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通过一路BBS站telnet客户端发布
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期间,接受了大陆《南方周末》的独家专访。据了解,在半个多小时的
专访中,谈及了中美双方的外交、经济、社会和媒体等议题。不过,19日见刊在南方周末报
上的内容却是平淡无奇。
与此同时,报纸在刊登奥巴马专访的头版及二版位置各有三分之一与半个版的“空白”,
空白处分别写下“不是每一期都有独家专访,但是每一周都可以在这里读懂中国”“不是每
个人都可以成为大人物,但是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读懂中国”。有网友对此质疑《南方周末
》“开天窗”。
“天窗”内外的言论质疑
网民质疑,这是由于采访的奥巴马内容没有通过大陆新闻监管机构审查,而在报纸上“开天
窗”。据了解,《南方周末》在接到专访奥巴马后,采访的题目大都已经被政府主管部门“
控制”,《南方周末》作为一家媒体独立设计的采访提纲非常有限。
有匿名人士网友透露,奥巴马的专访稿件要经由中宣部常务副部长雒树刚亲自审查,随后再
送外交部部长杨洁箎、中央办公厅主任、书记处书记令计划和商务部部长陈德铭等四大关,
层层审核。
经中英文对照,《南方周末》刊出的专访内容和奥巴马谈话大体相符,但南方周末仍要以“
留白”方式,抗议当初提问与刊载内容受到审查。对于当局控制欧巴马专访的作法,内部人
士透露,报纸刻意在头版和二版都做了两大块“留白”,并在里头写下语意深长的字句,以
技巧性方式,表达该报的立场和价值观。
不过还有一部分民众质疑此次“开天窗”事件纯属炒作,认为南方周末“开天窗”,无疑比
不审核刊登采访原文的影响要大的多,即便其中有对中国不利的言语,也只是美国总统立场
观点的表述。但是南方周末的“开天窗”,相当于扔了一颗原子弹,无论从哪个角度,南方
周末都已经得了高分。
此“天窗”非彼“天窗”
《南方周末》真的是因奥巴马专访审查未过关而有意“开天窗”吗?有报业资深人士称,这
根本不是所谓“开天窗”,而是该报借助奥巴马专访机会进行的一番典型的自我广告策划。
根据一般概念与常识,报刊上有些新闻或者言论在临出版前,如果有文章是对政府不利的,
检查机关会命令扣住这篇文章不发,并从拼好的版面上抽去,报刊编辑部有时不用其他稿件
填补,以致报刊出版时版面上出现形如窗洞的空白,称为“开天窗”。
而《南方周末》在所谓“空白”处写上的那意味深长的两句话,恰恰是该报多年来办报的宗
旨,对应的正是其一贯的宣传语“在这里,读懂中国”;同时,在“空白”的左下方《南方
周末》也适时写上“欢迎订阅2010年南方周末”的广告语。
《南方周末》的这种操作与传统上认为的“开天窗”概念与做法是根本不同的。之所以出现
大陆网友纷纷质疑报纸“开天窗”,一是网友对经营和制作平面媒体缺少专业的知识,把“
开天窗”的真正概念搞混,同时也对报纸这种大片留白的广告设计感到陌生;二是反应出大
陆读者对新闻监管机构传统的新闻管制模式,敏感性的产生条件反射,对敢说“真话”的《
南方周末》发生的风吹草动,产生过度反应。
不论此次事件真相如何,由“天窗事件”引发的大陆网上讨论,似乎说明大陆对媒体报道内
容的管制开始出现了某些变化。在2000年,《南方周末》曾因报道当时敏感的“张君案”和
“石家庄大爆炸案”,而导致领导层、记者编辑大换血,此后也几度遭到清洗。其他一些刊
物也曾因触及敏感话题而被查封,根本没有“开天窗”的机会。
事实上,此次奥巴马舍新华社而就《南方周末》,就是对新闻自由的一种表态。一位北京资
深媒体人认为,“奥巴马知道南方周末最近受到中宣部和相关部门批评,奥巴马只接受南方
周末专访,就是要全世界了解美国对信息自由的态度。”
不过与此同时,另外一种现象也值得注意。尽管中国政府对此次专访审查严格,但事后媒体
对《南方周末》“开天窗
前因后果的披露以及网络上的评论却没有遭禁,读者仍可以在搜索中找到相关新闻评论。纵
然批判声一片,中宣部也没有封杀这些言论,尽管有消息称“中宣部会在适当时机,对《南
方周末》下手。”但目前为止,《南方周末》报社的领导没有遭到免职,报社也没有被查封
。
基于此,有人认为,此次“开天窗”也可以解读为中国政府在新闻自由方面的一大进步,因
为舆论监控是每个当政者都会做的事情,但允许民众进行评论,则是当政者在人权和舆论自
由上很大度的表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