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 BBS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6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龙应台:为孩子走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4-19-2009 09:02: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文通过一路BBS站telnet客户端发布


希望在港大和我讨论过相关话题的同学可以看到——



2 安德烈给妈妈的信:二十五万人算多?

MM,

有时候我在想:香港将来会变成什么样子?

我对香港是有些批评的,可是我还是喜欢这个城市,而且蛮关心它的发展──我决定去参加十二月四号的游行。

我们离开游行大街的时候,你问那个计程司机──他看起来像三十多岁的人吧?你问他为什么没去游行,我当时在想,MM真笨,怎么问这么笨的问题!他没去游行,当然是因为他得开车挣钱,这有什么好问的。

结果他的回答让我大吃一惊。他说,“干嘛游行?民主不民主跟我有什么关系?这些人吃饱没事干!”

二十五万人游行(警方说六万人),主办单位好像很兴奋,你也说,不错!可是,MM,这怎么叫“不错”呢?你记得二零零三年反伊拉克战争的游行吗?罗马有三百万人游行,巴塞隆纳有一百三十万人,伦敦有一百万人上街。而这些城市的人口是多少?

罗马──六百万。

巴塞隆纳──四百六十万。

伦敦──七百四十万。

当然,涌进市区游行的人来自城市周边一大圈,不是只有罗马或伦敦城市里头的人,但是你想想,罗马人、巴塞隆纳人、伦敦人为什么上街?他们是为了一个距离自己几千公里而且可能从来没去过的一个遥远得不得了的国家去游行,还不是为了自己的城市、自己的问题、自己的直接未来。

相对之下,香港人是为什么上街?难道不是为了自己最切身的问题、为了自己的自由、为了自己的孩子的未来?为了自己,却也只有二十五万人站出来──你能说这是“不错”吗?

我也许无知,或者有欧洲观点的偏见,但是我真的没法理解怎么还有人质疑游行的必要。

游行前几天,我还在报上读到大商人胡应湘的一篇访问,他把正在筹备中的游行称为“暴民政治”,还拿天安门的流血事件来做比较,说游行抗议对民主的争取是没有用的。他的话在我脑子里驱之不去。这个姓胡的好像完全不知道东德在一九八玖年的百万人大游行──柏林围墙倒塌了。

他好像也完全没听说过甘地争取独立的大游行──印度独立了。他好像也完全不知道一九六三年马丁·路德·金在华盛顿掀起的大游行,促进了黑人人权的大幅提升。难道这个大商人对柏林围墙、对甘地、对马丁·路德·金一无所知?

政府一意孤行时,通常游行抗议是人民唯一可以做的迫不得已的表达方式。我不是说每个人都应该上街游行,可是我认为每个人至少应该把问题认识清楚,明确知道那些主张上街的人的诉求是什么,再决定自己的立场。

回到那个计程司机。他在听广播,所以你问他,“游行人数统计是多少?”那时候还是下午五点左右。他说,“大概十万左右。”你说,“不坏。”他就带着一种胜利的微笑,说,“哈,可是很多只是小孩!”

确实的,游行的队伍里小孩特别多,很多人推着婴儿车来的。也有特别多的老人家。很明显,那司机的意思是说,十万人不算什么,因为里头很多是小孩,而小孩不算数。

我的新闻写作课的指定作业是访问游行的人,几乎每一个被我问到“为何游行”的人都说,“为我的下一代”。

我真的很感动,MM。他们要求的仅只是一个民主时间表,他们没有把握自己是否见得到民主,但是他们站出来,是为了要确保自己的孩子们一定要见得到香港民主那一天──他们可以忍受自己没有民主,但是他们在乎下一代的未来。我想很多人当年是为了逃避共產制度而来到这个岛,现在好像老的阴影又追上来了。

游行的人群里那么多孩子,他们“不算数”吗?我却觉得,不正是孩子,最值得人们奋斗吗?

出门前,我问了几个欧美交换学生去不去参加游行,发现他们都不去,说要准备期末考。我有点惊讶,咦,怎么面对历史的时刻,那么不在乎?四零年代西班牙战争的时候,欧美大学生还抢着上战场去帮西班牙人打自由之仗呢。不过,我是不是也该为我的同学辩护呢?如果不是新闻写作的作业,搞不好我自己也不会去。毕竟,一个地方,如果你只是过客,你是不会那么关心和认真的。

但是让我真正惊奇的,还是到了游行现场之后,发现中年人、老年人、孩子占大多数,年轻人却特别少。感觉上大学生的比例少得可怜。

大学生哪里去了呢?通常,在第一时间里站出来批判现实、反抗权威的是大学生,很多惊天动地的社会改革都来自大学生的愤怒,不管是十九世纪的德国还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欧美。你告诉我还有中国的“五四”运动。所以我以为维多利亚公园当天会满坑满谷的大学生,结果相反。

于是我回想,是啊,在港大校园里我也没看见学生对游行的诉求有甚么关心。几张海报是有的,但是校园里并没有任何关心社会发展的“气氛”,更别说“风潮”了。期末考比什么都重要。

好吧,MM,你说这次游行留给我什么印象?一,一“小”撮人上街去争取本来就应该属于他们的权利;二,一大堆人根本不在乎他们生活在什么制度下(只要有钱就行);三,大学生对政治──众人之事──毫无关切;四,大学只管知识的灌输但是不管人格的培养和思想的建立。

这就是我看到的二零零五年十二月的香港。

这样的香港,将来会怎么样呢?

安德烈

3 龙应台给儿子的信:为孩子走路

亲爱的安德烈,菲力普,

十二月四日香港大游行的前一天正巧是台湾的县市选举;选举结果,执政的民进党以一种你可以说是“被羞辱”的方式失去大部分地区的支持。第二天的香港游行里,你记不记得其中一个旗帜写着:“台湾同胞,我羡慕你们可以投票!”

和菲力普参加过两次七一的游行,一次六·肆的静坐纪念。(这也是你怀念香港的部分吗,菲力普?如果是,下回法兰克福如果有反伊拉克战争的游行,你会去吗?)香港人还没学会台湾人那种鼓动风潮、激发意志的政治运动技术;如果这四公里的游行是台湾人来操作的话,会很不一样,台湾人会利用各种声音和视觉的设计来营造或者夸大“气氛”。譬如很可能会有鼓队,因为鼓声最能激励人心,凝聚力量。香港人基本上只是安安静静地走路。

和你一样,最感动我的,是那么多孩子,很多人推着婴儿车,很多人让嘻笑的儿童骑在自己的肩上。问他们,每一个人都说,“我在为下一代游行。”“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情怀,充分体现在香港人身上。

他们游行的诉求,低得令人难过:香港人不是在要求民主,他们只是在要求政府提出一个时间表,只是一个时间表而已。他们甚至不是在要求“在某年某月之前要让我们普选”,他们只是要求,“给我一个时间表”!

在我这外人看来,这是一个“低声下气”到不行的要求,在香港,还有许多人认为这个诉求太“过份”。

香港人面对事情一贯的反应是理性温和的,他们很以自己的理性温和为荣──嘲笑台湾人的容易激动煽情。我也一向认为,具有公民素养和法治精神的香港人,一旦实施民主,绝对可以创造出比台湾更有品质的民主(台湾的民主没有“品质”可言),因为公民素养和法治精神是民主两块重大基石。但是十二月四日的游行,给了我新的怀疑:

温和理性是公民素养和法治精神的外在体现,在民主的实践里是重要的人民“品性”。台湾人比起香港人不是那么“温和理性”的,因为他们是经过长期的“ 抗暴”走出来的──抗日本殖民的“暴”,抗国民黨高压统治的“暴”,现在又抗民进黨无能腐败、滥用权力的“暴”。在台湾,愈来愈多“温和理性”的人民,但是他们的“温和理性”是在从不间断的“抗暴”过程里一点一滴酝酿出来的。台湾人的“温和理性”是受过伤害后的平静。

香港人的“温和理性”来自哪里?不是来自“抗暴”;他们既不曾抗过英国殖民的“暴”,也不曾抗过共產黨的“暴”。在历史的命运里,香港人只有“逃走 ”和“移民”的经验,没有“抗暴”的经验。他们的“温合理性”,是混杂着英国人喝下午茶的“教养”训练和面对坎坷又暴虐的中国所培养出来的一种“无可奈何 ”。

所以香港人的“温和理性”在程度上,尤其在本质上,MM觉得,和台湾人的“温和理性”是非常、非常不一样的。台湾人常常出现的粗野,其来有自,香港人从不脱线的教养,其来有自。

这样推演下来,我亲爱的孩子们,让我们来想想这个问题:

香港人的公民素养和法治精神在民主实践中,一定是最好的,但是,在没有民主而你要争取民主的时候,尤其是面对一个巨大的、难以撼动的权力结构,这种英国下午茶式的“教养”和中国苦难式的“无可奈何”,有多大用处?

我第一次想到这个问题,安德烈,菲力普,你们说呢?

至于大学,安德烈,你说在香港,“大学只管知识的灌输但是不管人格的培养和思想的建立”,老实说,我吓一跳。大学成为一个技术人员的训练所,只求成绩而与人文关怀、社会责任切割的现象,不是香港才有。中国、台湾、新加坡,都是的。你说的还真准确。但是告诉我,孩子们,难道你们在欧洲所接受的教育,不一样吗?你们能具体地说吗?

不能再写了,因为要去剪头发。菲力普,啤酒即使淡薄,也不要多喝──你还有什么没告诉我的秘密?

MM

2005-12-08于台北

小注:

太多人问了,所以:

菲力普:16岁
安德烈:20岁
MM:53岁

1.他们都是真人,不是虚拟的。而且是母子关系。
2.所有的通信都是真实的,不是小说。
3.菲力普写德文,安德烈写英文,MM负责翻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