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陈杰人
3月27日,央视《新闻1+1》栏目探讨了上周五发生在哈尔滨的一起导致1死3伤的伤害医护人员事件。新闻传出后,当晚的网络民调结果显示,在接受调查的6161位网友中,选择对此事感到高兴的竟达4018人。央视将此调查称为“对医生的第二次伤害”,由是,也有了央视这起节目的标题——《杀医生:我们可能也是“凶手”!》主持人白岩松甚至在节目中说:发生这样的悲剧,“我们传媒人恐怕也有责任,在过去很多的事件当中,我们应该就事论事,哪儿有问题就批评什么,而不是……鼓励一种仇恨。”
我很不赞同央视的逻辑,更不认同白岩松的矫情之言。我们必须看到,民调的结果,是民意的事后情绪反映,它根本就不是所谓的“凶手”,如果承认央视的前述逻辑,结果恐怕就是禁止人们自由表达对一起事件的真实看法。而更严重的问题还在于,到底是谁制造了对医者的仇恨?
毫无疑问,伤害无辜医生的行为值得严厉谴责并应受到法律惩罚。单就哈尔滨这起事件而言,行凶者可能和过去的医患紧张关系没有直接联系,而完全可能是他作为一个罹患多种重症的未成年人,因为绝望、无知、偏执、无良或者别的心理原因作出的错误行动。但网上高达65%的人对伤害无辜医生的行为表示“高兴”,这种幸灾乐祸的态度的确值得探讨,它说明民众和医疗界的紧张关系已经到了水火难容的地步。
我注意到,央视的逻辑,和事发后医疗界人士在网上表现的情绪有呼应之感。比如很多验证身份为医生的微博用户认为,因为媒体过去对医疗界的批评和攻击过多,导致民众对医护人员产生了强烈的敌意,这是这次伤害事件发生的根源。这些医生甚至还举出了所谓“缝肛门”等失实报道等例子,以试图证明自己的判断正确。
但问题是,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民众的反常情绪,其实映衬的是民间积累已久的对医疗界的怨气甚至敌意。可以说,中国的医患紧张关系,实际上已经蔓延发展为医民紧张关系。医疗领域那些普遍的、屡发的不良现象,如过度治疗、忽悠患者、态度生硬、不见红包不动刀、竭力逃避医疗事故责任,等等,曾经并正在反复地刺激人们的神经,践踏着人们容忍的底线。
记得10多年前,我的父亲遭遇车祸,当时神智清醒但实际上颅内受伤出血,按照基本医疗常识,医生本应迅速通过CT扫描确定病灶再行手术治疗,但湖南双峰县人民医院CT室的医生,任由我父亲躺在地上,磨蹭着不让我父亲上CT台接受扫描。直到匆忙赶到医院的我,多方借钱凑足红包交给医生后,医生才让我们兄弟将父亲抬上CT台,但为时已晚,被耽误了6个小时的父亲,最终就死在CT台上。
尽管如此,我也从不认为医生全是坏的,更不赞同对医生使用暴力。不过,正是由于无数这样的无良事例,彻底消耗了人们的信任和耐心。对于这些不良现象,媒体和舆论,有权力也有责任揭露和鞭挞,这些批评性的舆论,当然会引发民众对医疗界不良现象的逆反心理,但不能因此就认为,紧张的医患关系甚至医民关系,是因为媒体造成的。记得几年前,广州一个副市长抱怨说,广州的治安不好,都是因为媒体报道得太多。这样的错误论调,和央视的“媒体凶手论”如出一辙,必然贻笑大方。
当今社会,不止是医民关系紧张,各类仇警、仇富、仇官情绪,都大体可归于被长期扭曲的社会心理。但从理性的角度而言,一方面我们必须重视这些情绪,另一方面还必须督促各行业各领域深刻反思。为什么媒体一两则有关医疗的失实报道,可以触发那么强烈的民间情绪?皆因这种失实报道存在“微观失实而宏观真实”的哲学问题。
在我看来,对于网络的民意调查结果,无论是医疗界还是公众,都可以“战术上轻视,战略上重视”。所谓战术轻视,就是这个民调结果本身不会导致更大恶果,它无非就是一种情绪的发泄,不必过于在意;所谓战略重视,是指必须从宏观上看到这种情绪的成因,并采取切实措施,从面上改善医民关系,防止这种情绪变为下次的现实惨剧。
7年前,同样是在哈尔滨医科大,一位姓翁的老人患病入住该大学的附属第二医院,82天时间,居然花掉了139万多元医药费用,医生还另外推荐患者家属买了300多万元的药品拿到医院使用。此事,已经成了中国医疗界医德沦丧、唯利是图的典型案例。正是因为医疗界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上演着无数这样的案例,才让民众失去了对中国医疗界的信任和尊重。
回到哈尔滨医科大这起事件本身来说,笔者希望医疗界人士尽快脱离情绪化的反应,转而深刻反思医民关系紧张的根源,并以实际行动,消除民众的过度敌意,赢得民众的理解和尊重。如果刻意沉浸在悲情之中,甚至以矫情之言鼓动更多对民众和患者的对立情绪,那么,事情恐怕会更糟糕。说到底,医生们应该相信:人在做,天在看。民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你们的好,大家心里有数,你们的不好,大家也都能感知到。皮球,就在每个医护人员的脚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