我希望
他能好一点善待生活和这个世界。
在世博的这一天,让我看到了一群素质比起以往印象(这种印象本身就很有可能是被媒
体植入了虚假错误印象)里大幅度提高的中国人,当我站在荷兰馆的上空俯瞰世博园的
时候,我想看的不是那些瑰丽的建筑,我想看的就是我们。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