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 BBS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4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八十年代通货膨胀的货币背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6-3-2009 19:48: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文通过一路BBS站telnet客户端发布

编者按:周其仁教授在一篇题为"货币制度与经济起伏"的演讲中,谈到了
20世纪80年代中国发生通货膨胀与货币发行的关系,现摘抄如下。此外,
这篇演讲比较通俗,材料也很丰富,值得回味。


http://ww.tecn.cn/data/26283.html


周其仁:货币制度与经济起伏
——2009年2月21日在三味书屋的演讲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有过两次超发货币。第一次是1978年。当时因为农民穷了几十年,一毛钱一斤粮食从农民手里收了几十年,这是农民给国家工业化做的贡献。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上,陈云就说农民太苦了,这样下去要出问题,要让农民休养生息。怎么休养生息?减少农村征购的任务。那怎么满足城市需求啊?第一个举措是用外汇进口一部分粮食,第二个举措是提高国家对农副产品收购的价格,这两招再加上包产到户对后来刺激农民增加生产起了很大作用。这次提高农副产品价格是在边际上把国家收购价格提高了50%,也就是农民完成征购任务以后超卖粮食给涨价50%。这在当时的情况下是很有刺激力的。但是农副产品价格提高后,城市还没改革,城市里国家机关公务人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人员还是低工资。农副产品价格提高,低工资就守不住了。过去之所以实行低工资,就是因为物价低。为什么物价低?就是因为压低农副产品价格,压农民。这是计划经济时代最重要的几个法宝,而且是连在一起的。现在你改动一环,城市还没有改动,那又怎么办呢?价格倒挂,国家收购农产品的价格高于城市卖的农副产品价格,这样财政就出现了赤字。当时财政盘子很小(财政收入很少),赤字大概就有两三百个亿。还用老办法,财政有窟窿,人民银行报账,人民银行多印一点钱,使财政收支平衡。第二年又有窟窿,再多印钱。这么连续印钱(超发货币),85年以后市场上就看出来了。大家可以回想一下,中国人心最齐的时候是84年,那时人们觉得中国有希望了。北大学生国庆游行的时候打出“小平你好”的横幅,就是1984年的事。85年以后就有点麻烦了,牢骚啦,怪话啦,异见啦,就开始多了。这当然有各种原因,其中一个经济原因就是票子开始发毛(钞票贬值),物价上涨的压力开始逼近,这就是超发票子的结果。所以后来请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来讲座的时候,他最早第一次是80年来,就是讲这个道理。他说不管是什么主义什么国家,票子多了,物价一定要上涨,通货膨胀是个货币现象。弗里德曼讲来讲去就这一条。我们80年请他来,88年请他来,93年请他来,他三次来都是中国通货膨胀比较高的时候,他又是货币主义者,他就是讲这一条。他认为这个规律全球是一致的。实践证明:多发票子,物价就会毛(物价上涨,货币贬值),这个定理非常可靠。85年以后86年87年出事了,虽然我们后来总结说是资产阶级自由化的结果,对外开放、国际影响是一部分原因。但从经济方面看就是票子发多了。实际上86年、87年、88年是以前累积的通货膨胀释放过程。最严重的是88年。88年开始中国不得不面对物价上涨的问题,所有国外专家包括世界银行都建议中国要跨一步。所以从88年3月份邓小平见外宾就不断讲价格要放开。这是当时的一种领导方式,领导人见外宾时,不断地讲国内政策。讲了以后新华社一发表,对国内就有指导作用。邓小平从88年年初,来一个外宾就讲一次价格要放开,要进行价格闯关。为什么叫闯关呢?因为价格是计划体制中最难改的。波兰当年就是搞价格开放,最后导致工人跟政府的对立,然后就导致团结工会上了台。因为在原来低工资没有改革的情况下,物价一改革,就会侵害很多工人的利益。再加上其他各种政治因素、社会因素,就变成一个疾病。所以当时邓小平就说:趁老同志还在,中国一定要闯过这一关。他从3月份开始推物价改革,这个风越吹越劲。后来中央大概在8月份,在北戴河,第一线的领导人决定改革工资和物价体系。8月份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改革物价工资体系的决定》,大概是这个名称。八月初一发布全国就出现抢购潮,那次简直就是不得了。中央改革决定发了以后,没人好好学习,都去买东西了,好像都得到了统一的号令一样。这就是货币偏多的情况下,价格一旦放开,隐性通胀就变成显性通胀了,就从有价无市变成商品价格急剧往上冲。当时为了进行物价改革,先进行了试验,在物价改革决定之前大概半个月的时候,放开了名烟名酒价格,当时20来块的酒一下子就变成200块,涨了十倍,香烟差不多也涨了这么多倍。于是老百姓就得出一个简单公式,价格放开就等于物价涨十倍。所以人们一听价格要改革,他先把下个月的米买回来再说,再把下下月要用的东西也买回来。谁也没料到,88年那次公告一发表,竟变成了一个抢购动员令,就在几个礼拜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大概一下子比正常情况上涨了两三百个亿,很多商店都卖空了。当时还有粮票,所以粮食不能多买,但很多人家把过去结余粮票统统买光存在家里,凡是不要票不要本的东西见什么买什么。很多人买脸盆,毛巾,盐。北京有个小道消息:有人买了东西以后,因为房子小放不下,放到顶棚上去,结果压塌顶棚,还砸伤人了。抢购还不可怕,最厉害的是挤兑。人们为了要抢购就要把银行的存款拿出来,这下银行傻眼了,因为银行的钱已经借出去了,全部用到基建项目里去了。现在那么多人同一时间取钱,哪能应付?所以中国改革有时根本不知道挑战会从哪里来。本来领导人想好好的进行价格改革、工资改革,可老百姓的反应就是抢购挤兑。中国已经好多年没有挤兑过了,而且挤兑是会造成恐慌的。前头的人领不出钱来,后头的老头老太就急了,因为他们会觉得钱没了。这个局面还怎么稳定?后来中央出来声明,价格改革要持续五年以上。现在就是要控制物价,谁也不准涨价。我记得国务院还发了明码电报给各地,共产党员,国家机关干部,不准到银行取钱。后来总算把局面稳定住了。所以,在票子过多的情况下是闯不过这个关的。然后第二年中国出现了一系列大事情,有政治方面的原因,也有经济方面的原因。经济因素方面,现在来看就是票子偏多一定会有这种风险。这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次,政府货币发行超过经济增长需要,引起了这么大的麻烦。第二次是1993年。实际上是阴差阳错导致的结果,当时为了回收80年代初期多发的货币,89年,90年,91年,中国政府实行了严厉的控制政策,就是控制基建规模,控制投资规模,就是要消化多余的货币。那时的经济增长率非常低,增长率只有1-2%。现在在出现经济危机的情况下,政府说要保8,相比之下已经很高了。但当年因为都是国营经济,经济冷不冷?反正工资照发,所以社会的感觉不明显。之所以这次老百姓感觉明显,是因为现在大部分企业都是民营企业。没有订单就得关门,关门就不发钱。所以这次反应跟那次反应不同,但从数据上看那次收缩得更厉害。


--

※ 来源:.一路BBS yilubbs.com.[FROM: 67.165.0.0]

※ 修改:.Faith 于 Jun  3 23:50:06 修改本文.[FROM: 67.165.0.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6-3-2009 19:54:55 | 只看该作者

Re: 八十年代通货膨胀的货币背景

本文通过一路BBS站telnet客户端发布

出自同一篇演讲 说的是文革前 大跃进后的通货膨胀。


    但是在计划经济时代货币体系也出过问题,最突出的大概就是58年、59年“大跃进”时。“大跃进”是因为毛主席比较浪漫,想快一点把中国经济搞上去,当时锁定的目标是钢产量15年要赶上英国。中国和苏联互相较劲,赫鲁晓夫说苏联要提前进入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就说中国要超过英国。然后就开始有了一系列的大跃进。冒进的政策背后要有货币基础,实际上58年、59年超发货币情况也是蛮厉害的。是怎么超发的呢?就是财政上了很多基建项目,导致财政支出跟当年的财政收入不吻合,财政出了窟窿。这个窟窿怎么解决?当时我们没有税收也不发国债,过去多少年我们自豪的是既无内债也无外债。这个财政窟窿最后怎么解决呢?就是由人民银行解决。财政出了窟窿人民银行给你报。怎么报呢?人民银行开动印钞机印钱。可是钱印出来,流入到市场中的钱多了之后,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不管是东方社会主义还是西方资本主义,钱多了商品没有相应增加,商品的价格就会发毛。那时与现在不同之处在于,那时是所谓计划时代,我们对价格是进行管制的,什么东西卖什么价是由计划决定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出现后来叫做隐性的通货膨胀,包括苏联当时的情况也是隐性通胀。。什么叫隐性通货膨胀?就是在计划体制下,物价没有变化,鸡蛋总是五分钱一个,但经常没有,常常买不到。为什么买不到?因为钱比货多啊。鸡蛋一来就卖光了。我们国家后来出现的排队、发票,其实都是因为隐性通胀。隐性通胀在中国持续了好多年,匈牙利有个经济学家把计划经济下出现的这种情况叫短缺经济。我们为什么老是短缺?而资本主义国家老是生产过剩,东西都卖不掉?社会主义国家却什么都买不着,为什么?它其实就是因为物价管制加上钞票偏多。今天看来这个谜很好破解。当时苏联老大妈上街就背个大口袋,一看到排队也不管卖什么就跟着排上去,因为不排的话家里生活就会有问题。这是我们那个时代,58年、59年票子超发,到61年、62年时加上供应量减少,市场上的隐性通胀很严重。那后来怎么解决问题?毛主席让事实教训了以后,就让党内比较所谓右倾的同志出来工作,就让陈云出来。陈云在第一代领导人当中是最懂经济的一个,他知道问题出在票子太多,那就回笼货币,那么怎么把发出去的钱给收回来呢?当时想了很多办法。我很早就知道伊拉克,但知道伊拉克不是因为伊拉克总打仗,而是因为有一样商品叫伊拉克蜜枣。当年国家就用很少的外汇进口了一批伊拉克蜜枣,然后高价在市场上卖。市场上不是没有农副产品吗?就把伊拉克蜜枣价定得很高,记得上海卖到5块人民币一斤。就通过伊拉克蜜枣把一部分货币回收回来了。陈云还提议,就用外汇进了一些比较好一点的面粉,加上黄豆粉,用来做高级点心,然后放开这个市场。北京财贸战线的人后来回忆陈云时,说到这个事,因为当时计划时代的人还没做过高级点心,做完送到中南海给陈云看。陈云看了以后就批评说做得这么粗糙,这怎么能高价卖?拿回去重做。后来改了模具,把这点心做得比较好一点了,然后高价卖。还有一条是开放高价饭馆。62、63、64年时,北京、上海有很多高价饭馆。我的父母后来跟我讲,建国以后所有储蓄,就在那几年全部吃光了,因为我那时还很小,要长身体,其他东西都是定量供应,老吃不饱啊。我记得有了高价饭馆以后,我们好开心,一到周末父母就带着我们下馆子。那个年代下馆子不像现在,那是非常隆重的事情。而开放高价饭馆其实就是回笼票子,就把票子收回去了,多发的票子收回去以后,物价就比较平衡一点了。60年代后期国民经济形势好一点就跟这次回笼货币有关。这说明什么?说明货币虽然是政府手里的一把利器,但它也很容易会倒过头来伤害政府。因为货币超发,会破坏稳定,会瓦解人心,会让所有人的利益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损害,而这种损害老百姓最后总会知道的。



【 在 Faith (faith) 的大作中提到: 】
: 编者按:周其仁教授在一篇题为"货币制度与经济起伏"的演讲中,谈到了
: 20世纪80年代中国发生通货膨胀与货币发行的关系,现摘抄如下。此外,
: 这篇演讲比较通俗,材料也很丰富,值得回味。
: http://ww.tecn.cn/data/26283.html
: 周其仁:货币制度与经济起伏
: ——2009年2月21日在三味书屋的演讲
: ...................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