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 BBS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1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旧文:歧路彷徨始回头--也论吴敬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1-30-2012 15:2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歧路彷徨始回头
  
  
  
  
    2002年1月2日,吴敬琏先生获得了由100位经济学者、100名资深财经记者评出的“2001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大奖,颁奖辞是这样说的:“他是一位瘦弱的老人,但是,他又是一位推动市场经济的大力士,一个保持童贞和率直的学者,一个心系国家和情牵百姓的经济学家。2001年,他用睿智和良知擦亮了中国股市。”“‘他敢于铁肩担道义,他是一位无私的具有深刻忧患意识的社会贤达,一个纯粹的人,一个特立独行的智者,一个睿智和良知兼备的中国学者,中国经济学家的优秀代表,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的高贵品格,能够保持童贞和率直的经济学家。 ”
    
    吴敬琏先生一向以“吴市场”知名于当代中国,所以,“一位推动市场经济的大力士”的称谓对他来说可谓恰如其分,吴敬琏先生当然也是学者、经济学家、社会贤达、人、智者,但是,细观吴敬琏先生的获奖理由,我们看到的是一连串这样的的形容词和名词:“童贞”、“率直”、“心系国家”、“情牵百姓”、“睿智”、“良知”、“无私”、“深刻忧患意识”、“铁肩担道义”、“纯粹”、“独立特行”、“优秀代表”、“高贵品格”不难看出,这些词汇的指向是吴敬琏先生个人品格而不是其具体贡献。
    
    对于吴敬琏先生的个人品格,我没有丝毫怀疑的意思,甚至,对于大奖依据品格标准而不是贡献而评出,我也不想过多的评价,我只是想指出的是,颁奖辞并未完整体现出该项活动自我设定的标准:影响力、前瞻性、独创性,而最多只能体现出三个标准中的一个,那就是影响力,具体来说,吴敬琏先生获奖的原因在于2001年度初他对中国股市的一席谈话所造成的影响,以及他在其中所表现出来的良知和勇气。
    
    可是,一个经济学家依靠良知而不是智力赢得广泛的尊敬和赞同,一个经济学家不是靠自己的见解而是勇气获得影响力,不能不说是遗憾的。2001年初的那场论战,被贴上了“厉吴之争”的标签,仔细寻绎双方的争论,不难发现,吴的核心观点是要警惕利益集团对股市的操纵,甚至要警惕所谓“权贵资本主义”,而五位经济学家则认为,中国股市的问题是发展中呈现的问题,并且只有依靠持续的发展才能得以克服。
    
    从双方表面的观点来看,各有所见。因为没有人否定继续发展的必须,也没有人否定利益集团在当前中国股市乃至整个经济中的存在,因此,双方的争议事实上应该转化为这样一个认识上的分歧而不是良知上的高下:如何看待改革过程中利益集团的出现?观点之一是将利益集团的出现看作是改革过程中的枝节问题,并相信进一步改革可以最终解决这一问题呢?观点之二则是将利益集团的出现看作是可能危及进一步改革的关键问题。无疑,吴先生的观点属于后者,而厉先生等的观点属于前者。
    
    笔者的观点更倾向于吴先生,但是,笔者形成这样的观点并非由于吴先生的提醒,恰恰相反,笔者和许多持有类似观点的人士多年来的坚持,才是吴先生观点的来源。包括股票市场在内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始于90年代初,吴市场和厉股份都是这一改革方向的坚定鼓吹者和支持者,但是,就是在这时,另一种声音已经出现并在学界的圈子内流传,只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能在正式的出版物中出现。这种声音认为:由于中国的改革开始于行政主义一元化的计划体制,改革在最初不能不由行政主体加以推动,但是,除非行政主体本身及其成员在改革过程中始终没有自我利益,改革进程才可以以这样既定的方向推进,而如果行政主体及其成员有自我利益,就不能排除其转化为利益集团的可能性,从而改革就必须增加如何防止出现利益集团危及进一步改革的内容。
    
    这种声音还认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必然伴生着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因此,随着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利益无涉的行政主体将彻底成为不真实的虚拟,从而改革的推动力量不应该再由行政主体承当,改革的进一步推动力量应该来自于市场的内在力量,来自于法治的进一步落实,来自于利益博弈在公共政策的反映。必须指出的是,这种声音并不认为市场的自发力量可以立刻成为改革的推动力量,恰恰相反的是,由于中国改革进程开始于计划体制,率先出现并有力量影响改革进程的利益主体与原行政主体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它们并不能被视为市场的自发力量,因此,改革应该在两个方向上同时展开,一方面,必须坚持市场改革的方向,培育真正的市场自发力量,一方面,则必须防止利益集团成为进一步改革的阻力。而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在改革进程中同时改革原有的推动力量也就是政府,推进进一步的体制改革,直至建立现代法治和现代民主。
    
    但是,回顾近10年来的改革进程,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行政主体仍然被视作改革的主要推动力量,而与此同时,利益集团的出现也成为了不争的事实。于是,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但改革也同时出现了动力匮乏的问题。在这个时候,吴先生所提出的利益集团问题,不过是在重复许多人早就看到并指出的问题,而厉先生们的发展观,则不过是在坚持一个早就被证明不正确的观点,因为,利益无涉的行政主体从来都是一个未必正确的虚构。
    
    当代中国的利益集团问题、腐败和寻租问题,其根本症结就在于厉先生和吴先生曾经共同赞成过的改革思路的内在矛盾,在于这种改革思路前提假设──利益无涉的行政主体──的虚假性,如今,吴先生已经率先认识到这种虚假和矛盾,而提出了自己的反思,值得欢迎,但是,在利益集团已经成为不争事实的今天,改革变得是如此的困难,进一步改革的措施自然不能仅仅来自于一个老人的良知,进一步改革的力量也不能再寄托在已经利益化的行政主体之
  上,而应该寄托在更为广泛的社会参与之上,寄托在一个可以将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加以充份表达和体现的机制的建设之上。
    
    歧路彷徨始回头,并不算太晚,歧路彷徨不回头,才是悲剧的开始。
  
  作于2000年3月(转载者注:是02年3月?不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