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 BBS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7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王建勋:变革、民情及个体责任——有感于韩寒博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1-9-2012 16:34: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变革、民情及个体责任——有感于韩寒博文引发的争论/王建勋
(博讯北京时间2011年12月28日 转载)
     王建勋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
   
       韩寒的几篇博文引发了不小的争论,对其看法,我既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 (博讯 boxun.com)

      譬如,他说“人民就是体制本身”,就有一定道理。很多人喜欢谴责“体制”,其实,“体制”的运作靠什么?还不是靠一大批人的支持和帮助,它不会自动运转。指望一群既痛骂体制又疯狂考公务员的人改变社会怎么可能?
      韩寒指责了国人的“素质”,这让一些人感到郁闷,原因之一在于当权者也常以素质为由拒绝民主。其实,如果我们把“素质”这个词换成托克维尔的“民情”,恐怕不必郁闷。
      托氏说,维系美国民主的因素有三:地理环境、法律制度、民情,但民情是最重要的因素。民主化变革恐怕离不开民勤的支持。
      在托克维尔看来,如果民众不能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尊重他人的自由,学会用民主的方式处理问题,总是有民主的形式,也不会有民主的精神。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民主或许需从最小的共同体——家庭开始。请问在中国的家庭中,有多少父母尊重孩子和伴侣的自由和独立?有多少家庭具有自由和民主的氛围?
      就拿美国来说吧,很多人以为其转型是从独立宣言或者1787年宪法开始的,其实,美国的变化在150多年的殖民地中已经埋下了种子,尤其是在18世纪里,美国社会的很多方面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甚至在历史学家戈登·伍德看来,是根本性的、激进的变化,家庭、雇佣关系等都渗透了共和、民主的精神。
      有人说,美国革命时期民众的素质能比今天国人的素质强么?这取决于“素质”是什么。
      如果素质意味着当时那些国富们以及一大批人的政治理论水准,以及当时美国家庭和社会关系的共和、民主精神,还真不好说。《联邦党人文集》发表于当时的报纸,请问今天有多少国人(包括学者)能理解其精髓?
      制度变革需要观念先行,如果民众不理解自由、民主的真义,或者不懂得如何实现这些目标,即使采取了行动,结果也会事与愿违。但在这个偌大国家,有多少人清楚土地私有和自由民主之间的关系?有多少人民百联邦主义对于自由民主的重要性?有多少人同意阻止政府“免费”提供教育、医疗等物品?
      只有当每一个人都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再妥协责任给“体制”或者“社会”这些概念,并且拒绝成为恶之帮凶的时候,良性的变革才有可能。如果一个人没有勇气进行积极的反抗,至少应当做到消极不合作。如果这点都做不到,或者为了眼前利益而不愿作出半点牺牲,变革的希望就很渺茫了。
      在很大程度上讲,变革的关键在于人们能否联合起来,采取集体行动。在专制社会里,少数之所以能够通知多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那里的多数经常不能克服搭便车,进而陷入囚徒困境。如果每一个人都希望别人牺牲自己的利益去采取行动,而自己享受胜利果实,不想付出一点代价,变革就很难了。
      我经常说:“如果你将来做了法官,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做出违反争议的判决,哪怕面临着辞职甚至自杀的选择。因为既然你选择了法官,就意味着你选择了捍卫正义,当事人的生命财产就掌握在你的手里。”尽管有人赞成,但也有人觉得此要求太高。请问对一个追求法治的人来说,这样的要求高吗?
      我经常在课堂上讲因果伟大法官库克(Sir Edward Coke)的故事。他冒着下狱的危险争取司法独立,与国王詹姆斯一世斗争。英国之所以较早确立法治,是由于英国历史上存在一大批库克这样的法官,哪怕冒着生命危险也要为正义而战。而中国的法官呢?如果谁这么做,他的家人或者朋友恐怕会觉得他是傻冒一个。
      有人说,美国革命时还保留奴隶制,妇女也没有投票权,人们的素质恐怕远不如今日的国人。
      的确,美国的黑人、妇女等都曾长期遭受白人男性歧视。但今天的中国如何?城市人不歧视农村人?汉族人不歧视非汉族人?男人不歧视妇女?不说别的,多少市民不反对放开户口?不反对打工子弟在城市高考?
      别一听他人说“素质”就跳起来。
      今天的国人有多少爱自由胜过爱面包、房子和好车?有多少人爱自由胜过爱平等(尤其是“财富平等”)?有多少人爱自由胜过爱权力?一位历史学家曾经研究为何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而非欧陆、中国或者印度,发现当时英国人的素质(受教育程度等)远高于他地。
      韩寒对“革命”的微词,遭大力挞伐。笼统地讨论“革命”确实极易引起误解,因为大家并非在同一语义上使用该词。这不仅仅源于理论家的众说纷纭,而且源于经验世界的复杂多样。
      英国革命、法国革命、美国革命、俄国革命都叫“革命”,但其内容、方式和结果大相径庭,怎么能笼统地说支持还是反对革命?
      如果你支持“革命”,你支持法国革命、俄国革命(1917)、中国革命(1949)吗?
      如果你反对“革命”,你反对英国革命(光荣革命)、美国革命、辛亥革命吗?
      看来,笼统地说支持或者反对革命,都会让人误解。还是先把你对“革命”的理解弄清楚,才下判断不迟。否则的话,争论不过是鸡同鸭讲。
      “革命”一词约在十五世纪里就有了社会秩序剧烈变化的意思。1688年之后,其在政治领域的使用普遍化,但人们对“革命”的界定五花八门。
      譬如,学者Jeff Goodwin将革命定义为“一个国家或者证券被推翻并因此由非正常的、超越宪法的以及(或者)以暴力形式发生的群众运动带来的任何根本性改变。”据不同标准,“革命”被分为:暴力革命、非暴力革命、科学革命等。
      托克维尔区分了三种革命:
      1,政治革命;
      2,不仅寻求政治变化而且改造整个社会的突然和暴力的革命;
      3,缓慢但全面的社会变革。
      他基本支持第一、三种革命,反对第二种革命。
      预测中国会不会发生“革命”,没多大意义,除非你是个预言家(或者致力于成为一个),或者相信马克思的所谓“历史发展规律”。
      历史变迁充满了偶然,而且往往不是线性的,更不存在“进步”的必然。那些语言若中国发生革命则结果必好或者必坏的说法,都是没有根据的猜测,随便说说还行。
      有朋友关心我对未来中国的“猜想”,我比韩寒还悲观,甚至比我的绝大多数师友都悲观。
      悲观的原因之一在于我比较理想主义,期望未来中国不仅在形式上是自由民主的(确立普选等),而且在骨子里也是如此,自由民主的精神渗透到每个人的生活中,而这一天的到来恐怕要以世纪来计,但应有希望。
      有人认为今天比100年前的中国“进步”不少,我不敢苟同,如果这种进步指的不是物质方面,而是制度和精神方面的话。
      读读晚清和民初时期的历史就知道,那时候人们的很多自由和权利都比现在更有保障,政府的权力比现在有限得多。看看那时的报刊,就知道当时的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比今天大得多。
      今天的教科书里倾向于丑化100年前的中国,责难其贿选、军阀割据等。其实,那个时代比现在强多了。不说别的,就拿1921年《湖南省宪法》制定来说吧,该宪法起草完毕之后,由湖南省民众投票表决通过。今天可以想象吗?这部宪法里居然还规定了公民的持枪权,恐怕今天很多人也会撇嘴嘲笑。 (博讯 boxun.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