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 BBS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5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闾丘露薇:说说电视记者这行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1-22-2013 01:53: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能够提问,有采访的机会,在我看来,未必就称得上是记者。至少在电视这个行业里面,提问和采访,可以用不同的身份,可以是记者,可以是主持人,也可以是幕后的编导,所以有采访人这个词汇。

谈谈我最熟悉的电视台的新闻记者吧,毕竟做了近二十年。职业要求很简单,会采访提问,会撰稿写报道,会配音,懂得如何使用画面,挑选采访内容,能出镜做串场,能做直播现场连线。经验丰富的,可以独立完成深度报道,比如新闻专题。这类专题,短则几分钟,长则几小时。

我一直觉得出镜记者这个称号是中国特色的产物,听说内地大学里面还有这样的专业,其实我觉得,不如改称为“电视记者专业”更恰当一些。

记者这行,平面,电台,电视,现在又有了网络,入行要求各不相同。有的人文字厉害,但是一面对镜头,就很紧张,或者声音外形不佳,于是和电视电台无缘。同样有的人,文字一般,但是口头表达能力很强,因为电视新闻比较快餐,所以在入行后依然有不错表现。

内地电视台,往往同一条新闻,配音不是出镜报道的记者的声音。我明白这是因为有官方规定,比如普通话必须拿到甲等,只是显示自己的记者在报道现场也很重要,于是就有了这样的结果。

其实为何在聘用记者的时候,加上一个基本要求,普通话要达标呢?

不过最关键的问题是,我不知道别人配音的稿子是不是这些出镜记者自己撰写的,如果不是,那么其实这些出镜记者,连电视记者的基本要求,都没有达到。当然,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得到应该有的机会。

内地还有一种出镜记者,专门做专题节目,开头结尾的出镜,节目当中的采访等,不过,只要不是节目撰稿,节目最终由编导制作完成,那还是称不上记者,叫主持人更恰当准确一些。

记者是把自己隐藏在当事人和新闻事件后面的,拿电视记者来说,不会利用镜头去塑造记者的细心,体贴,关怀,面对任何人,反打镜头上的表情,都应该是中性的。但是非新闻栏目的主持人就不同,就好像过去一年半,我主持“走读大中华',,我是可以有观点,有情绪,而我的编导们,给了我很多镜头,来帮助体现我的情绪,塑造我的形象,所以,我一再说,这不是新闻栏目。有人说记者采访是“一种抵达”,我想了半天,就是不明白。其实采访一点也不玄乎,就是提问,把事实弄明白,把原因找出来。也因为这样,新闻采访,强调的是要有新闻点,一个人再有名,如果没有新闻点,那就不是新闻记者应该采访的对象。

如果一个记者,做新闻只关心新闻中的人,而不是新闻事件背后的原因,那就变成了一个单纯的倾听者,这是不称职的,记者选择一个个案,是因为这个个案背后能够从点到面的带出一个问题,这个个案遭遇的问题,要涉及到公众利益,毕竟,记者不是电台phone-in主持人,倾听别人的倾诉,同样也不是访贫问苦的官家,或者帮助弱势群体的公益人士。如果只是关注人而不去寻求这个人的遭遇背后的原因,那这样的新闻报道是不合格的。当然,这样做会很安全,也很讨巧,但是最终受益的,是媒体人本身,却不是公众。

一个人悲天悯人,是不是就一定是一个好记者,未必;一个人如果充满了正义感,是不是就一定是一个好记者,同样未必。这样的人,甚至会因为自己的先入为主,不专业,而影响报道的中立客观,误导公众。

但是一个好记者,一定会具有人文关怀的情怀,因为一个人的价值观,决定看问题的角度和深度。

写了一堆,只是想说,行业标准应该不断向上的,是不是?基本概念不应该混淆的,是不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