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 BBS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0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LHL:常识的局限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5-24-2012 23:00: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常识的局限性
2012-05-24 07:56:17
    有这样一个笑话:
    一妻子神经衰弱,躺在床上容易幻听,晚上睡不着觉。有一天请来物业公司某员工说:"你们这里隔音效果太差了,我每天晚上躺在床上都听到火车声,被吵得睡不着觉!" 物业员工不信,妻子让他躺上去试试。于是物业员工脱了外套挂在床边就在她的床上躺下了,表示没听到。妻子又说:“你要盖上被子才能听到!”于是物业员工就盖上被子了。正巧这时丈夫回来了,丈夫大怒:"你在干什么!" 物业员工慌了:"我在听火车声,但你信吗? "
    笑过之后我们认真考虑下。我们不难想象,从丈夫的角度,用常识来想,躺在自己妻子的床上怎么说都最可能是有奸情啊!而且退一万步说丈夫相信自己妻子,他也怎么着都想象不到一个男人躺在自己妻子床上的真正原因。很多事情的原因往往是我们常识之外的,除非丈夫放下自己的常识,压制自己的怒火耐心听完自己妻子和物业员工的解释,了解事情的真相,他才能不做错事。
    这个笑话告诉我们,常识很多时候不是那么可靠。
    在一些社会性事件中,比如最近的方韩之争,正反两方除了都表示“智力逻辑正常的人都应该明白真相了”外,还有另外一种论调,正反双方都自信满满地表示“这件事用常识想想就都应该明白真相了啊!”
    为什么会这样?上篇文章我强调了逻辑和智力的局限性,而这篇文章我想说说常识的局限性。常识的局限性其实还是由于信息差异导致的。信息差异的含义:每个人所看到的信息,经历和经验的差异。个人的常识通俗来讲说就是觉得不需要特别理由,就应该这样的事实。但常识说到底还是自己看到的信息,以及经历,经验中得来的。每个人的信息有差异,常识也有差异。
    下面就分三点来谈谈常识的局限性以及与此相关的人们的非理性行为。
   
一、人无法看到自己常识之外的可能性。
    上面那个笑话其实告诉我们,如果一件事物发展和出现的原因超过我们的常识,我们常识将很难做出正确判断。为了更好的说明这点,我们来做一个思想实验:
    把视野放在古代,这是一个信奉神明,推崇武力的国家。有一天一个人拿了把AK47穿越了,并且一枪把他们国家最厉害的武林高手毙了。我们从那个国家的群众来考虑,他们的常识里,神明是常识,但是没有枪这个概念的常识,他们可能很容易通过常识判断就把那个人推崇为天神下凡了。对他们而言,除非把和我们现代人的信息差异减少,去了解给多的事实,至少知道枪的存在,要不无论如何也做不到正确判断的。
    当然生活中一般不会出现如此巨大的信息差异,但是我们通常也难以想到自己常识之外的可能。比如此文中开头的那个笑话,丈夫是如论如何也不能用自己的常识来判断一个外人躺在自己妻子床上的原因的。
    另外破破的桥在他的文章里写到过这样一个例子:
   “糊涂当年是国内大站,我当站务时,某天一篇敏感文章,居然标精华上首页,挂几个小时。知识分子纷纷猜测,中阳又发信号了,要郑智改革,要平反。其实是我晚上熬夜写程序看花眼,值班站务又失恋罢工,所以不小心挂上去了。这十几年,对他们来说,中阳前后发了几百次信号,就是个玩信号弹的,特牛掰的是每次发信号他们都能欢呼雀跃。这就是鸡毛蒜皮的力量。一个小本失恋了,因此某篇文章上了首页,所以得出结论,中阳要改哥了,放信号了。”
    当然我个人觉得知识分子的从信号的考虑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但是他们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真相是如此的扯淡。
    这些事情对我们个人的启示就是:不要急着用自己的常识做判断,而是应该多听听别人的解释,看到更多的事实,积累更多的信息,要明白自己的经验和常识是有限的。
   

二、因为信息差异,每个人的常识各不相同,对同一事情的判断就不同。
    这个应该好理解,简单说说就好。还是拿韩寒的手稿做例子。当韩寒公布自己的手稿的时候,很多人表示:我操,手稿这么干净,一定是手抄的,不然没有别的可能。包括牛逼闪闪的芝加哥大学教授赵鼎新也认为:“韩寒公布了《三重门》手稿,并坚称这是他的初稿也是最后一稿。但是,韩寒所展示的手稿十分干净,修改极少。于是方阵营就有人说,任何一个有写作经验的人都应该知道,一个人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很难从头到底不经修改就写出来的,韩寒分明是誊写了别人已经写完的稿件。”但是随后,很多真正有写作经验的人表示,手稿干净不干净更本和抄不抄袭无关。有些人写作手稿干净,有些人脏乱,纯属个人风格。并列举了大量以前名家的证据。
    这件事有些人常识就是:只有手抄,手稿才这么干净。另外一些人常识则是:手稿干净与否只是因为风格不同。
    还是那句话,只有积累更多的信息,才能了解真相做出正确判断。
   

三、人们只能看到自己愿意相信的常识。
    这是一个人类的非理性现象。上面说了不同的常识能够看到不同的解释,不仅仅如此,人们很多时候只能看到自己愿意看到的解释。
    我们小时候应该都学过这样一个寓言:有人丢了一把斧子后,从邻居的言行等各方面看都像是偷斧子的。但当他把斧子找到后,就都不像了。那个丢斧子的人在潜意识里面已经把邻居当成小偷时,邻居的所有行为都像小偷。韩寒这件事也是这样,只要你认定了韩寒是代笔,你会发现不管韩寒用什么样的态度,都可以来解释他一定是代笔的。而且看起来都符合常识。
    1,韩寒愤怒,出巨资辟谣。
    回应:瞧瞧这货,因为质疑,恼羞成怒了吧!一定是代笔的。(正如现在大家的反应)
    2,韩寒不理这事:
    回应:哈哈哈哈!做贼心虚了吧,不回应了吧,怕一回应就露出更多矛盾了吧,一定是代笔的。
    3,韩寒沉着面对这事:
    回应:你们设想啊,一个作家都是把自己的文字当孩子一样的看,别人说他的孩子不是他的一定会生气的,但韩寒这货居然一点都不激动,一定是老奸巨猾。也只有韩寒这种老奸巨猾的人,才能够代笔这么多年不被发现了。
    实际上,不管韩寒愤怒,置之不理,还是沉着面对,都有非常多的可能性。但是,一旦你认定韩寒是代笔,那么韩寒所有行为都能找到符合目的的解释,而且有常识作为依据。
   

     这篇文章其实是对上篇文章的一个补充,补充的是信息差异的不同也导致了常识的不同,常识的局限性。
     

     结合上篇文章说的做个总结吧:信息积累是个很困难,很漫长的一个过程,积累到足够全面更加困难。如果信息不够全面,不管是常识,还是智力和逻辑都有局限性,无法帮助我们正确判断。而且不仅仅是信息差异,人本身就有各种偏见,各种不理性的地方,人这种生物,本身就有很强的局限性,大部分人不会理性思考,就算一个人会理性思考,也很难有足够的时间精力积累足够多的信息。关于这个事实,我有四点想多说点:
     
     1,归根结底,大部分人其实永远不知道真实情况是怎样的。大部分人都是根据并不全面的信息,依靠并不可靠的常识,做出判断。哪怕最终证明了韩寒是代笔或者不是代笔。两方阵营里面大部分人根本不是判断正确,而是纯粹蒙对的。
     2,因为人的固有局限性,所以不管你是学富五车的大学者还是生活中的普通人,我们在生活和社会上的种种问题都很容易做出错误判断。这一点不仅仅体现在天朝的韩方之争口水仗,就算是法制健全的国家法律的判决都是不可能百分之百正确判决,都有可能误判的。
     3,因为人的固有局限性,这是为什么好的骗子永远能忽悠一部分人达到他的目的(比如方舟子同学),同时这也是为什么不管一个人再聪明睿智,也有可能被忽悠(比如马云也会被李一忽悠)。如果我们留心,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例子。不仅仅如此,一个人只要足够狡诈,甚至能够骗到大部分人,甚至能够骗得政权,比如希特勒和陈水扁。
     4,回到我们自身,启示是:不管你有多聪明多才华横溢,也要明白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很难做到客观正确。同时不要看到一个聪明人被某件事忽悠而你看出来了,就想当然觉得自己比聪明了。可能只是你在这方面掌握的信息比他多一点罢了。
     

     
     有人会说:人类本身固有这么大的局限,那怎么办?
   
     像我上篇文章说的,作为个人来说,就是要够明确自己的局限性,保持时刻接受新信息的谦逊态度和拥有反省自己已经根深蒂固的判断的心态。而不断学习,不断接触新的信息,不断反思自己的固有观念是唯一逐渐靠近真理和真相的办法。而且虽然个人无法做到在所有领域判断正确,但是能够做到自己熟知的领域做到足够高的正确率。而且一个人只需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判断力足够就可以了。只不过一个人往往在某方面有很高成就时,对自己的所有判断都过于自信。这也是当年太祖一人专干给国家导致灾难的原因。

     此外从社会角度来说,需要的是一个信息足够开放,言论自由,推崇理性的环境。在一个言论自由法制健全的社会,法院的判决就算不能百分百正确,也是相当严谨的了。首先法官往往是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年人,判决的过程也是大量的相关人员递交不同的材料,积累足够的信息,最后由很多人投票决定。言论自由,信息透明,法制健全的环境在绝大多数可以保证大部分人不被忽悠。比如在制度还不是很完善的台湾,就算陈水扁靠忽悠获得了台湾的政权,也不能长久伪装下去,最终现在还是锒铛入狱。而希特勒这样能够利用公权力进行全面的信息操控时,才能够达到欺骗绝大多数人,行事邪恶之事。



最后以伟大的林肯所说作为结尾:
   
你可以一时蒙骗所有人,

也可以永远蒙骗一些人,

但不可能永远蒙骗所有人。



PS:看了很多文章,大家都喜欢说逻辑,但是大家所说的逻辑的含义很多时候各不相同。另外有些人喜欢强调逻辑多么重要,常识不可靠;令一些人喜欢强调我们应该多多依靠常识,逻辑也会错误。那么逻辑到底是什么?逻辑和常识什么关系?查了点资料后我的结论是实际上逻辑和常识密不可分,而且逻辑永远不会错误的,只有论证过程会出错。

翻开手中的《简单逻辑学》,里面所说的逻辑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论证的过程,而论证的前提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则是由常识来决定的。

比如说一个简单的三短论:
大前提:只有抄袭的人手稿才能干净。
前提:韩寒手稿干净
结论:韩寒抄袭。

我们来看看这个论证过程。大前提其实就是我们说的常识。另外这个常识要是出错的话,结论也会出错。但是结论出错,三段论本身是绝对正确的。


为什么大家都认为对方是傻逼——逻辑和智力的局限性
2012-05-22 08:30:39
    方舟子和韩寒的口水仗看到现在,发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一个现象。不管是支持方舟子还是韩寒,两边都会有这样一批人抱着这样的观点:事情都发展到了现在,事实早就水落石出了,这时候居然还认为韩寒(方舟子)是对的,简直就是傻逼!这些人观点相反,但都是一副自己绝对正确的口吻,而且会怀着对自己智商和判断力的优越感对对方加以鄙视。如果是公众人物,他们粉丝们说话的调调也是谁谁谁智力如此之高,这么聪明怎么可能判断失误。

    先不说方舟子和韩寒孰是孰非,真实情况可能比想象中的简单:双方的智力都很高,都没有犯逻辑错误,只是各自得到的信息不同导致结论不同。因为当我们对某一件事的观点产生差异的时候,很容易忽略一个基本的事实:观点的不同可能跟智力和逻辑无关,仅仅是不同人所得到的信息差异

    为了让这个结论好理解,我举个生活中的例子:我们生活中常常会有几个人一起讨论起对某个人G的印象。可能A会说:上次跟他借钱拖拖拉拉,可能是个小气的人。B会说:这傻逼上次跟他打招呼不理我,太瞧不起人了,一定是个骄傲自大的人。C会说:做事挺认真的,至少应该是个上进的人吧。D:这货和我一样喜欢苍井空老师,喜欢苍老师的都是好人,哇哈哈哈!

    ABCD对G的印象有好有坏,评价各不相同。假设ABCD都没有说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四人观点的不同根本和理性思考无关,仅仅是因为对同一件事情的了解的信息有差异。信息差异这个概念的含义是:每个人获得的信息,经历感受乃至经验的不同。

    为了更加体现有时候观点不同和智力逻辑无关,只是因为各自获得信息有差异。我们来做这样一个思想实验:
    假设两个智力和逻辑思考能力一样的两个人,A生活在温暖富有的家庭,从小父母亲人的无私照顾,也没见过外面的世界;B生活在亲情氛围薄淡的环境,和身边的人勾心斗角很严重,同样也没见过外面的世界。假如某天他们都听说了这样一个新闻:某地老太太被撞,一个大学生将他扶起。老太太坚持大学生就是撞他的那个人索要赔款,大学生则说自己只是做好事没想到却被污蔑了。新闻观点这事不管谁对谁错,如今社会道德水准很低。
    对于这件事,A可能会认为,老太太和大学生之间有误会吧?跟道德有毛关系。B则会讽刺一笑,社会道德水准很低了,还用得着这事来体现?
    同样A,B的判断不同和逻辑以及智力完全无关。而且当A,B对这件事的信息相近时,他们观点可能就接近了。比如说一个月内出现了大量这些新闻,A看到后可能就会也会同意社会道德水平很低这个观点了。



    信息差异导致观点不同。有人会说了:靠这么简单的事实还让你说!你是弱智啊!然后抱着对自己智商的优越感离去。那么这时候事情又回到了我的论题本身,为什么我这么重视这个事实而你不重视。是因为我们关于这个事情互相了解的信息不同。

    那么为什么我要强调这个看似很简单基本事实?有以下几个原因,另外下一个原因都是顺着上个原因的补充。
下面详细解析。

一,这人与人观点不同的重要事实,但人们很容易忘掉这个事实。

    随便在网上找了一段话:

    “我并没有看过方舟子先生的全部证据和文章。根据我所知的那些信息和证据,我个人认为凡是有大脑,有一点思考能力的人看过那些信息和证据,都会相信韩寒作弊的可能性超过99%”

    如文章开头所说的情况,这些人观点相反,但都对自己的看法抱有绝对自信,然后顺其而然的认为对方是傻逼。这种现象在逻辑和智力普遍不错的知识分子里面更突出,他们往往过于相信自己的逻辑和智力,从而对自己的判断过于自信。他们甚至可能表面谦虚,心理还是这样认为。他们不会去想,逻辑和智力有时候对正确的判断没有帮助,他们需要的是了解更多的事实,积累更多的信息。这个时候,对自己智力的过于自信反而限制了正确的判断。

    举一个韩寒的例子:当韩寒公布自己的手稿的时候,很多人表示:我操,手稿这么干净,一定是手抄的,不然没有别的可能。包括牛逼闪闪的芝加哥大学教授赵鼎新也认为:“韩寒公布了《三重门》手稿,并坚称这是他的初稿也是最后一稿。但是,韩寒所展示的手稿十分干净,修改极少。于是方阵营就有人说,任何一个有写作经验的人都应该知道,一个人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很难从头到底不经修改就写出来的,韩寒分明是誊写了别人已经写完的稿件。”

    但是随后,很多真正有写作经验的人表示,手稿干净不干净更本和抄不抄袭无关。有些人写作手稿干净,有些人脏乱,纯属个人风格。并列举了大量以前名家的证据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fc0caa010109ek.html

    没人怀疑赵鼎新教授的逻辑和智力吧?但是逻辑和智力在这事上不能帮助一个人正确判断,赵鼎新教授是个理科生,没有这方面经验与信息的话智力再高,逻辑再好也会被误导。如果一个人不放下自己的偏见去了解更多的信息,任你再聪明,将永远做不出客观判断。如果我们想要进行有效交流,很重要一点就是反思自己信息积累是否充分,与别人观点不同是不是只是因为了解的信息的不同。


二,仅凭“交流”无法改变对方观点,原因之一是因为信息的积累非常困难。“交流”对于信息积累能够做到的很有限。

    如果我们有过和别人争论的经历,会发现几乎无法改变对方的看法,结果往往谁也不服谁。这是因为交流最多解决信息差异不大的情况下明显的逻辑问题,但是交流难够做到的信息交流、信息积累、减少信息差异的程度很有限。交流无法解决因为信息差别导致观点的不同这个问题。

    为什么说交流对信息积累很有限?首先回想一下我们跟别人交流的过程,往往是这样的。
甲:我认为XX事件是这样的。乙:我认为XX事件是那样的。甲和乙:我擦你居然傻逼到这样认为!然后不欢而散。
    很多时候所谓的交流往往只是结论的碰撞,根本谈不上信息的交流和积累。而且就算两方能够抛开成见,互换信息,交流所能做到的程度也很有限。因为信息的积累是一个困难的事情,积累到较为全面是更加困难的事情,这无法仅仅通过交流完成。比如说,韩寒方舟子这事,获得比较全面的信息恐怕要从头观看方舟子,韩寒以及相关人员的微博和博客,还要看每一个质疑点的正反信息,如果能够自己把韩寒的三重门看一遍更好。但这么庞大的信息量只有直接参与全过程的人了解得较为全面,大部分人永远只了解一小部分信息然后做出判断。

    但是没有人能够在信息不足的情况下做到靠谱的判断,不管你智力和逻辑多高。所以虽然真实的信息都在网上摆着,但大部分人永远不会了解真相。而且,没有人能够了解所有的信息,所以人一定要明白自己的局限性。



三、批判性思维中逻辑虽然重要,但最重要和最难的不是逻辑,而是能够明确自己的局限性,保持时刻接受新信息的谦逊态度和拥有反省自己已经根深蒂固的判断的心态。而不断学习,不断接触新的信息,不断反思自己的固有观念是唯一逐渐靠近真理和真相的办法。

    我前面一直在试图证明的是,信息全面,才有可能做出较为客观的判断。但是,没有人能够在任何方面信息积累做到全面,所以,任何人都有很大的局限性。不管你在某方面多么牛逼,智商多么高,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面前不可能做到判断准确。每个人都要学会明白自己有可能判断失误才可能做到理性客观。这年头都喜欢讲批判性思维,如果翻开手头任何一本批判性思维的书,你会发现这本书一定不会仅仅强调逻辑,会反复的告诉你反省自己多么重要。要知道一个人尤其是对自己智力和逻辑过于自信的人打破固有观念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手头现在没有批判性思维的书,在百度百科批判性思维词条上引用一段话:

    “要进行批判性思考.你就必须进入一定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包括客观,谨慎,挑战他人观点的意愿和——可能是其中最困难的——将自己深信不疑的信念置于仔细检视之下的意愿。换而言之,你必须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这就是是我们检查自己所获信息并在这种检查的基础之上进行批判和决策的过程。”

    我们反省下自己,我们思考的时候有没有进入这种状态?

    另外一点,我在这里反复强调逻辑和智力不够用,那么我们该依靠什么?有人就会说了,常识啊!包括李笑来老师,很多人都表示过用常识来做正确判断的观点。但常识很多时候就是一种经验,本质上其实还是一个信息问题。再来设想一个思想实验。A,B智力和逻辑能力一样。A,是留学生,从二线城市来到国外大开眼界。B,从小接受党的教育,最大的爱好就是看铁道游击队,现在是个普通大学的党员。对于A来说,中国与发达国家的重大差距是常识,对于B来说,说外国好的都是受到了资本主义的侵蚀这是常识。我们能指望AB两人通过常识来达成一致吗?

    再举韩寒的例子,还是手稿那个问题。有人的常识告诉他们:一次性成稿修改不大不可能啊!但是另外一些人则说:一次性成稿修改用常识来想很正常啊!我们鼓吹常识的时候,必须要明白,我们的常识可能在别人那里根本不是常识,另外常识的不同本质上还是信息差异。

    常识和逻辑都不够用,那我们应该依靠什么?我们怎样才能靠近真理和真相?只有一个办法:不断学习,不断接触新的信息,不断反思自己的固有观念。知识分子往往不缺少智力和逻辑,而是缺少这种谦逊的态度。



四、因为大部分人其实永远不会了解真相,诡辩和信息操控就会非常有效。

    在方韩之争中,有这样一种观点,真实的信息都在网上摆着,真相不是明摆着的吗?很可惜,这是不可能的。信息在哪儿摆着,不能代表你能全部接受,因为信息积累十分困难,所以一个事件结果是这样的:绝大部分人永远没有了解真相。

    信息分为两种,一种是第一手信息,也就是事件过程的信息,韩寒这件事第一手信息就是方舟子的质疑微博原文,韩寒的回应,针对每一个质疑点不同人的讨论,韩寒的文章本身也是第一手信息。但是,这些信息量过于庞大,极少有人能够全部了解,这时候我们就会寻找接近,试图从更少的信息得出判断。这时候我们往往会依赖第二手信息,通过转述事件过程和评价的信息。也就是媒体的报道,甚至包括韩寒和方舟子自己对这件事的评价。媒体的报道信息量就会少很多了,往往只是一篇文章,一个专题。

    但是首先一点,第二手信息是极容易被扭曲和污染的,这个时候,信息操控手段和诡辩就会非常有效了。简单举个例子,我们见过方舟子和很多媒体说,韩寒的《三重门》是神作,有很深的文学和英语背景,一个普通高中生不可能写出来。又把初中成绩的文章故意选一部分截取,其它不说,于是韩寒变成学习障碍。然后表示,韩寒肯定抄袭。这是典型的信息扭曲,如果你接触足够的第一手信息,比如自己阅读三重门,大部分人就不会觉得这本书是神书了,不需要什么天才才能写得出。如果你把韩寒学习相关信息第一手资料看完,会发现根本得不出韩寒学习障碍这个结论。另外一点就是,你传播误传一个信息,制造一个谣言往往只需要一小段话,但解释起来恐怕得一篇文章。这样更加加大了信息积累的难度。

    诡辩和信息操控非常复杂,这里可能讲不清楚,只能表达大概意思。如果有机会和这个能力,可能还会试着写写这方面。



    以上写的这些,也算是对自己关注方韩之争思考的一次小小总结。其实最想说明白的是上面说的第三点:批判性思维中逻辑虽然重要,但最重要和最难的不是逻辑,而是能够明确自己的局限性,保持时刻接受新信息的谦逊态度和拥有反省自己已经根深蒂固的判断的心态。而不断学习,不断接触新的信息,不断反思自己的固有观念是唯一逐渐靠近真理和真相的办法。不要遇到和自己观点不同,都认为对方是傻逼,逻辑和智力的作用是有限的,特别是社会性问题方面。

    欢迎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