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 BBS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9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评论:先声夺人 主动引导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6-16-2009 08:07: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文通过一路BBS站telnet客户端发布

[<h3>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评论:先声夺人 主动引导[</h3>[<div align="center">[<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jr.com.cn/" target="_blank">
http://www.cjr.com.cn[</a> 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CJR) 2009年06月11日
来源:《中国记者》 作者:陈鹤高  齐紫剑[</div>
  
  2008年,国内国际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在复杂的国际舆论斗争中,新华社开辟了“新华国际时评”栏目,一年多来,“新华国际时评”紧紧围绕重大国际事件和涉我利益事件,及时、深入进行评论,产生较大社会影响。实践证明,新华社加强国际评论工作,对于应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舆论环境、增强国际报道影响力、逐步扭转国际舆论竞争中“西强我弱”的态势十分必要。
  引导、影响舆论的需要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国际国内舆论环境十分复杂。一方面,随着中国的发展强大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国际社会热切希望及时了解中国对重大国际问题和热点问题的政策立场。另一方面,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西化”和分化的图谋从未改变,部分西方媒体推波助澜,加大涉华问题负面报道,有意抹黑中国形象。
  面对新形势和复杂的舆论环境,新华社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国际评论工作,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积极反映我国政府对重大国际政治、经济、社会问题和热点问题的政策立场,针对西方歪曲中国形象的负面舆论,及时表明观点、澄清事实、驳斥谬论、以正视听,增强正确引导国内舆论、积极影响国际舆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从新华社国际新闻报道的历史上看,国际评论显示的独特作用也十分明显。几十年来,新华社播发的一篇篇国际评论,纵论世界风云,评述地区局势,宣传我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有效地配合了我国的重大外交斗争,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营造有利的国际和周边环境、为我国树立和平、合作、开放、进步的国际形象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评论作品受到国际社会、国际舆论、有关国家政府的关注。
  “新华国际时评”2008年创办以来,我们注意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积极探索不断发展的途径,努力做到每日一评,在重大问题上发出新华社的声音,表达中国的立场,掌握舆论斗争的先机,用好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的话语权。
  在拉萨3?14打砸抢烧事件、奥运火炬境外传递、汶川特大地震、奥运会和残奥会、美国金融危机和国际热点问题报道中,在“新华国际时评”栏目下播发了近百篇国际评论,有些评论同时编译成外文稿件播发,或者直接用外文撰写后播发。其中有些评论帮助澄清了事实真相,驳斥了支持和宣扬“藏独”的种种谬论;有些评论颂扬了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和奥运精神;有些评论阐明和宣传了我对国际热点问题的政策立场。这些国际评论被国内外媒体用户广泛采用,新华社国际报道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今年,“新华国际时评”在重大国际事件、涉我利益事件上,进一步加大评论力度,及时、准确地表达了中国立场。
  北京时间2月14日中午,美国国会通过总额为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其中“购买美国货”条款带有明显贸易保护主义色彩。这对于应对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早日走出困境带来严重冲击,也给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很大负面影响。当晚,编辑部播发了《贸易保护主义是应对金融危机的“毒药”》,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立即客观、多次转载和引用,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华尔街日报》、英国《卫报》《金融时报》、BBC网站和香港《南华早报》也予以转载和引用。
  在圆明园被劫文物拍卖事件沸沸扬扬之际,编辑部播发了《用“人权”绑架文物,荒唐、可悲!》,稿件被96家国内媒体采用。在美国国会众议院和欧洲议会分别通过所谓涉藏问题决议后,立即播发了《颠倒黑白的“涉藏决议”》《部分欧洲议员的健忘与无知》等稿件,表明中国立场。
  此外,今年初还围绕全国两会,播发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全球意义》《中国科学发展令世界瞩目》《中国秉持开放理念向世界发出积极信号》等稿件,及时、准确地表达了中国坚持改革开放,与各国一道应对金融危机挑战,在新形势下推动世界和平、发展、合作的立场。
  加强国际评论工作的原则
  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中国和世界的热点问题互为交织,互为影响,国际新闻采编人员应该扩大观察的视野,扩大评述的领域,抓住国际社会、国际舆论聚焦的国内热点问题撰写评论。要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我国政府的政策立场为指导,紧紧围绕世界上新近发生的重要事件、热点问题和涉华问题等展开国际评论;要针对西方歪曲中国的负面舆论和我国重大外交斗争的需要,迅速及时作出反应。
  一、国际评论必须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评论通过旗帜鲜明地阐述立场观点,是正确引导国内舆论、有效影响国际舆论最直接的报道形式和手段。尽管我们的国际评论不等同于政府对重大问题的声明或政策宣示,但是对重大国际问题、涉华问题评述所体现的报道思想和精神,必须同中央的精神、政府的政策立场保持完全一致。
  采编人员在撰写国际评论时必须始终把正确把握舆论导向放在首位,不出任何偏差。要做到这一点,国际新闻采编人员必须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学习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国内国际形势和重大问题的论述,深刻领会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及时了解掌握我国政府对重大国际问题、热点问题的政策立场和对外表态口径。
  国际新闻采编人员平时对我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国内外的重要讲话、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有关部门对外发表的重要文件、外交部发言人发表的谈话和在每周新闻发布会对有关问题的表态等等,都应该成为认真学习和关注的内容,从而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在重大问题、敏感问题、热点问题的评论写作方面把好关、把好度,确保国际评论舆论导向的正确。
  二、国际评论应该注重时效,在重大国际和热点问题上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
  国际新闻采编人员必须把握国际舆论斗争的主动权,在重大国际问题和热点问题上做到先声夺人。中国是世界上有影响、负责任的大国。重大国际事件发生后,国际社会特别期望能从中国国家通讯社和其他中央媒体的报道中掌握和了解中国政府的政策立场。这是新华社国际评论发挥影响力的最佳时机,必须有效把握利用。国际新闻采编人员需要密切跟踪国际和地区形势,及时掌握国际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向,抓住国内外关注的重要事件和问题,积极组织撰写国际评论。遇有重大突发事件,要力争在24小时内播发相关评论,做到在重大国际问题和热点问题上都有新华社的声音。
  三、评论写作必须根据不同的受众,做到内外有别。
  国际评论的受众中相当部分是外国人,无论是在阐述我对重大事件和问题的政策主张,还是批驳一些国际上的错误思潮或言论,国际评论写作必须考虑到国内外受众不同的价值观念、政治态度、宗教信仰、思维方式、阅读习惯,把握评论的策略和艺术。多用客观事实说话,巧妙表达观点,增强报道的说服力。针对西方负面舆论和国际反华势力展开的评论,切忌谩骂和人身攻击,要有理有据,以理服人,特别是引用的新闻事实、新闻背景必须准确无误,防止授人以柄。
  针对不同的事件和问题,针对不同的国内外受众,可以运用不同的评论写作手法,增强评论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国际评论并不要求“板着脸说话”,而是要努力做到缘事而发,主题鲜明,逻辑严谨,生动活泼。在国际社会支援我抗击汶川大地震的报道中,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和奥运火炬在国外传的报道中,我们播发的部分相关国际评论中,运用了一些具有感染力的故事和生动例子,采取比较新颖的写作手法,增强了评论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了传播实效性。
  改革创新国际评论工作的思路
  国际评论的改革创新面对新形势,面对复杂的舆论环境,新华社的国际评论工作也要需要改革创新。我们撰写的国际评论既要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又要增强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要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加强策划,选准角度,丰富评论选题。
  如何确保国际评论的常态性和实效性,需要加强策划,创新观念,创新内容。确定国际评论的选题至少应该考虑到两个方面:必须涉及比较重大的国际事件和热点问题或者涉华事件和涉华问题,必须是国内外受众关心的事件或问题。
  针对这两个方面,我们选准角度,在策划方面做到:对一年、一月、一周可预见的大事进行梳理,策划评论角度、思路,安排撰写人员。对于突发性重大事件,当天即进行热策划,并立即组织分社记者、编辑部编辑撰写稿件,尽早发出新华社的声音。对于重要评论,组织评论人员开会讨论写作角度和写作框架,并在写作过程中多次与作者沟通,丰富、完善稿件。在撰写稿件过程中,精心提炼观点,找到有说服力的论据,以理服人,增强评论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确定国际评论选题难,最主要的还是因为我们通常把目光局限在时政领域。实际上,国际经济、社会、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引人关注的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并不少,如果我们解放思想,开阔视野,开拓领域,确定国际评论选题难的问题就能够得到解决。此外,我们还根据内外有别的原则,从不同的受众、不同需要确定国际评论的选题。
  二、重大事件把握好基调,及时表明立场。
  “新华国际时评”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努力做到不失语,掌握话语权。即使在政府有关机构还没有明确表态的情况下,根据我国一贯的基本外交方针、国家利益、国际社会的正义呼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普遍意愿,主动撰写评论,抢占舆论先机。
  之所以要抢占舆论先机,一是因为国际社会和国内外受众希望听到我们的声音,二是因为这是扩大国内外报道影响力的最好机会。我们可以在学习领会我官方精神的基础上,尽可能采取客观的写作手法,运用一些专家学者或权威人士的正面言论和新闻背景体现我们的立场观点,澄清事实、批驳谬论。在体裁形式、写作手法等方面也应该允许采编人员开拓创新。
  如何解决把握国际评论基调难的问题。确保新华社国际评论的舆论导向正确,至少包括几个方面:
  要同党和政府的政策立场保持一致;
  能够处理好新闻和外交的关系,积极配合我外交工作,有助于树立我国和平、合作、开放、进步的国际形象;
  能够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认识、评说世界风云,帮助受众正确理解和看待复杂和深刻变化的世界。
  而“帮忙而不添乱”是做好国际评论工作最起码的要求。有些国际评论没有把握好,原因主要是评论的基调同我政策立场不尽一致,导向不够正确;或表述不准,事实不清;或没有做到有理有据有节,不能以理服人,甚至会引起外交纠纷。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是采编人员本身对报道思想不明确,缺少调研,个人主观臆断过多造成的。
  要把握好评论的基调,采编人员首先需要学习和深刻领会有关问题的方针政策、报道思想和精神,对有关新闻事件和热点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确保对评论涉及的问题在认识上不出偏差。
  其次,采编人员要对有关新闻事件和热点问题的来龙去脉了解清楚,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第三,既不夸大也不缩小事实,不凭个人的好恶,不妄下结论。
  第四,评述要有根有据,经得起历史检验。当然,要从根本上解决好这一难题,需要采编人员经过长期实践。
  三、不断拓展评论员队伍,保持时评稿源的可持续性。
  加强国际评论工作的关键,在于建立起一支政治强、业务素质高的国际评论员队伍。
  多年来,国际评论员队伍的建设,是国际新闻人才队伍建设中相对比较薄弱的环节。在目前的国际新闻采编人员中,能够用中文撰写高质量国际评论的编辑记者比较缺乏,能够用外文直接撰写国际评论的编辑记者更少。主要原因是编辑部门对建立一支国际评论员队伍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没有对采编人员的学习、培训、实践提供足够机会。
  要有效整合国际评论资源,新华社迫切需要从驻外分社和总社编辑部的采编人员中培养一批“写手”。目前,我们经常约请驻外分社记者、国际部发稿中心编委和编辑为“新华国际时评”栏目撰稿。
  同时,也需要学习其他中央媒体的经验,借重社外的权威人士、国际问题研究人员和专家学者,搞好国际评论工作。我们分别约请中国前驻伊朗大使华黎明、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王在邦、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研究员邹平座、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助理何帆、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王屏等专家撰稿,并以“新华国际时评”、年终报道点评、专访形式播发他们的稿件。这些措施,使更多熟悉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领域的记者、编辑、专家撰写评论,加深了评论的深度,增强了评论的影响力,使“新华国际时评”不断向前发展。(作者单位:新华社国际部)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6-16-2009 08:08:38 | 只看该作者

Re: 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评论:先声夺人 主动引导

本文通过一路BBS站telnet客户端发布

[<h3 class="entry-header">Different rules for English and Chinese media[</h3>
From The China Media Project:
[<blockquote> [From an] article ... in the most recent issue of China Journalist (中国记者), a key official journal dealing with press policy...
....spell[ing] out the policy of targeting propaganda products fordifferent audiences, with differing standards and approaches forChinese and foreign readers...
... It should perhaps be taken as a reference next time Xinhua, China Daily or the English edition of the Global Times surprise us with ostensibly "open" coverage.
[</blockquote>
【 在 dikaios 的大作中提到: 】
: [<h3>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评论:先声夺人 主动引导[</h3>[<div align="center">[<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jr.com.cn/" target="_blank">
: http://www.cjr.com.cn[</a> 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CJR) 2009年06月11日
: 来源:《中国记者》 作者:陈鹤高  齐紫剑[</div>
: (以下引言省略...)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