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5-8-2009 08:04:18
|
只看该作者
魏英杰:当删减电影镜头只剩下象征意义
本文通过一路BBS站telnet客户端发布
作者:魏英杰 | 评论(4) | 标签:内容审查
《变形金刚2》尚未公映,已有网友爆料:为使影片顺利通过审查,片方将删除广告片中出现过的上海钢铁厂以及被撞坏的淮海路高架桥等场景。而来自派拉蒙中国办事处的最新消息,此说纯属谣传。
这意味着,网友说法可能出于合理的想象。无论引进片还是国产电影,近年来似乎给人一个感觉:删才正常,一刀不减几乎是奇迹。比如能够拿来作为比较的《碟中谍 3》,该片在内地放映时,剪去上海外景地等8处镜头,连关在鸟笼里的一只鸟都不放过。可见关于《变形金刚2》的一些猜测,至少可以看作观众的一种担心。
不过,删与不删似乎并非问题的重点。我发现,现在几乎没什么人关心这个事情。对片方来讲,至少像《变形金刚》这类商业片,制作人并不会太在意剪去几个镜头。相较于获准在内地公映、赚中国观众的钞票这件大事,几个镜头之有无简直轻若鸿毛。当初设计这些场景,说不定就是为了拉近和内地观众的距离,讨好市场。或者干脆这么说,在权力面前,资本一向乐于扮演妥协者或合作者形象。
对于观众来说呢,在影院看不到全本固然不痛快,可在盗版横行的今日,这个问题似乎不难获得解决。不少观众还有这毛病,越是被动过剪刀的影片对他们越有吸引力。比如《色·戒》,为了满足对那几分钟删节镜头的好奇心,有人看了影院版后,还非得从各种渠道找来足本再看一遍。这种类似于“禁书情结”的现象,有时甚至成为一种电影营销策略,为片方所有意利用。
这实际上给审查部门带来了某种困惑。不删嘛怕电影带坏了观众,删嘛又担心成为片方炒作的题材。就是不知道,有关方面在这事情上是否经常感到左右为难。我甚至感觉,在新时代形势下,主管部门未必就把电影的删与不删(禁映另说)提升到以往动辄涉及国家形象或敌我矛盾的意识形态高度。在这方面,近期《南方周末》对国家电影局副局长张宏森的访谈,可以作为一个佐证。
这位公开为《南京!南京!》辩护的官员指出:“如果我们扼杀一个艺术家形而上思考,电影的深度和宽度从何要求呢?”他又引用伏尔泰那句名言(“我不同意你的意见,但我用生命捍卫你发表意见的权利”),认为这在今天依然具有针对性:“一个开放的文化体系,需要兼容并蓄的文化包容能力。尤其是对年轻导演,不要进行恶意猜测和推论。”在我看来,这位官员简直道出了关于电影创作的一种普遍共识和追求,他的一些电影理念甚而超越了常人对相关主管部门的一贯预设。
由此可见,无论从电影制作方、观众还是主管部门的角度,删或不删的实质作用正在减弱。删去几个镜头,既不妨碍制作方赚钱,又不怎么影响观众看足本。如果连主管部门都觉得没啥意思,这或许意味着,对电影进行审查和删减更多只剩下象征性的意义。
在这种情况下,影视主管部门也许该考虑,是时候全面革新不合时宜的电影体制了。与其借助电影内容审查来标榜主管部门的文化权力,不如把这种权力用来尊重和捍卫电影创作的权利。我想,这也才符合这位电影局官员谈话的精神主旨。虽说这位官员还讲过另一句话:“不要问我什么不能写,我要问你想写什么。”而这仍然透露出主管部门对待电影创作的某种惯性强势思维。
2009年5月7日
一五一十部落原文链接 | 查看所有4个评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