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灾害发生之后的两种价格行为
2013-4-22 12:25| 查看: 192| 评论: 0|原作者: 朝圣山兰
摘要: 在重大灾害发生之后,如果政府是真心要减灾救援的话,那就应该声明政府不会干预和管制灾区物资价格,只有这样,才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缓解并消除灾后物资紧缺的状况。
从08年的汶川地震到今天的雅安地震,每当发生重大自然灾害的时候,面对人们“众志成城”的团结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患难真情与呼喊,总有那么一些“不良的”商人尤其是灾区或灾区附近的商人趁机涨价,“大发国难财”,在一片道德的谴责声中,他们被骂成“奸商”,受人声讨,遭人唾弃。
人们都觉得,在这灾难时刻,仅仅出于一己私利,便不顾同胞死活,趁机涨价的行为卑鄙而无耻。商人不应该如此做,而应该尽量降低点价格,支援和帮助灾区人民尽快度过难关。现实中也确实有商人这样做,降低水、面包、方面便等急需商品的价格,热心地帮助灾区人民。
我们要问,这两种价格行为,究竟哪一种才有利于减灾救援工作,帮助灾区人们尽快走出难关?
先看降价行为。在灾害发生之后,由于道义、同情等感情因素,人们觉得降价对于帮助灾区人们来说,好处是看得见的,所以商家的降价行为往往能够收获人们的普遍赞誉。同情之情让人们忘记了市场本身的反应——涨价,也让人们忘记了市场是配置资源的最有效的手段,也或许人们本来就认为在紧急情况下(如严重自然灾害之后),市场没有行政手段(“命令——管制”)那么有效。
在价格管制下市场本身本应发挥的机制效应无法正常作用,市场作用被排除,本应上涨的商品价格无法激励和吸引更多的供货商和中间商加入到在灾区开展经营活动,于是灾后的救援和恢复工作就要完全或主要地依靠国家行政力量和民间的道德同情、慈善公益。
哪种方法会做得更好呢?是出于自利之心驱使的市场行为,还是出于同情之心的道德善举?出于对人性本私的认识,我认为前者比后者更有效,当然也就做得更好。因为天底下没有一个人不是更关心自己利益的,以自身利益为驱动,产生的激励作用肯定是巨大的,这种激励作用是同情之心所无法比拟的。因此而产生的救援效果当然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灾区急需物资如果普遍降价销售的话,将极大地抑制全国其他地区同类物品的流入,因为无利可图。降价还会导致价格的甄别筛选功能失效,使得那些急需食品、药品等物资的人将更难拿到这些物资。而这也将客观地延长灾区物资短缺局面,同时也可能会让那些极需而又不能及时得到食品、药品的人失去生命。
完全依靠或主要依靠国家行政力量的救援,那救援效果就更差了。政府因其自身无法建立起像私营企业那样的以私有产权为基础的正向激励机制,而永远无法改变其低效、腐败、臃肿的特性。所以即便是在重大灾害发生后,国家也无法高效地赶赴灾区实施救援。因此在重大灾害发生时,第一时间赶赴救援现场的往往不是政府部门,而是民间组织或自发的个人团队。
对于救灾物资的发送就更是如此,依靠行政手段,让国家机关进行物资的配送绝对是一个让人后悔的决定。救灾物资在运送的过程中就会被各级官僚不断蚕食,最终真正到达灾区人民手中的灾款和物资少之又少。从2008年汶川地震中国红十字会的救灾物资和捐款的管理与分配上就可清楚地看出这点。
那种什么事都指望和倚靠着政府的人是太过天真了。这并不是在说不要国家参与救援,而是在说不能完全或主要地依靠国家的行政力量,而国家也更不应该垄断灾害救援服务。
再看涨价行为。如果在灾害发生之后,灾区允许市场自发的涨价行为,也即涨价反映的是市场本身的供需状况,那么这一上涨的价格讯息将会在全国范围内扩展开来,无数的物资供应商、中间商将会带着相关物资从全国各地蜂拥而至,因为有大利可图。这样一来,灾区短缺的物资供应状况将会在短期内得到解决,同时食品、药品等相关物资的价格也会被不断地杀下马。
且在灾害发生之后,如果允许市场价格机制正常的发挥作用,还将有效地发挥价格的甄别筛选作用,让那些真正急需食品、药品等相关物资的人能够及时拿到物资。而不会让那些不怎么急需物资的人得到大量物资,它还将激发人们在这一特殊环境下的节俭意识,因为增加了成本。
从分析中可以看出,在重大灾害发生之后,受灾地区的涨价行为(市场的自发反应)明显优于价格管制,也更有利于缓解灾区的物资短缺问题,是尽可能减少灾后损失的正确选择。而即便是我们回顾历史,也会得出与我们相一致的结论。宋神宗熙宁年间,两浙地区闹旱灾与蝗害,米价昂贵,饿死了很多人。各州都明令禁止米价上涨。只有越州知州赵清献放开市场,允许米价自由上涨,于是全国米商蜂拥而至,米价大跌,灾情在很短时间内便得到缓解。(详见《智囊全集》【明】冯梦龙 <赵抃 黄震>)
在重大灾害发生之后,如果政府是真心要减灾救援的话,那就应该声明政府不会干预和管制灾区物资价格,只有这样,才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缓解并消除灾后物资紧缺的状况。
那些盲目指责乃至咒骂涨价商人为“奸商”“发国难财”,主张降价帮助灾区人们的人,再一次让那崇高的道德蒙蔽了他们的理性思维,用良心铸就大错,用充满正义的眼神鄙视着那条能尽快走出困境的捷径。良心与善意如果不是用来选择正确的道路,那就显得有些可悲了。
2013/4/2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