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 BBS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1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李佳佳:采访手记:跟雷克聊中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3-20-2015 09:57: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采访手记:跟雷克聊中国
2015年3月16日 18:31


一、

“Hi,I’m 自干五。”

去年年末,德国小伙儿雷克在中国第三次“火”了。

第一次要回溯到2008年,这个为了一位四川姑娘脑袋一热打算从北京走回老家德国的家伙一口气走了4600多公里。到了布鲁木齐,心爱的妞发来一email“我们还是分开吧”。

他大哭一场,停下来,回北京了。

在此之前的2005到2008年,雷克在中国生活了三年,走遍大江南北,了解了不少风土人情,结交了很多中国朋友。这之后,他回到了德国。再之后,每年会回中国三五次,集中处理各种采访或者合作邀请。

雷克的第二次“火”是微博开始在中国的舆论话语场发挥惊人作用的2011年,这个精通中文的老外开始频繁发表对于公共事件的评论。经过严密逻辑训练的他希望认真讲道理,很快发现徒劳。所谓“五毛”和“自干五”们不跟你讲道理,上来就各种器官。

于是,不走寻常路的雷克突然想到了一个好点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他给自己起了个新名字“德国自干五”,开始录制短视频。第三次,他又火了。

二、

尽管已经看了雷克不少视频,见到真人我还是吃了一惊。1米92的大个儿,babyface脸看起来很呆萌。欧洲人特有的热情笑容挂在脸上,老远就做出招财猫的手势打招呼。

“Guten Tag!”我说。08年去德国瑞士采访后我曾信誓旦旦要把德语学好,但7年过去脑子里只剩下这个和“Danke”了。哦,还有男女厕所。

雷克一只手斜挎着双肩包,狡黠地笑,“你不要留情面,采访千万不要变成咱俩顺着说了。要有冲突,越尖锐越好”。

我不禁吃惊,中国人接受采访也没几个会先这样表态“向我开炮”的。

“我把我的提问思路跟你说说吧”。

“不用”,雷克笑,“直接来”。

三、

在“德国自干五有话语权”系列视频里,雷克对于中文幽默的运用让很多国人都自叹不如。有粉丝曾留言感叹:“看雷克视频之前我知道自己外语差;看完雷克视频之后,才知道自己汉语也不行”。

我问雷克怎么会想到用这么个剑走偏锋的方式做时评。雷克坏笑:“是一种门槛。我发完之后,一部分人看懂了,觉得‘哇这是很幽默的讽刺’。另外一部分人这个门槛他们进不去,因为他们的智商过不了。他们在门槛外面,他们觉得‘哇他终于接受了我们的观点’。”

我也坏笑,“所以再没有人骂你了?”

“是啊,我觉得这样很舒服,‘五毛’不知道骂啥了,爽!”

四、

在几年前雷克还严肃认真希望好好跟人讲道理的时候,很喜欢说“逻辑”。

他会耐心地解释推理的逻辑有两种:演绎和归纳。著名的苏格拉底三段论是演绎推理:1、所有人都会死。2、苏格拉底是人。这才得出结论:3、所以苏格拉底会死。

然而,演绎逻辑要求有真理(比如“所有人都会死”)做前提,但世间真理很少,所以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会用归纳推理。看到一,看到二,或许也看到了三,便得出结论全部都如此。“这里面漏洞很大”。

几年前,城管夏俊峰的儿子夏健强出画册,于是很多人阴谋论:十岁的小孩子怎么可能画得这么好!一定是书商找了人代笔。

看出这里面的逻辑问题了吗?你的身边没有小孩子能画这么好,所以夏健强就一定不可能画这么好。

曾经的雷克试图一本正经告诉大家,这逻辑经不起推敲,不能这样下结论。但是铺天盖地的污言秽语淹过来,没人听你讲道理。于是,雷克反过来了,他开始尝试按照这些人的“逻辑”思考,突然发现海阔天空、周身舒爽。

大跃进和三年困难时期到底有没有饿死人?我爷爷没死,所以全中国都不可能有人饿死!欧耶,就是这样,太棒了!

五、

“国民性”是近几年公共舆论场超级火的词儿。2011年底,韩三篇“就大多数中国人一副别人死绝不吭声,只有吃亏到自己头上才会嗷嗷叫的习性,一辈子都团结不起来”引发了中国人的素质到底“配不配”民主的大讨论,激烈程度堪比整整一百年前的民初知识分子们对于国民劣根性的各种剖析和鞭挞。

读张宏杰《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从梁启超到陈独秀,从鲁迅到胡适,无不痛心疾首于国民性问题。然而,最早把“国民性”这个词创造出来的,却是晚清以来闯入中国、与沉睡千年的中国人迎面相撞的西方人。当时的老外们罗列了不少感性的词汇,比如麻木、迟钝、欺瞒、精明、迷信、不精确……来表达他们对于中国的第一印象。

梁启超的总结相对要系统得多。他认为,中国人的第一个缺点是“奴隶性”,甘于忍受暴君异族的统治,不敢起来反抗;第二个缺点是一盘散沙,不团结,只重私德,不重公德;第三个缺点是“民智低下”,依赖成性,遇事退缩,缺乏尚武精神和进取气质。

在中国人是不是素质太糟、国民性太差、“不配”民主法治的问题上,胡适和梁启超的观点异曲同工。

梁启超认为中国要变成宪政国家,中国人就要从过去的“老百姓”变成“现代公民”,培养起国家意识、公德意识和尚武精神。

胡适则认为,制度具有制造良好公民的效力,本身就是启蒙和教育的过程。这种启蒙和教育,比单纯的宣传更加有效。就好比跳进水里学习,比坐在岸上读游泳手册有用;坐上汽车操作也比背下整本《汽车结构与原理》有效得多。“最先进的国家也不是生来就有良好公民的,是制度慢慢训练出来的”。

六、

跟雷克聊“国民性”是一件有趣的事儿。长久以来,中文说得倍儿溜的老外多来自北美,英法也有见。德国还真不多。

犹如一百年前封闭已久的中国国门刚刚打开,那些最早进入这片神秘土地的西方人开始有了最初印象和基本判断一样,接触中国十年的雷克也感受很深。

我说:“德国人和中国人,可能是两个性格差异最大的群体。德国人素来以严谨、认真、一丝不苟著称。不是说‘每个德国人都是工程师’嘛。而中国人被认为是最圆融的一个群体。深受这两种文化冲击,你有困惑吗?”

“这些话都是借口!”雷克脱口而出,“制度、教育、生活习惯可以改变一个人,没有谁的DNA就是马马虎虎的”。

“你知道吗?我刚到中国的时候很快就随地吐痰。很爽,从很深的地方(吐痰),觉得很舒服。结果有一个中国朋友问我为什么这样。我说爽。她说你在自己国家会这样吗?我想了想说不会。”

我点了点头。

雷克带着自嘲的笑容:“在那个时候我发现,其实我是傻X”。

七、

在雷克徒步中国的一年历程之中,曾深深感受中国区域不平衡的现实问题,也是由此,他开始炮轰一些人有“大城市优越感”。

“他们到你那儿,不是因为你那太棒了,而是因为他们那太差了。不然的话,人都会喜欢自己的家”。

听到这里,我的脑海中突然蹦出一个常被官方提及的语汇:“发展的代价”。

“北京人他们不是一直喜欢闹自己的空气怎么样嘛,我觉得其实你可以闭嘴了。你根本没有去过那些真正的被污染的地方,我去过。那地方是黑的,整个地方。那些人不是白领,
他们是下煤矿的。为了什么?为了他的孩子。他愿意付出一切,只要孩子在北京,在一个大学里面。只要孩子有前途”。

2008年,我曾去过德国,沿着莱茵河从南往北,杜塞尔多夫、斯图加特、科隆、美因兹。我曾试图了解这个分裂将近半个世纪又重新走向统一的欧洲强国是否也曾经历民族的撕裂、立场的对立、文化的斗争。今天的中国又是否能吸取一些什么。

在雷克的时评集《中国,特色》里曾写文章提及童年时对德国污染的记忆:“记得自己小时候也会到处乱扔垃圾,路上的车很少装催化转换器。那时候德国人挚爱的父亲河莱茵河被污染得如此严重,以至于老百姓会拿它开各种玩笑‘鱼在莱茵河里做什么?学化学’。”

在我亲身采访莱茵河治理的奇迹的过程中,记得一个事件曾被采访对象们反复提及,1986年,莱茵河上游瑞士境内的桑托斯化工厂发生严重泄露事故。一夜之间,整一条莱茵河面面被毒死的鲑鱼覆盖。

“你知道后来发生了什么?很多环保组织出现,比如专攻环保的‘绿党’。人们行动起来,要求法律、制度上的改善。每个人都要做点什么,尤其是政府,但也包括每个人”,雷克说。

是的,德国社会民主党政客,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前西德总理维利.勃兰特曾说:“我提醒大家,不要相信市场自身就能够调节控制自然环境——这恰恰是公共责任”。

八、

骂雷克的人说的最多的就是:“我们中国的事关你X事!要你个老外指手画脚废话!”

提到这个,雷克大笑,“我理解他们这么说,但我看到的是一种自卑”。

“如果我看到你脸上有饭粒,我们是工作关系,我不会告诉你,我还会说你好漂亮,因为我想跟你合作,因为我想赚你的钱。只有我当你是朋友,才会跟你说,你脸上有饭粒,你要擦掉”。

“如果他们自信一点的话,我觉得他们不会这样说”。雷克说。

九、

采访结束,雷克夸我:“你问的问题不错”。顿了一下,又说:“但还不够尖锐”。

我笑:“比如呢?”

雷克说:“五毛们经常攻击我两点。一个是性,我特别开放。”

我大笑:“如果你愿意告诉我你的性取向和你的罗曼史我会听,但这是你的事儿。只要不伤害别人,你喜欢男人还是女人、你和谁上床,我不关心。”

雷克也大笑:“酷!还有一点。他们说我在德国肯定是个loser,只有在德国混不下去了的才会来中国”。

“只有在国外混不下去的老外才来中国?” 我笑了一下,严肃起来:

“如果他们自信一点的话,我觉得他们不会这样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