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 BBS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7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maowy:一切无关逻辑,而只是情绪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4-9-2012 15:35: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情绪的力量

上一篇有关阴谋论的博文发出后,不少人认为方舟子是明知道韩寒没有代笔却故意要搞臭韩寒,利用马甲恶意引导舆论,并认定其心理阴暗。我不这么看。我认为,方舟子是真认为韩寒有代笔,否则他不可能让那么多人跟着他一起质疑韩寒。 “人必自欺而后欺人”,方舟子要是自己都不信韩寒有代笔,不可能坚持3个月在微博上打韩寒。和心理阴暗比较起来,他自己相信韩寒有代笔是更可能的解释。而他的微博上那些支持他的声音,也不是破破的桥所说的不少是马甲,而是真实的支持。

这一切是怎么回事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看看查理芒格(股神巴菲特的合伙人)在他的《人类误判心理学》里的一段话:“有的东西碰巧能让人联想起他从前的成功,或者他喜欢和热爱的事物,或者他讨厌和憎恨的事物(包括人们天生就讨厌的坏消息)。有些最严重的失算是由这样的东西引起的。”

这种因为情绪而引起的心理反应,很容易左右我们的心理。这也就是我在上一篇文章里所提到的“主动屏蔽的力量”,这是比信息控制要强大得多的力量。即使你把众多证据堆到他面前,他要是不愿相信你照样没办法。就如同有人就是要相信登月是骗局,你举出再多例证也没用,这就是受情绪影响而误判的生动案例。
他们是什么人?

那些质疑韩寒者,有以下几类:

1.       反感韩寒的青年偶像身份,认为误导青年,所以要倒韩

韩寒在年轻人中的巨大影响力让这群人很不适应,而韩寒的高中辍学又取得了巨大成功对他们自身的理念构成强烈挑战。在他们看来,韩寒是“读书无用论”的代表,是“反智”的化身。你跟他说韩寒没有说过读书无用,或者说韩寒一直都说要学习,没用。他已经形成了韩寒不读书的印象,并由这种印象派生出了一系列想象,比如不尊重女性,差生等等,这种第一印象是很难抹去的,这不是逻辑能解决的问题。很多60后,很多家长这次参与倒韩是因为这个原因。他们是长期的反韩力量,而且随着他们的子女长大并开始跟他们顶嘴,这种反感越发强烈。“韩寒现象”被人议论不是一天两天了,10年前就有“对话”节目谈及这个话题。这次这个群体不过是找到了一个好的契机旧事重提而已。

2.       反感韩寒博客的政治言论,或者反感南方系,顺带反感韩寒

韩寒的博客有巨大的影响力这是毋庸置疑的。而一些人因为和他的政治观念不同,对韩寒印象不好,或者是对南方系有意见,像一些左派人士,自干五(自带干粮的5毛党)等等,对韩寒的反感早已有之。这次有这样一个机会打倒这个青年偶像,“公民韩寒”,也算出一口气。他们跟韩寒是对立关系,政治观念上的道不同不相为谋构成了他们倒韩的基础。

3.       反感韩三篇

这个群体的表现最有意思。照理说,这些人和韩寒应该政治观念差不多,就因为韩寒年初的《谈革命》《说民主》《要自由》三篇文章,与他们的一贯主张不合,觉得韩寒误导了大众对民主革命和自由的看法,“背叛”了革命阵营。也正因此,他们在韩三篇出炉之后,对韩寒是冷嘲热讽。在麦田质疑韩寒的文章出炉,他们还只是观望,在方舟子的长篇分析文章出来后,他们因为在情感上已经反感韩寒了,因此很容易接受方舟子的逻辑,去质疑韩寒。他们内心里或许是想,打倒了韩寒,也就打倒了韩三篇,民主自由的诠释权还是别给韩寒这样的人拿去了,虽然他们内心很嫉妒韩寒的影响力,却总表现出一副“我是客观的质疑韩寒,韩寒应该面对质疑”的公正姿态。他们跟韩寒是竞争关系,争夺的是公众话语的诠释权。

4.       反感韩寒的商业化姿态

这个群体也很有意思。在一年多以前,麦田就写过“警惕韩寒”,认为韩寒的博客后面有一个专门的团队,专拣一些热门话题迎合大众情绪。许知远那篇“庸众的胜利”很能代表这一群人的心态。这些人认为,韩寒的博客每次都恰到好处的说出了大众心里想说的话,是有高超的团队幕后操纵的结果,对这种商业化,他们是反感的,虽然他们也是同样在争取大众关注,想获得这种商业上的影响力。他们跟韩寒是竞争关系,竞争的是商业资源。这种羡慕嫉妒恨的力量构成了他们要倒韩的强大动力。

5.       真的对韩寒是否代笔有兴趣

这个群体,如果辩论到现在还是坚持认为韩寒有代笔,我只能把他们叫做“不明真相的群众”了。他们相信逻辑,在之前对韩寒没有太多了解,顶多只是看过他的博客。在质疑闹剧一开始,就陷入了方舟子的质疑场中了。按照方舟子的那一套逻辑和话语方式,的确很容易把人蛊惑进去。这一群体要固执起来也是不可救药的。对这个群体,我只能问一句,“你真正看了《三重门》没有?”如果没有,先去看完《三重门》再说吧。《求医》和《书店》太短,要了解一个人的文采到底如何,到底是不是天才,那小说用典是不是特别牛逼,还是自己亲自看一遍比较可靠。要是觉得没看《三重门》也无所谓,照样能指责韩寒代笔,我想说,事关一个人的名誉,下结论还是谨慎点好。如果你看了小说,态度能有所转变,不也是一种收获么?如果你看了小说,还是觉得是代笔的,我也不知道说啥好了,如果你能提出比方舟子文本分析更靠谱的证据,可以跟我交流。


他们为什么这么想

         前面说到了,情绪的力量会让人看问题的时候带上偏见。方舟子跟司马南走的近,又经历过23年前那场风波,对青年偶像是很反感的。加上韩寒跟罗永浩关系很好,方舟子则是跟罗永浩结了仇的,对韩寒的反感自不待言。这些都构成了他对韩寒的第一印象。而韩寒在麦田质疑之后的博客文章中骂他秃头,也让俩人关系急剧恶化。

         带着这种情绪,方舟子开始了对韩寒的质疑。方舟子之前看过韩寒的博客,也知道韩寒在悬赏找出给他代笔的人。韩寒在麦田质疑过后悬赏2000万,这让方舟子起疑心了。在他的打假经历里,遇到被质疑的时候赌咒发誓搞悬赏的事情,十之八九那个人是有问题的。这时他的思维模式,也正因此,他在心里认定了韩寒是有问题的,是有代笔的,否则不该搞什么赌咒发誓,这是方舟子的想法。相信也是很多人的想法。

在认定了韩寒有代笔之后,他开始找证据。方舟子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弱,看到韩寒的悬赏,他也认定韩寒自信不会有人出来承认是韩寒的代笔。面对2000万的悬赏而不动心,这个人肯定和韩寒关系特铁。能长期和韩寒合作而且把这么大的财富和功劳让给韩寒,这个人的范围就很小了,最后,方舟子就锁定在韩寒的父亲韩仁均身上了。韩仁均满足一切条件,自己也有点文笔,跟韩寒关系密切也不用说。父亲愿意为了儿子牺牲一切,这也符合很多中国父母的想法。而韩寒出名后带来了巨大的商业利益,韩仁均作为父亲也能得到好处的,所以隐姓埋名等等都无所谓,只要能让儿子出名就好。这是方舟子的思路。

顺着这个思路,方舟子开始找证据。所以我们看到方舟子不像麦田那样去分析韩寒的博客(那个毕竟离现在比较近,韩寒身边已经有一群人了,或许是路金波策划的),而是直接去找韩寒最初成名的文章。《求医》《杯中窥人》《书店》等等就是这样被找出来分析的。至于《三重门》,那是方舟子抛出了对韩寒的质疑之后其他网友去分析,然后提供给方舟子的结果,所以方舟子在微博上说倒韩是网友共同的力量,这真不是他谦虚。方舟子对韩寒的最新质疑里那个“辉端制药”的笑话,也证明了方舟子没有看过《三重门》。

顺便说一句,方舟子的打假一向是这样,先接到一个举报,然后自己写一篇文章,等着对方来反驳以便找对方的漏洞,或者在这过程中等其他人给他爆更多的料。反驳和爆料越多,越能找出漏洞,像方舟子质疑施一公,质疑李开复等等都是这个路数,一点小事也会让他无限放大,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看看。

等到事情发展到后来,方舟子先前质疑的一些疑点已经被反驳了,但方舟子总是能不断接到新的爆料,新的疑点,所以对他来说,那些质疑错了的无所谓,只要能找到一个质疑对了的点就行了,这就像麦田说的,要证明代笔只要有一条过硬证据就够了。所以他们在孜孜不倦的找证据,完全不像方舟子质疑唐骏那样就打西太平洋博士那一个点,一击毙命。
韩寒为啥有那样的反应

         很多人起先不关心代笔的真假,但随着事态的发展也慢慢开始相信韩寒有代笔。其中冯唐最新的文章可以说明一些问题。抛开前面说的羡慕嫉妒之类的其他因素,他的疑虑很有代表性,也代表了好大一群人,他们想不通韩寒为什么一遇到质疑就有这么大反应,是不是心里有鬼,后面为什么面对强大的质疑声浪又不出来说话,更加坐实了他们的怀疑。这又是为什么呢?我这里试图解答一下。

         像冯唐,土摩托等人在怀疑韩寒的时候,跟方舟子的思维方式是一样的:“如果你心里没鬼,为啥有那么大反应?为啥要悬赏? ”怀疑的种子就是这么种下的。但他们忽略了一个因素,那就是韩寒当时的状态。

         韩寒当时处于什么状态?是年初刚刚写了韩三篇,被好多人在微博上嘲讽为“可惜韩寒不读书”,“韩寒对民主的认识太肤浅”,“韩寒的素质论误导民众”等等议论铺天盖地。那些讽刺的声音给了韩寒不少打击。顺便说一句,这些声音当中,有 一毛不拔大师 变态辣椒 破破的桥 等等这些这次挺韩的人,他们虽然对韩寒的素质论不认可,但不至于思维错乱到认为韩寒是代笔。

韩寒在这些嘲讽的声音当中,虽然没说什么,心里要说没有一股气我是不信的。而那些对韩三篇质疑的声音渐渐发生了变化,有人认为这三篇文章水平远不如之前韩寒的博文(这又是情绪的力量,其实这文章和之前的文章差不多,不过是因为你不喜欢,所以就觉得水平下降了),也因此怀疑这三篇文章是不是韩寒写的。麦田由于长久以来对韩寒引领商业话题的不满,借这个机会抛出了“人造韩寒”的博文,也因此获得了大量转发和关注。韩寒正憋着一股火,这会儿冒出一个说他的文章不是自己写的的麦田,自然一股脑儿都撒麦田头上了,这很符合我们在一个地方受气了要在另一个地方找补回来的心理,何况麦田的质疑是那么不靠谱。所以他才有那样刻薄的一篇文章,骂麦田,也是要出口闷气。那个悬赏,不过是一时斗气,年轻人都能理解的赌咒发誓,不过后来也把韩寒自己给绕进去了,这是后话了。

这一切,与方舟子无关,但那个悬赏有人转给了方舟子,方舟子在他的微博里说韩寒删除了部分博客,是“骗人”,这条被韩寒看到了。而方舟子和罗永浩的骂战结束不久,韩寒也就在 “正常文章一篇”里以自己的小聪明骂了方舟子(这条让他失分不少),又因为记忆混乱把一些其他网友的说法也安到了方舟子头上。方舟子恐怕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微博里那句“骗人”是导火索,所以他说他是被动卷入的,是韩寒先骂的他。而因为被骂,方舟子的情绪也占了上风,一定要挑出韩寒的错来,然后他开始了他的质疑过程。

就这样,一场带着情绪的质疑闹剧就这么开始了。而当你带着情绪的时候,逻辑不过是个工具,会按照你的情绪的方向走,双方也就在这条道上越走越远,闹腾了3个月。

现在,你烦了没有?



参考书目:  刘未鹏 《逃出你的肖申克》

                 查理芒格《人类误判心理学》

                 埃里克.霍弗《狂热分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