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 BBS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1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把韩寒写出个人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6-29-2012 02:38: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我能如何写韩寒?从接到采写任务时,就得面对这个问题。

首先,我是韩寒的朋友。十几年的朋友。再来,韩寒当时陷入被质疑的迷局里。

第一个条件决定,我或许是最能在这个风暴眼中,抓到韩寒,让他开口的人之一;第二个条件决定,因为我的身份,无论让他开口说了什么,也最容易被质疑的——你是他朋友,你肯定在帮他游说。许多人会这么想。

我的同事觉得,我应该会为此为难。但实话说,我没有。

此时操作韩寒,最惯常、最有力量的思路,应该是去调查韩寒从中学到成名全部过程的周边人物,证实或推翻人造韩寒的可能性。

对此,一来我的身份决定,或许有其他更合适的人来调查;二来,韩寒在高中写《三重门》期间就与我认识,他写《三重门》的细节我还知道一些,真伪问题对我本不存在;三来,这种调查,是《南方周末》等周报、周刊,或者日报深度版块的拿手强项,作为月刊《智族GQ》再做这种调查,意义本也不大。

更重要的,在我看来,韩寒何以成为如此的韩寒,何以因此会被众人推到这么一个位置,又何以受此巨大的猜测和争议,其实是一个体系的问 题。而这个问题,才是这个社会的真相。

报道消息层面的真相,我曾在自己做周刊的时候,做了许多努力和尝试。而到了月刊,我更关注人心和人性。

很多人问过我,月刊和周刊的区别。我反复说过:周刊可以关心新闻的产生根源和推进、关心事件的过去和未来、关心新闻事件当事人的命运,周刊还试图提供理解某个事件、某个人的思考逻辑和框架。而月刊,能做的,必须做的,是关心人心和人性:为什么我们当前的人心和人性,会让这个事件、这个人,成了众人瞩目的焦点,能否以此刻画这个时代的人心和人性?又为什么这个人会长成这个时代格外的风景?

从表面上看,月刊的报道分成两种,但其实也是殊途同归。写人:某些人在某时某刻活出人性与人性独特的景致来,月刊的任务就是发现、并有能力定格住、刻画出。写事:是顺着事件和现象,发掘这个时代人心和人性的某些共有景致。本质上,关注的都是人心和人性。

放在这样的框架下,调查求证的思路,本来就不是我们应该采用的方式。我关心的还是韩寒这个人:什么样的原因让韩寒长成内心这样的景致?这样的景致究竟有如何细腻、生动的体系?在现在的环境下,如何更被强化关注?随着这个事件的发展,会发生如何的变化?

二记得第一次采访韩寒,他就曾对我有个请求:说,老蔡,作为朋友,你能不能试图把我写出个人样,我不想再当什么代表、什么偶像、什么问题或者什么象征。
韩寒的困扰,确实反映出媒体行业的一些状态:快节奏的新闻传播渠道,让一个碎片、一种观点、一个角度本身成为传播点。现在的媒体介质决定,越是精、巧、锐的东西,传播越是广远,越是体量巨大、体系庞杂的信息,越是难以传播开。

为了迎合媒介特质,可以看到,很多写作方式和媒体形态自我的修改。落实到采写领域本身,现在有些同行,喜欢用评论、下定义来写报道。虽然评论和下定义,都有拔高或者扁平化事件和人物的可能,但简单下判断、划圆一个逻辑,跟着社会情绪走,却可能是性价比比较高的写作方式——最容易获得反响。

所以,我曾说,现在有些人说韩寒造假,其实造假的更是每个人,特别是媒体人。每个人自己找了个想象,就寄托在他身上。韩寒自己也和我聊过,作为公众人物,一方面要当得起公共厕所,所有粪和尿你都得受,又得当得了芭比娃娃,什么衣服什么角色你都得可以被打扮。

因此,从以前到现在,韩寒对很多媒体来说,是很多东西:是问题、象征、代表、榜样、阴谋论……对我,他一直是那个人。别人神话化的时候,他是那个邻居一般的小孩,别人妖魔化时,他还是那个活生生的小孩。

《智族 GQ》坚持的月刊的报道方式,本质上是非常传统而且古典的:一是在我看来,日报和网络新闻写作必然是消息化的。周刊则是在消息化和文学化之间挣扎,找平衡。而月刊的写作,应该是文学化的:传播信息不是本质,它应该试图提供文学感的、体系感的、丰富的、庞杂的、生动的对人、对社会的感受和认知。所以月刊写作,就应该庞杂,应该巨大,不简单被一个逻辑、一个说法、一个角度俘虏。二是这种写作方式,或许在当今的媒体介质的传播中很不利,然而,这种写作方式,是有文学价值和人文价值的。这种写作是与时代媒体特质对抗,但确是在坚守人文精神。

因此,我构想这次的报道方法,如往常的要求一样,其实还是,把韩寒写出个人样。

事实上,我这样做还因为有个判断:众多人怀疑,是因为韩寒是看上去很突兀的独特,而众多寄托在韩寒身上、本与他不符的想象。因此,能让韩寒得以解脱的,是还韩寒以真实,还韩寒以常态。真实化韩寒、常态化韩寒,让大众明白,韩寒的独特不是诡异不是奇特,帮助发现这独特景致背后的日常逻辑,就自然能拆解困惑和怀疑。

只不过,写一个人太庞大了,所以我的目标是,刻画出,这个独特的人,在独特的遭遇时,显示出的看似独特,但实际上很“日常”、甚至很“庸常”的内心风景。 新闻第一要义是真实,第二,还是真实。

报道出来后,众多方粉预料之中地,以我是韩寒朋友身份下定论说,我肯定写的都是假的。但作为媒体人,我可以问心无愧地说,我力图做到了韩寒这个剖面的真实。我的报道本不参与双方逻辑和空想的攻防,我关心的是,我试图做到的是,刻画出真实的韩寒。

我构想的办法,有两个层次:从事件发生开始,到我去采访时,韩寒在这几天的真实内心——我知道,所有同行,或许只有我能逼韩寒说出这些东西,这是这个报道本身能独树一帜的最简单原因;我试图以这个事件为契机,理解此前的环境如何造出这样的韩寒,这样的韩寒又因为自我如何的变化,反过来与所处的环境有如此剧烈的摩擦。而这些理解,又最终落实到韩寒每天的心境变化中——这就又勾留上第一个层次。所以全文,其实表面上看的,就是韩寒出事期间的“内心流水帐”。

很多人读最终的报道,以为这个过程是理所当然。其实我最大的难度反而在此,要回忆每个细节,说出他的怕、恨、幼稚,对任何人来说都不是容易的事情,更何况一向爱面子,习惯大逻辑思维的韩寒。

最终我赖在他家 3天,和他先后聊了一二十个小时,才逼出文章中的众多细节。

三这篇报道出来后,果然引来很多骂声。我分析过骂的原因:有的人本是方粉,不用看就会骂;有的人是奔着我证实或证伪而去的,找了半天没找到,所以骂;还有些人觉得我把韩寒写得卑微了,韩寒本应该是英雄的。

其实在写作过程中,我就知道,这注定是个自讨苦吃的文章。首先这样写麻烦:看上去流水帐,却需要众多细节无缝的对接,大量细腻的技术活;再来,现在这个时代,试图理解人的人少,评判别人、享受情绪和逻辑快感的人多;最后,即使是老朋友了,被这么逼问,当事者恐怕也有诸多不开心、不理解(还好韩寒确实是个好脾气的人)。

但我一直顽固认为,新闻最终目的在于呈现事实,媒体人的意义在于帮助人们更理解他人和一个个他人组成的社会。

我对韩寒说过,本质上,我可不是在写你,而是在写你展现出的、承受了的人心和人性。我说,当个公众人物,除了被当厕所或者玩偶外,还得适应一个角色:当一个被解剖者。和前两者不一样的是,我把你当人。而且我做的是活体解剖,在我的采写过程中,决定把他当活人。

事实上,我确实把韩寒当人,而且我确实也有有失公允的地方,我在大标题上用了“韩寒的成年礼”,在导语里直接提出了寄望:希望韩寒也能和我的笔触同步,完成他的突破。

总的来说,杀不死你的让你更强大,因为灾难往往是自我身上各种缺点和问题的极端化爆发,一个个整理清楚了,自我当然更强大。因此灾难总是最好的新闻,它会逼着外界和自己,重新审视一个人、一个体系。这是灾难能给予的最好的礼物。

(作者系智族 GQ主笔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