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通过一路BBS站telnet客户端发布
作者 上海特约记者 曹国星
发表日期 25/05/2009 更新日期 25/05/2009 16:25 TU
周日出版的《中国经济周刊》引述一份由清华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震害调查组撰写的《汶川地震建筑震害分析》论文,称包括建筑结构、设防等级以及建筑质量在内的多种因素导致了地震镇区校舍的严重垮塌。
去年5·12地震发生后,清华大学组织了相关专业的专家赶赴四川,并会同西南交通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土木结构方面专家,先后分三批开展建筑震害调查。
调查组将震后建筑结构的破坏程度分为四个等级:可以使用、加固后使用、停止使用和立即拆除。对于所查访的建筑,按使用功能分为学校、政府、商住、工厂、医院、其他公建7类。
根据论文所列出的建筑震害情况统计列表,在调查组查访的384处建筑中,有44处是学校建筑。在44处学校建筑中,可以使用的占18%(8处),加固后使用的占25%(11处),停止使用的占23%(10处),立即拆除的占34%(15处)。与此相对应,54处政府建筑的各项比例为:可以使用的占 44%(24处),加固后使用的占43%(23处),停止使用的占9%(5处),立即拆除的占4%(2处)。
因此,54处政府建筑中,有13%(7处)因被毁严重无法修复;在44处学校建筑中,这一比例为57%(25处),是政府建筑的4倍多。
对于学校建筑严重垮塌的原因,调查组成员之一、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副教授冯鹏表示, “单纯质量问题不会造成大规模倒塌,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由于教室开间大、墙少,抗震能力比较差。二是和建设年代有关,上世纪90年代初建造的希望小学是按“89规范”来做的,倒塌情况并不严重。而那些不按规范或更早年代的学校,则毁坏严重。
此外,工程质量也被认为是影响因素之一,冯鹏表示。“所有的(倒塌的)工程都和工程质量有关”,
国内一家建筑科研机构的一位专家,曾在地震后被派往灾区进行调研。他说,凡是按照抗震规范进行正规设计、且施工质量有保障的房屋,在高烈度地区大部分做到了开裂而不倒塌,在低烈度地区震害程度大部分较轻。
“一所坍塌严重的学校所在地的另一所希望小学,同样的结构,却只有轻微裂缝,完全不像劫后余生的样子。”他表示。“考察中,确实发现了施工质量问题,如配料上的偷工减料,还有的不按抗震要求施工、操作上的不合理,使得震害雪上加霜。”
震后一年来,舆论直指震区建筑质量问题,存在“豆腐渣工程”。而四川省常务副省长魏宏代表四川省官方坚称,没有发现建筑质量问题,校舍倒塌属于不可避免的天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