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 BBS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9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媒体对美国大选的“脸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11-8-2012 01:11:4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 | 壹读iRead记者 莫静清 实习记者 牙韩翔 王钟的 壹读iRead特约撰稿 沐风





四年一度的美国总统大选无疑是今年美剧回归季里,最让中国观众肾上腺素飙升的一部。而奥巴马与罗姆尼在辩论里难得达成一致的“反华言论”,更让这部大戏里的中国元素陡增。

国内素以言辞大胆著称的《环球时报》说:“历史经验表明,越是平庸的政治,越是会更多地依赖选票”,这家报纸说:“靠辱华换选票,美国政治真悲哀”。

相比之下,中央媒体的反应却出人意外地淡定。《人民日报》只是在国际版靠后,以及更靠后的位置对美“抹黑中国”的行径温和地表达了不满。央视和新华社《参考消息》则通过采访“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表达“美国民众的无奈”以及“中国冷对反华言辞”的态度。

另一方面,中国新媒体则带着“嗨,美利坚”的热情奔赴太平洋彼岸。

中媒反应冷热不均,这是为什么?



《人民日报》:屈指可数的报道

对《人民日报》做有关美国大选报道的内容分析,还算比较轻松,因为遍览报纸,其报道可用四字概括,那就是“屈指可数”——除了总统候选人电视辩论(以下简称美电视辩论)以消息形式报道外,《人民日报》有关美国大选的新闻基本没有。

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被认为是中国政治风向标。

先看《人民日报》对美首次电视辩论的报道,这场辩论于北京时间10月4日举行,次日一条题为《美国两党总统候选人进行首场辩论》的不足700字的消息出现在《人民日报》3版国际要闻报尾,排在“丹麦女王参观恭王府”的新闻后。

这条消息简单介绍了美首次电视辩论过程,并无过多论述,但引述了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对双方拿中国话题说事的批评,含蓄表达了立场。

美首次电视辩论时值国庆长假,《人民日报》减版至4版,3版的国际要闻则被压缩至半块版,当天该版下半部分为印有郭明义和雷锋头像的“讲文明 树新风”公益广告。

对于北京时间10月17日美第二次电视辩论的报道,《人民日报》的排版则更为靠后,从3版挪到了19版。单看标题,可能很难看出“美举行第二次电视辩论”这一新闻由头:《(肩题)民众抗议“钱主”政治 选战激辩抹黑中国(主题)美国两党被指已筹竞选经费十多亿美元》。这样的标题也间接表达了态度,对辩论双方比着对中国“发狠话”表达了温和的不满。

比较有意思的是,当天《人民日报》还刊登了一则国际消息《9. 5万美国人争当“大熊猫守护使”》,讲的是成都全球招募大熊猫守护使活动北美分赛区的赛事报道。这则消息排在国际要闻2版,阅读完19版的“第二次美电视辩论”报道后,往前回翻17页即可找到。

其实在《人民日报》每期常规的24块版面中,国际新闻占4块,数量不输《纽约时报》等国外大报。不过仔细分析可看出,《人民日报》的国际新闻特别是要闻,历年来主要集中在与中国切身利益相关领域,目的在于发出中国的声音、体现中国的利益、提倡中国的主张。仔细看最近时期《人民日报》的国际报道,会发现,其主要篇幅都与钓鱼岛主权问题有关。

钓鱼岛主权问题和美国大选同期“撞车”,哪个更事关中国核心利益?不言自明。

另外,从美电视辩论内容看,在“反华”言论上奥巴马和罗姆尼多拿汇率、知识产权这类问题说事,其实并未触碰对台军售这种高度触犯中国利益的话题,也还不至于让《人民日报》发声驳斥。



央视:“‘谎话连篇’的大选辩论秀”

中央电视台近两年来持续加大海外记者驻站力度,在今年年初,还专门成立了北美分台,根据当时公开报道,北美分台包括15个采编机构,约100名记者。

不过,一位有央视工作经验的人士告诉《壹读iRead》记者,与央视往届美总统大选报道相比,今年央视对美的报道频率并未有明显改变,总体数量依然“很少很简洁”。

根据央视官网“2012美国总统大选”专题,截止10月22日晚,《壹读iRead》记者共检索出新闻报道视频52条,除去其他媒体的报道,以及重复内容报道,共整理出33条央视新闻频道的相关报道。

从这33条报道的播出日期看,央视主要选取大选的重要节点进行报道,这与往年几无差异。

对于美第二次电视辩论,央视并未直播辩论过程,但有直播连线前方记者,报道切入点多在“中国牌”上,其中还邀请基辛格等前美国政要、“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帮衬站台。

央视比《人民日报》更不吝于表达态度。在10月17日康辉主播的直播报道中,对于美两党总统候选人难得达成一致的“反华言论”,央视新闻频道在屏幕上打出了似乎态度鲜明的标题:“‘谎话连篇’的大选辩论秀。”该观察报道中,央视画外音开场即说“他们又开始撒谎了”。

在观点性报道中,除去特约评论员有同期声,央视更多采用“记者采访转述”与“有人评论”来传递“第三方”观点。

比如,央视主播在题为《美国共和党代表大会》报道说:“有人则批评说,这种有名无实的代表会纯粹是一场政治秀。”在9月6日央视驻美记者魏雪娇发回的报道《美国:四年“成绩单”决定选举前景》中,记者称:“很多美国民众不得不问自己是不是比四年前过得更好,而面对这个问题,很多美国民众都表现了自己的无奈。”

除去重要节点,对于竞选期间美国两党发生的糗事,央视似乎也有兴趣:比如8月共和党议员爆出的“合理强奸”说;首辩在即副总统拜登意外口误—民主党副总统候选人在演说时不小心说出了“中产阶级在过去四年中被埋葬”,而过去四年正好是民主党人奥巴马统治的四年。

当然,即使是“糗事”花边,央视的画面也没给奥巴马一个“大头照”的近景特写。



新华社:中英文报道表述各有微妙

“吸金”,是新华社早期对此次美大选报道中频出的一词,而到中后期,从首轮美电视辩论前夕到第二轮辩论结束,“中国是替罪羊”之类表述频繁。

国家通讯社新华社是新中国最重要的政治消息口径发布者。2008年上届美国总统大选后,有研究者对《人民日报》、《广州日报》等6家媒体的总统大选报道进行研究,发现这些纸媒的电稿90%以上来自新华社。

至少早在7月份,新华社即开始关注美国大选。新华社7 月15 日中文报道称:“距离大选尚有4个月,双方‘吸金’速度远超往年,如此火爆的筹款行情让人丝毫感觉不到美国‘财政悬崖’在前的局促。”

8月6日,新华社驻美记者发表题为《美国大选:金钱比拼如火如荼》的报道。三天后,新华社再发该记者随笔《美国大选:“污流”成主流》,指责这场以民主之名的两党较量,首要任务成了彼此攻讦、抹黑对方……

选战进入100天倒数时,新华社《美国大选:驴象“攻讦”比“耐力”》还直指总统候选人“花钱如流水”。随着美电视辩论临近开锣,针对美两党候选人日益崛起的反华言论,9月19日新华社发表了疑问句式标题—《美国大选频打“中国牌”为哪般?》:(之所以针对中国)除了中国国力上升更为显眼之外,也因为两党政客对美国当前经济颓势拿不出好办法,故而将中国作为“替罪羊”。

相比之下,新华社旗下主要摘登国外报道的《参考消息》,对美“反华言论”的表态更为直接。这份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日报在10月8日整合刊载了8家外媒对美首次电视辩论中有关中国议题的报道,比如《华盛顿邮报》网站以“观看辩论的中国人对候选人抨击中国的言辞不屑一顾”为标题,报道了“普通中国人的反应似乎要平静得多,甚至感到厌烦。”

最后,《参考消息》为这8 篇基调类似的外媒报道总结出一个共同点:“中国冷对美国大选反华言辞”—这句肯定句式以特大加粗字体,出现在当天报纸头版头条位置。

与新华社中文报道及《参考消息》不同,新华社英文报道多为陈述语态,如《Obama accepts Democratic Party's presidential nomination(奥巴马接受民主党总统提名)》,《Obama, Romney focus on 2nd debate preparations(奥罗准备第二轮辩论)》,报道偏重动态时事及候选人主张的政治、经济政策。

新华社外文报道里新闻评论也很少,改以News Analysis(新闻分析)替代。



《环球时报》:“想让中国人惟命是从,太天真了”

“美国大选中国跟着倒霉,这样的情节设计已经很老套”。《环球时报》9月21日社评认为“不应纵容美国选战拿中国开涮”。不过《环球时报》还是很关注这样的“老套”—该报对于此次美国大选的报道仍然紧密围绕着中国话题。

相比《人民日报》,人民日报社旗下《环球时报》的报道及表态往往大胆得多,并以此在中国新闻界著称。

《壹读iRead》记者检索了2012年6月1日至2012年10月22日的《环球时报》,有关美国大选,《环球时报》发表了包括68篇消息、深度报道及评论等不同体裁报道。其中,仅在主标题里明确点名牵涉大选中国议题的报道多达24篇,占报道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比如“中国又成美国大选中的恶棍”。

“历史经验表明,越是平庸的政治,越是会更多地依赖选票”,《环球时报》说,“靠辱华换选票,美国政治真悲哀”。

新闻评论研究者马少华认为,“危机感”与“自信心”是《环球时报》社评中两个主题,虽然“表面上看起来相互矛盾”。

在《环球时报》一篇题为《罗姆尼奥巴马“爱谁当选谁当选”》的社评中,“罗姆尼真应搞清楚自己是谁。即使他能胜选,他说话美国人能听就不错。想让中国人对他唯命是从,太天真了…… 美国无论在哪个领域今天打我们一巴掌,我们都有力量回踹它一脚”。

“美国选战的参与者在变得越来越放肆,完全漠视中国人听到他们近乎辱骂时的感受。中方的沉默有些把他们惯坏了。”《环球时报》的另一篇评论说。

在《环球时报》的报道里,美国大选还充满了“秀”感。“美总统‘秀’首次约会细节”,“‘亲民秀’成欧美政要必修课”,“‘党代会’,美式政治大秀场”,“带夫人上娱乐‘脱口秀’”……检索范围内,《环球时报》以“秀”为标题的核心报道就有4篇,至于所有报道正文中提到的“秀”字则不胜枚举。

《环球时报》对现任总统奥巴马也不吝批评,“雨中的奥巴马更像一个工会煽动者而非总统”,《环球时报》记者在《华盛顿邮报》官网网友评论中发现了这句话,然后,这句话成为《环球时报》关于奥巴马演讲报道中的一个小标题。

有意思的是,相比炮轰奥巴马,9月6日的《环球时报》罕见地肯定了他的夫人米歇尔的演讲。一篇题为《米歇尔演讲轰动民主党大会》的报道中,该报记者先是抱怨了受邀采访却遭遇组织混乱,随后引出米歇尔“深情而有力的演讲”,指出“一袭粉色长裙”的米歇尔获得美舆论一致好评。

这还没完,《环球时报》为此还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鼓励中国领导人“不妨学学米歇尔的演讲技巧”。文章作者引述了毛泽东《反对党八股》的文章,批评了官员教条主义的说话和写作方式。



新媒体:“嗨,美利坚”

据新华社一篇对美电视辩论的花絮报道,媒体想进现场,即使通过审批,美方要价也不菲。座位、用电和无线网络等均须向主办方购买。一位事先不知情的外国记者听闻收费标准后,无奈地摇头离开。摄影记者席位的争夺尤为激烈,只有少数重要媒体才有资格进入辩论现场。新华社摄影记者成为进入现场的“中国身影”,“内场”摄影席位要价300美元,电源和无线网络还需分别付40美元和375美元。

事实上,在新媒体崛起、资讯光速传播的今日,从大洋彼岸两位美国候选人拌嘴伊始,中国人民就能透过网络光纤收看实况直播,万能的字幕组更会在第一时间搞出雅俗共赏的中文翻译。

有人戏称,莫说次日才能刊登的纸媒消息,就连号称“传播世界 报道中国”、24小时不间断发稿的新华社,都不可能在时效方面拼过无处不在的网络及字幕组。

具体至此次美国总统大选,中国一些网媒大户,也不再只做简单的信息整合,开始争夺国际大事件的话语权,比如通过微博、微信推动美国大选观察者与关注者,在网络上即时发文直播,进行分享与互动。在中国互联网公司财报上持续蝉联冠军的大佬腾讯,就是其中一个缩影。

以腾讯网美总统大选专题中的“在现场”栏目为例,从其报道团在美国版图上的“蹲点图”上看,此次腾讯特约了十余名人员前往美国,负责以微博、记者手记、图片的形式呈现其在美国见闻,相对此前中国官方媒体的报道,很多细节有故事得多,比如这篇:



“去美国做什么?”签证官很轻松,我因为担心被拒签而慌乱,“我是一名新闻工作者,我要去报道美国大选。”签证官上挑眉毛,面露惊讶,“为什么要去报道美国大选?跟你们有什么关系?”我一时语咽,不是没有答案,我当然有千百个理由去关注这场“战争”,但美国人不理解。

这样的不解延续到我踏上这片世界上最受关注的土地。入境时,移民官的盘问依然从“来美国做什么?”开始。“选举?什么选举?”移民官需要我进一步解释“是目前正在电视辩

论阶段的总统选举”。

“这是美国的选举,关你们什么事?”一样的问题,一样的解释,一样的惊诧。

直到我完全入境,这样的盘问不断复制进行,我有些烦躁。我拉着行李走出机场时,做完行李检查的海关人员看我表情狰狞,笑着追问我“你更喜欢谁?”

“奥巴马,不要问我理由!”我扔下这句话,转身出机场。



有趣的是,腾讯网有关美总统大选的专题名为“嗨,美利坚”,而其“在现场”的手记标题用的是美国移民官的盘问:“美国总统选举关你什么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