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 BBS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2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押沙龙:“韩战”一年:始于愤怒,终于憎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1-5-2013 00:41: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大风起于青萍之末。 “韩战”——中国网络史上最大的一场口水战,缘起于一篇网文《人造韩寒》。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一位知名度并不太高的人物,网名叫麦田。他在网文中提出一条重要指控:韩寒博客上的许多文章不是本人所写,而是出自一个写作团队之手。麦田指出,韩寒是一个赛车手,而他很多博客发表在赛车比赛前夕。“赛车是一项非常需要时间、精力、注意力和体力的运动,需要大量的训练和频繁的比赛,如果一个人能在赛车领域做到全国冠军这么专业的水平,他怎么还能有精力去做别的事情…….?”

这篇文章使用了大量攻击性的语言,比如“露出马脚”、“双簧闹剧”、“就好像一个三十岁的淘宝店家,卖不出商品,求他老爸来卖”等等。在中国当前的网络环境下,如果麦田写的是一篇普通的拍砖帖,这些语言并不显得如何出格。但作为一篇正式的指控文章,这种语言就显得极不得体。

这篇文章马上遭到反击。韩寒指出赛车时间很宽松,根本不像麦田拍脑袋臆测的那样。麦田自己也意识到,他手里的所谓“铁证”,多少有点站不住脚。第一个回合刚过,麦田就败下阵来了。麦田不得不发表道歉信,承认自己的质疑“不专业”,可能会对读者产生误导。

事情至此本可告一段落。但是,方舟子杀了进来。

对方舟子的卷入,有人有过阴谋论的推测。但就当时的情况看,此事多少有点偶然。方舟子读了《人造韩寒》,似乎起了一点兴致。他发表了四条微博指责韩寒,从韩寒删除博客文章,一直说到了韩寒获奖作文《杯中窥人》。韩寒被方舟子激怒,很快发表博文《正常文章一篇》,使局势进一步失控。《正常文章一篇》文辞激烈,除为自己辩护外,还对方舟子和麦田做了人身攻击,提到了方舟子的“秃头”。几个小时后,麦田发表了道歉信。可还没等韩寒从胜利的喜悦中回过神来,方舟子就正式接过了战斗的接力棒。“韩战”开始拉开了序幕。

从《人造韩寒》中麦田的攻击性语言,到《正常文章一篇》中韩寒的恶语相向,“韩战”从一开始就露出了语言暴力的兆头。韩寒很快受到了教训,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他在此之后词锋收敛,但那时形势已经不是他所能控制,韩寒开始渐渐沉默。

鈥満解澮荒辏菏加诜吲沼谠骱





如果撇开那些质疑不谈,单就韩寒发表的文字而言,他的写作遵循着一条明显的成长轨迹。韩寒在早期有过一个模仿和摸索的阶段,大致在完成《长安乱》之后,韩寒开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字风格。此后,他的写作水平在稳步而缓慢地提高。他最近出版的《1988》,虽然还谈不上卓越,但无疑是他小说里最成熟的一部。这种不断成长预示着韩寒具备很大的发展潜力。

韩寒确实被过度的拔高。他非常有才华,文字中有一种阳光开朗的幽默感,但他并非所谓的“文学天才”,他的小说也不是第一流的作品。韩寒的写作态度不够认真,很多小说是随笔而写,结构上有着先天缺陷。韩寒很可能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但是这种影响力并完全建立在写作水平上,而更多依赖于他符号化的形象。这种拔高容易激起反弹。韩寒论民主、自由、革命的三篇博文,成了这种反弹的导火索。这三篇文章本质上是反民粹主义的,带有一定保守倾向,被许多人视为韩寒“变节”的罪状。麦田自己就承认,他质疑韩寒的直接动因就是“韩三篇”。

方舟子的影响力主要建立在“打假”的基础上:珍奥核酸、刘辉、蒙牛特仑苏、肖建国、唐骏、李一、李开复…….虽然也不时有人谴责他的“打假”方式,但这些指控往往流于情绪化的发泄,并没有进入公众视野。在2012年之前,舆论整体对方舟子的评价是相当正面的。大家普遍认为他好斗、较真,认理不认人,不好惹。就连韩寒也是这么想的。2010年的时候,有记者问韩寒对方舟子的印象,韩寒说:“我觉得他是个挺轴的人,但他打的那些假中,大部分没问题,无论从观点还是其他方面,可能有些小的部分稍微偏执了些……如果他找到我辩论的话,我就直接道歉,甭管他说什么。”

但在2012年的时候,韩寒没有像他说的那样道歉,而是选择了战斗。原因也很简单:方舟子要和他“辩论”的东西,会直接摧毁韩寒的职业声誉。

但无论是韩寒还是方舟子,一开始恐怕都没想到战斗会演变成旷日持久的“韩战”。

韩寒虽然成名已久,也和沈浩波、赵丽华等人在网上吵过架,但他从没经历过这样的白刃战。方舟子虽然经过很多次白刃战,但他多半也没料到:这次白刃战居然需要捅这么多刀。自1月18日到8月7日,方舟子的新浪微博里,跟韩寒相关的微博就至少不下800条,其中许多还是长篇大论的长微博。

这场战斗如此耗时,最关键的原因是,方舟子这次“打假”,手上并没有直接证据。如果像唐骏学历门那样,方舟子手中有直接的证据,那么只需要一条就足以讨敌致命。他也就不需要在半年之后还不断抛出新的“铁证”。“韩战”中,很多证据都是一边打一边找的。这种先立靶子再找箭的打假方式,给许多旁观者留下了一个不好的印象:既然证据是漫长的论辩中一点点积累起来的,那为什么在一开始的时候,方舟子的结论就如此斩钉截铁、如此自信满满呢?

对韩寒和方舟子来说,战斗的结果多少有点两败俱伤。他们两人都是当今社会的符号化人物。这种符号化人物的号召力,并不完全依赖于他们的专业能力,而更多得依赖于他们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韩寒的公众形象受到了相当的伤害,有不少人开始相信韩寒背后有代笔。但方舟子的损失也许更大。他的打假声誉在“韩战”中遭到前所未有的严重挑战。

鈥満解澮荒辏菏加诜吲沼谠骱





韩寒确实有可议之处,比如他少年得意,有时言论失之轻佻;在论战初期,他的反应也多有不妥。但方舟子暴露出的问题比“不妥”要严重得多。

在没有直接证据的情况下,方舟子依靠大量的间接证据。这个方法本也无可厚非,但对间接证据的使用必须非常谨慎,而方舟子缺乏这份谨慎。比如韩寒《求医》一文中称医生为小姑娘,方舟子指出:“一个17岁的人怎么可能称比自己大6岁的人为‘小姑娘’?”,只有韩仁均那样的中年人才会这么叫。但怎么就不可能呢,这个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呢?方舟子并没有给出解释。又比如韩寒晒出《三重门》手稿时,方舟子找出了很多错别字。他认为这些错别字“不是正常书写的错误”,一定是韩寒抄写别人手稿时抄错了。有人曾质问他:为什么韩寒的“准南子”不是正常错误,而别人的“烩炙人口”就是正常错误呢?判断正常不正常的标准在哪里呢?方舟子也没有做出回应。“不可能”,“都不是”这样的字眼在方舟子的文中比比皆是。这种随心所欲的论证严重污染了他的论据链。

方舟子的论据泥沙俱下,数量庞大。一般读者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甄别那些是合理的论证,那些是武断的推论。更糟糕的是,这种“打假”使双方无法对等交流。事实上,进攻方提出的所有质疑,防守方都给出过辩解。比如“四两拔千片”的书写错误;比如韩寒在采访中把“文人相轻”说成“文人相亲”(有网友指出过这是韩寒小说《光荣日》里的一个桥段。但由于采访者对《光荣日》并不熟悉,所以没能理解这个俏皮话,因而让场面显得尴尬)。这些解释不一定都合理,但问题在于:方舟子很少费心去讨论对方的解释合理不合理,他甚至有意地将其屏蔽掉。方舟子的全部精力几乎都用来不断提出新的质疑。切断了这种对等交流,“韩战”越来越不像辩论战,而越来越像一场宣传战。

对方舟子的质疑,韩寒本人确实很难回应。鲁迅是方舟子特别推崇的一位作家,鲁迅就说过:“一个人一旦处在需要为自己辩解的时候,他的地位就已经非常屈辱。”而面对方舟子这种居高临下的“打假”,韩寒如果对每条质疑都认真辩解,就会显得屈辱更甚,他的公众形象只会受到更大的破坏。有人曾要求韩寒在公众媒体的监视下,写篇合格的文章自证清白。彭晓芸是支持方舟子的一位作家,她甚至建议对韩寒使用测谎仪。这些要求太可怕,已经无法和“打假”联系在一起。在质疑一个人的职业声誉时,对质疑者的要求应比对被质疑者更苛刻。这么简单的一个道理,却常常被我们遗忘。

方舟子是个好胜心极强的人,用别人的话来说就是特“轴”。他无法用某条致命的证据结束“韩战”,就只能将“韩战”持续下去。而要将“韩战”持续下去,就需要新的话题。韩寒的每次回应都会帮助他制造话题。因此,韩寒最策略的回应方式就是沉默。他也确实是这么做的。但他之所以能这么做,是因为他是韩寒,他拥有数量巨大的支持者。任何人处在他的地位,一定有话要说。而所有他不能说或者不愿说的话,他的支持者会替他说出来。如果方舟子面对的不是韩寒,那这个人甚至连保持沉默的资本都没有。

方舟子刚开始指控《三重门》是代笔之作时,韩寒把《三重门》的手稿铺了一地,坐在上面照了一张相。在这张相片里,韩寒面露笑容。他的支持者从笑容里看到了纯真者的自信,他的反对者则从笑容里看到了诈骗者的狡狯。

鈥満解澮荒辏菏加诜吲沼谠骱



韩战的结尾只能用刘震云的小说名字来形容:一地鸡毛。

几个月后,“韩战”扩展到了韩寒的身高和方舟子夫人的学历,话题逐渐出现枯竭的征兆。就在这时,网络名人木子美对方舟子忽然发起攻击,让很多人大吃一惊。靠《遗情书》成名的木子美是坚定的倒韩派,从头到尾一直对韩寒冷嘲热讽。但在8月份,方舟子指控另一位少年成名的作家蒋方舟也有代笔,木子美表示反对。这本是意见不合。但如今任何意见不合都可能演变为恶毒咒骂。方舟子和木子美彼此进行人身攻击。中国的网络早已习惯了语言暴力,但木子美甚至突破了网络上默认的底线。她在新浪微博上,用无法复述的下流的词语辱骂方舟子未成年的女儿。方舟子要求新浪处罚木子美,在没有得到满意答复后,方舟子离开新浪微博,将阵地转移到搜狐。新浪微博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网络互动平台,也是方舟子倒韩的大本营。他的离开使事件迅速降温。网上虽然还有零星战斗,但“韩战”作为一个公众事件,开始渐渐走向尾声。

“韩战”就这样始于愤怒,而终于憎恨。

这不是一次质疑,而是一次战争,虽然只是网络上的战争。如果对韩寒的每条指控都是真的,那韩寒真如同马克思笔下的资本主义一样,“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他的博客是团队写的;他的《三重门》是父亲写的;他后来的小说是路金波他们写的;他在作文比赛中作弊;他在身高上造假。他一无是处,他全部的生活就是一个大谎言。这个形象过于夸张,并非所有的倒韩派都相信这个说法。但在他们中间,很少有人曾站出来反对过其中的某项指控。反观挺韩派也是如此。许多人明明知道关于方舟子太太的不少说法是谣言,却依旧转发传播,他们称这是“用流氓的手段对付流氓”。

这背后的逻辑是:一个事情是对的,不是因为它本身是对的,而是因为它对敌人是不利的。因为我相信韩寒是骗子,所以对他的任何攻击,我即便觉得是假的,我也保持沉默;因为我相信方舟子是无赖,所以对他夫人的任何攻击,我即便知道是谣言,我也都保持沉默。每个人都相信自己的目的是善的,目的的善可以洗清手段的恶。这是一场没有规则的战斗。

没有规则的战斗是可怕的。它会使参与者的态度极端化。愤怒和仇恨彼此刺激,螺旋上升。参与者被不由自主地裹挟为阵营,坚定的立场慢慢取代了自由的判断。这让人想起了方舟子以前说过的一句话:“要进行残酷斗争、无情打击,要批倒批臭,绝不能心慈手软。”

“韩战”本身并没有明确的结果,但它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如果这样一场争论,都能激发如何之多的愤怒和仇恨,都能使得我们分裂成彼此无法正常交流的阵营,那面临更重要的争论时,我们又会如何?如果有一天,在时代的转折关口,当大家的争论将影响到国家和社会的前途、影响到我们自身的命运时,我们又将会如何?

(《中国经营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