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 BBS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9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交出脑子的集体主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4-14-2009 06:03: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文通过一路BBS站telnet客户端发布


http://gojin.blogbus.com/files/12396113790.jpg

最早知道“三七”这个名字是因为北风有一个加拿大友人叫“冯三七”。后来在魔鬼教官黄章晋的一篇博客中又看到“三七”。“他是第一个要我痛苦地发现,人与人在智力上确实是不平等的人。某一天,我为自己亲拟悼词时,定会加上这样一句话:早年在论坛上与三七称兄道弟。”这是黄章晋对此人的评价。这是我所能知道的对一个写字人的最高评价。按道理好奇的我是会在第一时间寻找此人文章来阅读的。但是阴差阳错地,我一直以为黄口中的“三七”就是“冯三七”,别提当时我有多震惊了,一个老外居然能把中文写得让人佩服成这样。无奈我发觉“冯三七”基本不怎么用中文写博客,我以为是他惜墨如金。
  
  就在前一段时间,一本《中国好人》的问世,我才知道原来我搞错了。这件事也重新唤起了我当时的好奇。大概了解了这个“ID”背后的网络故事。当然,这不是我感兴趣的地方。读他的文章才是正道。有幸找到其早年混论坛时的文章结集《玻璃屋顶》。一开始我会怀疑早期的网络文章现在看会不会显得过时,看完后发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从来就没得到彻底的解决,而是反复出现。梁文道在《常识》序言中也提到了他对时评文章结集出版的类似疑虑的思考。不过我的疑虑本身就不是建立在一个正确的基础上的,因为《玻璃屋顶》虽然也在评东论西,但不能算是时评,而是一些五花八门的杂文。就好像从来就没人觉得鲁迅或王小波的杂文会过时一样。
  
  正如著名书评家黄集伟所言,此人拥有史学背景,特别是其新书《中国好人》就是一本读史评论笔记。《玻璃屋顶》中也能感觉到这个特点。历史读得多读得透的人写起文章,特别是杂文,显得特别有料,正所谓引经据典。哪怕只是单纯讲述历史都可以成为畅销书——不知已经出到第几本的《明朝那些事儿》就是最好的证明。不过可能也是有史学背景的缘故,时常会在其文中碰到冷僻用词,比如“逡巡”这个词现在基本上已经很少用了。好在整体上文章的风格依然是睿智有趣。从本书以“玩笑”与否为题分成的四个辑即可看出。
  
  从开篇的《人堆》开始,作者对集体主义的厌恶就始终贯穿整本合集。虽然作者没点明,但明眼人一看《人堆》说的就是二十年前的那件事。在一个集体里,人人都认为自己很重要,是集体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从来不曾想过自己可能是傻逼,因为怎么可能都傻得这么团结呢?“只要人堆足够大,人人都胆气粗豪。怕什么呢?有那么多人呢。”在我们就要对团结一致的力量表示赞赏的时候,遂发觉“当万众一心往前冲时,有一个人掉过头来,恐慌会立即蔓延,转眼之间,大家都跟着向后跑,立即散摊子了。”简单说,就算一个人堆里的每个人智商情商都是140以上的,但就在聚集在一块时,就不自觉都把自己的脑子交出去了,交给集体,融在一个虚幻的叫做集体的概念里。于是在《把人集合起来》这一篇里作者更加无情地以一个真实的例子说明了发生在集体身上的这种“不可思议的怯懦”。一个三十多人均为成年人的旅游团碰到两个半大小子劫匪。其中一位“团长”“只肚子上脂肪的厚度,就超过那小刀子的长度好几倍。”然而在讨价不成后,三十多个成年人乖乖如数交钱。这时候作者的一个熟人在劫匪看上她胸前的一个不值钱但有纪念意义的小玩意儿后拒绝交出。“这时她的同伴都来劝她,或者在背后风言风语,认为她这样做会给大家招祸的”。由于她的衣服被撕了个大口子,恼羞成怒,用皮包猛砸了一下对方的头,这小子一下子被打倒在地,另一匪徒见状溜了。“这时,旅游团忽然爆发出很大的愤怒,几十个人一起扑向躺在地上的那个孩子,几乎把他打死。”从集体性怯懦到集体性狂暴,“从群羊到暴民只有那么一点距离,而暴民总是向无力反抗的人去显示自己的豪勇。”集体越庞大“彼此之间的张望、提防、算计、等待和幻想,一定也多上十几倍”于是“有机会把更多的人集合起来,几十万,几百万,几千万,或者几亿人,那么无论他要对这些人做什么,都更好办了。”
  
  类似的例子至今还在不断重演,若追溯到古代中国历史,虽然现在听起来很俗气但不得不跟着叹道:历史总是相似得惊人。说聚在一起就把脑子交出去了,然而在集体中的个人却依然会“张望、提防、算计、等待以及幻想”说到底也是告诉我们保持冷静清醒尽可能避免陷入虚幻的集体概念之中的重要性,虽然这很不容易。塞缪尔·杜波依斯·库克说“自由不是一种礼物,而是争取而来的成就”这种成就显然不能是在把脑子交出去后可以争取来的,不能是在等待和幻想着别人站出来替我们出头而从天上掉下来的。
  
  回到这本书,正如本书看似不正经却又很准确的分辑一样,本书内容丰富,不但有这类表达作者明确观点的文章,也有关文革的一些残缺的记忆文字,也有像《副排长的故事》这种荒诞之极的黑色幽默短篇小说。以及最后的一些关于旅行的个人体验文字。看完此书,对“三七”这个人的文字只不过管中窥豹,但我或许多少能理解黄章晋对此人的评价。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