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 BBS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5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刘彦伟:“死老虎”王立军该怎么被报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12-28-2012 01:07: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刘彦伟:“死老虎”王立军该怎么被报道
作者:刘彦伟 更新时间:2012-12-24
近日,由我操刀的腾讯今日话题《从王立军报道看媒体的八卦化倾向》引起了争议。尽管这期专题并非针对某家媒体,但由于其中三处提到了《南都周刊》的报道,所以引起了《南都周刊》采编人员的强烈反弹,一些媒体同行——特别是南方报业的一些媒体前辈也对我进行了批评。

  然而这些批评极少正面回应我指出的问题,我看到的唯一一个正面回应是这样的——

  我指出作者为石扉客的《王立军是如何炼成的?》一文中有个报料——“王立军公开声称‘在一些干部的裤腰带上绑上了定时炸弹’”是“三无(无出处、无交代、无说明)”报料。石扉客正面回应说:“该细节至少给出了两个信源(分别是王在接见打黑创作组和黄在公安平联会上说的)”。

  但这两个信源,前一个是说要给民营企业家绑上炸弹,后一个是说一位市府主要领导称“他给你们绑了炸弹”。由此并不能得出“王立军公开声称‘在一些干部的裤腰带上绑上了定时炸弹’”这一事实。

  所以在石扉客这一回应之前,我只是批评其写作不规范,并不能认定他传播假信息,而这一回应后,倒是可以认定他在传播假信息。当然,这一传播假信息未必是故意为之,也可能是作者记忆有误造成的——其实规范写作正是杜绝这类错误的法宝。

  还有一些批评看起来像是正面回应我,但事实上基本为曲解我的意思后再回应,竖起不存在的靶子去打。

  第一,我在专题中说应极力避免匿名——而不是不能使用匿名,即便要匿名,也不能简化为“据知情人透露”。但是批评者却曲解为我要求不能匿名,于是进行了诸如“你觉得我们国家有那么多有勇气不匿名说真话的人吗?真要求都不匿名,这新闻恐怕没法做了”之类的批评。这种批评真是无的放矢。事实上前段时间《纽约时报》也有一篇轰动的报道,该报道在保护线人方面的压力要比王立军报道大得多,所以也使用了大量的匿名信源,但报道在处理这些匿名信源时做到了尽量公开——即就算隐去姓名也尽量公开身份、就算身份不能说得太清楚也要说到最不模糊。这种处理与中国媒体习惯的“据知情人透露”不可同日而语。可见保护线人和尽量公开并不矛盾,以“中国国情特别强调保护线人”为由拒绝反思处理匿名信源时的不规范,是说不过去的。

  第二,我对《南都周刊》的三处批评,一是指出《王立军是如何炼成的?》一文有“三无”报料;二是《王立军从警28年起底:以打黑起家喜欢大场面》一文只管报料,却不说明哪些是自己调查到的,哪些是引用别人的,导致看起来像“故事会”;三是《王立军重庆治警术》一文大量采信一位极可能与王立军有利益冲突的民警的叙述。这三处批评无一与政治风险有关,纠正这三点无一会增加政治风险。可批评者却大诉在中国做报道多危险之苦。这又是无的放矢。

  如果王立军不在牢里,没有成为“死老虎”,那么媒体在报道他的负面时可以简化出处,读者在看的时候也可以更放心——因为如果是抹黑,则当事人会有反应。偏偏王立军已是“死老虎”,媒体如何指控他,他都无法辩解,所以媒体更该注重给出处,以打消读者疑虑。

  而最近的王立军报道恰反其道而行之,在给出处方面做得非常差,那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怀疑报道的可信度呢?——连“总统都是靠不住的”,一个资历不算很深的报刊就是靠得住的?何况你靠不住的例子不都有了吗——“绑炸弹”一说。要想不让别人怀疑,还得自身硬,靠打悲情牌和摆大义凛然的姿势没用。

  最后,还有很多批评是挖苦讽刺,蛮横托大,猜测动机。比如南方报业的一些前辈——前南方都市报总编辑程益中批评说“有的是羡慕妒忌恨,有的是故意找茬”;前南方周末评论员笑蜀说“借批评之名行整体杀伐之实”;前《南方体育》主编龚晓跃说“石扉客在腾讯遭到围攻,这些人还要不要脸哪?”。如果说石扉客这样的被批评者出于对作品的喜爱一时激动情有可原的话,这些备受尊敬的前辈无原则的“护犊”则真让人遗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