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 BBS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8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最美乡村女教师」,集合了太多的丑陋和荒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4-18-2019 00:41: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最美乡村女教师」,集合了太多的丑陋和荒谬
图片:Yestone.com 版权图片库
相关新闻
河南女子 21 年前被拐深山,成山村小学唯一女教师
如何看待「最美乡村教师候选郜艳敏:被拐女成为山村女教师」?

问题描述:

被拐女孩入选年度人物遭当地政府封杀

[最美乡村教师候选]郜艳敏:被拐女成为山村女教师(组图)- 搜狐滚动

南风窗:尴尬的榜样:郜艳敏,被拐来的教师 -- 社会 -- 人民网

网友翻旧账被拐女成乡村教师 警方部署调查修改

盐樱桃
下午刚看到相关的报道,震惊愤怒之余顺着链接去看了 NHK 对于石破记者(《尴尬的榜样:郜艳敏,被拐来的教师》一文作者)采访郜艳敏老师的跟踪记录。其中一个细节引起了我的注意:郜艳敏从教室里走出来见石破,门口几个小孩子吵吵嚷嚷地围上来。郜顺手帮一个流着鼻涕的小男孩带上帽子,还细心地拉紧系好他帽兜上的绳子。

《最美乡村教师》这篇荒谬的宣传稿说对了一点,郜艳敏是一个善良的女人。

那些曾经监视、毒打、强奸她的人和机构,却因为她的善良而从中牟利获益,这已经超越了我能想象的无耻。而这些个人和机构更进一步地,利用郜的善良制成了另外一道束缚桎梏她的枷锁,其中的道德沦丧让人不寒而栗。

石破先生在《尴尬的榜样》一文中写到,郜艳敏如今的处境和十二年前并无两样,只不过当初监视她的是婆家人,如今监视她的是整个村镇——当石破走进郜艳敏执教的学校时,立马有负责监视郜的年轻女人走上前来,而当石破来到与郜艳敏约定的村外地点见面时,则被当地村干部带走,进行了长达五个小时的审讯。

“没有必要啊,”石破在颠簸的车上面对 NHK 的镜头无奈地说,“这是个好的典型”。

下岸村不傻,在媒体对郜艳敏产生兴趣之初,他们因为这个女人的存在揭露了当地教育资源不足的窘境而大怒,因此一度决定撤销下岸村小学、辞退郜艳敏。但是在社会的愤怒面前,他们很快就看到了“好的典型”背后的力量。于是,本来的决定变成了将她作为“最美女人”推向全国,并且允许她入党。

奖励和资助从四面八方而来,村里得以用这些给郜艳敏的钱进行简单的福利发放和基础建设。反正,这是郜艳敏那个被塑造出来的命运多舛却投身教育、不计前嫌而勇于奉献的“好的典型”应该做的事情。只可惜那年她最终没有成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可能是奉献的还不够,没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地倒在下岸村的讲台上。

于是郜艳敏所遭受的毒打、囚禁和强暴成了塑造英雄形象的小插曲,下岸村十分之一的人口都是来自广西、湖北、贵州、四川的被拐妇女的可怖现实成了故事轻描淡写的背景,至于为什么这个村庄里没有钱雇佣老师(甚至在郜艳敏被社会熟知以后几个特地调来的女老师也因为环境不好而离开)而镇里教育系统的某官员因为贪污而查处的事实,更是没有人关心。

在罪犯拐卖囚禁了郜艳敏之后,媒体道德绑架了她。这些享有话语权和影响力的精英们,面对她所遭受的苦难和更大的社会问题视而不见,而是选择用自己创造出来的扭曲的榜样掩盖周遭的黑暗。讽刺的是,揭发这种黑暗,恰恰是他们的工作本身对他们要求的责任。

我并不是说媒体和宣传应该担任起多么高尚的角色,但是他们至少应该守住一条底线:不作恶。相反,这些没有底限的渎职者踩在郜艳敏的悲剧之上,踩在下一个下下个郜艳敏的厄运之上,踩在全中国妇女儿童拐卖的严重现实之上,甜腻讨好地为一台大型晚会,一次事迹汇报,一场主旋律电影捧上一个被精心打扮的英雄。

刊登《尴尬的榜样》一文的《南风窗》主编杨军曾经是一名官方宣传机构的工作者,在面对 NHK 的镜头时,他表达了一种略显保守的新闻信仰:“明天要说的话,今天就不应该说。”

我希望,在郜艳敏被拐卖 21 年后,在《尴尬的榜样》发表 9 年后,这篇一石激起千层浪文章的主编所说的“明天”已经来临。毕竟,如今社交媒体上的一条转发链接能够触及的受众不亚于当年一份颇有影响力的刊物,如今的人们开始严肃地讨论女权主义而不是理所当然地将女性视为奉献和牺牲的角色,如今的公民意识日渐觉醒而人们面对一个被推出来粉饰太平的英雄时并非感动而是愤怒。

那些“明天”该说出来的话,也该说出来了:囚禁郜艳敏的个人和机构该受到怎样的惩处?当地妇女拐卖现象有否好转而漠视法律和人权的官方该追究怎样的责任?教育分配不公和教育系统中的贪腐问题如何解决?尤其是,面对严重的社会问题和外界压力时,媒体应该有怎样的自省和底线?

这一次,这些问题不能再用一个女人的善良和软弱来回答了。

如果这一次这些话依然“说不出来”,那么恐怕这“明天”永远不会来临。

查看知乎原文
如何评价最美乡村教师郜艳敏?

林芷清,此曲少知音,多因淡然无味,不比郑声淫。
我不想再过多评价这篇新闻稿,因为这篇非常有问题的新闻稿所反映出的问题是非常片面的,所以我想评价一下这个“最美女教师”本身以及与此有关的其他种种,包括郜艳敏在被拐卖之后的心理变化、郜艳敏是否配得上“最美乡村女教师”这个称号、当地政府对郜艳敏的封杀以及对题目描述这篇新闻稿的评价。

1. 首先是郜艳敏在被拐卖之后的心理变化。

在被拐卖的初期,郜艳敏曾经多次试图逃跑、自杀,但是都没有成功。

海子(郜艳敏丈夫)为了防止郜艳敏逃跑,便暂时停止了放羊,他整天什么也不干,就是死守着郜艳敏,就连上厕所都跟在后面。下岸村通向外面的山路很不好走,郜艳敏虽然试图几次逃走,但都没逃出多远就被追回来,为了摆脱痛苦,绝望的她曾数次铁了心地自杀。第一次自杀时,是婆婆带着她下地干活。郜艳敏装作很顺从的样子,在烈日下拼命地锄草,然后趁婆婆小解之机,她跑向附近一个三米深的大水坑,一头扎了进去,却被山上放羊的两个村民及时发现,被救了上来。第二次自杀是她将婆婆的 50 多粒安眠药一口吞下肚,第三次是吃下一包老鼠药,但两次又都是被及时发现,送她到乡卫生院而被救活。(引自《河北科技报》)
从这些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郜艳敏在最开始被拐卖的时候是拼了命地想要摆脱这种命运的,但是都没有成功——逃跑失败,自杀未果。她并不是那种逆来顺受,早早认命的女子。相反,在遭遇了种种不幸后,她宁愿选择一死。而在多次逃跑寻死失败之后,其实她也并没有真的想留在这个村庄里。

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才令人愕然——郜艳敏获准和丈夫(为了监视她)一起回到家中看望亲人,但是当她问母亲能不能不回去了的时候,母亲的回答是:

这是你一辈子的事,无论你走哪条路,我们都会尊重你的选择。但是,希望你首先考虑公公婆婆他们一家人,如果你不回去, 他们就人财两空了。我说,我们可以还他的钱。父母说,不是钱的问题, 他们也是农民,不容易,买你的钱,都是向别人借的。另外,在咱们这 个地方,结过婚的女子,再想找个好对象就难了……(引自《南风窗》)
此时,郜艳敏并没有开始教书,只是以一个被拐媳妇的身份在监视自己的丈夫的陪同下回到家中。其实,与其说是郜艳敏得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我觉得她的父母这个症状更严重。

自己的女儿是被拐了然后被卖了,一般人怎么有心思同情让自己的女儿遭受这些的人“人财两空”呢?此外,这算哪门子的“人财两空”?郜艳敏丈夫家在买媳妇时花的钱没有一分钱到了郜艳敏的口袋,郜艳敏何谈还钱呢?而其实父母最担心的是,“再找个好对象就难了”,他们是想让郜艳敏认命。

客观地说,在这种情况下,郜艳敏选择继续留在丈夫家其实并不叫人太意外,因为其实她根本没得选择。一是因为丈夫家对她看管很紧,她压根没法逃走。其二是,此时此刻竟然连她的家人都已经无法接纳她。三是在农村,“再找个好对象就难了”确实是一个比较普遍的想法,郜艳敏本身可能也已经抱着“拉倒”的心态。

“爸,妈,你们放心。媳妇来了这么多年,你们应该了解,相信我, 我不会离开你们的。”郜艳敏这样回答她的公公婆婆。 (引自《南风窗》)
而从这上面可以看出郜艳敏确实是一个非常非常之善良的人,善良到了令人无法理解的地步——她真的只是单纯地觉得“这一家非常艰难,公公婆婆非常不容易”。

而至于很多人问的她到底为什么不离开,其实并没有大家想的那么简单。

央视《半边天》摄制组要带郜艳敏去北京做节目,镇领导对下岸村村支书说:“如果《半边天》带走了郜艳敏,就开除你的党籍!”
可以看到,其实郜艳敏根本走不了,而个中原因,我将在下面详谈。

2. 郜艳敏是否配得上“最美乡村女教师”这个称号

我个人认为,她确实配得上这个称号。因为在谈论这个称号本身是,需要考量的是她作为一个乡村女教师所做的一切。

郜艳敏一人教着下岸村教学点两 个年级的十几名学生。除了语文、算术、自然等正常课程外,郜艳敏还 给孩子们开设了音乐课,教他们唱歌;开设美术课,教他们画画。几年 来,在附近几个与下岸村相似的教学点中,下岸村的学生成绩都居中上游。
刚开始,下岸村的教学点在村外一间石头垒的黑屋子里,四面透风。 冬天来了,郜艳敏就把孩子们叫到自家炕上上课。每到课间休息,她还要 去村外担水给孩子们喝。去年,下岸村教学点得到外界资助,装修了 6 间 新教室,这里成了整个下岸村最豪华的场所。
(引自《南风窗》)
我们在上面就说过,郜艳敏确实是一个善良到了笨的地步的人,她对这些孩子的爱是真切的,她作为一个乡村女教师所带给这个村庄还有那些孩子的确实是尽心尽力而难能可贵的,虽然,这个村庄带给她的只有“绝望”。

在某种意义上,郜艳敏可能将此当成了自己的一份“事业”,自己悲惨一生的一点慰藉。

所以,我认为郜艳敏是配得上“最美乡村女教师”这个称号的。

3. 当地政府对郜艳敏的封杀

在郜艳敏事件偶然被报纸报道出来之后,当地政府采取的并不是鼓吹、宣扬的态度,而是“封杀”。而封杀的原因是——“郜艳敏当临时教师的经历,以及适龄孩子辍学、教育投入不足等问题,暴露了当地教育管理部门的种种漏洞”(引自《燕赵都市报》)。无疑,这个理由是愚蠢的,但却是真实符合许多官员的心态的——要知道这可是跟他们的乌纱帽还有升迁考核挂钩的啊。

下岸村村民们告诉记者,今年(2006 年)7 月 10 日暑假前,县、镇干部在下岸村站岗 40 多天,阻挡前来采访郜艳敏的媒体记者。这期间,除了去山外邮局取包裹,郜艳敏不能随便离开下岸村。9 月份暑假结束开学后,辉灵中心小学向下岸村教学点终于派来另一位女教师和郜艳敏共同工作,不过她的主要任务之一却是注意来访的记者,及时向镇里报告。(引自《南风窗》)
看到这里,我确实觉得非常可笑,有一种典型的中国式的欲盖弥彰的意味在其中,我也不再多说,大家意会就好。

郝成学(原曲阳教育局局长)落马 3 年来,曲阳没有专职教育局长,一直由一名副县长兼任。 据说是这个岗位‘太热’,许多人‘想’,但人选不好选,只能先空着。于 是出现了这样的情形:这名副县长不仅主管教育,还分管文化、体育、广播、 旅游等多项政府工作,精力分散;教育局一名书记负责全面,而又有一名副局长主管人事…
而在郜艳敏被大范围报道之后,

但有人担心郜艳敏会“贪污”这些钱物,今年 6 月份,镇政府出面成立了一个慈善基 金会,在媒体上公布了电话、通信地址等,全面接收外界捐赠,然而事实是, 基金会成立后,捐赠反而减少了。
那少的那些钱去哪了呢?

4. 对题目描述这篇新闻稿的评价

其实点进这个题目最先看到的就是这篇新闻稿,但是我却把它放到了最后来谈,因为我要说的很简单——这是一篇很烂的新闻稿,就和现在许多其他新闻稿一样。

王相及,书虫
Sina Visitor System

这篇凤凰台记者的报道手记写出了很多隐情。我从没见过这么讽刺的事情。

曾经做过鸟台鸟人,郜艳敏的采访印象刻骨铭心。第一次采访被当地宣传部门盯梢、在学校教室被抢走机器而失败、第二次采现村口有人站岗,最后把郜老师接到北京才采访成功。播出后海内外捐款如潮水般而至。当地画风突变,各种笑脸相迎,最后以故事改编为电影荒诞收场。
当地政府在这件丑事被捅出去后是这么表示的,

后来,下岸村发生了几件事:
1、当地有关部门据说多次找郜老师,要帮她成立一个基金,妥善保管和处理捐款问题。
2、郜老师被评为感动人物。
3、郜老师带着孩子们又来了一次北京,看了天安门升旗仪式。
4、郜老师故事改编成了电影,叫《走出大山的女人》。
她获得的是 2006 年感动河北十大年度人物,

“但她的内心又是慈悲的,只因为她不忍心看到那些穷孩子渴望上学却无学可上,只因为她不忍心让那些孩子长大后重复着‘放羊,买媳妇’的人生,她以坚忍的姿态接受了不公平的命运,用宽容回报着山村,用爱点亮了 40 多个穷孩子的前程。”——“感动河北”评委的颁奖词
她和父母重逢之后,父母让她继续留在下岸村,原因是她们家那里比下岸村还穷。作为一个被拐妇女,后半生生活困难可想而知,只能认命回婆家。

别想什么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了,被拐妇女跑不出来,完全是因为法制落后,民生穷困。再加一个逗比的当地政府。

所以,我反对任何有可能把这件事情的讨论引向“这是郜自己个人问题 or 选择”的观点,比如

我很好奇大家认为怎样看待郜艳敏这个人时比较恰当的?她是病人?她是好人?她是受害者?她是牺牲品?和那些撇下自己亲生孩子逃跑的被拐妇女比起来,她是愚蠢的?可鄙的?怯弱的?病态的?
我知道执法部门失职,评选机构病态,郜艳敏父母无情,但这并不该影响我们对郜艳敏这个人的评判。
她就是圣人,也不太会改变这件事情的结局。这种问题约等于“如何评价强奸案受害者”。

另外,也不要抨击最早报出此事的燕赵都市报那篇报道。作为河北当地媒体,这事情如不选择 “个人模范典型”模式,而是作死选择了“负面报道”模式,这稿子早就被毙了,你就根本不可能知道这事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